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4篇

时间:2022-12-24 11:19:44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4篇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之间的关联性

一、网络文化同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密切融合

作为知识高度开放的信息化平台,网络文化凭借其自身的高度包容性将各种各样的知识融汇其中,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知识库,人们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在知识库中进行知识搜索,网络教育更是成为了当前全球教育领域的大势所趋。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仿真模拟,互联网文化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仿真世界,从而为网络中各类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平台。尽管高度包容性是网络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但不能回避的是,网络文化身上仍旧有功利性的色彩,“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网络文化中,无法获得网络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文化同样会遭到网民的抛弃,层出不穷的应运时展需求而诞生的新思想会不断取代以往不符合时代特色的“封建”思想,思想的更新在网络文化中将更加快速。不过,在网络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方面,网络文化给予了它们高度的尊重,从而保证了主体能够在互联网提供的仿真世界中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创新活动,赋予了网络主体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一)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网民整体素质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间观逐渐成形的时期,相比于其他的网络受众群体,大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兴趣关注点也更为广泛,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互联网文化的营造的仿真世界恰恰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激发,而我国当前网络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更能为他们提供高效获取当前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动态变化信息的渠道,让他们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不仅如此,网络世界的互动性让他们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并借助于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他们还能与网络世界中的人们进行观点交流与探讨,从而使得他们的思想境界在良好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不仅如此,通过大学生网民思想层次的不断提升也能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网络文化对现实世界的高度仿真性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实践空间,因此,在互联网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根据自身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先进观点与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让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不断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不但能够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还能够让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和文化素养得到稳步提高。(二)网络文化开阔大学生的视野网络文化的强大包容性赋予了互联网优良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精神都能在互联网中得到体现,而且对于外来的文化,网络文化也进行了有选择性的融合,网络文化前所未有的多元融合为大学生们建立起了触手可得的互联网知识库,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之余,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全新的认知世界的角度,让他们能够更为全面地去思考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和自主创造性,如此一来,便为大学生和社会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保证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不与社会发展脱节,通过不断更新的社会知识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使得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全面综合发展,让大学生们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更迅速地适应社会工作。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相互促进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集知识学习与游戏娱乐于一体,并让二者不发生冲突,完全得益于其四大特性,即教育性、娱乐性、丰富性与开放性,在它们的帮助下,我国广大网民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生活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以实现理论水平的同步提升。不同于小学与中学,绝大多数大学生是首次脱离父母的陪伴与管束,离开家乡开始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的。刚刚告别三年高中繁重课业的他们,尽管在努力让自己的思想逐渐独立,但由于实际社会生活经验的匮乏,他们的是非观念是十分薄弱的,再加之思想道德观念还未能完全建立,往往导致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无法进行良好的自律。尽管大学生活中仍旧有老师的管理与教导,但大学始终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即老师无法全天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监督,从而使得大学在监督学生的工作上没有连贯性与实时性,老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面对大学教育这一方面的不足,上述互联网的特性刚好起到了良好的弥补作用。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为了给学生们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规范网络文化上做出了不断的努力,大力促进各类绿色文章的建设工作,为了让学生远离网络中各类不良信息与偏激观念的影响,更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信息开展了全面的安全监控,适时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向,力图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们营造自由、健康的互联网空间,让大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之余,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二)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帮助下,大学生们获得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网络言行也会反哺于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整体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网络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进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增强,并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首先,实现了大学生知识的拓展与课余生活的丰富。网络文化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与娱乐的主要方式,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视听效果是其他信息表达方式所不能够相比的,为学生提供了资源信息、娱乐方式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的巨大压力,网络文化能够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其次,实现了大学生视野的开阔与交往能力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丰富,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在课堂中没有学习过的知识,实现了视野的开阔与知识的丰富。网络具有共享性,实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面的拓展,能够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人群,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最后,促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成长与个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主体性与个性。网络文化为大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张扬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与自我展示。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参加各种网络创意活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不受父母、教师的监督,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理想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接触符合自己特点的朋友,酣畅淋漓的展现自己,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二)消极影响首先,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模糊化。大学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文化以其独特性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但是网络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与变化性,可能导致大学生存在困惑,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破坏大学生的文化与价值观。其次,大学生文化品味低俗化。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就导致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视听造成了侵害。如果大学生意志不坚定,将不能够意识到这种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被这些信息所毒害,放纵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出现各种不文明的形象。此外,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文学类型的选择也出现了低俗化的趋势,更趋向于言情、武侠等,而很少问津古典文学精品。最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异常化。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维系的纽带,网络的特殊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数字化的方式,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增加了虚伪,而掩藏的真诚。在这种掩护之下,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肆无忌惮,造成了大学生网上与网下人格的冲突。大学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将会改变其现实生活规则,对其人际交往方式造成影响。网络文化使得人际的交往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快速进步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越来越深。作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网络文化的普及既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健康面临更多的威胁。网络文化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呈现出日益融合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抓住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大力建设绿色网络空间,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殷瑾 赵强 单位:宿州学院

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素养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适用,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高年级小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德育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一项育人工作。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

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心理辅导也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民主教育思想与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学校心理辅导按目标分,可以划分为心理防治和一般心理辅导:心理防治,侧重于对在学习、生活、成长问题上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帮助,使之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防治性目标体现了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模式的价值倾向;一般心理辅导,侧重于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发展性目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价值倾向。近年来,学校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已成为教师“启迪的艺术”,发掘着学生的“内在资源”,正蓬蓬勃勃地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有关实际开展情况和访谈中表明,当前学校的心理辅导还存在着不足和问题,有必要对此分析和反思,如未成年人基本上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信息多面性,正好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了他们长时间沉溺网络,不思进取。因此,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及时帮助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使这项有生命力的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功能,使之持久地开展下去。我曾在一本教育杂志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5+2=0。

在这里我推荐天下所有的家长们去看看,学生在学校进行了5天的养成教育,而在短短2天的时间内,养成教育的成果被毁于旦,问题是有些家长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他们到现在都不以为然,却总在说学校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请大家说一说,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2天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平时要注意孩子的言行,如有不良行为,比如说谎、自私、骄傲、不尊敬长辈等,家长必须加以制止,加强教育,直到他认错为止。同时,家长是子女所有行为的被模仿者和榜样,父母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另外,利用各种机会向孩子讲述做人的道理,特别是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减少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如:独立收拾东西,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及学习用具。由于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力及分析能力都还欠成熟,他们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言行,所以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给孩子作表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应明确提出要求,并落实检查,不要“事事说、事事空”,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应戒躁,但也不可小而视之,应有一个客观的态度,细心地负责,把准脉,对症下药。学校也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相互之间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进程。

作者:张茹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福安街中心小学校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探讨

一、概述

多元文化教育是全球普及的学校教育改革运动。多元文化教育主要以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为基础形成。从文化多元化的角度上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十分重要。在市场化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困难的状况,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力开展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环境中忽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进展,就只能漂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人心。

二、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1.价值观取向模糊,精神道德感缺失。在高职院校中,不少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比较模糊,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对于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不愿意去弘扬和发展,民族感不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不感兴趣;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2.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协作意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开展,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宠幸与溺爱下,往往导致学生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意识等情况出现,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团队的合作与学习中,经常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关心与付出认为理所应当,人际关系紧张,无法进行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3.行为规范意识丧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在生活当中,高职生经常对责任、纪律等规范准则认识不全面,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行为的约束,不能进行自我日常生活的管理;在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很多的高职生不能进行道德是非的辩证分析,不能将道德的规范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缺少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4.铺张浪费情况严重,不懂感恩回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铺张浪现象。在生活中不懂得勤俭节约,盲目地进行攀比,一味地追求高消费,不能发扬勤劳吃苦精神,缺乏感恩之心,不讲礼貌,对于师长随意进行顶撞,行为举止十分粗狂,损坏公共财物的现象时常发生。

三、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1.提升家庭环境情感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占据一定的影响因素,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进行人生学习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教育是学生整体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学校的教育之间既具有相互的联系又存在彼此的孤立状态,是教育现代化人才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的情感教育关系着学生学业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成长必须的环境。身为家长,应该从学生的长足发展考虑,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2.创新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在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中,开展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地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学校的教育发挥充分的作用。在进行学校教育中,在关心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规范意识行为的培养与引导,把行为建构放在“法制”的尺度内;实施教育的创新,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丰富校园的课外生活;进行思想教育方法的不断探索,积极找寻符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方法。3.创设和谐向上社会环境。在大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安排的合理和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地变多,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社会环境的创设中,要重视对学生法制法律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防范心理,营造有利于学生生长发展的舆论环境。4.加强仁爱品质感召教育。在古代仁爱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经常以“仁者爱人”进行思想观念的判别,忠诚、奉献、诚实、友善是仁爱的重要表现。继承和发展仁爱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弘扬传统道德,增加学生的人格魅力,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状态。通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一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教育效果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

四、结束语

近些年以来,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教师要把理论体系和生活进行有效地链接,用最新的社会消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对高职生日常生活和行为积极进行规范,创设良好的社会化环境。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才能对学生学习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有效地增强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职业素质。

作者:周磊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用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礼记》记载学习的过程与要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九年教育学成之后,有三个境界,首先是对于自己道德素质的提升,不仅具有是非善恶判断能力,而且懂得爱岗敬业,友善社会;其次是能够懂得触类旁通,自立自强,意志坚定,成就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其三是成就自己同时有益社会,成就自己的社会价值。以此观察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格素质培育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民族文化底蕴教育让位于工具性教育中国目前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包括三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多数父母只教孩子如何读书很少把教育子女怎样做人放在第一位。学校教育更多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比重很小,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更不受重视。社会教育也令人担忧,中国古代的文艺教育中,孔子定的宗旨是“思无邪”,文艺要提倡寓教于乐,里面有个总原则,即是要大众接受正确的知识见解,所以中国古代的歌舞、京剧等文艺作品大多内容讲的是忠、孝、节、义,教人们心地淳厚。古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大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人之学在于明白明德的修养,内在的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要兼善天下,把自己的学问修养和光同尘,融于百姓,造福社会。现在我们很多人对下一代的教育就是教孩子读书是为了上大学,出国留学,有一份高薪的工作,生活才会过得很好。这固然不是错的,但教育更趋向于功利主义,而对于文化底蕴的奠定,对于道德人格的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却非常缺乏,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道德素养诸多方面的缺失。(二)人文教育内容缺位大学教育必须强调人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只重视经济资本,更要发展文化人,除了智力教育,科技方法之外,更要培养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等。孔子教学有四科:一是德行,二是言语,三是政事,四是文学。现在的教育德行、言语都忽视了,专攻谋生的能力,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新中国成立至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人才,有些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优越的物质环境,成就自己祖国的强大繁荣,他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选,和他们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密切相关。现在的大学教育,从大学、研究所毕业出来的人很多,技能水平也很高,看起来人才辈出,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在应对困难挫折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茫然无知,有个别的表现出严重的自私自利和对生命价值的无视等。受过十几年的教育,享受更多国家社会教育资源,却不能将个人命运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这在某种程序上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尴尬。从孔子四科育人综合考量来看,从国家德智体美教育方针看,大学教育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文素质教育缺失,致使长善救失的教育根本和教育的方向发生迷失,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教育弊端。(三)是非善恶判断传统标准缺失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质,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2]29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享受最多教育资源的人群,不仅承载着家庭的梦想,也寄予着国家社会的希望,但是,因为我们目前教育功利化意识的存在,致使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欠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相对自私比较明显,情感和责任感都比较弱;在网络充斥的社会生活中,人情淡漠,处事极端。大学生犯罪每年都有,而且这些犯罪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如杀人,甚至杀父弑母,这样的事情现在经常见诸媒体。部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束缚,生活没有目标,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为依,君子之风渐行渐远,部分大学生得不到好的道德教育所引发出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作用荀子曰:“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①意即道德是为社会长远利益而制定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对民族文化之根的维护和对基因的传承。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道德观有着全面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对健全道德人格的认识与完善。(一)道德标准:立君子品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君子的教育培养,君子是德行圆满的人,不仅有德之认知,也要有德之实践,在心态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行为处事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义利面前,“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在影响力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周易》《乾》《坤》之卦,将君子之德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是深厚的意思,“德”是指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是承载,“物”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我们所具备的能力和享有的物质生活内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比如财富和地位、健康、长寿等。只有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厚德载物”的反面是“德不配位”,它的意思是我们的德行和我们所拥有的地位、财富、荣誉不相配,结果是必有灾殃。在儒家的经典《大学》里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里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8-18《尚书•洪范》中讲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好德是五福中最重要的一福,因为它是四福得到的根本。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好德厚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获得幸福人生的根本。扎好德行的根,大学生方能拥有枝繁叶茂的人生。在经典《大学》中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论语》中也讲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君子务本指的是作君子的首先必须修养好自己德行。所以大学生教育根本与方向必须把道德教育同知识技能的培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二)道德方向:以德立人早在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4]10韩国经济腾飞,国民人文素质好的原因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就在于其民族文化的底蕴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浸润着中华文化文以载道,有功于社会的人文传统;儒家的团结精神,重和谐、重人性、重孝道的伦理意识融入了其民族文化。新加坡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世界的典范,人人崇尚道德,就是由于对全民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使占本国人口大多数的华人及其后裔发扬华人文化传统及儒家价值观,进而建立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儒释道的文化教育融入其文化结构并渗透到经营管理之中[5]196。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我们的古圣先贤又是如何定义道德及教育的呢?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学说相结合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三家的理论根据是相同的,皆以孝亲尊师为其理论基础,虽说法不一:儒家讲明明德、止于至善;道家讲与天地合其德;释家讲纯净纯善。但方向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让我们成为好人、善人、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人。“道”是指人类认识超越时空的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指人类顺从自然运行法则做人。道德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道是行的德是做的,真做到真有德。如果我们都能做顺道而有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而社会则会达到儒家讲的“大同社会”。中国对于教育的本质讲得非常清楚,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什么叫“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教者,上所行,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上行下效、以身作则。‘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育孩子使他能够做善人,所以这个‘育’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善’,而‘善’要有标准,孩子才懂得他做人的分寸。”[6](三)道德目的:长善救失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对大学生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长善救失。传统文化的经典如《大学》《论语》《孟子》《老子》《周易》都是古圣先贤总结出来的对自然和社会认知的结晶,熟读这些有价值的书就可以直探人性本源,就可以较轻便地了解人类的智慧,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宽广,眼界就会更深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养,有了这样的底蕴这样的基础再去学习应用型知识文化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人文底蕴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熟读这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会使大学生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胸怀博大。21世纪的人类正需要这样的人才,谦和,温良,善待别人。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仁爱),二曰俭(节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谦让)”。如果我们拥有这三件宝贝就会终身受益,社会就会减少很多暴戾之气,就会祥和安乐。大学生经常读诵这些经典就会陶冶性情、涵养气质。透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

提升作用例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更好运用传统文化智慧,落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哪?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所揭示的是人类可以通过领悟和学习使自己的德行和自然规律相吻合,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儒家这叫明明德,它能止于至善;在道家这叫得道,它能与天地合其德。在释家叫做觉悟,它能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而能代表这种境界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和其经典著作。正是因为古圣先贤的教育体现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如果抛弃了儒释道圣贤的教育就等于抛弃几千年中华民族高度的文明。好人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怎样去教导。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有着全面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构成人生最幸福最完美的教育。以下以儒释道三家经典著作为例,简要阐释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作用。(一)《弟子规》:内化孝道北京师范大学刘冰教授为新生开讲的第一课便是《弟子规》,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也著书《大家都学弟子规》。《弟子规》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根据“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写而成。《弟子规》把几千年来古圣先贤最重要的教导浓缩在一起,阐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如何为人处世,读书学习和修养品德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能够帮助大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养成敦厚善良的心性,为成就幸福人生打下最优质的基础。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弟子规》的核心精髓就是孝道教育。孔子《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百善皆开。所以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一切做人教育都从这里产生。2014年9月21日首届中国大学生孝文化节在“弘扬中华孝道示范基地”湘潭大学启动,在此次会议上,线上、线下首发《阅读坚强———“最励志大学生”胡志鹏的故事》、《一群大学生的孝行故事》两本讲述大学生行孝故事的图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各地知名高校大学生因“孝”的名义聚在一起,用校园力量启迪社会,以大力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孝含有天地之性,纯有圣贤之德,是一切道德的总纲。如何教孝呢?《弟子规》从以下五个方面经文诠释孝亲的细则规范:第一,孝养父母之身———冬则温、夏则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第二,孝养父母之心———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揖深圆、拜恭敬、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兄道友、弟道恭等。第三,孝养父母之志———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等。第四,孝养父母之德———亲有过、谏使更、善相劝、德皆建等。第五,孝养父母之慧———能亲仁、无限好、见人善、即思齐,凡是人、皆须爱、行高者、名自高等。如此实现孝的三种境界:小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养自己的父母);大孝(孝敬天下人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至孝(成就圣贤的品德,普利群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8]4。(二)《太上感应篇》:明辨是非善恶《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修德名篇。古之大儒皆以此而潜修,并提名为“元宰必读书”[9]3。《太上感应篇》虽然是一篇道教经典,但其教育内容广泛,在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言行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是大学生落实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经典。首先,学习《太上感应篇》可以拓宽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以更博大的心胸来认知和包容这个世界。“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乐人之善、济人之、推多取少”……这样的经典智慧可以引导大学生将情怀投射到更大空间,不仅以善心对人还要以慈爱之心对待其他的生命,做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如果大学生学习了这样一篇经典之作,并且能够内化于心,就不会发生大学生虐熊、虐猫事件,也不会再发生类似药家鑫、马加爵事件。其次,《太上感应篇》很多内容也以警示的方式告诫人们要敬畏因果,敬畏规则,“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要想成就好的人生就一定要遵循自然与社会规律。再次,《太上感应篇》作为劝人向善的经典,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祸福、荣辱等具有很大作用。断恶章告诉我们什么是恶行:“慢其先生、谤诸同学、是非不当、杀人取财、弃法受赂、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讪谤圣贤、散弃五谷、违父母训、损子堕胎”……大学生就会自然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达到道德自律,知行统一,真正做到“慎独”。《太上感应篇》可以作为培育优良品行的最好参考读物。(三)《十善业道经》:道德人生儒释道三家学问融汇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佛教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演绎入世的责任承当,所关注的世界更加广大,以悲悯之心探索生命的意义,形成系列的规范体系(戒律),来成就生存世界的美好。《十善业道经》是释家文化之根,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要尽可能地做到至善至美、无私无我,利益他人。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伤害生命而要救生和护生),不偷盗(不占别人便宜,不得偷抢他人财物,不准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不邪淫(不观看色情书籍及网站,婚前不能发生性行为,不能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说真实语),不绮语(说直语),不两舌(说调解语),不恶口(说柔软语);不贪(不贪心),不嗔(即对别人不憎恨,不发脾气),不痴(不愚痴,不坚持邪见)[10]66。十种善业中,前三者是身体方面的善行,中间四到七条是语言方面的善行,后面是思想方面的善行。如果大学生也能参学《十善业道经》,“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即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做到心善、语善、行善,不允许心中夹杂毫分不善,必然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达到更高境界。

四、健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和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源头。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健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体系,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都大有好处。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普及开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重要途径:(一)运用现代新媒体工具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价值引领力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现代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引导作用。新媒介主要指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以网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互动性反馈的社群的媒体形式。它给每一个人提供的是一个平台,而相互表达的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大多数人都通过社交网络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为了满足自我存在的需要,不论是通过私人的或是公共的新媒体空间,与新朋友和老朋友们保持联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新媒介的使用让“主流化引导”成为个人的素养需要,也成为社会教育的使命。新媒介体系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科学发挥这一功能,可以有效掌握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权。在具体实践中,要把握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相互激荡的交流特征,引导学生在观点冲撞、意见分歧、理性的筛选、真相的引领等进程中实现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强化。现在电视和网络是最好的传播工具,应该合理利用,比如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料制成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在电视、书刊等媒体大量传播;互联网的一些官方网站,可以让国人乃至全世界都更加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更能促进包括大学生在内所有人的身心和道德品质的健康和谐发展;现代越来越普遍的微信、微博、QQ等软件不仅成为人们交流的便捷工具,同时也成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影响力的工具。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学习”“JL5356”等公共微信,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学校或社会团体可以创建发挥这些大学生常用软件的作用,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学校也可以利用选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优势,依托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无疆界、跨地域、大众化的开放性沟通平台,拉近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打通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提升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传播对大学生的凝聚力。(二)在大学生中普及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和教育早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其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11]3到了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先生进而提出:“经典训练不仅限于教育范围而要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12]62-63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说:“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12]62-63所谓经典诵读和教育就是指通过经典篇章的诵读构建耳濡目染的精神生活氛围,也就是精读、熟读乃至背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创造性人生,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和消化,不断开发自我的无限潜能,不断自我完善人的本性,从而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让大学生诵读经典,在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完善其道德品质,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底蕴,扭转教育功利化趋势之良方。在当代,在高校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大学生更加积极地接触、了解、诵读、践行、传承经典名篇、名著是我们整个社会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推动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内聚力、渗透力、融合力和再生力,元典的根本精神当中也蕴含着原创力,它必将根据系统进化的功能而不断形成新的结构,并依靠自身活力,向异彩纷呈的现代化形式转化发展。而那样的中国将是一个真正的礼仪之邦,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会真正地‘仁者无敌’”[13]。学习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其完全落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到才管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是整部经典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学”就是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导;“习”就是练习、做到;“时习之”就是时时处处都要把所学的做到;只有学而没有习即使学得再好也会变成没有任何意义的学问和知识,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1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让大学生正确认知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在教育岗位上传承和落实,以优秀文化经典、文化精髓提升和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理想、信念、情操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青年进步则国进步,只有这样大学生面对开放、多元的世界,才会成为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组织部分。

作者:张自然 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