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4篇

时间:2022-09-20 04:08:04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4篇

第一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与考核方式探讨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大事,也是关乎教师自身修养与为人处世的大事,但是长久以来,师德师风建设的量化与激励措施尚有缺失,在这里我们以创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义工制度,报告会等新的量化手段,以及将工作量纳入奖励当中的新的方法与思路,希望通过与广大教师的交流与探索,进一步完善整个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具有良性闭环的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国家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培养更多的有德新人。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量化;义工;工作量

一、科学的量化评价机制

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大事,也是关乎教师自身修养与为人处世的大事,但是,长期以来师德师风的建设如何来做并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道德作风不像技能学习那样易于量化,成绩一目了然,道德作风建设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且不是自己就能随时证明自己道德与作风的优良,这往往需要时间与社会的共同佐证才能判定,这通常难以实现。怎样才能评价一个人道德作风的优良与否?这些在以往的工作中已经做出了很多尝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或者是上课的准时率、备课的充分与否等与教学相关的指标判定老师对待教学或者是对待学生学习的态度,这一评价方法主要用来对老师爱岗敬业方面进行评估。

2.通过学生或者是其他老师填写评价表格,或者是上级主管领导的评语,判定一个老师在教学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综合的道德作风水准,包括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教师互助等方面。

3.通过定期的书面考核及参加师德师风培训量的统计对老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评价,这主要是为了考核老师的进取精神。以上这些方面在过去的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的所得分数就代表了一名老师的师德师风水平,这在学校老师的升迁、奖金、荣誉等许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评价的方法现在看来已经相当的完备,但是如何去量化这些评价的指标,现在看来仍然较难实现,如教师的互评,主观评价的比重很大,再加上不得罪人的文化,大家往往是只说好话,不讲坏话,故而鲜有教师在这方面能够获得相对全面的评价。再如,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打分,这很难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评分,因为这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教师自身上报的教案、教学规划等进行综合的评判,所以很难有让人信服的客观数据来支撑。

二、科学的奖惩机制

1.激励机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德行和作风也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之上。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基本生活问题,才能谈道德和作风。而对现在的社会发展来说使教师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是稍稍超出社会的平均水平,不仅是学校对教师工作以及师德师风的肯定,也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也是极大的荣誉,这能极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及服务学生的工作中。在现今的绝大多数激励制度中,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再辅以荣誉,却是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教师的工作量。工作量的多少决定了教师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说,工作量甚至比经济利益和荣誉更重要的一种激励标准,因为与家人的团聚对与大部分人来说重要性甚至要高于经济利益与荣誉。但是将工作量列为奖励机制中还有一对矛盾需要解决,对于高校的工作来说,减少能干活、肯干活的教师的工作量,就意味着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与完成量很难达到目标。另一方面,如果一直工作量始终压在能干活、肯干活的那一部分教师的身上,而在经济利益及荣誉上又没有很好的区分度,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由不公平产生的逆反心理,而这种状况在现在的高校中普遍存在,随着时间的积累,甚至造成了高校中教师之间的逐利风气,即完全抛弃工作量的因素,只是单纯的比较收入及荣誉。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将工作量的概念纳入奖励机制中,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想法:(1)打破工作的贵贱之分,对所有的劳动公平对待;首先,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培养优良道德的首善之地,不应该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对于所有的工种,都应一视同仁的对待,不应只是注重科研成果,而忽视教育成果,毕竟学校应是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而后是科研。其次,各个工种的工作都是有着同样的价值,都是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木桶理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个缺乏公平这种最起码的品格的学校是难以进步的。(2)制定详细的工作量统计标准,对每一个工种的工作都能够进行科学的量化;对工作量的统计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方法标准可以参考,只是还不够详细与深入,如对一名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如何量化,以往的做法主要就是统计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的量、业余时间科研的量以及参加各种培训的数量,这些统计的数据几乎没有涉及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即关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以及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等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辅导员与学生的深入接触,为每个学生编写档案与评语,使其核心工作能够量化,将辅导员的核心工作纳入量化管理中,这也是大数据理论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2.惩罚机制。无论是哪一个单位的工作,惩罚都是与奖励并存的机制,只有奖励而没有惩罚,奖励也就失去了对比意义,从而变得苍白无力。在如今的高校中,虽然惩罚机制已经非常的完善,但是惩罚的机制并没有完全被实施起来,有些时候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很少有具体实施,这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是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的欠缺,很难确定工作的失误是哪一个人的责任更多一些,再加上一些推脱,就更加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吃大锅饭的传统思想造成老师的行为松懈、懒惰。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继续完善的量化评价机制,这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一项项工作细化起来,落实到每一个人,使其有评价结论由主观变为客观,这样就从根本上缩小了某些人推脱责任的空间,当然要完全杜绝这种现象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创新与制度创新。其次,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严格执行惩罚制度,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惩罚的力度一定要处于适当的范围内,不能高于奖励的力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远低于奖励的力度,只有这样,教师才敢于去做事,敢于去挑战新的困难,敢于接受压力。

三、科学的监督机制

解决了量化指标与奖惩机制的问题,还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评价过程的正确、真实以及公平。过去的实践中,高校对于师德师风的监督方面已经相当完善,主要的监督手段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校领导领导为首,组成综合监督机构,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考勤情况及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活动进行抽查、巡视及检查验收等进行监督。

2.通过学生、学生家长等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人员的调查问卷,或者是聘请师德监督员来监督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3.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举报微博或微信及安排专门的接访人员等直接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日常监督。这三个方面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师德师风监督的所有方面,但是有一个地方还需要特别的注意,就是对于师德师风量化评价之后评价过程的监督,在确保了所收集信息的真实可靠之后,评价过程的公平透明也应确保,这一点在以往的工作中是有所不足的,大部分的高校都会忽略这一点。综合以上三个部分,我们已经详尽的分析了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师德师风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应该是高于教学与科研的,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肥沃的土壤,才能在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才能成为每个学生心目中向往的理想大学。

作者:徐倩 施兴安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第二篇:高校师德建设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

虽然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着部分教师失德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个别高校,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师德状况的主流还是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在工作上,广大高校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课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教学资源,落实到教学内容中;在思想上,广大高校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生活上,广大高校教师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以良好的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

二、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倾向增强

首先,重科研轻教学。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等作为其职称评聘、进修、考博等的重要条件,相比较“德”方面难以量化的考察,这些“软文化”方面的标准就比较突出了,这使得教师不能够专心于教学研究,从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崇尚拜金主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崇尚拜金主义的现象在我国高校中也屡见不鲜。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以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2]。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一些教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将主要精力放在谋求与自身的教学研究无关的第二职业,极大地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中树立的良好形象。

(二)诚信意识减弱

当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诚信意识减弱主要表现在学术造假现象严重。例如,一些教师不能够踏踏实实做学问,而是在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上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只将课本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脱离现实,枯燥无味,不能为学生所掌握。同时,有的教师对于自己要讲的内容,其内心或许并不认同或者不完全认同,仅仅是出于其自身的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如果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么如何让学生信服,这只会降低所讲知识的可信度。

(三)治学不够严谨

当前我国高校的一些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只满足于现状,而不进行最新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另外,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个性和思想解放,在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政治性问题上,随性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消极的内容。这些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的言论和他们学术上以及政治上不成熟的观点,对于思想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教师没有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四)教书不育人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真正做到这两点的人很少,很多教师都会把重点放在教学上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俗话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3],可见育人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迟到或早退现象以及学生旷课行为随之任之,不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是把上课当成一种任务,至于学生听不听、来不来,事不关己。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教师应该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在生活、思想、情感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法制教育力度,提升教师法律意识水平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我国公民要想具备教师的资格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在教师法中,我国已经规定了教师具备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的底线,也凸显了法律规范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如今我国高校出现师德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法律依据不足,国家必须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的法制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学生身上,教师尤其是学校高层更应该接受法律教育,具备遵法的意识与守法的精神,认真学习有关教师的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师德缺失的现象,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二)完善高校师德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必须按照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促进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比较有效的监督措施就是对教师进行不定时的评价评估,逐步完善当前我国高校的评价机制,提高其可操作性,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师德评估,在对教师师德行为进行评价的同时,及时发现教师师德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以单独谈话的方式进行纠正,最终促进高校师德建设。建立高校教师师德激励机制,在完善并实行我国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同时,将评价机制的最终结果与教师的政绩待遇相挂钩,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并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通过制定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激励机制,对师德品行高的教师进行奖励,有利于在高校中树立模范作用,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师风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首先,学校各级领导及其相关部门要以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来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教师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如通过设立校长信箱或者学校领导接待日等途径,保障师生各种问题申诉的有效途径,保障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地化解师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其次,教师在自我发展、保障自己权益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履行教师应有的义务,在教学的过程中,赋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在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矛盾。其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四)营造有益于师德建设的校园氛围

首先,在校园内开展有关师德建设的活动,加大对师德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认知能力和师德修养水平。近年来,许多教师只重视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水平,忽视自身道德方面的修养。高校应该把师德建设列入发展的重点,对高校师德建设进行宣传教育,发挥大众传媒在师德宣传中的作用,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师德舆论氛围,促使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树立高尚的师德品质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尊师重道。其次,树立模范榜样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高校内人人都营造出一种好学向上的学风和爱岗敬业、品德高尚的师风,那么高校教师失德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因此,在高校中树立教师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在高校中不乏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优秀教师,高校应该将这些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校教师的模范榜样,大力宣传,鼓舞和激励整个教师队伍,进而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示范,营造积极向上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

作者:付文超 牛伟杰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9-09.

[2]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三篇:高校师德建设应重视情感因素

摘要:情感是师德的内在成分。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于推动师德建设。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认识、教书与育人相分离、师德评估标准僵化等问题。师德建设应该以情感作为载体,健全师德建设的情感机制、增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创造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师德建设;情感

一、情感:师德的内在成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包含着情感成分。这是因为,情感作为“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央教科所前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学习方式,情感不仅引发和调节着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且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更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1]可见,教师情感是教师内在的道德力量,情感因素在师德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驱动力、执行力和调控力的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能力,才能调节好职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现实生活中,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而且还要接触家长和社会。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现代信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道德冲突和价值选择,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波动也不断增加。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往往能够正确认识与调控自身的情绪、情感,使得情感的表达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信念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师德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由内而外地生成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体现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必然充满情感性特征。从孔子“诲人不倦”的师德形象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意蕴。关注师德的情感成分,要注意到,师德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教师的行为本身,它还具有育人功能。教育是一项育人的活动,以人为本,培养人、发展人,就要求教育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人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中成长的。哲学家霍尔巴赫曾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存在。故而,当一名教师在践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师德准则的时候,实质上他也流露着教育活动本身的人文情怀。因此,挖掘师德中的情感成分,有助于推动师德建设。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情感忽视

高校师德建设,是指根据时代形势的转变,把握高校教师师德的特点和规律,用以探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政策规范的完善、内容体系的更新和体质机制的改进、内外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2]师德建设应该关注作为情感性存在的高校教师本身。高校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不仅在思想道德、生活态度、学术学风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教化作用,而且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层面上对学生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不断落实,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师德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道德认识

师德建设是一个知情意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高校倾向强调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师德建设往往以集中开会和理论学习为主,旨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毋庸置疑,增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助于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但这类师德建设的方法不足的地方在于,仅仅只强调职业道德认识的确立而没能促进职业道德情感的产生,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职业道德行为,师德建设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中有个别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往往存在着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违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

(二)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高校中有的教师上课很认真,但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并不多,对学生的关心也不够。这和学校在对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不全面有直接关系。教书与育人,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无可否认,勉励任课教师兢兢业业,认真地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而让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人才,帮助学生成长,同样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教书容易,育人却困难。比起纯粹的知识传授,育人是一项师生之间身心敞开的交往工作,需要教师情感的付出与投入。在功利化浪潮的影响下,有的学校看重教师的教学成果,而忽视其育人成效。这就容易导致师德建设中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三)师德评估标准僵化

在高校师德建设中,某些师德的评估标准比较僵化,只有严格遵循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才可能成为师德标兵,而这类标兵的形象往往是严肃和理性的。事实上,学生喜爱和尊重甚至模仿的却是那些看似有些“离经叛道”,实际上能联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因评估标准的禁锢,使得教师不敢展示个人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师德表现几乎千人一面:“依法治教”、“授业解惑”、“严谨治学”,而缺乏“人情味”。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师德建设的情感因素遭到忽视。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转型的因素,又有高校内部管理的因素,更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因为对于师德的情感内含认识不够充分,师德建设的载体过于单一。因此,要增强师德建设,高校应该努力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以情感为载体的师德建设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中提到,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扎实学识,要有道德情操,要有仁爱之心。不难看出,所提及的好教师几个特质中,情感因素恰恰是占主要的。如果我们把师德建设同做好教师的标准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师德建设同样应该从情感入手。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情感机制

情感机制所独有的激化、评价、选择功能使其成为师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教师思想建设主要方法还停留在规训与惩戒等他律形式,致使教师职业道德的境界不高,难以转化为内在固有的品质。因此高校在师德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在对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师德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增强师德的情感体验,发挥情感体验的动机与强化的机制。一旦教师心中的那份教育热情被激活与点燃,那么教师对待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感,对待工作就会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待自身也会注重保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二)增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

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就是教师对学生要有仁爱之情,其核心就是关心与包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更要关心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鼓励教师欣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包容不同特性的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醒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成长。

(三)创造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环境因素。教师职业道德环境是指影响教师职业意识、情感形成和发展,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意义发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4]教师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氛围环境,比起思想教育灌输更有感染力和渗透性。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温馨的人文环境,并且在教师心中形成舒适的教书育人氛围。同时高校还要改进师德评估标准,减少固化的指标,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发展的个性差异,嘉奖和肯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加强师德建设应该针对时弊,推陈出新。重视和发挥情感因素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各项工作,有助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作者:陈佳宜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论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特殊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1994(5).

[2]贾汐.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3(6).

[3]亚米契斯,夏丏尊.爱的教育[M].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侯彦杰,杜凯.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6).

第四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策略探讨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关乎我国高等人才培养水平。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新思想启蒙与传播的汇聚之地。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师德建设事关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规律性的体现,也是政治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在高等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青年教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个人素质,强化高校青年教育强国的爱国使命和教书育人的敬业责任。力争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中学生的进步思想引领者和健康成长的护航员。

(二)高等人才建设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历经波折发展到目前阶段已经入关键时期,加强人才建设、转变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必解之题。其中,加强人才建设是方式改革、结构调整、水平提高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人才建设才能改变中国现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目前青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大胆探索能力、乐于创新能力和求真务实的心态,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和进步思维方式的确立,而高校青年教师在学生这段关键期中意义重大,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高校是八方来客聚集之地,同样也是百家文化汇聚之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在此碰撞,高校的文化包容度和开放性使得其注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传承的载体。高校青年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肩负的任务要求教师的个人素养、道德情操、教育态度满足高等教育社会教化、文化引领需求,是保证文化积淀与传承的必然选择。

(四)提升自我的必备良方。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有85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教师人数的63%。50岁以上的高效教师将会在未来10~15年退出教师行列,将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补充进来。而目前的青年教师将会成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忠良砥柱。教育事业的抱负要求他们必须要有工作的锻炼、生活的磨练、技能的精湛、素质的完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其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缺陷

(一)为人师表作用下降。教师的基本素质中重要一条是为人师表。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教师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言行举止达不到为人师表的要求,不注重个人的形象、不注意个人给集体带来的影响,对自己的言论过于自由、对自己的行为放纵都是当前青年教师自我放松要求的表现。导致教师出现不文明、不守纪的现象,不仅不能为学生做到的榜样,有的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

(二)追名逐利现象普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生活压力和物质欲望暴增,青年教师更注重实用主义,并将实用主义塞入教师工作中,在工作付出中强调个人利益收获,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追名逐利。若在教育岗位上达不到自身物质欲则索性开展第二职业,更有甚者将本应是教育对象的学生发展为自己的业务客户,将纯洁的师生关系发展为利用与反利用的关系。在学校工作中注重利用学校资源发展自身人际关系,扩大权力圈,为自己追逐名利绞尽脑汁。

(三)教师信念不再坚定。坚定地教师信念要求具有积极服务的信念和对本职工作热忱的敬业精神。但高校青年教师存在教师信念动摇的情况,敬业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教学不够用心、教学效果较差、师生关系紧张、教学停滞不前、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前景迷茫。

三、传统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措施

(一)利用传统文化,营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氛围。尊师重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师德是一项重要的道德素养,传统文化对教师的道德操守、行为举止都有规范。要利用传统文化营造师德氛围。《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师的职责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传道就是教育做人的道理,授业是教授知识文化技术,解惑就是辨美丑、明黑白、知善恶,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力军。《周礼》中提出“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心是为社会服务。

(二)学习传统文化,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培养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教育任务的核心,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所在。要加大力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练就优秀师德品质。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品质屡有见地。《论语》中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其作为老师应当具有的职业品质。教师信念方面,教师要以自己是一名老师为荣,将教育事业作为人生之幸事,《孟子》中称君子有三乐,第三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方法上,自古就发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心得。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故知其气矣,然后能食其志也;知其声矣,而后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后能遂其形也;知其物矣,然后能别其情也”,无独有偶,孔子在对他的学生教育中发现了“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显示了孔子作为千古名师,对其学生的才能、性格了如指掌,因材施教。

(三)感悟传统文化,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表风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师德的品质基础。孔子对教师为人师表的论述也有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直都是受到推崇的传统美德,比如《法》中就提到“师者,人之模范也”。当代高校青年教师要把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把正气灵魂、文明举止的优秀人格魅力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鼓励青年教师增强自身文化建设和自我思想改造,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继续教育学习能力,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潘文龙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