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策略3篇

时间:2022-04-02 09:25:31

高校师德建设策略3篇

第一篇

1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基础

一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全社会必须大力加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通过政府、社会机构、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这样才能蕴育提高师德水平的基础。二是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强化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2]。”《礼记•学记》中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只有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教育才能得到重视,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3]。”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全社会要更加尊重教师,关心教展,支持教育改革。要重视和关心广大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促进他们和谐发展,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育教育工作中。三是加强传媒导向,树立教师正确的媒体形象。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种媒体,如各种平面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及其主管部门,要宣传诸如孟二东、方永刚、张光斗、最美教师张丽莉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和先进典型。更要注重宣传在日常教书育人过程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普通教师,善于挖掘普通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在平凡中发掘伟大。

2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是师德水平提升的关键

一是建立完善师德建设领导机制。要加强领导力度,高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到学校重要位置,把师德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的规划当中,统筹规划、落实政策、制定措施、认真实施,到达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师德建设执行中,学校各部门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落实责任、解决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齐抓共管”所引起的无明确主体、“多头领导”互相牵扯的状况。二是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完善的师德考评制度是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师德建设重要内容。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评价的监督等几个方面来完善师德考评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实际意义的考核内容,能够全面反映师德的具体状态;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领导评价要有机结合,从多个角度客观反映师德状态;要注重师德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反馈,切实发挥师德评价的作用。三是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制度。师德教育是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师德对于师德教育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师德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制度建设,并有效的执行,以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师德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专业化。学校要将师德教育工作列入教师培养的总体计划中,认真执行。必须克服师德教育随意、随机、零散或者以时事教育代替师德教育的现象。要有组织的长期坚持师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要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规划师德教育内容,做到终身教育。根据檀传宝研究的关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规律的研究结果,把教师职业发展分为“职业生涯进入阶段”、“职业发展阶段”、“职业重新评估期”、“职业发展稳定阶段”、“职业生涯退出阶段”。要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时期,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从而形成终身教育。四是师德教育形式多样化。我们经常采取专题报告、培训学习等传统的教育形式。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它可以让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师德规范的有关内容,增强理性认识。在师德培训方法上,需要创新教育形式。檀传宝先生提出的“欣赏型德育模式”值得我们在师德教育中借鉴。“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介于“灌输式”教育和“放任式”之间的中间道路。檀传宝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的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自‘欣赏’中自由的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构建’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即教育和接受)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矛盾也就随之消解[4]。”五是建立完善师德监督机制。加强师德监督制度是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开展的监督监督工作。要做好监督工作,应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要形成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状况进行监督和约束。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有悖于师德的行为和思想,都必须予以应有的重视和处理。

3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自觉是师德水平提升的核心

一是要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5]。”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和提高智力和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对自己职业道德行为善恶的判断,是以道德认知为基础的。要引导高校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教育道德的知识是教师对教育道德要求的全面了解,是教师的一种能力[6]”教师师德还要在师德实践中展现教师职业之美,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塑造自己的形象。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了高尚的师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二是高校教师加强道德实践。“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7]”作为一名教师,积极在教育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规范,为学生做出表率;在科学研究中,严守学术道德规范,认认真真做学问,扎扎实实搞创新,为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要以公平、公正之心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他人,营造和谐的环境,创造和谐的氛围,促进高校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活动,丰富高校教师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陶冶高校教师的情操。

作者:白雪工作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第二篇

一、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现状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在思想政治层面,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业务层面,作风严谨,工作协同性较强,能够履行好服务和管理职能,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然而,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在不断推进高校软、硬件建设,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进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思想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较为欠缺,对于机关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缺乏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对于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到位,没有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或是责任意识不强,不注重调查研究,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或是精神不振,对工作缺少热情,对事业缺乏激情,服务意识较弱等。

(二)育人意识不强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多数不直接面对学生。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管理育人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不接触教学,不接触大学生,就与育人的关系不大。这种态度人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意识到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对待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也会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这种育人意识不强的状况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中作用的发挥。

(三)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重视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用不合时宜的经验和思路进行工作,敷衍了事;还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不善于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事务的办理上,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方法手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工作效率不高

有的高校在部门结构顶层设计时,职能不清,分工不合理。这导致出现部门利益至上,推诿扯皮,推卸责任,重复办公等现象;少数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对待工作存在打着按程序办事的幌子不作为或“拖、懒、散”等慢作为,造成办事效率低,工作质量不高的状况。

(五)服务意识欠缺

不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以“指令式”的工作方式为主,接打电话、待人接物等表现出感情冷漠、口气生硬,不主动、不热情、不解释、不答复的情况普遍存在,对待上门办事的学生和教师态度冷漠、耐心不足,欠缺服务意识。

(六)与学生交流不够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直接承担教学科研的任务,因此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少,但行政管理人员所在的以服务为立足点的高校机关并非完全与学生绝缘。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认真细致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工作态度,不能及时发现在学生群体中的问题,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忽视甚至回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至于问题越积越多,并且在所谓“无过即功”的观念影响下,不能深入透彻地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是轻描淡写式地应付了事,不利于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高校机关的形象,而且极大地影响着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及机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迫切要求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来建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建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

高校机关全方位、多途径地构建师德长效机制建设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此过程中,不应当固步自封,而应该努力创造具备超前性与引领性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其中,思想教育是基础,全员育人是关键,专项培训是中坚力量,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是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

(一)建立长期的思想教育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更应该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加强思想教育,要注重理论层面的教育,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机关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此外,根据高校机关的工作特点,应当以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效率意识、规范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为教育重点。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领导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始终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和服务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努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率型机关的建设,以赢得师生的好评。做到情为广大师生职员工所系,权为广大师生员工所用,利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谋。

(二)健全全员育人服务机制

全员育人不仅指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包含了思想品德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智力的提升。高校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育人意识,结合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情,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专任教师是通过讲授专业知识进行育人,机关管理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也要立足本职工作,提高育人本领。后勤、教辅人员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调查情况以及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教师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式做好引导工作;机关行政事务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规范制度,科学管理,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饱满的工作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加强专项培训机制

加强培训是师德建设的基本手段,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基于工作的重复性、烦琐性特点,更应当在多元化的学习中不断提升素质、完善自我,并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效果。具体而言,其一,是要进行举止礼仪方面的培训。行政管理人员要时刻谨记育人的目的,不断提升师德素养,时时刻刻做学生的榜样。可以通过大方得体的仪态,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仪的谈吐,严谨稳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其二,是要进行工作业务的培训。可以确定不同的培训主题,有针对地开展业务学习,从而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四)优化考评奖惩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评奖惩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评价机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正确反映教师道德观念,体现社会主义的师德规范和善恶标准。应该通过评价建立严格的师德规范机制、师德约束机制,促使教师自省、自重、自律,使教师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高校师德考核制度主要针对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而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并不完全适用,因此开发出一整套与行政管理人员相符合的师德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将师德考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根据考核体系的各项评价指数进行打分,为每位机关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综合、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并形成长期制度,从而激励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重视师德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存入档案,作为机关行政管理人员奖惩、聘任、辞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五)完善监督机制

良好师德素养的养成,既要靠本人自觉,也要靠制度规范和外在的监督。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机关师德水平的高低,身在其中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最清楚的。因此,应当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相互提醒、相互促进,防止不良作风的滋长蔓延。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对机关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好坏的评价,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意见箱、下发征求意见表、召开各类座谈会、登录校园网等多种形式,主动把机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岗位的职责要求等情况公诸于众,让群众了解,以便广开言路,最大限度地征得大家对机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既有利于增进理解,理顺上下关系,又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益,树立机关的良好形象。毋庸置疑,高校师德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落脚点,而建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非朝夕之间能够见效,因此不能急功近利,应当充分认识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推进思想教育、培训机制、考核奖惩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师生,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建设和谐校园,推动高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作者:姜素兰王艳平工作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第三篇

一、理论武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尚师德

理论修养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理论武装应当成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和主要着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在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观趋向多样化的背景下开展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1.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高校教师头脑,为师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解决各种矛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把它转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和解决现实矛盾的科学方法,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发展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高校教师力量,为师德教育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战略高度和历史视野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把它真正转化为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动力,以促进社会发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个人奋斗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努力成为站在时代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3.要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高校教师斗志,为师德教育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教师要用高尚的品德、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来凝聚力量、成就事业,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来开拓工作的新局面,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进。

二、以人为本:切实关怀教师物质需求与精神提升

师德建设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根本任务是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凝聚人心、凝聚智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团结拼搏、共谋发展,着重点是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关心、爱护教师,使高校教师对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积极认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自觉把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内化为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1.要切实关注教师的物质利益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高校一方面要以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全方位关心教师,多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想方设法解决好教师的工资收入少、福利待遇差、住房紧张、子女入学困难等问题,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教师改善生活的主动性,通过提供培训、进修、课题研究、外出留学、攻读学位等机会,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通过学历、职称的晋升来改变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要切实关注教师的精神提升,全面激发其主体认同感。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吸纳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教代会和校工会的民主管理和决策,通过对学校制订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和涉及民生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进一步增强教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确保广大教师真正当家作主,确保各项制度能真正顺应民意。另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通过建立领导联系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教师、老教师联系青年教师的“三联系”制度,将师德建设寓于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排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体检,保证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

三、规范他律:完善师德调控机制

师德建设如果光凭高谈阔论式的简单说教是难以形成有效制度保障的,必须在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必须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目标导向机制、领导协调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从而形成严明的他律。

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目标导向机制。高校要将人事管理从过去以事为中心的被动反应型的操作式管理,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主动开发型的策略式管理,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聘任制度,将师德水平作为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评价结果作为选人进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先创优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同时学校还要以文件的形式颁布师德规范标准,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将师德建设从学校“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2.要理顺师德建设领导体制。高校在师德建设问题上要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并建立逐级负责、分权运行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要在学校主要领导是统帅、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系(院)主任(院长)、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将师德管理的重心下移。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师德建设,真正构建起层层分解任务、人人争抓落实的“师德建设齐抓共管”新格局。

3.要建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监督组织机构,完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成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系(院)领导、在职和退休教师组成的校、系(院)两级师德监督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设立师德信箱、随机听课、个别访谈、填写问卷等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教师在课内外的师德表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实行自评与集中评议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系(院)领导小组评价、校领导小组评价结果按不同权重计算得出师德评价分数,并记入教师师德业务档案。

4.要完善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业行为道德褒贬和行政奖惩的主要依据,可以为教师的职业行为以正确的导向和行为监控。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德高者上”,对于“师德标兵”、“师德优秀教师”要加大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的力度,给予他们在聘任、晋升、培训、出国等方面以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要敢于推行“德差者下”,对于行为有违师德的教师要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直至清除出教师队伍,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罚严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强化自律:提高教师师德自我教育意识

自律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在没有外来约束的情况下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律与他律的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自律是对他律的认同,是对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和他人利益一致性的认同。没有他律,自律难以有效建立,而没有自律,他律也将不起作用。要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关健看教师能否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否将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1.要“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引导教师在思想上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必须首先解决教师认知上的问题,要增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调适能力,要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教育法规和教育理论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认识,形成道德内求力,并进而转化为指导教师行动的内心情感、意志和信念。

2.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引导教师在行动上做到慎权、慎欲、慎独、慎微。在知的基础上,道德内求力会外化为教师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过程中的自觉导向和规范行为,不断抵制、克服和清除思想意识中有悖于道德规范的言行,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高校教师务必要做到不为物所累、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迷,要用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钻研刻苦的学习精神给学生树立榜样,用谦虚朴实的作风、刚正不阿的品质影响学生意志品格的形成,用规范文明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五、业务培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能力

教师实践职业道德的实践能力不足是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在提高教师自我约束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增强其实践职业道德的能力。

1.要增强教师的现代意识。高校要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队伍培训规划,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时代、社会、环境、自我、教师职业和现代教育规律的六种认识,推进教师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增强教师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2.要灌输现代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归根结底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自觉化的学习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评价观。

3.要培养教师自学能力。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转换和更新周期越来越快,高校教师要保证能把最先进的技能和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获取、消化、吸收、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4.是要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程度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求教师在提高授课信息容量的同时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必须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要提高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高校要通过培养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学术沟通的能力,进一步拓展教师的学术研究领域,增强教师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的能力。

6.要拓宽教师业务培训的途径和方式。高校要在继续举办各类校内培训班、选送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的培训资源,通过国内外、同一学科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培训作用,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

六、氛围营造:构建教师成长良好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师德建设必要的外部条件,对形成良好的师德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影响高校教师师德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舆论氛围、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

1.要营造榜样示范的舆论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对教师的目标选择、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牵引作用。高校要将挖掘典型、培育典型、弘扬典型、引导典型、推广典型作为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的重要举措,利用文件、报纸、广播、网络、宣传橱窗和板报等宣传载体,通过在校园网和校报开辟师德建设专栏、开设师德建设专题宣传橱窗、举办师德报告会或师德讲坛、开展“树典型,学先进,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活动、出版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优秀成果展、组织师德演讲活动和征文比赛等形式,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2.要营造诚信治学的学术氛围。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端正学术风气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必须大力倡导并形成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崇尚诚实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高校教师要坚决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增强服务社会、献身科教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坚决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等不良风气,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自觉树立法制观念,保护学术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合法权益,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要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和影响,在参与各种评审、推荐、鉴定、答辩和评奖等活动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决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大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

3.要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高校要积极创造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大力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人际环境。要坚决反对互相诋毁、互相拆台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精诚团结、协作共事的良好风气;要坚决反对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勇于进取、善于学习的良好风气;要坚决反对因循守旧、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要坚决反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堂堂正正、公道正派的良好风气。

作者:蔡亮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