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8 08:53:59

教育公平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20世纪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在世界高等教育界是热点问题。二战以后的美国,在一定的教育公平和教育人力资源理论的推动下,就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事关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是其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被美国视为最成功的高等教育政策之一,逐渐成了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并逐渐为世界各国仿效。我国在1999年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以后,高校收费制度由免费变为收费,学费连年上涨。党和政府把教育资助政策放到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补偿教育经费不足。伴随着高校学生资助资源的资金额度逐渐增加,名目逐渐增多,如何公平分配高校学生资助资源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现有的研究对推动和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有极大的推动意义,但由于地方高校生源构成、经费来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大学生资助现实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基于教育公平指导下的教育资助资源公平机制并没有很好地构建,资助资源分配合理性应如何彰显教育公平,资助资源的分配如何最终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以及如何从制度设计层面保障教育资助资源的公平分配等等问题还待深入研究。

一、以入学为目标调整资助资源分配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国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显著。[1]同时,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招生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向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倾斜。但是在高校特别是“寒门学子”普遍青睐的师范类高校中,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学习、课外书籍、生活用品等仍然能看出教育资源投入的悬殊。在某师范类高校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时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专业教材外,几乎没有什么拓展学术视野的课外相关专业书籍;更甚者有同时考上大学的多子女家庭,将上大学的机会谦让给成绩最优秀的子女,而让其他子女放弃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要改变农村教育面貌,改变贫穷学子命运,打破阶层天花板,光靠着几个专项指标本是无济于事,需要营造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解决教育层次结构布局不合理、基础教育资源水平较差、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全国均等化,[2]为“寒门学子”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使其享受到均等的入学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二、以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为目标调整资助资源分配实现教育过程公平

2007年,国家在全国各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随着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2015年12月9日,教育部的《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学生资助专题报告显示,2010~201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共计5564亿元,其中2014年为1421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从受助学生看,2010~2014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4.1亿人次,其中2014年为8544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0%以上。学生资助经费投入和受助学生人数均大幅增长,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下,以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为目标调整资助资源分配实现教育过程公平还需要在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着力解决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过程公平应在现有资助结构上调整各项目比例:在奖助学金中,提高能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学校单项奖学金比例,适度降低以提供无偿现金资助的国家助学金比例,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及人才培养;加大勤工助学及研究生“三助岗”的经费投入与合理配置,为学生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及校内外勤工助学机会,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大力发展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政策,用活推迟付费性资助政策,与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直招士官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退役士兵教育资助、艰苦专业及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政策进行补位,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还款时间,通过越来越多的学生申请生源地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来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强学生责任感,体现公平原则。[3]

三、以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调整资助资源分配实现

教育结果公平“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以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调整资助资源分配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首要靶心应该是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坚持资源配置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既要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更要加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软件建设,通过符合实际、经费到位的政策措施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使教育成为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计。高校应大力推进精准资助政策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制定含有追踪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对贫困学生认定的基本原则、认定标准、程序、要求等,提出基层工作人员的指导性意见。各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资助”的大环境背景之下,尽快推动学生资助数据库与学籍、就业指导等教育数据库,以及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有效对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为落实精准资助政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春平,郭丽君.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分析———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J].学理论,2017,10:194~195,198

[2]刘兆莹,孟乃杰.京津冀一体化下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4:60

[3]胡银环.试论学生资助制度在实现教育公平中的作用[J].教育与经济,2000,S1:27~29

作者:于媛 赵艳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