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主题多元化分析

时间:2022-09-12 10:19:31

追风筝的人主题多元化分析

1批判视野下的人性主题

亲情这一词语在传统的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血缘之情,一直以来被用来作为连接人和人关系的纽带,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代代人民传唱,维护和歌颂。人类潜意识里便认为亲情是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拆散不了的。在本书中,富家小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是最亲密的玩伴。哈桑为人单纯正直,善良忠诚,对阿米尔小少爷非常衷心。“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段感人而朴实的话一直是他心中不变的主旋律。为了保护阿米尔的胜利果实,他宁愿遭受被阿赛夫和那群不良少年强暴的命运,却毫无怨言,只因为坚守两人间忠诚的友情。但对于阿米尔来说,只有父亲是他唯一的亲人。他嫉妒于父亲对阿米尔的偏心,为了得到父亲专属的宠爱,他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那些不良少年强暴。尽管内心难受无比,却仍旧制造谎言,逼迫哈桑离开家门。为了维系血缘亲情却背叛了两人之间最真的友情。对于阿米尔的父亲来说,他也异常痛苦,是一个“被撕扯成两半的人”。他对阿米尔严肃冷淡,是希望他能够成长成为一个果敢坚强的人;对哈桑呵护疼爱,则是因为他对哈桑的愧疚――他是哈桑的亲生父亲,窃取别人的妻子。他的内心深受此折磨,但却无法同其他人诉说。

2文化视野下的救赎与忏悔主题

主人公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的富裕的穆斯林家庭,阿富汗战争暴发之后,他便随着他的父亲一起逃亡到了基督教占主导的美国。基督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阿米尔的成长和救赎,为他提供了一种情感体验!在《追风筝的人》中,胡塞尔深深地以艺术的手法刻画了阿米尔内心的矛盾和以及自责与痛苦,描绘了一个内心胆小怯懦的阿米尔。阿米尔天性怯懦,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人强暴,却不敢上前前去保护他。总是怂恿着老实忠厚的哈桑去为他做任何事,却不敢回击同学对他的嘲笑。同时,在他心中,由于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偏爱,助长了他的背叛和负罪。由于自身对哈桑的罪孽,内心时时刻刻被罪恶感和愧疚感笼罩。看到受辱的哈桑拿着胜利果实归来,他说话时嘴里像嚼了一块石头,因此患上了失眠症。他渴望着哈桑能够狠狠地打他,以减少内心的罪恶和负罪。哪怕后来到了美国,在阿富汗的那种负罪感仍旧深深地围绕着他。每次想到哈桑,他的脖子就像是被一双铁手掐住了。直到父亲的朋友打来电话,为他寻找“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多次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中,他最终鼓足勇气,冒着生命的危险,重返危机四伏的碦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来以此赎罪。到了阿富汗,他才了解到,哈桑已经惨遭厄运,他的儿子索拉博被人从孤儿院卖到了阿赛夫手中,阿米尔费尽周折将其从危险中救出。将其带回美国照顾他,累积多年的负罪感终于得到释放。他终于找到了那条成为好人的路,完成了多年的忏悔和救赎。

3友情视野下的社会差距主题

真正的友谊不分贫贱,无论权贵,纯粹而热烈。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是不符合门当户对这一条件的。少年之间的友情是那么耀眼且真挚,干净而温暖。当阿米尔受人欺负时,哈桑总是会奋不顾身地保护着他,哪怕自己也并非强大,可友情之间的力量可以打败一切。这并非出于奴性,而出自本能。哈桑曾说过,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为你,千千万万遍。年少无知的少年心里并非藏着很多的界限与心事,他们只想尽自己所能让朋友开心。然而,这种友情并非永恒,悬殊是社会差距迫使两人无论是心性还是潜意识里都会产生不可言说的鸿沟。尽管他们之间是亲密无间的,但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权威都不得不使他们戴上面具。在哈桑心里,他早已被设定成卑微的仆人,他的一生是为了别人而活,而并非自己,他的自由和自尊都是来之不易的,他的一生注定与阿米尔不同。只要一方漏出胆怯,这段友谊必将走向崩塌。于是最终,当哈桑被一群年长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也只能选择沉默。而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誓死与他们搏斗,最终悲剧发生。

4结论

面对人性的怯懦与自私,逃避和沉默是造成悲剧的错误选择,这种错误并非会随着两人的成长而逐渐消散,而是欲盖弥彰,刻骨铭心。人性之所以经不起考验,是因为生活中的诱惑和价值观束缚着我们无法遵从内心。但是这个故事还是给我们带来很多温馨的回忆。也许生活不尽如人意,人性并非完美,善恶也并非泾渭分明,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倡导正确价值观,带着善良勇敢前行。

作者:张雪 殷晓明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