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时间:2022-08-17 10:41:37

微公益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一种借助互联网、简便易行、高效快捷的新兴公益模式——微公益日益被社会所关注和接受。而大学生作为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同时不自觉地在公益行为中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探究大学生微公益行为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既为推动高校微公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以完善微公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相关理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公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向互动

1微公益的内涵及特点

1.1微公益的涵义

所谓微公益即微小的公益,指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强调聚少成多的公益行为,即全民以微小善举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新型的公益参与模式。微公益是自2009年9月新浪微博诞生后借助网络平台兴起的,而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公益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现实活动,使其内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在信息时代,微公益是指借助公益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由广大网民发起或响应的一种新型公益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公益价值和公益理念的传播,塑造人们的公益习惯,强调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社会生态。

1.2大学生与微公益特点的契合

微公益参与的简易性。参与微公益并不在于你的资本有多少,你的身价有多高,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参与其中。微公益参与的低成本、低门槛使得微公益参与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机构、企业、明星和专业的大型公益组织,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公益。而大学生目前还没有收入来源,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微公益的低成本、低门槛等特点正好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了契机,使其切身为微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微公益理念的契合。微公益的理念是“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公众产生公益意识,建立起公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这样才能起到公益所追求的“公众付出、公众受益”的效果”。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处于成熟稳定阶段,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整体素质较高,能较快地接受这样的新兴事物——微公益,对其正青春、益青春、益社会的公益理念也较更能理解。同时,近些年来,高校公益蓬勃涌现,逐渐成为校园的新时尚,这些都为大学生接触并参与微公益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2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困境

2.1实践困境:知行难合一

一种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认知、情感、行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使责任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而实践则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的最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认知和情感才能被不断强化,而行为也才有施展的空间。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上,往往只注重思想理论的认知教育,却忽略了情感体验这一实践环节,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意难合一,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这是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2.2方法困境:培育方法单一机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主要以灌输说服教育为主,主要表现为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条主义式的灌输。这种单一机械的方式漠视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主动性,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抵触厌烦情绪,使实际效果不甚理想。而开展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层挂职等实践活动往往由于机械化、程序化使其流于形式,使其并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因此,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其中,进行一定的情感体验。

2.3观念困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分离

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宣扬的主要是社会价值本位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开始逐渐把发展重点放在自身,愈发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观念与老师在课堂上所宣扬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老师在上面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的现象随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价值优位与大学生理念中的个人价值优位分道扬镳。

3微公益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双向互动

3.1微公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

3.1.1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多样化

微公益不仅仅是模式上的一种创新,由传统公益转变为人人都可参与的平民公益,更是公益思维上的一种创新,不再仅仅只着眼于公益行为本身,而是将个人的社会道德价值诉求内化于微公益行为之中,使微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责任。而微公益简便易行的特点使得大学生能够普遍的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并在参与过程中将其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行为习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指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这对于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化解传统公益带来的诚信危机,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向善之心和公益精神,促使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价值层面得到升华,同时大学生在每一次参与微公益的过程,也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的过程。

3.1.2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

从上学伊始,大学生就一直被进行各种各样的理想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主要群体,他们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提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耳熟能详,虽然都知道核心价值观,可又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真正践行了呢?这就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知行分离,即相关的思想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社会行为。由于缺乏从口头思想教育到身体力行的实践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切实地转化为行为,从而导致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上出现“脱节”。而微公益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微公益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微公益的实践又如此简便易行,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际中将内心的自身价值诉求外化为行为。微公益作为培育载体,一方面以实际行为的参与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又推动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促进微公益的蓬勃发展。

3.1.3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公益旨在号召社会全员都参与公益互动,以小事体现社会公德心及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进步”。微公益所传播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价值观、人生观十分契合。大学生正处于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其三观也逐渐趋于成熟。他们热爱国家,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注重自身发展,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微公益作为一个桥梁,有效的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对接。一方面,微公益的简便易行降低了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成本,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实践道德价值目标,以寻求自我满足感。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活动,微公益是一种社会公益性活动,大学生参与到微公益中,构成其中一份微小的力量,从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微公益将理想追求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促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推动微公益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24字构成,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微公益本质上还是一种公益,其无偿性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是其不断扩展和深入的强大精神动力。责任意识决定参与意识,参与意识决定参与行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信念和价值追求,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会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道德的要求,积极地实践各种道德行为,慢慢形成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而这与微公益的所倡导的公益思维、公益习惯理念不谋而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热情,促进微公益行为的发生。

4以微公益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兴载体——微公益,大力发展高校微公益,搭建专门的高校微公益平台。

4.1“大数据”支撑下的信息整合实现公益速递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构建专业可靠的高校微公益平台。利用该平台实现高校内部所有公益社团组织的信息整合,即主要是通过后台人工操作实现高校公益社团组织公益信息的收集、核实、、宣传和统筹等工作,从而使微公益信息能够及时在平台上,扩大微公益信息传播范围,提高公益社团组织的影响力,促进公益社团组织的发展。而大学生也能够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各个公益社团组织的动态及发展情况,提高自身对微公益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微公益平台自身的发展和建设也为大学生微公益活动提供了参与路径。

4.2线上线下联动,构建“POW”良性运作机制

“POW”公益服务模式,即由一名指导老师P(professor)负责一个公益组织或社团O(organization),实现在一个公益网站W(website)持久发展的过程。在信息之前,指导老师要进行项目审查,完善项目的运行机制,规避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出紧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通过线上网站能够实现信息、参与者报名、组织者审查等一连串流程,线下仍要发挥指导老师的牵头带队作用,完成一份高品质的公益活动,在良性运作机制下,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

4.3以完善的准入机制保证参与的安全性

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数据与学生信息的无缝连接,为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提供便捷化的渠道。基于大数据的校园微公益平台,大学生可以依据学号登录,保证参与者的身份真实性。而后台依据学生专业、性别等信息自动筛选、推荐可能满足其参与需求的微公益项目,实现微公益项目的“私人定制”,进而提高其参与热情。此外,对于学校社团组织的信息仍要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基于“POW”模式下保证组织者的身份的真实性、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活动的可操作性。

作者:张鸿燕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利娜.微公益视域下公民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

[2]张兰君,何雯.微公益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03).

[3]冯莹娇.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刘玉花,尹玉力.微公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5]牟文谦,董佳影.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文化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

[6]王峥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