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3-14 09:27:42

跨文化心理学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产生于西方社会的心理学一直是世界心理学的主流。心理学家们从不怀疑西方学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和行为法,进而认为其是适合全人类的普遍法则。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新视角,改变了西方主流心理学传统的看法。

世界上大部分人生活在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文化之中,文化对人类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呢?心理学家皮亚杰创造性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阶段,个体要达到高级的思维阶段,必须先通过较低级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划分有严格的年龄界限。

跨文化心理学对皮亚杰的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了检验,研究的结果虽然证明了他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存在,每个阶段发展的顺序也有一致性。但是,在欧洲社会和文化之外的研究发现,儿童认知发展存在“后滞现象”,每个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会晚一些;还有部分儿童在发展上受阻,不能顺利进入到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在对基诺族、彝族、摩梭儿童与城市汉族儿童的比较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先天禀赋,而是文化和社会环境。当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采用少数民族儿童熟悉的坚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器具,代替城市儿童熟悉的各种玻璃器皿、复杂的量杯和各种颜色的液体进行测量时,不同文化背景中儿童认知发展的差距会大大缩小。同样的,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视野看智力,智力是人们对生活环境选择、改造和适应的心理活动。虽然人类智力活动有共同的结构和过程,但是人们所面临的环境有巨大的差异。强调智力结构和过程的普遍性、智力活动内容的文化相对性,就能很好地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智力的差异。

社会学家奥格本曾举例说,以欧洲人的视角来看,爱斯基摩人和“文明的”欧洲人可能同样有不讲卫生的习惯。但爱斯基摩人的这种习惯是由于缺少卫生设施所致,而欧洲人则是因为个人素质比较差。爱斯基摩人和欧洲人可能同样具有讲卫生的心理基础,但爱斯基摩人保持卫生所遇到的困难远远大于欧洲人。皮亚杰后来也渐渐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这种在一定文化和语言为特点的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学,如果不以必要的文化材料加以参校,就基本上是一种猜想。”

我们习惯于把在主流社会或对主体民族研究的结论,推论到少数民族群体,而对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语言学习、人格特征、人际交往等心理现象,及其文化背景缺乏深入的研究。以主流社会的标准指导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和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必然会产生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困惑。这不仅仅是方法论问题,也是态度问题。

作者:万明钢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