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4-18 03:50:26

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一、引言

目前,主题教学已经是基础教育教改的重要内容,且已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主题教学也逐渐进入高校教学改革的视野,如浙江大学的大学英语教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模式”基础上,编写《新编大学英语》,精选主题,实施主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主题教学正越来越受关注,并付诸实践。主题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交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经验等等,据此,要真正成功地实施主题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是不可或缺的,而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使之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猛烈地冲击着各种传统观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2]网络技术使得教学资源获得、信息整合成为可能;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载体;网络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亲临其境的感觉为师生所喜闻乐见;网络交互性沟通方式为师生讨论问题、协作探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鲜明主题性,探索主题教学模式并付诸实施是可能的、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主题的确定。主题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主题的确定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可按教材章节确定主题,也可不拘泥于章节前后顺序确定主题,好的主题首先是应当与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一个主题涉及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可宽可窄,意义可大可小等等,但一个主题的名称应该反映主题本质和关键,应该对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结论性等等。另外,主题名称也应兼顾生动性、时效性等,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主题更能驱动学生投入其中。综合深入学习的需要和课程时长的安排,在本课程的两大板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各设置两到三个主题是比较合适的。比如前六章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的内容中,可以设置理想情操教育、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几个主题,对内容进行整合。

(二)内容建构。主题确定之后,其内容的框架结构十分重要,主题内容要蕴涵在结构里,或者说要将知识点合理地融合到结构之中,要追求整体结构的力量与效果,教材所反映的学科知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将本主题的知识点,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理清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明确提出主题目标,目标通常按课程标准要求而定。其次,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困难,充分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师应明确引导路径,并且尽可能留有余地,注意本主题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与前后主题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良好的该主题的横向、纵向知识网络。网络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大大丰富了主题学习的资源,相比传统的文字、图片资料,网络资源具有即时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说尤为重要。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参与群体庞大,在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实现接轨,一方面使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是重复地“炒冷饭”、老调重弹;另一方面,也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铺垫。内容的建构是在网络环境下考虑的,应该充分挖掘网上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教师提供的主题学习网站,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和综合性的驱动问题,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当然也包括一些相关书籍、文献和资料,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三)引导探究。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集体教学,教学周期以课时为单位。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更突出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主题教学模式注重探究活动,引导探究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个主题可能综合了几节教材内容,也可能涵盖了多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要打破按章节顺序讲课的传统做法,一个主题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未必恰好是一次课,应以主题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引导,讲究新颖、适时、多元。所谓新颖,就是要不拘传统,根据主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可利用新闻事件、热点问题、典型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导出主题。在讲授内容中,不妨提供非本学科人士的一些观点,教学课件中某些观点的佐证可以是报告、讲演、辩论,也可以辅之以音乐、美术、歌唱、戏曲等。所谓适时,是指在讲课过程中,围绕主题,围绕知识点的落实,把握好时间节点,提出一些供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当然也包括一些自问自答的问题。所谓多元,就是在讲课引导探究过程中,少一些一家之言,多一些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出自我评价和掌握知识,提供的材料要多样化、多侧面,给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留有余地。课外活动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大部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协作探究都在课外活动中完成。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探究引导要有序、及时、平等。首先是有序。网上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围绕主题,为学生列出阅读的文献资料和网上查找路径的索引,使学生在浩瀚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如有可能由教师放在自建的主题学习网站上,则更方便了。其次是及时。学生在网上查找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独立地对主题所规范的材料进行分析、收集、整理和归纳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辅导。协作探究一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如有争议,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协调。另外,对于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以及师生在线交流互动,教师也应尽可能做到及时。第三是平等。长久以来,从本课程的教学现状看,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效率不高上。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其中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原因之一。往往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许多教师尽管尽心尽力,却仅仅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真实感受、内心收获、知识应用等,主题教育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师生应当是平等的。一方面,教师在主题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要主动的以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过程中始终是平等的,切忌以势压人、独断专横。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出于对活动经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以及效果良好的课外实践方式。首先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对主题经过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同教师讨论决定实践方向;接着对网络资料或者其他书面资料进行收集、阅读,就所选择的方向进行分析,确定实践具体步骤、内容等;然后按照事先的计划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学习爱国主义这部分内容,就可以根据学校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或者诸如文庙这样的传统文化场所进行考察,也可就爱国主义现状等内容在学校、广场等场合进行调查;再就活动情况与已获得的资料相结合撰写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发表报告,组织讨论并由教师点评。这样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也往往是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合理评价。主题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包括课外学习。所以如何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较大,关系到主题教学的顺利实现,应予以充分的重视。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综合而成。就本课程来说,理论上的学习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没有难度,期末卷面考查难以体现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差距,而且从教学目的上看,也更希望看到学生平时的努力。因此,采用主题教学模式、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进行多元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其他的评价如相关主题的成果及其应用等,全面真实的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情况、知识掌握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处理好主题教学模式

实施中的三大关系在思修课的主题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不少,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下面仅就其中的“三个关系”的处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一)处理好主题教学模式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关系。主题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之一,它是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具体化,[3]是人对教育需要的目的体现。[4]好的主题设计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环环相扣,可操作性强,便于实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切忌为“主题”而偏离教学内容,导致本末倒置,造成主题教学形式化、肤浅化、空洞化。

(二)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网络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具有传播的即时性、信息的开放性、主体的虚拟性、沟通的交互性、交往的间接性等特点,它既能为课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传播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眼界开阔的青年学生不愿再被动地接受灌输与安排,而倾向于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因此,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担任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题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主动权,防止因强调了“学生主体”,而放弃自己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为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落实而步步深入,而不是由学生牵着鼻子,忙乱于细枝末节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映,鼓励学生的主动态度,把握讨论、交流互动的整体方向,勇于调控学生的思路。[5]另一方面,强调了“教师主导”,不要忽视“学生主体”,“主导”不是“代替”,否则,课堂教学仍将回归到“满堂灌”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应该让他们自己从教材、文献资料、网上信息中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早早地给出了结论。只有“教师主导”的积极性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都大大地被激发起来,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思政课的主题教学才能有声有色,可以说这一点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实施主题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处理好主题教学设计与学校相关活动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其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2012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提出了实践育人的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大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题教学设计应该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与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等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育人,反之,实践育人又为本课程的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有这样,高校的育人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本文作者:郑鸣志工作单位: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