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6-06 10:16:59

微课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微课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知识体系、教学规律进行把握,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具有传播性,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反馈教学信息。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与分析。

关键词:微课;德育教学;运用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教学方式得到了创新与发展,微课是顺应信息化时代产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促进教学反馈。本文将对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1微课

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热潮,微课是教育信息化的全新模式,参加微课培训、学习微课制作,促进微课的有效实施,分享微课的教学心得,成为许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的教学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重难点、教学环节等等,精心设计出短小精悍的视频,微课一般时间比较短、仅仅在十分钟之内,教学主题明确、教学资源容量比较小,设计精心、活动精彩,交互性、应用性比较高,教学效果良好,从当前的教学反馈来说,微课的反响比较好,成为当前最好的教育技术。

2德育教学现状

2.1缺少思想重视。在当前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缺乏认识,对于德育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缺乏重视,因此,对于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缺乏根本上的认知与探索。在技校德育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述,或只是做个简单的课件,难以提升学生注意力的。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的点点滴滴,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师需要去思考但是却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去探索,在思想认识上轻视德育教育工作,教师没有精心的准备,学生对于德育的学习根本上难以提起兴趣,教师的德育课堂就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只是单纯的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德育教育理论上的知识,没有自身的实践与体验,学生的心灵感悟,思想体验不会有发展与升华,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与连续性,学生无法进行深入学习。2.2德育、智育发展不平衡。当前大部分学校教育工作发展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的智育,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某个技能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技能课程上,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课程,实践过程中确实形同虚设。在大部分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展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如: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教科书,学生的实践活动非常少,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理论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读教材内容,其深入的思想内涵教师很少去探究。

3微课在德育运用的必要性

当前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的处理。微课的运用与普及,有利于德育教学的创新,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具有必要性。具体展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德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德育树人的要求,在教学形式上更加具有时代感与针对性,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只有对德育课程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微课精美,蕴含着意境艺术美等方面,给学生会造成多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乐观、好学的良好局面。第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传统德育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微课通过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新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微课可以在形式上顺应时代潮流,为传统教学方法带来创新与变革,学生会更容易吸收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守法、具有政治素养与公德素养的良好公民。第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育教学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压抑天性,发展学生的良好习惯,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让学生自我发展。第六,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微课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视野,深化教学实践,教师参加微课培训,获得信息技术与水平,与其他教师沟通与交流,在教学思想、教学技能得到提升,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节省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4微课在德育教学教学中的应用

4.1课上应用。(1)用于导入环节。在德育课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的是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这些教学方式往往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真实案例的基础上的,这些事件或者案例在教学中被称为“抛锚”,因为刚开始的这个事件确定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基调就被确定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因为案例情境的呈现往往是文本、口述的形式,缺少感染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激发。微课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导入课程的时候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加强课程活动的吸引力。例如,在学习爱岗敬业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将他工作时候的场景做成视频,用在新课导入,同学们在观看微课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析,“主人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努力对企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学习主人公的什么精神?在这样的情境与问题下,学生会得到极大的启发,在案例中学习到知行统一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2)用于重难点教学。德育教学中有许多内容理论性比较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把握与理解。依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理解是知识记忆与浅议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直观化,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哲学相关知识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知识没有办法深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意思的记忆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将水、冰、气三种物态度的转变制作成为可见,学生看到这些直观形象的展示,很容易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转化,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使得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应用于活动体验。德育教学中运用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活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抽象的弊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德育教学中实施活动实践课是比较困难的,班级学生比较多,并不会人人都会参与到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制,不可能整节课都进行活动教学,利用微课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活动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求职与应聘》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课后表演关于招聘的相关短剧,录制成微课,放在相关的网址上,让同学们互相观摩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4)应用于课堂总结。课堂教学需要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重难点,理清本节课的脉络,加深学生的记忆,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英语,可以更好地凝聚重点、聚焦难点,更加生动的展示画面,在短时间内巩固更多的知识,课堂小结不是对学习知识的粗略概括,而是将知识系统化、形象化的组合在一起,然后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4.2课后应用。课堂复习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后复习可以巩固知识、加深记忆与理解,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会有遗漏点与不可理解的部分,学生在课后也很难进行一一解答,微课可以反复的播放、查缺补漏,在掌握的基础上更深次的挖掘知识内容。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不同的微课,进行不同的感受,更好地理解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打破时空限制,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5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5.1把握好教学方向。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培养新时期的新学生,在教学中,要将教学目标与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保持在一起,将公民道德健身的总目标放在一起,在设计微课的时候,要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要学会查询信息、筛选信息,对视频、文字、图片进行挑选,把握好方向性原则,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5.2学好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仅仅跟随时代步伐,教师必须要掌握好现代技术与方法微课资源的搜索,数字音频的剪辑,影视短片的制作,多媒体演示稿的制作,建立信息技术库等等,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利于增加知识的连贯性,在运用信息化的时候得心应手。5.3辨证的看待微课的作用。微课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与拓展,过分注重微课的作用或者忽视微课的作用都是不对的,教师要冷静思考、理智分析,不要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将微课的作用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中实施微课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罗苏,黄晓芳.当前中职教育现状及其思路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200.

[3]蔡明英.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98-100.

作者:曾志娟 单位:阳江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