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论文9篇

时间:2022-05-11 09:19:59

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教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从当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素质教育将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基本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德育教育将会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相关的信息。目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不同的文化氛围所造成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对于我国的教学活动来讲,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从课本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及认知,进而也能使得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课文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出德育教育,将书本中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

一、德育渗透教育的核心内容

1.发扬学科专业内容中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具有价值的科学观念,这种科学观可以让人们对自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从其中间找到相应的变化规律,以此可以从实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各种学科进一步推向发展前沿并且给予实现。可是,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不是信手捏来的,在整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它将与各种影响科学发展的唯心主义做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多次的完善才形成今天这种形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对此教师也需要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让其充分认知到各科学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的求取知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此让学生们建立其世界观,对此树立起远大的理念。

2.强调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建设

从新的发展局势来看,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以“三个面向”为基准,对此培养出社会主义新形势之下的“四有”新人。这个教育目标和我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基本思想保持一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从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来看,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上。其一,要坚持以科技为主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二,要以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并存实现现代化建设;其三,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建设。其中,第三层的现代化基本要求主要是以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基准而实施,这也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这将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准,总地来讲,与其它学科内容相比较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其中:首先,需要系统性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采用科学实验及实践工作,对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再教育;其三,需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生态观念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其四,需要对学生进行心智教育。只有教育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才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根本。

二、中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般来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的中学阶段中,中学教师将是中学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师的行为也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务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中学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双边互动,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整体素质及德育教育水平,也需要重视自身形象及行为举止,进而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这样以来才能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将会有学生去模仿教师的形式,并服从教师的管教。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时,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整个教育指导思想,对此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平等,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丧失信心时要给予学生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2.引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此过程中也含有较多的德育因素,也是中学教师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材中的课文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所得到的,其中含有各种优秀的道德素质培养,这将是对德育教育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也就是在接受一种德育教育的过程。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以此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对社会中出现的丑恶行为进行制止,进而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念。基于此,当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吃透教材中的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掌握到相关的德育因素,以此将教材找的德育因素和教材内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其二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相关的德育教育,以此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德育工作的水平。

3.开展课外活动

学校应该定期举行与德育相关的课外活动,这样以来可以让学生对于德育培养工作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对此课外活动将逐渐成为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思想品德知识。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或者作文比赛,让学生们能够积极的融入到这些活动中,对此将能力培养及德育渗透工作融合在一起。学生们可以通过各项校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能力。教师在这种课外活动中,需要对活动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情况来安排相关活动项目,进而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是漫长的工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目前中学教师要以改革创新为执教理念,加强自身的整体素质,敢于创新,从教材中发掘相关的德育因素。同时,教学的情景创设、综合训练及课外活动为前提条件,将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兴华 苗翠英 单位:荣成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1]彭波.论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2):10-11.

[2]王艳成,刘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01):98-100.

[3]宋魁.高校德育课堂中的情商教育渗透研究[J].科技资讯,2016,(27):126.

[4]史雅莉.浅谈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黄河之声,2016,(16):112.

[5]陈唯珈.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6,(35):330.

[6]成敏.学校德育环境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指标系统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5):25-27.

[7]韩艳.德育,从与学生交“心”开始[J].亚太教育,2016,(36):192.

[8]徐静.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J].学周刊,2016,(35):74-75.

[9]孔翠.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10]吴锦志.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下)[C].2007.

第二篇:职业学校德育课堂落实“三贴近”原则

在新一轮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简称“三贴近”)的原则,成为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发展趋势。

一、对“三贴近”原则的理解

所谓“贴近实际”就是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职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环境。“贴近学生”就是要植根于职校学生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和成长特点出发,“贴近学生”是“三贴近”原则的核心。如何理解这个“贴近”呢?笔者认为需要“自始至终”,即德育课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生成于“社会、生活、学生”,且作用于“社会、生活、学生”。在课前设计时,教师要把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作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即时生成的东西,注重学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方式;德育课所有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掌握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三贴近”原则下对德育课教学理念的解读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为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为了每位职校学生的发展。在“三贴近”原则下,教师该如何解读这一教学理念呢?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该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其合格性不仅表现在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上,还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品德水平、拥有适应社会能力和驾驭生活能力等方面,学生品德方面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人才质量的不合格。职业学校的每一节德育课都必须精心设计,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粗放式的德育课堂会产生大批不合格的服务者和生产者,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位职校学生的发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既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品德水平和思维特点,也更多地要考虑那些特殊学生。2.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课目标设计中要不仅要有认知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运用目标。坚持认知是前提,情感是关键,信念是动力,意志是保障,行为是归宿。3.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德育课教学必须能触动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机制,形成稳定的品德行为特点。4.让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德育课教学应该着力于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掌握普适性、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迁移和拓展,处理未来人生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

三、“三贴近”原则在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第一,德育课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贴近社会”最直接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的开放性难免会造成各种价值取向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极其错误的观念。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这是德育课学科特点的要求,也是德育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第二,德育课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掌握时代主旋律,坚持与时俱进,这是“贴近生活”最直接的要求。当代职校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接受信息的来源广、速度快。而德育课的教材和参考资源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整合教学内容时,要紧跟时代步伐,植根于最前沿、最鲜活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素材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才能具有现实性,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第三,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突显职业特色。这是“贴近学生”最直接的要求。德育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辩,坚持正面引导与自主生成相结合,而不是将观念强加于学生。同时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特点,结合专业学习的内容,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用性、亲和力和可信度。

作者:冯冬梅 单位:南京财经学校

第三篇:怎样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对小学生当前发展和今后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现状并不乐观,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潜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数学老师应当对此加以重视,通过深层次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等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一)对数学课本中德育的素材没有进行深层次挖掘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一般有四个方面:正确学习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热爱科学教育以及热爱祖国教育。当前在数学课本的例题和课后练习中有很多有关于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素材,而很多数学老师并未对这些教育素材加以重视,还有部门数学老师,只是针对一些有着明显教育意义的素材进行德育渗透,而对于一些隐藏在数学课本中的教育素材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大部分数学老师都是追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以学生会计算为主要教学目的,其余的则没有投入更多的心思。

(二)德育渗透内容与学生认知不符

小学生还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没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对于很多事物不能进行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数学老师在德育渗透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但是,当前存在一些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德育渗透的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不符。

(三)忽略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养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将会影响未来的人生发展。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少有数学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不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作风和学习氛围,导致小学生缺乏优良习惯的指导。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对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很少,但是都是经过很多专业人士层层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数学内容看起来和德育教育毫不相关,但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德育教育内容,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开展德育教育,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成果,具有极高的意义。对于数学教师,则需要全面关注这方面的元素,在平日的教学研究中多和同事交流,吸取他人的良好做法,并且利用到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同时,教师还需要独具慧眼,通过自己的敏锐感觉来发现教学中的有效德育元素,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因此,数学老师应当对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将数学课堂变成数学和思想品德课相结合的课堂。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章节的例题都提到“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学会某种计算方法、学会了计算土地的面积、出了某著名科学家”,如“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教材中提到“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了圆周率,并且还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成为世上计算出圆周率的第一个人。”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既知道圆周率的由来,又为中国有这样的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渗透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正确学习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热爱科学教育和热爱祖国教育,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理解能力较弱,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数学老师应当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内容枯燥,加上数学知识本身也具有枯燥性,因此,数学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课堂教学模式上下手,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数学教材中说圆周率是3.1415,数学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学生产生质疑,才会有探索的欲望,继而开发思维,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这个圆周率数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然后进行计算,得出圆周率数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并且对数学知识的属性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数学老师将德育渗透到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也促进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促进了学生思考。除了这种创设情景教学方法,数学老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小组竞赛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科学产生爱。

(三)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源于生活,很多小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在错误心态下学习数学,很难学习到数学的精髓。针对这个问题,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并且根据生活实际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习“本金和利息”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你的爸爸妈妈有1000元钱,他们打算将这笔钱存进银行,现在可供他们选择的存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存两年,年利率为2.68%,还有一种是先存一年,一年后将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银行,这种情况下的年利率为2.19%,请问这两种存储方式哪一种获得的税后利息要多一些?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思考。这种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继而改变了以往认为学习数学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观点,而且这种贴近生活的数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本金和利率的计算方式,而且也知道了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数学老师应当认识到应用这种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教学的优势,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实际生活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的普遍性以及实用性。

(四)身体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小学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数学老师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得身体力行,给学生展现良好的形象和精神面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学生看到老师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教学风格科学严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得到了满足。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的素质和品德都未养成,如果数学老师能够有效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必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杨永行 单位: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苏楼明德小学

参考文献:

[1]莫莉花.谈如何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10-13.

[2]聂瑞柱.浅谈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6,(10):09-11.

[3]董维雄,张玲.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练习[J].华夏教师,2016,(10):4-9.

[4]杨丽玲.微视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12-14.

[5]周志美.浅析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6,(11):7-9.

第四篇:高职图书馆德育职能实现途径

一、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社会群体,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又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强心剂。因此,加强大学生德育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德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我们培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它能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思潮泛滥时,能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信念信仰、行为导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同时也不可避免信息病毒的入侵,面对各种不良文化、错误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会有较大的思想波动,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误入歧途。如何让他们具备抵抗病毒的抗体,提高不良信息的侵袭,这对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又是大学生中数量较大的群体,他们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又存在特殊性,例如:他们大多对文化课热情不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显得更加困难。

二、高职图书馆开展德育的优势

作为高校教育三大基地之一,图书馆的育人职能不可小视,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文化知识的传播中心。因此,在德育上,图书馆更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加入到教育的主阵地上。高职学生的培养特点决定他们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这就更加显出了高职图书馆在德育上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职图书馆藏有大量的图书、期刊、光盘等资源,这为图书馆进行德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资源的流通传递优秀的、先进的、具有正能量的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先进理念的直接教育。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同于社会上流行的书刊,这都是经过专业人员认真甄别筛选后才入馆收藏的,图书馆的信息净化功能保证了馆藏资源思想价值的相对纯净。图书馆藏书不仅是文献收藏的一种载体,我们更可以将它作为一名“不上讲台的老师”,在图书馆这个固定的环境中默默产生教育教化、知识传递功能,这将是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2.网络资源

除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外,在网络时代,图书馆更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购有优秀期刊数据库、精选论文数据库等,并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自建数据库,引进了超星等电子图书平台,使得阅读方式更加便捷。图书馆以网络资源为依托,使得德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形式多样化,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相比更有针对性。图书馆作为网络资源的汇集中心,利用专业优势和先进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鉴定选择,确保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为学生提供纯净的养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护伞。

3.良好的环境

图书馆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在其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上都是以营造读书氛围为前提,图书馆的桌椅让人忍不住想多学一会儿,图书馆的展画会让你多停驻一刻,图书馆整齐的书架会让人流连忘返。踏足图书馆,随处可见“保持安静”、“爱惜图书”等标语,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长期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说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环境是很重要的部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不可估量。图书馆的自然环境会让人得到一些基本的道德层面的教育,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则是影响身心,启发思想,感化心灵的。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环境教化功能对大学生施以德育。

4.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

高校图书馆加大对馆员素质的提升,如今的图书管理人员是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稳定的专业队伍,高素质馆员为搞好德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图书馆馆员始终坚持以“服务育人,读者至上”的宗旨,把培养学生、服务育人放在首位。一个馆员业务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更重要的是对图书文献的了解并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员较强的业务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图书馆实施德育的途径

1.以新生教育为切入点

大学生新生入馆教育是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一般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组织并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馆藏介绍、图书借阅等。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一般都流于形式,很难有思想上的启发,但是作为入学第一堂课,也是图书馆唯一直面全校新生的机会,图书馆应该重视起来,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进行改革。例如在培训中加入宣传片、或是互动环节(现场写下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本书)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培训中灌输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结束热情。另外,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穿插德育的内容,结合时事,可引出图书馆现有资源对此的报道和论述。

2.定期开展图书推荐及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推荐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的人不是不阅读,而是有选择综合症,不知道看什么书,不知道那本书有阅读的价值,往往把时间都花费在选书上。图书推荐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开展的一项业务,读者一般都会信任图书馆专业的推荐,并认真阅读。图书馆可以将图书推荐作为德育的一项长期途径,在每个月的图书推荐或是定期的图书推荐中增加德育的书籍,写一些相关的书评,吸引读者借阅相关书籍。另外,在近期图书馆界开展了许多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各图书馆集思广益新建阅读平台、开拓阅读空间,在这些平台和空间中加入德育的内容也是图书馆实施德育的可行途径。

3.深入开发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图书馆德育是图书馆全面进行德育的最广泛途径。首先是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思想政治专栏,加入相关书籍链接、期刊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等。再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引导,监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如建立师生论坛、图书馆微博、电子邮箱、校园BBS、时政论坛等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对出现的思想政治偏差及时进行引导。图书馆应在德育方面建立有效机制,定期汇总大学生的需求,并适时调整图书馆网络信息,使网络成为高校图书馆进行德育的有力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作,图书馆作为辅助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部门,更应该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邵远琴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瑞欢.寓德育教育于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吴丽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3]张辉.谈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隐性德育功能[J].现代教育,2014,05:64-65.

[4]曲素钦.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实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第五篇: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1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现状

第一,大学微德育内容体系与新媒体环境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适应性。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MOOC等微产品在大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变化趋势,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高校积极推进微德育的外部环境和社会依据,且决定着高校微德育的内容体系。伴随着新媒体的使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全球化的进程又使高校微德育面临着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包罗万象的社会环境下,新生的高校微德育内容与新媒体环境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首先,大学的德育工作者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微博,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主创设了微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个体性、零散性,有的内容甚至带有偏激性。其次,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来推广德育内容,但内容依然以传统的德育内容为主,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涌现出来的“草根英雄”“平民偶像”很多都采取不肖一顾的态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沉寂、官方微博人迹罕至、社区网站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可见,在微德育内容体系中我们既要转换载体,更要创造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既要有阳春白雪,更需要身边的偶像;既要系统性的传统德育内容,更需要“微小”“温暖”“易于接受”的生动德育内容。只有这样,微德育内容才能打动当代大学生,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社会道德生活所带来的变化。第二,微德育内容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不强。笔者认为微德育内容体系的要素应包括微德育内容制造者和受众、微德育内容、微德育内容载体三个方面。首先,高校的微德育内容制造者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高校的学生干部队伍等学生组织和学生自己,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者。但总的来说,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与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创设之间存在着差距。虽然高校师生已经成为各种微产品的最大制造者和受众,正如许克松在论文中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积极应用并广泛推广微博、微信等微网络平台,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于推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识,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在创设微德育内容方面还是没有方法,没有依据,没有原则。同时,由于在微德育中受众和内容制造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之间可以互换角色,因此在德育内容的创设中更显得良莠不齐。其次,在微德育内容方面,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德育内容为主,关于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组成,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德育内容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等[2],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微德育内容体系却并不需要过于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德育知识,而更需要贴近生活、生动形象、便于践行的德育内容,正如秦能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则重教与学两种行为,形成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内容脱节的问题[3]。因此,这种以照搬为主的微德育内容,导致实践中微德育内容体系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再次,在微德育内容载体中,一方面由于各种新媒体手段的盲目推广,导致大学生受众要同时接受很多新平台,学生干部队伍和辅导员要同时维护多个新媒体平台,一些新媒体平台之间的信息又不能共享,导致平台过多学生受众无所适从,管理者手忙脚乱。因此,如何整体规划微德育的各要素,优化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使其协调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紧迫课题。第三,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与微德育目标不适应。高校的德育目标是要引导大学生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道德礼仪修养、法制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全面而和谐的发展[4],德育的内容应该与德育目标相一致。而微德育做为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和创新性工作,在明确其教育目标时,除以传统的德育目标为基础外,更应注重其自身的特点和新媒体的环境特点,才能制定出具有指导性的、科学的德育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使微德育的目标与微德育的内容体系相一致,却缺乏系统的研究。我们应该根据微德育的教育特点,在德育目标的大框架下来制定微德育的内容体系。

2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

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依据,体现微德育的特点,还要从社会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总结现有大学微德育的实践经验,更要注重构建过程中的逻辑基础、分析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以及构建程序和技术[5],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最终才能构建出符合高校德育规律的大学微德育内容体系。第一,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理论依据。微德育作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德育模式和理论构想,是建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顺应时展要求的。当代的教育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微德育如何开展进行了很多论述。如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就应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个性”。新媒体时代开放性、互动性、多维性的特点,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注重个性化、语言表达通俗化、尊重个体的特点,为人的自由发展,特别是个体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环境,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说为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教学依据。鲁洁教授在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观的新内涵后,明确提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活动[6]。德育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自我建构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陈晓云在论文中指出:“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该建构活动的唯一主体是学生,其自我建构的意愿、方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个体的精神发展。”[7]因此,构建微德育内容体系时,教师应该注重社会文化内容的挖掘、加工和改造,努力为学生构建微德育的文化环境,营造微德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源自生活、形式多样的微德育内容中,关注自身体验,使微德育内容易于内化,并应用学术界的诸多理论观点来指导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第二,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现实依据。高校的德育内容体系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动态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迅速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他们的交往方式,网络也使得国际化、全球化的步伐较快,大学生作为新思想、新事物的易感人群,迅速成为了新媒体的主力军。同时也使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主动占领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阵地,创新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学生所喜爱的高校德育内容和方式是新媒体时代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新媒体时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建构的微观现实依据,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中观现实依据,社会对新媒体环境下各层次的道德需求是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宏观现实依据。第三,构建高校微德育体系的实践依据。科学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来总结大学微德育经验的必经之路。自新媒体出现以来,我国德育工作者按照传统德育的目标和体系利用新媒体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中却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存在着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社会教育轻个人教育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新媒体的特点,也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大学微德育的育人功能来说,它做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的补充,如果我们在平台中只一贯强化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便不能解决传统德育中道德缺失和法制意识不强的问题,也不能弥补传统德育中心理健康和基本礼仪知识的缺乏,更不能激发大学生对微德育的兴趣,使微德育丧失了它的优势。因此,在微德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孝道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内容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多维互动的形式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是高校微德育体系构建的实践依据。

3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第一,明确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目标。高校微德育的目标是构建新媒体时代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指南针和导航器,因此,首先应明确微德育目标。较为普遍的认识是:网络德育的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德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水平和心理素质[8]。明确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目标是开展微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从根本上说微德育的目标决定着在微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微德育的内容,微德育的内容则应该服务于微德育各个层次的目标。微德育做为高校传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补充,在目标设定上不应将关注点放在传授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规范和养成道德习惯上,而应注重大学生自由、健全的成长,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批判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生命形象。因此,明确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目标,首先,应从社会层面探讨微德育的整体方针和原则,这一层次的目标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来感染和陶冶网民,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新媒体时代符合中国社会要求的良好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确定微德育整体目标。高校应该将微德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和完善微德育阵地的建设,用微德育来引导和渗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再次,从高校微德育和大学生层面来明确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具体目标。微德育的目标与传统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大学生主体道德体意识和道德主体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最后,在明确三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个符合新媒体特点的合理、科学的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目标体系。第二,探索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特点和主要构成。只有了解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特点和主要构成,才能明确在实践中构建一个怎样的微德育体系,这是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既要继承传统德育的内容体系,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来进行建构。首先,在表现形式上,新媒体开放、立体、多维的特点决定微德育的内容应主要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现,只有这样创设的德育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同时在创设微德育内容的时候应注意逻辑性与生动性的结合,才能避免大学生在思维习惯上简单化的问题。其次,要在微德育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层面进行整体的建构。一方面,在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要通过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导致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成瘾等不和谐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在微德育中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在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依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法规教育等方面,并在创设过程中将这些内容以更加生动鲜活、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最后,在微德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应注重创设隐性微德育内容,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多样化的德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受到良好的道德影响,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第三,探寻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主要解决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这是建构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落脚点和实践归宿。具体来说,首先应探索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策略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载体、形式、方法来传递和组织微德育内容。如:进行信息推送时最及时迅速的是微信,而在交流的过程中用户群最大的还是QQ,要承载较多的网络信息时主要还是网站等,针对这些新媒体的特点,我们在开展微德育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利用每一个不同载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使用新媒体,提高微德育的效果。其次是要探讨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建构的组织和保障机制的问题。在国家层面,要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立法工作,用法律来保障新媒体环境下德育的基本社会秩序。在高校层面,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经费作为保障。微德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的管理者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来保障微德育的顺利开展。在依托力量方面,高校要选派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较好的新媒体应用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德育队伍,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德育力量来开展微德育工作。同时,还要开发富有特色的微德育课程,不断创新微德育的方式,以注重大学生的人性化、生活化,贴近大学生心理,符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理念开展微德育,使微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作者:唐琳 陈慧敏 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 2.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克松,陈英.微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3-105.

[2]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9-33.

[3]秦能.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7-109.

[4]郭现军.谈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2(7):126-128.

[5]乔凯.朱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选择依据[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08.

[6]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

[7]陈晓云,朱新卓.师生关系:从主客体之争到以学生为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2015(3):36-41.

[8]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第六篇:德育在家校社良性互动的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构成了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和谐德育就是用专业的精神寻求最佳的活动方式,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利用各种时空交叉形成的德育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年来,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二小学一直致力于和谐德育的研究,密切与家长、社区联系,积极搭建和谐互动的育人平台,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构成了一张强有力的教育之网。

一、丰富学校活动,凸显和谐育人

和谐育人要融入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某种载体传递给学生,使知识和道德的种子慢慢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这一方面,学校重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力量,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和谐教育。和谐育人从班级文化建设开始。在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上,我们力求突出物质和人的亲和度,一花一草相映成趣,一壁一景激励梦想,使各个班级变成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变成一座充满浓郁书香的阅览室,让师生处处受到和谐文化的熏陶;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上我们提出“面向每一个,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理念,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多角度欣赏每一名学生,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上,我们以班级公约、班主任寄语、星级评比台等方式来落实行为准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名学生在包括知识学习在内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和谐育人要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种子,而读书就是和学生的心灵之约。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溢校园,让生命光彩照人”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学校二楼开放的读书空间深受学生喜爱,每到课间或午休的时候都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学生手捧好书、聚精会神读书的姿态是校园最美的姿态。我们倡导每一个家庭开辟“家庭图书角”,开展亲子共读汇报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的诗朗诵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个人。我们开展“换一本书,交一个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组织“图书超市”“图书漂流”等活动,丰富读书的形式;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搭建展示的平台……这些带给孩子的是终身受益的气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记忆。和谐育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康、向上、丰富的学生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梦想飞扬,和谐启航”的学校体育节,“享受快乐,享受和谐”的学校文化节,“彰显个性,师生和谐”的学校艺术节……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节日,也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我们不断开发和探索新的学生活动,使它成为学校的常态活动,成为学生的烙印课程。和谐育人还要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吉林冠军、全国十强的阳光伙伴团队是我校学生的骄傲,它所体现的团队力量和拼搏精神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象征。我们的足球队名震春城,连续多年在长春市校园足球比赛中拔得头筹……成绩的背后带给学生的是自信和骄傲,更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培训家长群体,增进和谐的育人力量

家庭教育是和谐德育的关键一环。我们通过建设家长学校,把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拓宽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家长培训工作,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通过“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家长培训目标,通过专题培训、榜样示范、案例分析、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理解教育的新形势,使家长和学生一起获得道德成长。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校园和课堂,感受校园生活的充实和美好。每逢学校的重要仪式、典礼、庆祝活动,我们都会邀请家长参与,让学校的理念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与升华。我们注重营造共生共荣的家长文化,调动家长共同育人的积极性,达成共识,赋权承责,让双方各展所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校联系制度,通过“一信”(校长致家长的信)、“两报”(学校《放飞梦想》校报、班主任《与您同行》周报)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学校努力探索内容充实、形式灵活的家长会,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学校定期走进社区,倾听家长的声音,了解家长的需求,真诚地为家长服务。同时家长也受邀到学校担任义工,服务学校、亲近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召开“学校、家庭、社区和谐互动”主题运动会,学生和家长一起奔跑、一起快乐,和谐的场面令人激动不已;开展“奉献一份爱心、增添一份和谐”为主题的向家庭贫困及残疾家庭奉献爱心的活动,感人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举行家长学生综合专场演出,楼下是学生,楼上家长满座,孩子们用精彩的演出回馈家长,欣喜的情景令人激情飞扬;学校组织家长收看知心姐姐的家教讲座,家长的认真倾听令人倍受鼓舞……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营造了“大手小手,融入校园共创美好成长环境”“师生家长,放飞童心营造快乐和谐空间”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家校相互依存、互相推动的关系,真正实现了和谐育人的目标。

三、开发社区资源,优化和谐的育人生态

和谐校园是面向社区开放的校园。学校努力构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不是推倒有形之“墙”,而是开放无形之“思维”。学校与社区的和谐互动要做到有效,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学校从共建模式和管理机制两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方面,学校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通过建设社区教育文化,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充分满足学生社会生活实践和体验的需要,构建有利于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的社区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营造了“校区为本、自主互动”的社区教育文化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校长、锦城社区单位领导、社区干部组成,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工作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学校内部还建立了校长室—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小队长的分级管理网络。有了组织和机制上的保障,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下,教育充满温馨、充满希望。学校地处长春一汽锦城社区的中心地带,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提供了有效保证。学校组织学生调查汽车厂的历史和现状、参观现代化的一汽生产线、开展装车实践、设计车标和广告语、展望一汽的未来……这些无疑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增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感受到一汽人的幸福感、快乐感,提高了责任意识。为了发挥社区育人的作用,学校依托社区聘请了校外法治辅导员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组织学生到岱山公园祭扫,邀请社区内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为学生开发校本课程,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其中“大嘴快板”社团活动深受学生喜欢。学校还和社区人员共同走进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暖暖毛衣送真情”活动,增强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和责任。学校定期带领孩子走进社区,宣传社区里的新人新风,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参与环境美化和绿色环保等文明社区服务活动,开展社区环保调查和小课题研究等,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建德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拓宽德育领域,组织学生到这些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活动。

总之,从社区到社会,我们努力打破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的界限,有机整合和盘活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努力创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校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谐互动的育人平台,让管理透出人文关怀,让队伍形成强大合力,让活动说出教育真谛,让发展凸现自身特色。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互动,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品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开放多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所有这一切都证明学校、家庭、社区和谐互动之路是一条学校发展之路,是一条有利学生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王安巍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二小学

第七篇:宋代书院德育举措与启示

一、宋代书院的德育举措

(一)实施“分年”的教育阶段

宋代书院已认识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及心理特征,因而相应的教育目标也应具有阶段性。为此,宋代书院首次明确的实施“分年”的阶段性教育方法。其提出者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朱熹为八至十五岁之间的小学教育和年满十五岁以后的大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规定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但又指出两个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并非孤立和割裂的。小学教育重在“学其事”,“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知其然”。大学教育则重在“明其理”,“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知其所以然”。可见,小学乃大学之基础,大学即小学之深化。小学与大学的德育重点也有所不同。朱熹指出,“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之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朱熹肯定了小学德育的基础作用,还曾专门编著《小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小学》之中汇集了历代贤人名士的“嘉言懿行”,分内、外篇,共计三百八十五章,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为目,引用了许多格言故事,使学生能够有榜可依,有样可学,“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宋代书院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以“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直至“至于至善”。大学德育是小学德育的深化,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圣人之言行,更要能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而朱熹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以理学观点对各书进行了重新解读,影响深远。大学与小学的分年教育,承认了学生不同时期德育内容的和目标的不同,又肯定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小学为基础,大学为深化,二者缺一不可。而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成就圣贤之德。

(二)德学并重的教育考核

宋代书院不事科举,但也会定期对于书院的学生进行德行与学业考核,评定优劣,确定升降,给予奖惩。这种“考试”起源于唐代集贤书院“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而在宋代成为定制。宋代书院的考试主要分为德行考核和学业考核,考试形式主要是入学考试和平时课考。宋代书院的教育考核一大特色即为德学并重,即除了由山长组织的入学考试以及平时已成规制的学业考试,德行考核也成为学生奖惩的重要依据。宋代书院的德行考核主要是评判学生的道德品质、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学院的标准。德行考核的标准各个学院不尽相同。由名师宿儒所主持的学院,不仅学术水平比较高,对于德行要求也自然较高,一般侧重于对于古代先贤的追求。而一般的书院则较为实际,德行评判标准多为儒家纲常的具体化的标准。德行考核的方式一般藉由簿书登记制度来实施。宋代书院一般设有了德业簿、劝善归过簿等,“置一劝善规过簿,详列其目,简而不略,要而易遵,监院掌之,各斋之长纠察众友之善过而登记之,以每月朔望会讲之期呈之院长,面加劝警焉”。宋代书院对于德行考核非常重视。例如江西白鹭洲书院曾要求“诸生各立日课簿,每日将用过工夫登簿内,诸生各随意力量,但要日有日功,月不忘之。本府将无时抽鉴稽查”。书院通过“无时抽鉴稽查”的方式,要求学生时时刻刻约束自身,不仅对学生起到了监督作用,也使书院对于学生的德性有了实时的了解。在德行方面的考核,对不合格者,书院有戒饬、开除、鸣鼓驱逐、除名、永远不许入院肄业应试等极为严厉的惩罚,不仅反映了书院对道德伦常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考试制度重德行的传统。宋代书院完备的德行考核及奖惩制度,是其品德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从而使其培育出一大批不仅学术杰出,并且人品为人称道的名士大儒,奠定了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非凡地位。

二、宋代书院德育的启示

(一)重视德育层次性与序列性

朱熹根据“分年”的阶段性品德教育把整个品德教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尽管两个阶段有不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成就圣贤之德。朱熹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在《童蒙须知》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可以看出,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他还认为“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也就是说,只要幼儿时期打好良好品质的基础,就如同为将来成为圣贤做了一个坯模,日后只要稍稍加以修饰,圣贤之功自成。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设定好德育要求和目标,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品德修养。

(二)重视建立完善的德行考核

我国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地方,应试风不但“回潮”而且日益加剧,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素质教育,太针对“应试”而去,最后效果甚微。应试教育中,即便是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利用卷面考试,来给学生分数。这种教育,导致大家只会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考试技巧的反复磨练,而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则难以得到提高和锻炼。宋代书院的德行考核制度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首先需要学校加强对于德行考核的重视,而有相应的奖惩。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德行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及其要求。关于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参照宋代书院薄书制度,建立学生小档案,讲学生德行考核情况登记在册,年终评测,予以奖惩。

作者:常瑞琴 单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邓洪波.中国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7).

[2]陈霞玲.“宋代书院教育”研究述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3]张伯行.小学解集•小学辑说•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86.

[5]陈元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36-38.

第八篇:信息化技术在德育课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它将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了最优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德育课作为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为了提升德育课堂魅力,一线中职德育教师就要把信息化手段引进德育课,紧跟信息化教学大潮。

一、德育课教学现状

1.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使用多媒体教学,误把多媒体教学等同于信息化教学。其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没有有效地区分二者,自然就无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仅对资源进行简单堆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不科学,呈现方式不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多年的德育教学,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德育课,是认为只有学好专业课才能对未来找工作更有利,而德育课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虽然大部分德育教师已经认识到旧教学模式的不足,本质上仍然不舍固有的教学方法。

2.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课件制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很难进行信息化教学。3.德育课的教学资源不足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不统一,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德育教学案例尽量要用到最新。而纵观当前的教学资源,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很多资源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资源本身的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中职德育老师来进行,在能力上严重不足。

二、教育发展必然走向信息化

新的教学方式信息化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有助于广大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快速转变,提高德育课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在德育课教学过程的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有助于德育课教学资源的拓展。在德育课中融入信息化,也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和探索的新方向。

三、对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1.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素养

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也就是要从传递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教师不再直接提供知识信息,而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活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如何筛选对课堂教学有效的信息资源,如何进行呈现,完成高质量的课堂,对德育教师提出了一个首要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如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制作课件、对网络软件驾驭的能力等。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重视职业培养的学科。网络资源为德育教师提供了更多与时俱进的成功案例和真实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更好地结合学生专业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哲学与人生》一课中讲到“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从“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两方面展开,主要学习的是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基本观点,为后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内容做铺垫。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同时也是第四课的重点,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前提。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拓展了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一内容。笔者还将学生专业资源、网络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利用,提前一周通过微信发放本节课学习计划书,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方便学生进行课前有计划,学习有目的,课上有准备的高效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蓝墨云班课)、微信、QQ下载教师制作的微课、学习计划书、案例《人人都是纳税人》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平台测试。笔者通过测试结果,重新确立难点“要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并进行教学安排。教师通过课前分组检查,课上观看视频案例进行创境激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设置任务一,制作思维导图或联系图,展示作品评比,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学生在本学期增加了《税收基础》专业课,大部分学生对税收的专有名词难以理解,产生了恐惧心理。视频案例中生动诙谐的呈现,不但化解了恐惧心理,通过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案例和小组的合作讨论制作过程,学生也逐渐领悟到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即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复杂多样的”。与此同时,笔者限定时间,促使小组内分工一定要明确,否则无法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后进行体验导行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联系,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及评价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不可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了知识点的巩固。进一步加强知识拓展,观看教师制作的微型课《社会发展需要技能人才》,让学生感悟企业的发展与技能人才、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意识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最后,师生间通过微信、QQ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学生得到知识的提升。整个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结合专业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并结合网络平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微课、微信、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信息化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处理符合学生实际,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信息化教学的脚步已经走入了实际教学中,其发展势不可挡。德育课作为教学的前沿阵地,德育教师的任务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德育课散发出无限魅力,提高课堂的时效性。目前德育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不断积累经验。德育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赵晨曦 赵文红 单位: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广福.浅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1).

[2]李占霞.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改革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

[3]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

[4]陈琴.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第九篇:小学德育教育途径探索

一、建校园美文化,造育人美氛围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通过这一中介影响并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德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丰富而高雅的校园文化又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文华街小学崇尚传统型道德教育的传承。精选古代经典故事,结合学校的育人“美”文化,设计了爱国之美、孝亲之美、自信之美、友善之美、宽容之美、谦让之美、勤学之美、励志之美、智慧之美、坚持之美共十个“美”主题,以青铜铸造,镶嵌在宽阔的操场四周,学生目之所及便能汲取民族文华的精华。岳母刺字、黄香温席、管鲍之交、闻鸡起舞、立木为信……信步其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驻足观看,甚至吟诵,被“美”主题故事所吸引,相信“美”主题故事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行为准则、做人之道一定感染着他们,古代先贤的故事一定会助力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灵养成。假以时日,在经典故事的浸润中,学生逐渐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同时,学校借助十个“美”主题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做最美的人,做最美的事,学习帮助父母做家务,尽孝道……以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极好地将学校育人理念与文化结合起来,彰显了德育的“贤文化”特色,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二、编礼仪美课程,展师生美身影

《文华宝贝学礼仪》是由文华街小学老师自己编制的一本校本课程用书。它切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审美教育。文华教师编写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仍由文华教师担当摄影师,选择文华宝贝来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文明礼仪,从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守时惜时、尊重他人、勤俭节约、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各个方面进行礼仪常规、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师生一举手一投足,眉眼间展示的是温文尔雅的礼仪美。《文华宝贝学礼仪》教材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审美教育和礼仪实践,把礼仪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内在修养。该项活动有效地升华了学校行为规范教育,有力地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具有开放性和富有情趣性的德育活动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德育更具有生命力。

三、争当“美丽”宝贝,成就“美”明星

孔子提出“力行近乎似”。道德教育家康德也认为不可用知识教学代替道德教育。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文华街小学崇尚道德教育实践,提供给文华宝贝适当的生活实践空间。为文华宝贝设立了美德、美仪、美生、美文、美艺五个方面的展示平台,凡是德行操守有口皆碑的孩子,举止彬彬有礼的孩子,热爱生活的孩子,乐将生活的感悟倾注于笔端的孩子,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孩子,立志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巧手妙思去改善生活、美化生活的孩子,都可以成为美德、美仪、美生、美文、美艺中的一“美”或几“美”的“美丽”宝贝,成为学校“五美”荣誉墙上的“美丽”明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美丽”明星不仅成就了他们自己,也为全体学生树立了榜样。当其他学生在“五美”荣誉墙边徜徉时,当他们仰望一个个“美丽”明星的笑脸时,谁都会坚信:在一次次的学习生活竞赛实践活动中,德育的种子已经深入了学生心中。

四、携手家校共育,绘就德育美景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伴随身体与智慧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品性日趋成熟,道德观、人生观也会逐渐完善。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正确引领,把学生带入到德智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文华街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亲子入队仪式”,德育处开设的父母课堂,各个中队组织、家长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无一不让家长在见证着孩子成长的同时,自身也在同步成长。学校的所有活动旨在引导家长适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形成“做最美的事”“做最美的人”的良好习惯。德育不应只在德育课程中,还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德育不仅要重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更要不断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在快乐中明白道理,在自主中学会做人。所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养成学生行为习惯最好的主阵地,寓教于乐是实施德育最好的方法。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文华街小学围绕道德实践、少先队活动、文明礼仪、艺术人文等方面开展德育教育途径探索活动,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活力,让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快乐成长,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途径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要开发和调动学生心里潜能,从而实现德育的内化,让德育充满魅力和效力。校园文化之美,文明礼仪之美,生活实践之美,家校共育之美,既注意从不同渠道设计德育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德育活动,途径不同,但立德于心、成德于行的宗旨却贯穿始终,这就是文华街小学的德育教育愿景:各美其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德育目标。

作者:李云贵 单位:达州市通川区文华街小学校

参考文献:

[1]让校园浸染“和•美”的色彩———厦门市乌石浦小学德育工作掠影[J].中小学德育,2016,(10):2.

[2]白聪敏,黄享升.美在行动德由心生———崇左市宁明县海渊镇中心小学德育建设纪实[J].广西教育,2016,(40):17-19.

[3]傅立波.谈谈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6,(10):215.

[4]夏健君.让小学德育散发生命之美[J].生活教育,2016,(22):35-36.

[5]方志义.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23):67.

[6]宋冰.阅山养心品山立德———深圳市龙岗区依山郡小学德育特色构建思路与实践[J].未来教育家,2016,(05):49-52.

[7]任芳霞.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6,(22):12.

[8]五美共举教育奇葩———北京市西城区五路通小学德育工作主题[J].班主任,2011,(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