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思考

时间:2022-03-11 10:54:51

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思考

摘要:卫生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实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强调德育建设的重要作用。如何将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理念与行为中,是德育载体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媒体的高速发展,完全借助传统载体开展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降低,时展呼唤创新德育载体。本文从德育载体的概念、形式角度分析创新德育载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15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在顺应形势为社会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更为重要。我校在走访医院、实习单位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排行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远高于职业能力,认为道德素质是学生更需要增强的。可见,德育建设对于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德育按其界定范围可以分为广义的大德育和狭义的德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品德的熏陶、道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与德育密切相关。新形势下,结合卫生职业院校特色及当代大学生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1德育载体的概念解析

本文所述的德育是指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综合教育实践,是广义的大德育,强调学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试图将施教者和受教者及社会期待的德育内容三者融合。德育的内容作为意识形态与文化信息,需要依托适当的载体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载体概念源自科学技术领域,为某种能够传递能量或运载物质,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近几年,德育载体概念被引入高校德育领域,是对一切实施、促进实施德育的附着物、加入物、催化物的总称,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载体。

1.1德育载体的内涵

德育载体就是承载、传导德育信息、内容,能为德育工作者所运用,且德育工作者及其教育对象可借以相互作用的途径、方法和手段[1]。但是,德育载体又不同于通常人们所说的途径、手段,它是一个综合体,涉及不同因素、对象间的相互协调促进。德育载体的作用是将品德的塑造和思想、政治层面的提升落实到学生个人的实践中去,将精神的高层次追求真正应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由于德育载体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理念,充分发挥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主动性并使之相互协调。

1.2德育载体的外延

即创新德育载体的形式,按照科学技术和呈现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硬载体和新兴软载体。传统硬载体侧重于承载有形的、显性的德育内容,不仅涉及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班级建设和日常管理过程,还包括校园文化生活的各项活动;新兴软载体侧重于网络媒体下文化、环境和社会综合因素的熏陶。此外,还有许多不同分类形式,本文试图在“强化传统硬载体建设,注重开发新兴软载体形式,将二者功能最大化”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创新性探索。

2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多样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资源、新媒体的普及,如何在享受成果的同时抵制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是施教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只有让美好的东西占据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负面侵蚀;而进行不同形式的德育载体创新恰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2.1强化传统硬载体,发挥其在德育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沿用以往德育形式,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班级文化载体潜移默化的影响[2],还包括针对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开展的各项有形的德育活动。

2.1.1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载体的主渠道作用

(1)传统教育是指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所形成的教育流派,主张“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教学就是将三者有机结合,既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把繁杂的德育内容系统化、课程化,同时具备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利于双向互动等特点。通过教学过程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政治、文化、道德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2)教师作为授课者,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载体。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使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受教者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此教师本身也应该注重自己人格魅力的提升,丰富知识,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俱进。(3)实践预期与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应注重形式的创新,避免单向灌输。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自觉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一方面,采取特有的课堂管理方式———实施动态评估的管理机制,给予每位学生平时成绩60%的基础分,针对课堂和日常行为表现,灵活调整40%的表现分,评分公开透明、奖惩分明,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将课堂教学变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双向互动,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尽管卫生职业教育政治课上课时间仅为一年,但对学生和授课成果的评估在校3年都应该进行。为此,我们选取两个班级进行试点,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分3年进行,大一课程结束后给予基础分,余下的附加分在大三学生实习完返校后进行评定,目的在于考量学生职业道德的践行状况,将德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发,使学生终身受益。

2.1.2发挥班级文化载体的基础性作用

班级作为学校最基础的单位,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作用重大。新兴载体的出现,往往使人忽视距离我们最近、最容易运用的班集体的作用。鉴于卫生职业院校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进入二、三年级后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大一学生懵懂及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需要给予集体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学生基于对学校和社会的了解,形成了基本的价值判断,但是容易出现分化现象,尤其对于感情、学业问题缺乏方向感,应加强对其的引导和关怀;大三学生面临就业,部分学生会感到困惑,此时班级工作应以开拓学生心胸、帮助其树立信心为重点,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2.1.3发挥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桥梁作用

所谓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是指德育工作者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德育的“第二课堂”,看似无形的德育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桥梁作用,主要包括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实践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等。让学生投入群体性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其形成开放的个性,在活动中感受自我、认识自我,并形成与现实相关联的理想人格。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当地文化特点,将幽默引入课堂教学或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注重师生心灵沟通,增强施教者的亲和力,加强师生交流。大学与中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全体学生均住校,宿舍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而有时我们往往弱化其德育传播的作用。加强宿舍文化等校园亚文化载体的作用,不仅有利于道德的熏陶和正能量的激发,如“宿舍荣誉角”等活动的开展,以期达到舍友之间相互激励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改善,这也为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更加和谐的空间。

2.1.4发挥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载体的补充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4]。职业教育过程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均需要考量其特殊性———社会需求,以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为标准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卫生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利用其优势资源———校院合作平台,定期向本校教师用人单位领导、同行及病患等发放关于学生职业需求的德育状况调查问卷,一方面进行个案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以此为标准,制定德育目标,形成具体方案,利用我校麦可思第三方评估平台对德育目标进行修正。

2.2开发新兴软载体,发挥其在德育中的“催化剂”作用

探索德育载体创新之路,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突出信息化建设,创建网络平台,构建卫生职业院校德育载体新阵地,形成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将微课、慕课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前调研,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和时政热点进行设计,捕捉学生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授课。课堂中和授课结束后还可以随时与学生互动———QQ群、微信群,答疑解惑,建立学生“身边”的案例库和思想火花汇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将德育工作以声像俱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此外,借助微博、微信、QQ群等资源,施教者可以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传播正能量,及时遏制不良思想倾向;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促进德育长效机制的发展。传统硬载体与新兴软载体之间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互作用,互相补充、协调一致,实现双赢。一方面,传统硬载体如思想政治课、班会和社团等,需要借助新兴载体的形式将其涉及的经典德育内容填充进去,才能与时俱进,更易于被“90后”学生接受;另一方面,微课、慕课这些新兴载体使得课堂向网络、业余时间延伸,内容也以发散方式向外拓展,使德育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卫生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学生就业后面对的是现实生活的人,而与人打交道需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德育正是提高情商的重要途径。德育需遵循其自身规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应基于学生兴趣,引入新的载体,将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相结合,避免说教,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虽然德育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且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新兴软载体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而创新德育载体也是时代和师生共同的呼唤。

作者:刘娜 王振臣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张玉成,张富良.加强高校德育载体建设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3(7):78-79.

[3]郭欣.高校德育载体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

[4]周林海.把握高职德育特点推进高职德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05(1):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