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样式

时间:2022-05-11 05:50:00

小议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样式

摘要:高校企业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高校企业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经营风险大和管理不够规范等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校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对高校企业实施改组改制“通过改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管理,改革高校现行的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运营体制”实行学校内部的事企分开,大力发展校办企业,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和企业结构调整。高校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实施高校企业改制,必须有相关的政策和组织保证,积极稳妥,规范操作。

关键词:高校企业;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TheBasicResearchontheUniversity-operatedEnterprisesDevelopmentModel

Abstract:Theuniversityenterprisepromotedthehighereducationreformandthedevelopment,But,Theuniversityenterprisehastheinvestmentmainbodysole,themanagementriskbigandthemanagementinsufficientstandardandsoonmanyquestions,Mustsolvetheseproblems,Promotionuniversityenterprisehealthydevelopment,Mustimplementthereorganizationremanufacturetotheuniversityenterprise“throughtheremanufacture,establishestheperfectmodernenterprisesystem,thestandardbusinessmanagement,thereformuniversitypresentmanagerialpropertysurveillance,themanagement,theoperationsystem”implementtheschoolinternalmatterBusinessseparates,developsthehightechnologyandnewtechnologyenterprisevigorously,thepromotionuniversitydisciplinedevelopmentand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Theuniversityenterpriseremanufactureisultimately,implementationuniversityenterpriseremanufacture,Musthavethecorrelationpolicyandtheorganizationguaranteed,Positivesafe,Standardoperation.

Key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Organizationalreform;Question;Countermeasure;

我国高校创办企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己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其作用己经过初期学生的实验、实习场所过渡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化的重要阵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等方而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校办企业的体制与学校机制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也愈发显现出来,因此,寻找解决对策,加快校办企业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校办企业现状及运作模式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92所普通高校共拥有企业4563个。从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看,2004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企业实现收入969.30亿元,比2003年度收入总额增加了142.63亿元。增长率为17.25%;实现利润49.93亿元,比2003年度增加6.95亿元,增长率16.17%。从资产状况看,2004年末高校校办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为394.33亿元,资产总额为17.62亿元,负债870亿元,全国高校校办企业2004年的资产负债率为57.3%,较2003年略有下降。从人员状况看,2004年末,高校校办企业在册职工人数共计2946万人(学校事业编制人数49233人),其中有科技人员933万人,占校企人员总数的31.6%。[1]高校校办企业2004年接纳学生实习人数达75.93万人次,累计工时284661万小时。此外,校办企业还参与了硕士、博士的培养工作,2004年度参与培养博士生1488名、硕士生5589名。

(一)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看高校校办企业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科技型企业呈上升趋势成为高校校办企业的主力军

据2004年统计显示,科技型企业共2355个,占全部上报企业的51.61%。科技型企业2004年收入总额为806.78亿元,占全部校办企业收入总额的82.2%,比2003年增长了20.76%,实现利润40.98亿元,占全部校办企业利润总额的82.0%,比2003年度增长了48.4%。科技型企业的资产总额为1223.73亿元,占校办企业资产总额的80.6%。科技型企业向国家交纳税费38.48亿元。[2]占全国校办企业纳税总额的79.08%.增长率为30.88%。

2.校办企业在学校、学科、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校办企业发展得比较好的是那些具有良好品牌、高科技成果突出的研究型理工大学,地区则以北京、上海最为突出。对一般院校而言,办得好的企业并不多。2004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五省市的校办企业收入共计69.24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收入总额的71.8%。全国高校校办企业实现收入总额过亿元的学校58所,实现收入746.45亿元,占高校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的92.5%,有12所学校的科技型企业收入过十亿元,这些学校都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

3.高校校办企业中传统企业规模小、效益低

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科技型企业之外的其他类型企业在数量上占48.3%。而销售收入仅占17.7%。利润仅占17.9%。高校传统企业经济总量偏低、其中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不多。这些小规模企业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很难形成规模效益。[3]

(二)高校企业的运作模式

1.“独立开发科技成果、直接创办高科技企业”模式

“独立开发科技成果、直接创办高科技企业”模式是指高校独家投入资金二次开发其技术成果、直接孵化为企业的高校高新科技企业创办模式。在该模式中,依据高校资本的介入程度,又分为两种具体的高校技术企业的创办类型。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是中国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在企业创办阶段,该公司就是利用其成熟的技术成果,以四十万元学校拨款起家,从创业开始,走出了一条“独立开发、直接创办”的独资滚动式发展道路。而东北大学阿尔发派公司等则属于“吸引资金参股”方式。

2.“合作开发科技成果、共同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模式

“合作开发、共同创办”,是指高校利用本校与其他社会机构联合开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的模式。其中又因科技成果的熟练程度,区分为“技术互补、成果配套方式”和“提高起点、联合攻关方式”两种类型。

3.“间接开发科技成果、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模式

“间接开发、投资创办”模式之的是高校利用其综合技术优势和资金运作能力,依据市场需求采用“带土移植”某一技术或先期培植某一技术的手段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模式。其中又可以分为“独资投入方式”和“合伙投资方式”两种具体类型。

清华同方技术公司是一个采用“独资投入方式”创办企业的典型,。该公司是清华同方集团利用上市募集资金成立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技术是清华大学1991年开始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监测系统研究成果。[4]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都是中国高校在高新技术企业创办过程中广泛采用的主要类型。高校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创办模式的关键是确定采用何种技术成果和资金运作手段。

二、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高校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许多大学办起了高科技企业,传统的校办工厂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大多数也发展成为科技企业。

高校科技企业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企业化的过程中,把大学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充分体现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反过来又加快了技术、市场对大学科研方向和内容的反馈,向科研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并为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经费支持。

近几年,高校企业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校办企业对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有选择地办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向社会辐射。目前高校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开发区重要支柱,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如对高校技术企业进行综合评定,以其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发挥了改造传统企业的渗透和辐射作用,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向导作用。

第二,活跃了技术市场,提升了产品的档次。高校雄厚的技术支持,促进了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开拓市场,提升产品结构,创造了一些名牌产品,并在国家企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第三,有力地推进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程。一方面,扩大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买方市场,形成了加大科研投入的外部需求导向;另一方面,为高校科研直接提供经费支持、便捷准确的信息,有利于高校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改善高校科研工作环境。

第四,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益的支持和重要补充。

第五,既为国家创造税收,又为高校汇报经费支持。

显然,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都能在以上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以外,还在激活高校占有智力资源,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促进深化对高校科技企业的认识

高校科技企业是个新事物,对它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大学科技企业的认识,焦点集中在大学科技企业与培养人才的关系上,关键是更新人才观念。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绝对不是只会简单应付考试的人所能胜任,大学科技企业正是高校师生参加实践的最好形式之一。90年代提出兴办高校科技企业是利国、利民、利校的事业。要按企业的发展规律办,现在我们认识到高校科技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高校发展企业,应如何定位?我的意见是大学科技企业的本质是大学衍生企业。国际上一般定位在企业孵化器,把科技成果企业化。结合我国的国情,这一功能在一些大学里得到延伸,逐步抛弃了由科技链向生产链延伸的思维方式,而是把市场作为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最高标准,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经营的主体。这些企业以大学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能够创造大量具有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具有可观份额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为我国高技术企业的重要生长点。[5]

(三)有力的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大学科技企业不同于一般国有企业,高校科技企业的投资者是学校,企业的收益主要用于孵化科技企业,支持学校的改革发展,国家应对大学高技术企业采取特殊的奖励和扶植,建议国家按大学科技企业上缴税收的数额奖励学校,用于孵化科技企业和支持学校的改革发展。

三、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体制上的问题

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0年全国400多所大学创办的近200家科技企业,销售总收入达452亿元,实现利润近32亿元,已有高校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39家涌现出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软件等一批销售额超亿元的国内外知名高技术企业。[6]高校企业在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分流学校人员承担教学科研试验和参与高校科技成果企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经济设的重要力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但是,高校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有些学校企业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要加快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现有的高校企业实施改组改制,结合高校企业改制的实践,对高校企业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权不明晰,产权关系不顺,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

多数高校科技企业的出资人是学校、企业没有明确界定产权和明晰产权关系,无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能独立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及相关的民事责任,造成学校直接为企业承担运营风险和无限责任。校企业关系不协调、校企业产权、责权混杂、校企业的独资经营引发负债经营、高校体制创新进展缓慢等等。

2.校企不分、权责不明确、管理不规范

高校科技企业是学校以事业法人的身份直接创办的其人、财、物均隶属于学校事业法人。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在管理体制、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校名使用场地使用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校企不分问题。学校像管理教学、科研那样以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企业经营缺乏创新、管理机制与现代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3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

多数高校企业缺少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体现以人为本、绩效挂钩,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的机制,无法激发和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述问题严重困扰和制约着高校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高校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得国有企业改革风起云涌,目前正进入攻坚阶段“高校企业绝大部分是学校代表国家投资设立的全资企业,它是国有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高校以学校事业法人全资创办的企业占高校企业总数的87.2%。[7]2001年底,国务院批准在北大、清华两校的企业改制试点工作,揭开了高校企业体制改革的序幕,部分省市高校也在参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及本校实际,积极推进校企改制工作。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要求而确立的制度规范,它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产权关系清晰,法人权责健全,出资的有限权力与责任相对称,政企分开和组织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8]

3.加快高校企业发展与规范管理的重要措施

高校企业是指以高校为背景或依托高校建立并发展的企业。1993年全国高校科技企业工作会议以来,高校以独资、控股或参股方式创办了一批科技企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企业。但是,许多科技企业都是教授在办,他们并不懂市场管理,常常把公司当成课题组,把股本当作国家经费,不考虑经营成本。为了高校科技企业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保护学校的利益,必须对现有的高校科技企业进行规范和管理。

四、促进高校企业体制改革的一些对策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科技建设与发展面临着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验。对于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而言,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销售额、利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改变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模式以及体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度上的缺憾,只有从文化层面上来,建立一种创新的、积极的、竞争的校园文化来影响校有企业的发展,同时,校企的企业文化也需要改革,不仅仅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还要以社会利益为重,净化企业环境,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9]

(一)通过改组改制、理顺校企关系、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对现有高校企业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造。管理是科学,也是文化。[10]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使企业能真正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面。

1.实行“两权分离”理顺产权关系

高校企业是从高校事业单位脱胎出来的在起步和初创时期,学校依靠行政方式进行孵化。高校与企业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产品试制及科技成果企业化的过程中造成企业的产权归属不明晰。企业要发展壮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明晰产权实行“两权分离”即高校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

2.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

高校设立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的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学校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机构。同时设立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学校经营性资产的投资管理和资本运作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3.界定权责,事企分开

高校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分清学校和校办企业的权利和责任范围,作为资产所有者学校的权责范围应该是:“有权对校办企业的经营进行决策,有权对校办企业经营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有权对校办企业的经营者做出选择,有权根据需要选择服务内容;[10]有权对校办企业集体资产的流失进行干预和制止;学校不直接干预校办企业的经营活动,但应在资金、人员、条件、设施等方面对校办企业予以支持和扶持,学校作为股东按资产比例受益,当校办企业经营破产时,亦按比例承担有限责任”作为资产经营者的校办企业,其权责范围是:运用校办企业的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国家法律和学校宏观目标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经学校批准后方可实施,有义务在经营服务中贯彻支持“学校育人”的原则,校办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11]

(二)规范管理

构建管理校有资产的独资有限制公司。实现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转制后,高校从企业的管理中撤出,可以实质类似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以此代表高校管理校有资产及高校所持有的企业股份。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与高校企业的之间权责明确,体制清晰。解决高校与校企两者互相冲突的本质问题是在文化层面基础上,构建和谐的高校文化与企业制度,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三)整合校企资源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按照企业链和规模经济的要求,整合学校校企资源,形成相关的企业集团。规范校办企业投资行为,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实现企业扩张。

由于高校本身主体特殊性,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构建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法律支持,如允许高校作为投资主体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简化国有产权划转手续等。[12]我们相信,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继出台,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构建成功,高校校办企业将会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人才是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根本,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决定其市场地位。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某个企业能否持续创新发展主要取决于该企业能否构建出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12]激励机制不仅仅是制度上的口号,更不是指以物质来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而是激发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需要。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宽阔的价值实现平台,高校来培养具有价值实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两方面的努力,加上社会的帮助、员工的努力,其届果就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高校发展最大化。高校企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还要注重强化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特别是强化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高校企业的企业家选用要实行市场化、公开化。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家人才市场和引入市场机制的企业家聘任制度。市场经济为企业经营者成长为企业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只有将企业经营者置于统一、平等、规范、科学的企业家人才市场才能对经营者进行客观评价,实现优胜劣汰。

例如,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可以加大企业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应为“通过向企业家提供期权,能够比较好的对他们激励和约束的对称关系,使他们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发展。

(五)提高制度环境保障机制

努力实现制度环境创新制度环境创新的主体是政府。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方式和手段必不可少。建立和完善高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中国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1985年9月,全国第一家专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之后,广州、江苏等地也创立了此类风险投资机构。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市创办了此类公司100多家,具备40亿元的投资及融资能力。[13]

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高校校办企业现有的体制,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校办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组织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尚未形成,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办法,就在于创造条件,促使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理顺高校与校办起业体制的关键在于必须坚持两权分离和校企分开的原则。高校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高校企业,调整校企关系,要实现“两权分离”,即投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而“两权分离”要求校企分开,人员分流,企业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校企分开”,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肯定企业同学校有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但各自又须按不同规律独立运行管理。高校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把良好的企业体制与高校体制有机结合,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文化环境下才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丰,李涛江.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2,(2)

[2]黄蔚.在开拓创新中推进校办企业改制[N].中国教育报,2002-12-25

[3]尉涵.规范管理科技企业,探索现代企业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2-03-24

[4]杨平.现代企业制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6

[5]Stewart,T.A.Intellectualcapital:Thenewwealthoforganization[M].Doubleday-Currency,1973

[6]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在改革开放中腾飞的清华高科技企业[A].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蓬勃发展中的高校高科技企业[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7]邢纯洁.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主动发挥协调作用,促进高校企业健康持续发展[A].邢纯洁.高校科技企业的理论与发展[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林强等.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J].中国软科学,2001,(6)

[9]吕超.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J].财会研究,2001,(7)

[10]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1](美)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2]FranR.Matera,RayJ.Aritane.PublicRelationsCampaigns[M].NewYork:Allyn&Bacon,2000.

[13]原春琳.荣泳霖:校企存在六大问题[N].中国青报,200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