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教学论文(共3篇)

时间:2022-02-28 03:35:35

建筑设计教学论文(共3篇)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并且呈现下降速度加快的趋势,这一趋势可能会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就是现在参加高考的这批人数下降。这直接导致了各高校因生源紧缺,纷纷降低录取分数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学习能力有所下降,自我约束力弱,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多为理科生,接触过绘画的学生较少,很多是“零绘画基础”,空间想象力、观察力不足,对素描课的认识较少,学习兴趣较低。因此,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教学模式应有所改变。

二、思维模式培养

1.学习素描的重要性

素描不只是简单地写实与具象地表现,其可被抽象理解为借助铅笔、橡皮等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绘画,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被放在了较重要的位置。素描是绘画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包含了造型艺术的一切基本法则、规律和要素,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样式。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素描作品,并强调素描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积极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趣味性。

2.素描的认知培养

素描是走向艺术创作和设计的成功之路的基础,素描中有很多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在描绘形体时要涉及结构、空间等其他素描元素,也会涉及艺术表现手法,如构图、线条、明暗关系等。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平衡、协调,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观察物象特征、把握和感知形象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辨析能力。这些对于参加过艺考的高考生来说相对容易,而对于刚入校的建筑设计技术学生来说相对困难。

三、教学策略与模式创新

1.课堂教学内容安排

学校为建筑设计技术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安排了64个课时的素描课。时间短、任务紧、学生基础薄弱,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怎样合理安排素描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以更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如何与其他专业课进行衔接成了首要问题。学生仅靠上课时间练习远远不够,需要以作业配合课堂指导。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可从石膏几何形体开始练起,将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结合练习,从而对形体的结构、明暗关系有一个总体认识和了解,并通过三大面、五大调子来塑造空间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当的时候将结构与明暗素描延伸为设计素描,不可急于求成,应以鼓励为主,要求学生稳学稳练。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由简单的几何形体想象现实中的物体,或由现实中的物体理解几何形体的组合。

2.观察模式的培养

观察要从整体入手,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的概念,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受整体的制约。初学素描的学生容易关注琐碎细节,忽视画面的整体性,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把任何东西都看做是简单几形体的习惯,感受形体的完整性,建筑亦可视为几何形体组合。整体观察有利于学生获得造型因素之间的关系,抓取一个明确的整体印象,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局部。素描中的形象因素是多重的,相互比较的观察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应学会把某一物体与其他物体相互比较,观察其造型特点、位置、明暗色调,将每一处信息都纳入一个相互关联、依据的观察系统,而不是孤立、片面地理解。凡是与造型相关的透视、比例、形状、结构、体面、明暗、空间等诸因素均能成为比较的对象。随着不断深入比较,画面中的问题也不断展露,这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训练眼力、培养直觉的过程。观察还应注意外部现象和内在结构,表面的形体总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而内部的构造又总是呈现出表面的特征。

3.构图训练

构图是绘画时根据题材的思想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构图时注意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视觉均衡。无论画面中有多少要表现的物体,都要先突出主体,不能散漫无序、主次不分。主体主导画面的整体布局,次要的物体处于服从地位。根据画面的需要,可主观调整物体间的距离,使画面疏密有致、有节奏感。除了主次、疏密,还要注意画面的视觉均衡,如果画面重心不稳,偏向任意一个方向都会使人看了不舒服。视觉均衡不等于平均分配,不同的构图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常见的水平式构图给人安定有力感、垂直式构图严肃端庄、S型构图优雅有变化、三角形构图稳定、长方形构图有较强的和谐感、圆形构图饱满有力等。教师对初学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构图,给出几种单个形体,让学生自己设计常见的构图方式,以培养其审美意识。

4.素描造型的训练

素描造型离不开透视,透视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将透视规律加以自己的想象,导致形体透视不准。素描透视分为三种: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学生在掌握透视的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后,可通过结构素描培养较好的透视感觉。结构在造型艺术中指包含于物象外在形态之中的内部构造,物体复杂的外部形态之中的单纯几何性特征,也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榫接、契合关系。结构素描练习可加深学生对透视的认识。学生在将形体画准了之后再进行光影素描训练。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的受光面不同,可分为背光面、正受光面、斜受光面,即素描中常说的黑、白、灰。调子是由光产生的,立体物象的各个转折面以不同的角度受光,形成了深浅不一的调子,整体说来分为五个:亮色调、灰色调、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设计与素描的结合,教师由于学时有限不能展开细讲,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以理论课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优秀的设计素描作品,以拓展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并安排一次设计素描作业讲评。对没有绘画基础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来说,64个学时显得时间尤为紧迫,学生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绘画练习相结合,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要求也不能像对艺术专业学生那样严格,要做到特殊专业特殊对待,把培养学生建立画面空间感和审美放在首要位置。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分成几部分进行训练,先是进行小幅的构图训练,经检查合格后再在画面中根据构图方式练习结构素描,透视无误后再进行光影素描,从而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作者:袁江洁工作单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教学过程中现存问题

在从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手绘表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实际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形体表现能力弱,自己想出来的方案不能用草图快速准确地表达出来。二是素描、色彩功底差,有的同学到了大三甚至大四水彩表现过程中还不会调色,不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以及基本的配色常识。三是有的同学在方案草图阶段表现不错,但是一旦涉及成图表达特别是排版等美学问题时,他们的表现图往往不够成熟。四是很多同学在没有美术基础的情况下,过早的接触马克笔等快速表现手法,致使马克笔的使用一塌糊涂,最终失去对学习快速表现的信心。

二、有效提高学生手绘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很多同学对于美术作品以及建筑手绘图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仅仅知道好的作品很赏心悦目,但是至于它好在哪里却说不出什么缘由。实际上不管是美术作品还是建筑手绘表达作品的创作决不仅仅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转变思想观念是学生学习设计表达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学生对美学、对设计有足够的了解,有意识地加强理性思考的习惯。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经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去适应和理解设计表达,平时必须多看、多临摹,同时要学会理性思考。而手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交互过程。

(二)进行阶段性教学。建筑设计中的手绘表达包含钢笔线条快速表现以及马克笔快速表现等,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这几门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只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训练课程。而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由于基础不到位,作品水平普遍偏低,导致最终失去对于手绘表达的兴趣与激情。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阶段性有步骤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可以有一定的成就感,慢慢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1.培养学生基本的形体把握能力和良好的空间感。通过素描基础课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基本形体把握能力和造型能力,了解基本的透视原理。要想学好建筑手绘表达良好的造型感和空间感是学生们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三大构成中的立体构成作为一门基础课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把握能力。(如图1、图2所示)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多乐趣,也慢慢建立起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这无疑对我们后来建筑手绘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色彩把握能力及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把握能力我们可以从水彩静物、色彩构成等课程着手。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或许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有一些抽象。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我们可以开设艺术概论、建筑美学等相关课程,增进学生对于美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自去体验现阶段的一些新建筑,体会城市、自然、乡村及各种风土人情,在实际的建筑实习中,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3.训练建筑钢笔画的基本技巧。建筑手绘效果图与钢笔画的基本技巧是紧密相连的,建筑手绘表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笔画基本技巧的成熟与否。钢笔画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点、线组成不同的明暗块面及肌理效果。对于一幅钢笔画而言,它的画面色调、空间层次的表现主要通过钢笔线条的反复叠加,靠线条的细密程度来表达。用钢笔线条来表现画面的色调和空间层次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很具有挑战的,这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练习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要注意笔随心动,意在笔先,下笔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反复揣摩,然后要以极大的热情快速地表现,用笔一定要自由、随意,迅速表现出建筑物的形象特点,在整个绘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非常兴奋,非常敏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手绘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动的艺术魅力。学习过程中要多临摹、多练习、多观察、多动脑思考,反复去体会作品,只有通过大量的作品积累,养成好的绘画练习习惯,才能快速地掌握建筑钢笔画的表现语言;才能准确、熟练地表现出自己的方案构思,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习马克笔的基本使用技法。马克笔由英文中的Marker而来,由于其魔幻般的效果也称作MagicMarker。马克笔技法是一种快速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可以有效地克服水粉、水彩等工具携带不方便、表现技法不易掌握的弊端。马克笔的表现技法具备快捷高效、易于表达的特性,这种表现工具可以很快地把设计师思考的方案呈现出来。马克笔根据颜料特性可以分为油性(以甲苯和三甲苯为主要颜料溶剂)、水性(以酒精为主要溶剂),根据笔头形状可以分为楔形方头和圆形尖头,不同性质的马克笔使用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油性马克笔的渗透力强,适合在吸水力较差的纸面上作画。水性马克笔则相反,由于颜料溶剂的主要成分(酒精)易挥发,所以作画时尽量用吸水力较强的纸。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初学者先要学着去临摹一些别人的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哪些颜色叠加到一起能产生好的效果必须要记住并随时做记录,以便下次画相同的场景时驾轻就熟,事半功倍。二是马克笔的颜色不要太艳了,那样的话画面是不好控制的,所以要多买些灰点的颜色。很多颜色忌重叠,如补色,很容易画脏画乱,不好修改。三是上色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原则是由浅入深,一开始颜色很深,后来修改起来将变得困难,在作画过程中时刻把整体放在第一位,不要对局部过度着迷,忽略整体,后果将惨不忍睹,“过犹不及”应该牢记。四是上色过程并不是要把树画得多绿,水画得多蓝,也不是说笔法用得多漂亮,潇洒,重要的是把控画面关系,明暗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这些才是主宰画面的灵魂。

三、结语

总之,建筑手绘表达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分阶段进行,让学生在每个阶段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并有所收获。而要想具备踏实的专业绘画基本功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通过大量的作品积累,才能掌握基本的手绘表现语言,并为以后的设计方案的表达提供基础保证。相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之坚持不懈的努力,定能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手绘表达的乐趣并建立起学习的兴趣。

本文作者:张静工作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篇

一、现代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发展趋势

现代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与以往学校的规划、设计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现代校园规划、设计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资源高度聚集

这一点在大学校园的规划、建筑设计里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多功能图书馆的建设成为了知识资源的中心;交叉院系规划时注重位置上的聚拢、靠近。其次是汇集多种学科、多种形式大学的“大学城”的规划、建立,以达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优势学科的开放,信息的互通有无。大学城不光把大学的自身资源聚集起来,还吸引了社会上高新技术企业靠拢,进而使社会上的知识资源得以汇集。现在的中、小学逐渐合并,地域上紧邻图书馆、少年宫,辅导机构侧畔从生,也使大量的知识资源汇聚起来。

(二)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逐渐生态化

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样的,生态理念也被引入到现代校园规划、建筑设计里。现代校园规划、设计生态化的表现有:一方面学校增加了绿化面积,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巧置了池塘流水、雕塑、花坛叠石、亭台石凳、小型建筑等景观,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学校在保持原有特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汇集融合各种人文气息与当下美学气息,形成学校独特鲜明的标志性风景,促进学校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逐渐现代化

现代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的现代化,既包括一些可看的形式,如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高速、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络,多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多功能的生活辅助设施的配备,还包括了校园功能分区、整合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不可看只能感知。现代校园注重功能分区,一般各区独立布置,使用道路、园艺等景观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这种分区、整合并非单纯的叠加累计。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各功能区域的潜能调动、发挥出来,使校园空间在以往传统利用上更富于层次、更具有现代化。

(四)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逐渐人文化

现代学校的人文性,除了在学生管理、教学科研中表现出重视、尊重人性以外,还体现在学校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当中。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的人文化最主要体现在居住区域里。现在学校居住大都采用集合社区的方式。集合社区居住方式能营造出轻松的生活氛围,使学生在其中能体验到居住环境的品质,从而生活愉悦、学习高效。其次,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的人文性还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文化走廊的建设、公共娱乐休闲区的建设、报纸书籍共阅区的建设等。这些建设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完善、不断贴近师生的生活,满足师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五)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更注重诗意、美感

学校生活模式单一,对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禁锢作用,这也是传统学校规划的弊端。解决这一弊端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改善学校的物质基础设施,使学校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更具有诗意、美感。当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对学生的影响令人担忧。而诗意的、更具美感的校园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随时间的推移,人的精神、审美能力会发生扭转、得到提高,并逐渐摆脱鄙陋、庸俗的价值观念。所以,具有诗意、美感的校园规划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现代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思考

现代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能适应未来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创造一个能更适合教、学的环境。因此,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发展,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如现代化、生态化、知识的高度聚集、人文性等。但是,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总会有曲折。纵观全国那些校园规划比较成功的学校,还是有几点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第一,有些学校的规划、设计不合理,学校建设对环境产生极重的影响、负担。有些学校建设,尤其是大学的建设,工程规模过于庞大,建筑密集,已远大于原有土地的承载容量,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损害。还有的学校在规划时,没有完全考虑原有土地的生态网络、生态系统规则,人为地修改河道、蓄水建池塘,建筑择地“见缝插针”,人为的美化、亮化校园的形象,这些做法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二,校园规模大,但向心力、凝聚力下降。如今校园建设过分的追求高大、宏伟,忽视了建设质量与建筑效益;校园规划过于追求开放性格局,忽视、弱化了校园的个性、特色。对规模、对格局的过分追求,容易使师生的情感归宿淹没于宏伟格局、高大景象中,降低对校园自然、人文环境的感知、情感,继而降低了一个学校赖以长远发展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除了要保证教与学基本使用功能的满足,还应不断弘扬学校自身的文化氛围、地域特色,不断挖掘校园的人文性、现代性和诗意美感。从而能给师生以文化、精神的熏陶,并能满足、提升国家素质教育模式发展所需的基础,进而实现校园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作者:王新工作单位:吉林省白城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