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供水厂给排水问题

时间:2022-04-20 02:46:00

探讨供水厂给排水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际以来,我国水资源的根本和实质不是水量的问题,而是水质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水资源水量的可使用性,更影响到人们饮用水的安全性。人们担心的不是喝不到水,而是喝不到“合格”、“安全”的水。因此,作为供水厂肩负着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水质的重任,必须做好给排水工作,为人类提供安全可靠的水源,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生存生产的正常进行,这项工作任重人道远。

1供水厂处理工艺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面水厂的处理工艺仍然以常规处理为主,即: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但已有极少城市当水源由于环境受到污染影响时,采用预处理或深度处理。臭氧及生物活性炭已经在水厂开始使用。一般选用的混凝剂仍为硫酸铝或聚合氯化铝,消毒基本上采用氯消毒,尚未采用二氧化碳作为消毒剂。近几十年来,为了提高处理效果,通过实践和总结,对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构造及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和提高。60年代为了提高水厂的出水水质,强调对过滤的研究;70年代从提高沉淀性能着手,于是产生了对多层、浅层、斜板、斜管沉淀池的探讨;80年代认识到沉淀的效果需以絮凝为基础,开始探讨絮凝效果。在处理工艺的研究中,重点强调了水质的提高,而忽视了后期产生的污水的处理问题。

2供水厂给排水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行的供水厂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同时也存在客观方面的,甚至有些是历史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现行的供水厂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大部分水厂不具备自动化控制的基础条件,甚至连装设仪表的位置和条件都不具备。

(2)水源水质超标,常规净化工艺处理后的自来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于产生的污水处理不科学,回收利用率低。

(3)生产设备落后,输配水管网陈旧,送水能耗居高不下,缺乏系统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维护优化,高级人才短缺、运行机制不灵活。

(4)相当不分水厂供水设备不完善,工艺落后或者有缺陷,管网漏耗严重,运行成本高。

(5)投加混凝剂的品种、投加量、投加方式、投加部位和自动投加方式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3供水厂污水回用研究

供水厂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和滤池生产废水,此外也来自原水中的色度和悬浮生物、藻类的残骸等,以及在处理过程中投加的铝盐、铁盐等各种絮凝剂。一般占水厂水量的3%~10%。目前绝大部分水厂均将其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既浪费水资源,同时也污染水体,还会带来河道淤积等问题。对干生产废水进行回收和利用,不仅能够减少污染和节约水资源,具有巨大的环保意义和经济效益,同时回用一定比例的生产废水可改善低浊源的混凝效果。然而我国水处理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急需加强水质处理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创新。目前对于生产废水的回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与生产废水经浓缩后上清液回用;生产经过调节后直接回用。水厂的滤池反冲洗、废水沉淀池和澄清池排泥水的产生都是间歇的。一般常规处理进入滤池的浊度相对稳定,因此根据排泥水的水量和水质的特点,水厂水处理一般分为调节、浓缩、预处理、脱水和泥饼处置等五部分。为提高废水回用的卫生安全性,宜采用回用前的预处理,首先在排水池中进行重力沉淀,上清液流至原水井,沉淀下来的再送到污泥池,与沉淀污泥一起处理。目前发达国家对水厂水质安全性提高的主要措施是降低浊度,但由于浊度、除铁除锰水度低于并不能保证隐抱子虫等原生物被去除。想要安全去除,可以将水烧开,否则可以用膜或臭氧消毒。随着技术进步,膜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因为其具有少甚至不投化学药剂外,而且其价格低廉。

4对现代供水厂的要求

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水厂的情况以及结合国内水厂的现实情况,作者认为现代水厂应该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归纳如下。

(1)水厂净化处理工艺,必须在一定情况下保证出水水质,而且必须满足有关水质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处理工艺应该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歇的,应该根据本地的水源条件及时调整处理工艺,不要单纯的遵循常规处理。

(2)水厂构筑物的选型和设计参数必须能够承受水量的冲击,能确保出水水质安全合格,在生产工艺运行管理上,尽量采用微机自动技术。如自动化添加混凝剂,自动排泥,滤池自动清洗等。

(3)密集型的总体布置、平面型的操作管理,整个水厂构筑物紧密组合,这样一方面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集中监控。同时水厂应以明快、整洁为主调,不追求华丽,以草坪为主,减少繁多的建筑小品,让人感觉水厂自身的安全卫士。

(4)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产生的污水尽量做到回收利用,遵循循环理念。5结语现行的水厂的给排水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其工艺流程、工艺设施等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同小异,但是管理方法和手段却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理念,并结合我过水厂的现实情况对我国供水厂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水质、节约能耗、循环利用、科学运行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