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论文10篇

时间:2022-12-24 08:26:57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沙盘教学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应社会建设的需求设立的的专业。随着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激增特别是高铁等技术输出带来了大量的国际工程。对项目经理的全面掌控能力要求提高,对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法规以及项目的实际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对学生有较高要求的专业。

一、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从教学目标上来考虑还是从以后的就业单位的要求来看,本专业学生必须对项目管理有融会贯通的的变通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依据课本教条的去搬用。根据对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有将近75%的学生在施工企业、咨询公司或是监理公司从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预算或者招投标工作。而实践能力是本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正是这样在教学中开展实践环节是把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联系起来的丝带,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教学多样性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程的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经历也逐步提高,为了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能够很快的适应工地高难度快节奏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二、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

沙盘模拟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项目管理里的角色以及和同组人员配合参与合作完成一个模拟工程。是从项目的调研开始--项目的立项--项目的合同签定--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最后完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进行沙盘模拟操作的时候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贯通。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让每名学生根据要求代表一个施工岗位角色按要求完成各种实际操作,最后通过规则和软件来考核判定每个队伍的管理成果。沙盘管理模拟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策划阶段、执行阶段、收尾阶段。

(一)前期策划阶段

前期策划阶段是整个项目管理模拟中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阶段。也是讲授和实践耗时最长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某一个小组就代表一个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的团队的每个成员-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项目经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策划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要根据项目情况团队合作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且进度计划是实际项目应用最核心的知识。学生经过对项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要学会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是平行施工还是流水施工等等。生产经理负责编制施工个进度计划。经营经理负责计算每月报量以及工人进出场的时间,采购经理负责根据计划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二)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沙盘项目的具体执行的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依据规则进行计算,按照沙盘所约定的步骤一一执行。在这个阶段所有队员必须以大局为重,以策划阶段的数据为指导在项目经理统一安排下按操作流程表进行操作。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完整性真实性,严禁跳跃操作,不可以私自操作,也不能一味求快。如果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下达有工程变更,应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团队一起分析工程变更事件对整个工期的影响,是不是在关键工作上的变更,在核查变更后对现金流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应该适当调整材料、机械以及劳务班组的计划。

(三)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主要是对每个施工项目管理团队策划和成果进行检测进行总结的过程。根据每个管理团队提交的策划和表格,运用沙盘规则和软件对团队进行打分,为下一个项目策划积累经验。

三、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中的问题

沙盘教学管理是在学习完理论课后的一个应用实践教学。要想立刻进入项目管理角色,跟管理团队其他人员配合好,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实际情况是同一个班的同学水平有高有低,对于理论掌握差的同学,有跟不上进度的情况,进入更复杂的案例,反而会滋长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一个管理团队就几个人在操作。所以一开始操作的引导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互动和等待。并且要注意及时沟通,尽量让团队每个人都再进行操作。项目选取要由易到难,等清楚简单的操作后,再进入更加复杂的项目。

四、结语

现在职业高校注重实践是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虽还有很多问题仍在探索当中,但这对实践教育来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其教育模式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应用恰好契合这一点。

作者:刘宏霞 黄磊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冰.经营决策沙盘教学系统及其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1).

[2]张莉莉.关于ERP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今日用友,2004,(09).

[3]毛鹏.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3).

[4]戴晓燕.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1,(12).

第二篇: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工程概论是房地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涵盖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几大部分,而每一章节的内容实际上又是一门课程或是一门学科。该课程的最主要特点是内容庞杂繁多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具有专业化、模块化的特征。鉴于此,要做到较好的讲授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需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已经较难满足房地产专业教学需求。另外,由于房地产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1]不同,因此,房地产专业不能完全照搬土工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而应根据房地产专业的特征,研究探索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改革,对于建构与完善房地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系统识别与阐述房地产专业定位和相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现状,归纳与总结现行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教学计划、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有效解决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契合房地产行业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课程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相关行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特别是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兼备工程技术与开发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统计,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社会人才需求量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2-3],房地产相关专业也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并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对于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术界和业界之间一直以来存在较大冲突。对于房地产这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而言,冲突尤为严重。学术界在参考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定位的基础上,认为房地产专业人才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对建筑行业相关专业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建立起复合型、专业化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而业界则认为,高校房地产专业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范围广,本科毕业生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不高,工作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实习甚至重新学习才能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建筑工程概论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范围广,涵盖咨询、评估、房地产营销、造价等诸多行业,工作中会大量接触到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4-5]。因此,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综上所述,房地产本科专业的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备以下特色。(1)建筑学、建筑结构与工程管理并重。房地产专业的特色是“工程+管理”并重,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建筑学与建筑结构等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工作。通常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教学大纲中,建筑学与建筑结构的学时各占总学时数的30%以上[6],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差异很大,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概论课程更注重讲授建筑结构专业的基础知识。(2)“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岗位订单式的,而应用型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相关行业从业能力。即本科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是为房地产行业设置的,而不仅是为具体某个岗位设置,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应初步具备在房地产行业不同岗位(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估价等)工作的能力。(3)与其他管理、经济课程联系更紧密。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为后续的其他管理、经济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当前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现状

目前,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再进一步通过相应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且属于综合性课程。对于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或工艺等实操性强的内容,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授课内容,即使讲授过程中配合以幻灯片、图片、动画等教学手段,其效果与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相比也相去甚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是学生无法采取像顶岗实习等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来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直观认识。因此,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与建筑工程实践脱节严重成为房地产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2课程学时偏少,难以全面涵盖完整的建筑工程知识点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几大部分,内容庞杂繁多,且每部分知识均不可或缺,从课程内容知识点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建筑力学、材料、结构与构造、造价、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满足以上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然而,在房地产专业教学计划中,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周学时多为3学时,总计48学时。据分析,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环节)应为64学时以上,即周学时达到4学时以上[7]。因此,课程学时偏少,难以全面涵盖完整的建筑工程知识点。

2.3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专业化、模块化特点显著,具体表现为课程章节内容的跨度大、知识点零散、联系少。这一点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大不同。例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与土方工程在内容上几乎没有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跨度大,脱节现象严重等问题。

3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针对以上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

3.1合理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对房地产业相关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相关企业引进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的知识体系的专业人才日益受到青睐。因此,合理优化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必然。首先,增加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学时,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基本涵盖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内容;其次,调整部分实践环节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专业化、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等。

3.2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有显著的模块化特点,具体表现为授课内容的专业化强、跨度大、知识点零散。因此,笔者尝试进行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即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以实训为手段,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按照课程讲授内容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分解为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与管理六大模块。其次,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以一个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模拟案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通过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园林设计、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进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熟练程度。

3.3建筑学与建筑结构并重,凸显房地产专业“工程+管理”特色

为了进一步凸显房地产专业“工程+管理”特色,在优化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调整授课内容、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建筑学、建筑结构与工程管理并重。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调整学时分配,在学时上保证建筑学、建筑结构的教学效果。(2)在建筑结构教学模块中,穿插进行相关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与技术等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从而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3)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即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从理论教学一开始,教师便布置课程实践设计任务书,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度,同步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开展指导与点评工作。例如,在建筑学的教学模块中,教师可同步下发住宅功能与造型设计任务书,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

3.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递——接受”方式)难以适应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理论课授课结束后再集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鉴于此,笔者建议构建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划分的六大模块,分散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专题设计、现场参观调研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案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5有的放矢,强化宏观整体的教学理念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由于涵盖内容庞杂繁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进行讲授内容的取舍。而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强化宏观整体的观点,弱化具体的技术指标、参数。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感知建筑工程各相关专业的内容,能够从另一个视角鸟瞰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由于各类工程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具有更新速度快、数量庞大等特点,往往学生还未毕业走出校门,各类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就已发生变更。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类工程的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等内容仅是作概略讲授。

4结语

建筑工程概论是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对本专业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关乎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现状,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房地产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特色入手,分析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着重探讨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路径,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房明 庄大昌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晓彤,倪红.“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2):43,61.

[2]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5]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62-65.

[6]杨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1):10-14.

[7]龚昕,王玉娥,杜晟连.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0(1):10-14.

第三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思考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掌握建筑工程造价的计量与计价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造价的计量与计价能力,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主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建筑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等,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而课程总学时较少,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涉及基础知识多,教学难度大

根据造价员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及职业成长递进规律,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之前,必须会识图,懂得房屋构造,熟悉建筑材料性能,掌握施工工艺,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是计量计价规则等课程本身的内容,更多的是建筑识图、建筑材料、结构构造原理、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导致了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难度大增。

(三)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中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意志薄弱,采用“先教后学”“先学后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真正主动参与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综上所述,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思路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为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范例,按实际计量与计价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去,按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学习—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能力学习—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实训层层展开。通过计量与计价过程的各个环节,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拓展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好本课程内容,也要回顾基础课程内容,引申后续教学内容,并且要打破专业界限,同时传授与此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在一堂课上达到多个教学目标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内容上,将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全面化,如在教授砌筑工程量计算时,需回顾砌筑工程的类型、砌筑材料和砌筑工程施工图,讲授项目划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并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范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案例、PPT、录像、现场参观以及展示以往学生的实训成果等多种途径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组织设计制作了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范例,结合范例开展教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等也全部围绕范例进行教学。为了直观地认识建筑物,准确地进行计量与计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以校园里的真实建筑物——宿舍楼作为范例,在计量与计价的第一次课中就带学生到宿舍楼去参观,将宿舍楼施工图纸交给学生,提出建成这幢宿舍楼需要耗费人工、材料和产生哪些费用等问题,并且给学生布置任务:作为业主计算该工程的标底或作为施工方给出该工程的最低报价。由学生自愿选择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在任务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四)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它是对学生工程思想、工程观念、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训大纲的要求,编制实训任务书及指导书,按照实际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的工作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学生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独立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范围,采用范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既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使教学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罗思红 单位: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段永萍.关于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12(23):44-46.

[2]郑庆平.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科学中国人,2015(2):149-150.

第四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教运用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特点和定位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江苏省国示范重点建设教材,本课程信息量很大。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土建专门化方向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理论二重构课程体系的一门新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并为使学生具备高素质专业技能劳动者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图1)。在教学计划中,主要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其中又包括很多方面,有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以及定额的内容、清单计算规则和清单计价的方法,课程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任务驱动,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熟悉、掌握、确定具体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及工程造价的方法。此外在中职阶段本课程授课时间非常有限,专业课程的学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压缩。例如我校开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因专业方向不同,课程开设的学时也是不尽相同的,多则96学时,少则32学时。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众多的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本课程综合性强,本课程是在《土木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结束后开始接触的一门专业方向性课程,学生前面所学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大。

1.2学生现状

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缺少探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易受挫折,对学习中的“拦路虎”存在敬畏心理,基于这样的学生特点,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想办法化繁锁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生动。

2基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措施

2.1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趣味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让“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决定了课堂的学习成效,当下又是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已不能够叼起学生的胃口。对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动画视频,并且设置问题,学生手机操作答题,如微信美题。在教学中制作微课,并把微课发放在公众平台中,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对一些学生缺乏感官认知的构件,如散水、挑檐、屋面上的构架以及钢筋骨架和钢筋分布等等可以制作成效果图,增强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经过我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2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纸作为依托

课程的信息量大,我们从对课程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市场规则,确定每个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再对每个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进行划分,最终整理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典型工作流程如下:工程图纸识读→清单工程量计算→清单投标报价→施工预算→进度款结算。根据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得出需要达到以下主要职业能力:能够熟读建筑施工图、按照计价规范正确列项、准确计算工程量、会进行市场询价定价、会按照程序确定工程造价、会根据施工进度进行工程结算、会最终进行工程决算和工程造价审核。考虑达到以上职业能力的要求,我将课程情况进行重新安排,课程重构情况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按这样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选取一套结构全面,平面布置规则的图纸为依托,逐步实施任务。图纸的选取也是非常的关键,太简单没有代表性,太复杂,学生看不懂,图看不懂,下面的工作也就没有办法开展,所以我一般选择办公楼或培训大楼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良好。

2.3坚持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正的用途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一门课程是在学生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学习,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我们会让学生走进工地、走进造价咨询公司参观学习,也会定期邀请校企合作的施工单位负责人来校座谈,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算量技能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员工进行算量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会拿公司的工程图纸和他们的计算书让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对自身要求较高以及有从事这方向工作的同学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3结语

整体来说,《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课程,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想要达到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充分考虑诸多因素,需要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几年的教育实践,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运用以上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工程算量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一学期下来基本都能完成不同难度、不同规模工程的工程量计算,但在计价方面,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明显存在不足,施工工艺的不熟悉,导致工程内容计算不准确,定额查找缺项、漏项现象普遍,在今后还期待能与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成果。

作者:戴梅林 单位: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志伟.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集[C].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3]陈映明.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教学方法讨论[M].北京:国家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

第五篇: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型教学研究

一、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划分实施的过程

(一)确定项目任务

联系实际与理论的过程就是确定项目任务,这也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是进行实训教学的初始阶段。在选题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对难度和内容的适当进行保证。在对项目内容进行确定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能力与知识现状、工作岗位要求等进行考虑[1]。项目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这些项目的主线为建筑生活活动,这些活动之间互相联系,最后完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质培养目标。在现实运行实施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包含在每个项目中,其专业教学由具体项目带动,其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将素质、能力和知识由浅入深的进行渗透。例如,本专业的建筑施工专业课,按照实际施工过程,可以设置为施工准备、施工工序、竣工验收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将其细分为无数个小项目,随后教师以素质、能力和知识培养为依据,对其中无数个小项目进行选取,最后再应用项目教学法,在学校的实训工地进行实践教学。

(二)制定项目计划

教师需要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进行针对项目进行探讨交流,围绕着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确定项目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的整个交流的过程就是项目计划制定[2]。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将学生聚集起来,将其分为若干个人数相等的小组,随后让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从而制定项目计划。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般会结合班级基本情况,让学生进行分组,随后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将小组长选定出来,随后将项目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教师需要向每个小组发放已经准备好的项目任务书,让其进行核对,在对项目任务分析的时候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需要以项目有任务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本组项目计划的制定,对组员分工和项目工作程序进行确定,进而使得项目工作的组织更加方便。

(三)实施项目计划

在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进一步转化理论知识,从而教学围绕着职业能力这一点展开。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学生要做的就是将项目作为目标,在已经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项目任务,并且提供实际的项目活动记录。学生在实施项目内容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无法顺利解决的问题,教师就需要采取措施,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对自己指导的力度和范围进行调整。让学生对自身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将理论知识自行发现为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将指导的尺度把握好[3]。学生即使有问题存在,教师也应该注意保证自身的指导是非全面、非正面的,这种指导具有启发性,不但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施工工序中的砌体施工项目实施的过程,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序就是中砌筑墙体,项目成功失败与否与其息息相关。由于施工生产经验的缺乏,且对质量标准的要求和规范并不熟悉,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墙体砌筑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会出现,学生也有许多疑惑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能够使得学生在问题中将知识发现,使得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学生对自身水平不断地进行提升。

(四)评价项目成果

比较和评估项目成果就是评价项目成果,也是对归纳和总结项目教学的阶段,其也是重要的实施项目教学的环节。在评价项目成果的过程中,可以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为依据进行综合评分[4]。例如,对项目成果的质量、完成情况以及项目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项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性、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工作态度等表现进行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进行合理的学生分工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的的实施应该将小组作为单位进行,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分工合作。所以,要以项目各阶段的特点为依据,将学生的能力结构状况相结合,进行合理分工,进而将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对项目完成的顺利进行保证,从而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成长,从而将教学目标实现。

(二)保证项目运用的数量合适

一个学期每门课程的计划学时正常情况下都在80节之内。所以,要合理的在每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其应用项目数量进行控制,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优先应用,进而将项目教学展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应用,每个项目大概在2-4学时,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在课外进行许多前期工作,将项目成果评价和项目计划实施这两方面的工作安排在课堂上展开[5]。

(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项目教学法中,引导者为教师,主体为学生。在项目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为指导师、策划师和总设计师,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所以,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和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需要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面。项目内容的综合性需要很高,因此教师的知识面也必须十分广泛,对此可以对课程教学团队进行建设,对培训教师的力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教师知识面得到拓宽。其次,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起来,对投入的经费也应该进行增加,从而使得教师的实践渠道得到拓宽。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实践活动需要积极参加,从而使得自身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型教学项目划分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划分实施的过程,随后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专业的教学中,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提升[6]。作为专业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项目教学法应该被广大教学工作者进行借鉴和学习。

作者:韦霜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子民,孙晖,徐兰英.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化人才培养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13-116.

[2]代礼涛,周向阳,孙玮.基于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与思考——以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J].四川建筑,2014,04:46-49.

[3]赵盈盈,涂中强.BIM技术在建筑类课程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课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08:66-68.

[4]陶桦铭,墙新,曾仁书,袁小平,沈存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13.

[5]陈建国,李秀明,刘德银,曾大林.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135-139.

[6]蔡小玲,李继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02:13-16.

第六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在工程建设中起着记录建设过程、监控工程质量、实施安全管理、监督及协调建设各参与方的重要作用;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更是认定事故责任、还原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鉴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近年来陆续开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进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1.课程概述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最初是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涵盖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广泛,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子专业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料系统。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工作特点分析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课程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培养资料员岗位能力,还具有对其他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的作用。因此,唯有对此课程进行正确定位,并根据定位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设计,才能使该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通过近年的教学实施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下:(1)理论内容抽象杂乱,实践环节难体现岗位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体系通过教材结合规范,配合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随后进行知识能力板块实践,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进行实训,但多数以填表形式为主的实训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在校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内容抽象、杂乱、缺乏感性认识,实践环节单一、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毕业生建议增加实践性训练课时,并结合岗位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如何将分散、复杂、实操性强的专业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和条件内传授给学生,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一。(2)教学方法待探索《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虽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模拟真实化的工作环境,但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胜任资料员工作岗位。如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二。(3)各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能够反映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有助于综合应用专科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具有专业知识回顾、总结和加深认识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所以,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达到串联整个学科知识,使学生完整、系统化地了解与掌握学科的主干及其分支,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实用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应注重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的培养,通过结合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项目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具备真实环境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从而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完美对接。

3.课程改革方案内容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探索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并按照改革方案编写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及能力考核标准。具体如下:(1)教学内容梳理根据用人单位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研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强的工作特征,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结构进行梳理,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资料管理理论知识传授、表格填报及档案管理实践技能训练。实施改革如下:①减少纯理论教学比例,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渗透;②实践部分以真实工程案例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与编制为主线,增加施工计划编制实训内容,通过施工图识读、施工技术及方法、施工进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点向专业知识面拓展;③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使教学实践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保持一致,学生实训过程中逐步掌握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归档的岗位职业能力。④增加职业素养的培养环节,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打破原有的较为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场景认知等教学方法具体化学习领域,实现理论和实践环节相互渗透。主要改革如下:①采用真实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图纸讨论、施工计划编制的案例教学;②学生分组完成、组内成员按照参建各方进行角色模拟,以真实工作情景促进知识吸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具备资料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运用能力。(3)各学科衔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工程项目的逐步成型过程,其工程资料管理与工程施工是同步的,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方主题的互相配合和协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之一,课程与工程实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学生毕业后的各个岗位(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工作任务都与工程资料的形成、收集、编制有所关联。所以,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实现对土建专业各学科之间、建设行业各岗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得以巩固和加深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部分体现如下:通过图纸“讨论”和施工计划的“编制”使学生熟悉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学科间承上启下;对工程资料的“填写”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思考;通过对工程资料“收集、整编”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于工程中施工依据、施工控制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结论

通过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借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为载体,根据资料综合反映多专业、多岗位、多单位的相关性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能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同时,也相应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及分析的能力。针对资料员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培养文档的分类和管理能力、施工过程中事件的记录能力、资料的整理装订能力和施工图的阅读能力等,通过对工程资料中对试验检验,方案编审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和反映,培养或进一步巩固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建设行业通用能力。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缩短其适应时间,促使学生更快地在工作岗位中进行自我提升。

作者:郭可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芳.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教育,2015

第七篇: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学高度重视,为“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贯彻好中央的精神,切实提高我院“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我院社科部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用空间等诸多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受到师生的好评。但要把“思政课”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以适应新形势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需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2005年以前的“思政课”教学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比较严重。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中学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较陈旧,跟不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各教研室及相关部门习惯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于如何促进“思政课”教学,并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去认识、去解决。教师普遍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是“二等公民”,甚至“三等公民”。他们把自己定位在几门课程上,作用的空间限于课堂内,囿于书本中,感到有劲儿使不出,作用无处发挥。

一、改革措施及实践

1. 对“思政课”教师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针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大家认识到:我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社科部是学院唯一的人文社科类教学部门,在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部门或院系无法替代的学科优势,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我们提出了“发挥学科优势,扩展作用空间,以作用求地位,先有作用,后有地位”的口号,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从而打开工作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调整“思政课”设置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我们调整了“思政课”课程设置、开课顺序,并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各门课的内在逻辑重新整合了教研室及师资配置。现在社科部共设五个教研室:即马列原理教研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军事理论教研室。

3. 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思政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长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能否正确取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新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安排和创新教学内容时,要力求实现“七结合”和“三贴近”。所谓“七结合”,即把“思政课”教学与指定原著篇目的学习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前沿观点和动态信息结合起来;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结合起来;与当代国内外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与历史知识,特别是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科研结合起来。所谓“三贴近”,即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力戒“假、大、空”。我们的调查表明,关心时事政治、积极要求思想进步是学生的主流,他们对许多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思考热情,只要“思政课”教师及时把教学内容同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解答,就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4. 改革教学方法

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实效性,我们抛弃了过去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突出多环节教学,特别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师的课堂讲授与专题报告、课堂讨论、电化教学、答疑、课外读书、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尝试探索出一套整合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引导大学生思考问题、调查问题、研究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5. 扩展“思政课”教师的作用空间

我们在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同时,积极扩展作用的空间,把作用的范围从几门课的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如:社科部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为学生、教师、党员、干部开展讲座、报告,既对师生进行了形势政策和文化素质教育,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深受师生好评;主动承担学院的党课、团课教学以及党员、干部的学习辅导工作,积极为学院的党建、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做贡献;主动兼任学生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工作,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参加张家口市组织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等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宣讲活动,教师们经常下到各区、县或大型厂矿企业进行宣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6. 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素质

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关键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高素质,二是业务上的高素质。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塑造自身的教书育人形象,以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同时以渊博的知识、较好的理论水平、高超的讲课艺术培养学生。几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组织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鼓励教师深入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参观、考察,了解社会,了解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第二,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教研、科研促教学。第三,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进修培训,及时为教师“充电”。经过几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我们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克服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现象,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最近几年学院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把“思政课”列为最受欢迎的课程。社科部先后有3位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

二、对“思政课”教改实践的思考

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有过失误和教训。总结过去,我们深深地感到:

1.学生并不拒斥德育工作,并不反感“思政课”。他们反感的是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的空洞、僵化的教学,反感的是那种大道理讲得满天飞,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德育工作。他们渴望与自方合林等: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身贴近的,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所以“思政课”教学关键看教师怎么讲,讲好了学生非常喜欢,讲不好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思政课”发挥作用、提高地位,最关键的是教师素质。“思政课”教学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的工程,这种课程的教学与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更大的难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教学艺术,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3.改革要循序渐进。“思政课”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完成不能急功近利地一蹴而就。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决不能不顾现实地一哄而上,那样只会浪费教学资源,打击人的积极性。改革一定要分清类别,按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稳妥运行。

4.各级领导的重视、职能部门的支持是“思政课”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教学各环节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是单靠“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思政课”教师所能完成的。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取得成果,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但要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真正伏下身子苦干、实干,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内因、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把“思政课”教学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5.改革的措施要配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涉及讲授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否则难以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解决,涉及观念的改变、社会的承认和资金的保障等各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还需要许多相关环节的调整和改革。只有学校、社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才能顺利发展,直至最终完成。

作者:方合林 刘建军 李秀芳 吴永强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第八篇:建筑工程学校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特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构建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以小组化学习为主要组织特征进行教学组织,在对学生分组中实行隐形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这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探索和实践,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学生的素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实施过程

1.深入调研,了解多方需求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学生的真正需求,是我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指导下,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带头人曹文萍组建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带领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小组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遇到的阻力进行分析,完成了调研报告,初步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专家论证,确保改革方向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行动指南,其方向把控至关重要。因此,2012年9月下旬,我校邀请了部分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进行论证,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3.制订计划,规范实施流程

精细管理,计划先行。为确保“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施计划和实施流程。(1)综合评估,确定试点对象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熟悉所教课程,能设置工作任务,掌控教学进度,熟悉“行动导向”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试点班的人数不宜超过40人,人数太多不便于分组学习。综合权衡以上条件,我们确定2011级建筑2班为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班,率先以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计量与计价为试点课程,分别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曹文萍、辛勐和许雪任教。为比较新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教改小组选择了2011级建筑1班和2011级建筑3班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班级,在这两个班级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2)落实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首先,学生分层。通过平时对2011级建筑2班学生的观察、任课教师反映、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采用隐性分析分层,将学生分为A(高层)、B(中层)、C(低层)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层次合理搭配,建立5~7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整体水平相当,由1名A层、2~3名B层和2~3名C层同学构成。其次,目标分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统一的项目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小组中各层次的学习水平,制订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再次,因材施教。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要,每个工作任务须精心设计分层教学片段,选择符合学生心理、身体、知识基础和认识实际的教学方法,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步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3)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设计是“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关键。学生手中的教材多数是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式教材。教师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时,要提前考虑到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易犯的错误,以便在完成任务时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要考虑在内容上分层次,为落实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调动全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项目内容上要体现分层次的要求,项目要求可以一致,但项目作业要布置不同的任务。(4)以小组化学习为主要特征进行教学组织基于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主要通过布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任务完成计划方案,引导个体学习,教师集中讲解、检查、评价等几个环节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小组式的组织形式便于学生在一起沟通合作。教师除了设计好学生学案,更要学会掌控课堂,发挥组长的组织带动作用,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激发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5)确定多元化、动态化的课业评价机制“行动导向”教学法摆脱了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标准,以能力导向为价值需求,在考核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考虑了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表现)和结果性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情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记录,记录考核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每完成一次任务,教师都要围绕项目设计一组答辩题目,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答辩题目,保证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师生依据考核表作出自评、组长评、教师评的三方综合评价。

二、保障措施

1.把握教学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把握正确的职教教学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是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在40~50分班制教学中开展小组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统一教改认识,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校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2.激励与评估机制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为提高师生的积极性,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顺利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将作为年终绩效考核以及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对在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班级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教师专业能力为使“行动导向”教学长久开展下去,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学校要有既懂职业教育理论,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要求。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既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我校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三、实施成效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均有很大的挑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点带面,以建筑专业带动其他专业,打造了一支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名特优教师队伍。经过近两年的时间,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小组硕果累累,改革成果荣获山东省首届教学成果评选三等奖。曹文萍撰写的论文,荣获全国教育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曹文萍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任波远被评为“齐鲁名师”,许雪的公开课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许雪、赵真、刘青三位教师均有。

2.“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受益匪浅,试点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相比,无论是学生的课业成果质量还是动手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更活跃,学习主动性更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生普遍学会了根据教师的引导,主动去搜集信息,通过查阅资料、制订计划、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了磨砺和提高,尤其是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即使是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也能做到上课不睡觉,并且能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特别是李玉良同学荣获2013年建筑装饰技能大赛国家一等奖。学生顶岗实习获得了单位的一致好评,单位接收率为100%,并且我校后期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学生满意度调查反响良好。

四、展望未来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已逐渐融入我校的教学之中。它不仅是一种新教学模式的介入,还带给师生一种思考。不论什么类型、什么方式的教学改革都会大费周章,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人人想做,是否人人能做,即便做,又是否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给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以良好的启示。今后,如何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如何使教学模式改革之路越走越宽,是我校重点研究的课题。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法多元化,因此教师在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引导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是无止境的,这将是中职学校教师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辛勐 吕红校 单位:淄博建筑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玲.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陈冰梅.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3]孟玉茹,钱孟杰.“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第九篇:建筑工程概预算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自身价值显而易见。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范围特别广,不仅有建筑工程类,还包括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造价类以及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内容。它不仅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同时也对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严格。然而目前《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传统的教学已经不满足现状,所以一系列的改革势在必行。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么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手段,用一份课件讲一个学期。这样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让学生拘泥于小小教室中,只能通过教师的课件来学习这门课程,缺乏技术性和实践性。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增加惰性。例如当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内容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和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所以这是不成功的教学手段。

1.2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差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水平高低。然而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师资水平很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非但从不顾及学生们的感受,还去要求学生们认真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教会学生这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会增加学生们的惰性,或者光用脑不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差,让《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难以继续下去。

1.3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且理论性强

不仅是《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的教材内容都过于老化。没有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使得学生们学到的知识都比较落后,步入社会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或者还是用老方法去解决,比较滞后。除此之外,《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使得学生们不能去实际操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比较吃力。学习吃力就会让学生们产生厌学心理,缺乏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

1.4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只是单一的去学习书本知识,而缺少实际操作。其实,《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理论联系实际,或者说偏重于实践性和技术性。因为它所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无法在书本中全部学到,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使得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并且大多数学校没有课程设计这一教学安排,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或者有课程设计,结果学生在面对自身的课题时难以下手。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

2《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改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进和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么课程的教学手段,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去取代传统的教学课件。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全面,不会让学生感到拘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当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内容时,学生可以亲自上手,去设计、去指挥、去实践,而不是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学习。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技术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

2.2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要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所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而作为学校的校长,这个时候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关键的做法就是要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而提高学校师资水平的方法有很多,有长期的培养计划,也有短期的改革措施。其中,主要的方法有:(1)学校应选择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学校应从教师抓起,首先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然后才可以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可以通过进修的方式来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3)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定要灵活,并且自身也要参与到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2.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近年来,建筑工程行业飞速发展,相关的专业内容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学校的教材内容则过于滞后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这很直接地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要不定时的去更新教材内容,让学生们学习新的知识。并且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因为《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有些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去理解,学的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解决:(1)采用PPT的讲解方式,脱离书本的束缚,让学生们一目了然,更好的去理解;(2)具体建筑工程问题可以通过实例来讲解,必要的时候插入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2.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实践性和技术性

由于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与专业性,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还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具体事例教学。并且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专业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所以根据教学要求,《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一课程已经不再合适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重点在于《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致力于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我国整体的建筑工程水平。

作者:曹金保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慧,吉俊.浅议《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03-03.

[2]王媛媛.建筑工程概预算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142-143.

[3]张伟喜,党曼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256-281.

[4]马芸.《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3):176-177.

[5]吕娟,周建晶.《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105-105.

第十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改革

一、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建筑工程所对应岗位知识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有效方法和实用工具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等职业资格考试都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列为必考科目之一。学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利于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是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三大方向

(一)工作室制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材是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却绝对不是唯一依据,“尽信书不如无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上着手。借助工作室模式,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代替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工作室开展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学生布置学习项目,通过任务项目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分别扮演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财务经理、采购经理角色,要求学生在典型任务分析之后,依据工程进度,各自编写项目施工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劳动力资源计划、材料采购计划、机械进出场计划、资金计划,完成工程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项目的有效选择,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才能保证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全程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设计科学的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参与项目任务。

(二)以赛促学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所有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纵观现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理论课占据了一大半时间,实践课少之又少,学生空有理论、不会技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应当将目光投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兼顾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比重,培养出专业知识全面、职业技能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利用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参与课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程度,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例如,举办一次“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竞赛活动,学生自由成立竞赛小组,对中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合理分析未来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自21世纪以来,不断飙升的房价使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以保障性住房为竞赛内容,正是符合社会趋势,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对经济适用房的实地研究,综合调动专业所学知识,有力促进了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轻实践、重理论历来是各学科教研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重视实践课程、深化实践课程改革的口号已喊了一遍又一遍,但在具体教学中,总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难以深入开展学科实践,学生没有参与技能实践的兴趣。通过学科竞赛,开展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竞赛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自由竞争氛围,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科竞赛可设置适当奖励机制,以现金、物品等物质方式和证书等精神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推进学科实践课程改革工作的进行。

(三)关注工作室模式的综合过程性评价,改革教学评价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较强,传统以知识考核为主和“一卷定论”的考试模式与新课改教学要求格格不入。工作室模式的课程考核应采取技能测试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倾向,将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内容。过程考核要对学生在每个教学任务中的任务成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和互助互利等因素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在当前急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的不断探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传统教学存在诸多掣肘,教师务必要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使本学科教学朝着实用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作者:任大鹏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2]付敏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民营科技,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