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08-07 08:00:11

科技文化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是应人类超越时空、增进知识和保存文化的需求。图书馆自古迄今,其功用虽各代有不同,但其处理人类知识和资讯,保存和传承文明与文化的角色却始终不变。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核心部分,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泉。图书馆保存和传播保存和传播学术知识,开发了社会智力,是科技发展的阶梯;而科技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进化,对每个时代图书馆系统的建筑、文字载体、管理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按照年代及发展过程来笼统的划分,图书馆史可分为上古时期、中世纪、近代三个部分。下面就探讨一下这三个时期科技发展对图书馆历史的影响。

1、上古时期

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恩格斯在研究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脱离蒙昧野蛮状态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问题时,指出:“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在这个历史阶段,文明的发展体现在图书馆学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文字形式。中西方的文字最早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中国古老文字有甲骨文和金文,而西方最广为人知的则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后来又出现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1.2文字载体。在中华文明史上,已知最早的文字载体是甲骨文的载体——龟甲兽骨,从商代开始又有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在春秋战国时已流行以竹木和缣帛为载体的文献。而在西方,刻在泥板上的“泥板文献”成为了主要的文字保存形式,考古学家在古埃及的许多地方也发现了图书馆的遗迹,这些图书馆主要收藏泥板文献和纸草文献。而在小亚细亚地区,还发现了羊皮文献。

1.3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早期的发展与宗教、统治阶层密切相关,因此古代图书馆多是建在宗教建筑或统治阶层的居所附近。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图书馆建筑,是以石料为主材料,内部空间中央有石柱支撑,顶部采光,周围有柱廊,大厅四周、壁龛和柱廊装饰有雕塑、壁画、人物肖像等,高大的书橱、书架贴墙而立;图书馆还注意防潮。因此可以说,古代西方世界图书馆的繁荣是与其文明的黄金时代大致同步的。中国殷商时期专门用以存放甲骨文献的窑穴,被认为是中国图书馆、档案馆的萌芽。

2、中世纪

世界进入中世纪以后,科技的发展对文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8世纪,随着中国造纸术的传入,阿拉伯文化进入繁荣昌盛时期,仅巴格达城就有图书馆30多所。而在欧洲,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酷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学术思想窒息,文化萎缩,近千年间图书馆处于衰落状态。在中国,秦汉以后,图书馆工作逐渐与档案管理和史官职责相分离,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为纸质文献的生产提供了条件。三国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频繁,无论是各国的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都历经几度积累、破坏和恢复,但图书馆总的仍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

2.1文字形式。受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化的影响,北方闪米特人及其后代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文字腓尼基文,从腓尼基又产生了希腊文、希伯莱文,从希腊文产生拉丁文和基里尔字母。而生活与拜占庭东部的阿拉伯人则沿革圣体书发展出了阿拉伯文、波斯文等文字。在中国,则出现了小篆、楷书等字体,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刷的主要字体。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2.2文字载体。纸的发明和发展为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插上了翅膀。书籍不再笨重,读书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图书馆的藏书形式和藏书量也有了质地的变化。

2.3图书馆建筑。中国两汉时专门收藏典籍的皇家藏书楼(如东观、石渠阁)的建筑已初具规模。其后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有隋代的观文殿、唐代的崇文馆、清代的文渊阁等等。中国古代藏书楼以藏为主,其建筑一般采用木构架结构,多为2层或3层,并注重防火、防潮和防蛀。皇家藏书楼除实用外,多数较为富丽堂皇。欧洲中世纪时期,图书馆遭到严重破坏,独立的图书馆建筑基本消失,仅在寺院和教堂中设有图书室。

3、近代

西方近代图书馆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大机器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教育开始普及到平民,文献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一些全国性的图书馆开始向社会开放。中国近代以来的图书馆事业起源于19世纪末叶,在运动的影响下,一些较开明的维新派人士请求开设公共性的藏书楼。初期的公共图书馆,多由藏书楼演变而来。1902年,浙江绍兴的徐树兰以一己之力筹建古越藏书楼,于1904年正式开放。湖南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也先后成立。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于1910年开始筹建,1912年正式开放。近代大学图书馆的产生,在时间上要早于近代公共图书馆。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以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图书馆为代表。

3.1文字形式。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历史因素的影响逐渐分别形成了以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为主的语言体系,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输,单一的语种不在以地区和民族为局限,而主要语种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为文化的血凝素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图书馆建筑。19世纪中期,图书馆开始采用闭架管理,建筑按功能划分为藏书、阅览、书籍加工3部分空间,出现了有多层书库的中央大厅式图书馆,1854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扩建时,将书库、阅览室、书籍加工3个空间完全分开,以出纳台联系书库和阅览室,创建了影响一个世纪之久的藏、借、阅三段式空间布局形制。20世纪初,西方固定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模式传入中国。由于图书馆功能由以文献收藏为主转变为文献保存、传播和利用并举,因而建筑内部空间相应形成了藏、借、阅、文献整理加工4类空间,藏、借、阅三段式组合布局形制。建筑多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内部空间有很多不可移动的承重墙,形成各功能空间位置及面积的固定。

4、结束语

经过对以上三个时期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科技和文化两条线的发展互相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图书馆的发展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科技促进了图书馆建筑、文字载体等发面的发展,间接影响了文化的进步速度,而文化的进步和图书馆、档案系统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的传播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技和文化是产生图书馆学的父和母,而图书馆又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