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反思及改革

时间:2022-05-23 09:07:55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反思及改革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没有前导课程,也没有明确的后续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然而,恰恰是这种既无前导课程又无明确后续课程的课程却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榕树理论”认为,榕树的地下根、地面根、地上根以及枝叶同时立体生长,最终造就了榕树的坚不可摧。人才培养的“榕树理论”就是让高职生在大一阶段扩展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增长专业知识,使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同步增长。建筑材料这门课恰恰符合了对基础知识要求不高而且本身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状态,并提高其专业能力,而且可以对大一开设其他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把这门课排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以此来减轻后面几个学期开设专业课时的排课压力。然而,第一个学期大量开设的课程都是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建筑材料这一门既非基础又非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不自觉地就被其他课程同化了,老师讲课时都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也是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很多人直接无视它。在师资安排方面,由于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往往会安排新进的年轻教师或者授课经验较少的老师来上课,用这门比较“次要”的课来锻炼老师的教学经验。另外,从学生角度讲,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阶段,还不会去主动思考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上建筑材料这门课的课时数通常都比较少,很多学生也对这门“小课”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即先从整体上讲材料的基本性质,然后分别讲工程常用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有条件的院校会穿插一些实验的内容。但是,由于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课时数量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实验课时压缩了,基本上开设的都是砂浆、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结构材料性能的实验,并且由于师资力量较弱、实验条件不太完善,实验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只能达到熟悉操作方法的目的。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内容比较多,大致包括水泥实验、砂石料实验、混凝土实验、砂浆实验、烧结普通砖实验、钢筋性能实验、石油沥青实验等。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按照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做深入思考。例如,混凝土坍落度太大对浇筑的混凝土构件会有什么影响?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块强度却相差很大?为什么钢筋拉伸实验时达到强化阶段后应力曲线会下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基本上不会提出来,更不可能去主动思考和分析。而恰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却是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习惯的最佳途径,也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职生将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课上只做实验而不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探索,其结果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不但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能够直接用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例如,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可以用水泥凝结硬化过程的收缩性来解释,并可以通过加强养护和优化配合比等方法来解决。再如,某次地震中建筑物因为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损毁严重,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水泥受潮失效等,这些问题均可以从建筑材料这门课中找到答案。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能够联系工程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使学生无法把握学习目标,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实验教学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选派优秀的授课教师。学生都是怀着梦想却又懵懵懂懂来到大学,如果大一第一个学期的建筑材料课能够使学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能够培养一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良好的影响。其次,要重视实验教学。因为高职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并且有部分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不喜欢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学习,而更喜欢动手操作方面的学习。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在大一第一个学期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重新唤起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自信,也必将激发这些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二)改变教学思路,讲解泛中求精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并且分散,实验内容也比较多,如果不分主次地把所有实验全部做完,不但时间不够,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情绪,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泛讲的基础上,选取几个重要的实验有计划地“精做精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兴趣,而把其他的实验要分析的内容作为疑问留给学生自己。例如,可以选取实际工程上用量最大的混凝土的性质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拌制不同标号和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让大家练习坍落度的测量。然后,将拌制的混凝土制作成标准立方体试块,分别放在不同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达到养护时间后拿出试块进行外观对比,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浇筑的试块以及不同养护条件的混凝土试块的外观有何不同,并且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坍落度太大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有很多空洞?为什么坍落度太小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不够光滑?为什么养护条件不好的试块表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学生会有很多的感悟。接下来,老师再带领大家将这些试块放在压力机上压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对过程进行录像并慢速回放,引导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什么有的试块抗压强度高而有的低?为什么有的试块破坏时会出现很多均匀裂缝而有的试块却会出现一条明显的大裂缝?等等。这么多的“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一个地被学生分析出来,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实际并重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既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同时也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像公共基础课程那样只讲理论,也不能像专业课程教学那样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练习,而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当讲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性质时,可以利用教室墙面上的裂缝进行现场分析,或者采用其他工程上的开裂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而导致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开裂情况。再如,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当讲到混凝土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时,可以专门制作几组试块放置于不同的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并在压力机上进行压力实验,对比其强度大小以及破坏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观察分析由于混凝土和易性不好而引起的浇筑质量缺陷,带领学生到钢筋加工厂学习钢筋的加工过程,直接体验钢筋的工程性质,带领学生到出现质量事故的建筑工地或正在拆除中的工地,让学生尝试分析结构破坏的形态和材料强度对破坏形式的影响,等等。总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现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手段,重视分析能力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培养目标既有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考核方法上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即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要进行考核。例如,可以利用假设场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或者利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等,以此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扩充教学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不变的话题,开展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同时可以给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素材。例如,高职院校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合作,不但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的不足,而且可以利用检测中心的项目为教学提供更多生动的案例。综上所述,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思路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能够从大一就开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茂军 许国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参考文献:

[1]谢丽娜,傅睿.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2)

[2]任胜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与教材改革构想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3]陈伟,徐亦冬.建筑材料课程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3)

[4]王红霞.谈现场教学法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