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初探

时间:2022-09-14 03:12:24

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此次课程改革建立在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有相通的专业认知结构基础之上,明确了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从建筑本体到多维度思考的教学目标,构设了任务多样,主题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模块化课程框架,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结构;建筑本体

1.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基本情况

1.1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差异。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6年,依托于建筑学专业开办。事实上现代城市规划学科早期也是脱胎于建筑学。“因为建筑师们能够把对城市的理想通过工程技术手段表达出来。••因此建筑学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然而建筑师难免受到自身专业的局限,他们关注的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把城市看成是扩大了的建筑学。”[1]随着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规划专业越来越突现出它与建筑学专业的差异。“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合形势的需要”[2]。建筑学专业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有着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侧重微观的物质实体,如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形态空间等。城市规划专业研究城市或者区域的发展态势,从宏观层面加以控制和引导,需要综合政治、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等多方面学科知识,成果以法规政策等文字形式为主,结合侧重抽象表达的图纸。建筑师关注建筑单体的内部具体使用和外部空间形态,而在规划师的眼中,建筑单体是面上的一个抽象的点,注重其选址、与周边环境及城市的关系等,但规划师也需要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知识来判断建筑作品的优劣与否;在研究城市实体空间形态时,既要有宏观的规划思想,也要有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所以城市规划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多参考建筑学专业来进行安排。1.2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按照建筑类型进行安排。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安排在二年级,在课程改革之前主要按照建筑类型来进行教授,即根据建筑的类型不同和规模大小从简单到复杂来设定题目内容,一般一个学期安排2个建筑设计任务。以2010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为例,第一学期的题目分别是农民工宿舍,小别墅设计和幼儿园设计,第二学期的题目是文化活动中心和中小学建筑设计。按照建筑类型来安排课程适合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要求。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再到四年级,每个阶段安排有不同难度的设计任务,并侧重不同的训练点。如高层建筑设计注重结构知识和消防规范,医院建筑和交通建筑等注重流线布局等。相比较,城规专业同学在二年级接受的建筑设计训练比较有限。

2.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规划专业低年级的建筑基础课和建筑设计课程多由建筑学专业老师来承担,如前所述,教学内容的设定按照传统建筑类型来组织,多把它归于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范畴,没有考虑城市规划自身的专业特征,也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里。和三年级的课程缺少衔接。而且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多强调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手法以及相关工程技术和规范的学习,它与城市规划所需要的宏观抽象思维有一定差别。2.2有些题目的设定超出了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例如别墅题目的设定是超出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别墅是住宅建筑类型,但它的重点是普通居住功能之外的超尺度空间及独特形象带来的身份和精神的象征,这是有较多社会经验的中年人所追求的,不是初涉社会的大学生能真正理解。所以学生所做的别墅设计多是对各种经典案例的模仿,很难有自己真实的见解。有的题目假题假作,没有真实场地,只有纸质的地形图,使用者需求也不明晰,各种设计限制条件基于想象。这些让学生误解建筑设计是一种可以天马行空,脱离实际的主观表达,从而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2.3对建筑本体的思考不足。依照建筑类型进行的教学安排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学生陷入只知道某几种类型的建筑设计,而不知道其所蕴涵的设计方法,只知道同一类型建筑运用规律性的解决方法,而意识不到具体差异的存在。”[3]可能会导致有的学生可能只会设计学过的建筑类型,就不会设计新的建筑类型。其实不论何种类型的建筑,最终都可分解为材料,空间,场地等各种物质要素与人使用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就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将特定地块上的各种要素通过某种合适的手段进行综合组织的过程。如何理解、分析和组织这些要素才是设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对建筑本体的思考过程。不同建筑类型只是因为解决的问题有差别,设计过程的切入点或者侧重点有所不同,特征各样的建筑面貌是自然结果的呈现。所以让规划专业的同学在短时间里能相对完整了解建筑设计的过程,必须跳出建筑类型的思维方式,强化对建筑本体的思考,不拘泥于学习的建筑类型数量有多少。

3.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明确建筑设计课程的“虚”“实”兼重的教学目标。3.1.1建立专业认知结构,培养社会责任感。从二年级的建筑设计到三年级的规划设计,学生往往会产生断层式的过渡感,因为短时间学习的建筑设计知识多强调处理物质形态的具体手法,并不能支撑后续大尺度规划设计的综合能力。要实现良性过渡必须重新梳理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因为建筑有外部公共形象的要求,人们大多认为建筑设计偏重于感性和形式,形式美一直是建筑设计很重要的内容。但审美通常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联系而有局限性。随着社会多元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仅从形式去评价甚至判断建筑是片面的,需要更深层思考建筑。一方面从构成建筑各物质要素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即建筑的本体去思考。另一方面把建筑置于宏观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去发现众多无形之手是如何操控建筑的成形,理解建筑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必然性。同样,对城市规划的认知是“从艺术角度处理空间的观念逐步过渡到从经济、生态、社会政治等各个角度来认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研究分布城市空间的技术、完善管理城市空间的手段。”[4]所以建筑设计是采用偏重物质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同时兼受各种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以规划手段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它需要更加宏观系统的观念以及更加复杂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法。“规划工作者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地理学、生态学及经营管理行政学等。”[5]因为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规划专业人才还需要有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心的要求。城市空间和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相比较而言,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两者研究的问题均是来自社会现实需求,一个具体,一个抽象,都需置于相对宏观的背景下去思考和分析,依赖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以及多元的技术手段,并最终落实于不同维度下的城市空间。所以两者有着相通的专业认知结构特征即宏观、多元、实践,只是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侧重点不同。“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其重要的能量或因素”。[6]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不能仅是建筑设计手法的知识性传授,题目或者问题的选择,教学环节的组织应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边界,转换思维方式,建立专业认知结构而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日常和社会时事,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以此才有可能真正打破建筑与规划之间在教学观念上的隔阂。3.1.2明确从建筑本体到多维度思考的教学目标。“回归人的尺度的城市规划研究就是从人的视角来观察城市和环境,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建成环境的和谐友好”。同样从宏观的城市和微观的人双层角度去思考建筑,让学生理解建筑不是建筑师的主观意志和纸上谈兵,而是立足于使用者的真实需求之上,各种要素的协调产物,是一个有理性思考的选择可能性的过程。解释建筑之所以存在的内在原因和社会意义,才能培养学生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理性的建筑观念。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建构了建筑本体到多维度思考的教学框架。第一学期主题是关于建筑本体的研究。若将建筑抽象定义为解决问题用手段配置和组织各类要素的过程和结果。问题、要素和手段是理解建筑本体的关键词。首先问题需原点化,将传统建筑设计需要解决的综合问题分解成单项问题,从而可以进行目的明确,操作简单的训练。同样建筑也要分解成各类要素才能深入思考。手段是物质层面的设计方法,即在对各类要素的特性进行深入挖掘和重新发现的基础上,推导和定义要素之间新型关系的逻辑思维过程,即所谓突破传统思维惯性的创新能力。因此课程的内容设置有一个从要素单项研究到组合研究再到最后综合训练的过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了解设计的逻辑思维方式,同时熟悉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第二学期的主题是多维角度去思考建筑的社会意义。在第一学期掌握了建筑本体设计的基础上,课程的内容是公共建筑(空间)的调研与设计,即将建筑放在一个相对较大的背景里去理解。要求学生对建筑现状及其所涉及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学会从使用者、参与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等多维角度去分析其形成的多层次原因,而调研中问题的发现和分析亦成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了解建筑师除了掌握物质层面的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外,还应具备广博宽厚的知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认知结构是相匹配的。3.2构设任务多样,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的模块化课程框架。(表1)(1)第一学期建筑本体的训练中,初步设置4个专题模块:建筑方案的基本表达,结构与材料,行为与空间,农村独立住宅设计。每个模块其主题任务和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前期的教学效果灵活调整,也可以由不同的老师各自独立承担。模块1要求学生掌握建筑方案的基本表达方法。主要教学内容有:要求独立抄绘并改进优秀范例,分组制作建筑模型,分组陈述建筑方案的表达基本特征等。模块2引导学生探索材料如何通过结构、构造及建造塑造物质空间。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与测绘,模型制作等方式对指定材料进行系列的分析和设计,了解材料本身的特性,及其相应的结构和构造如何赋予了建筑不同的性格。近2年研究的材料是木杆件,因为其模型材料容易获得,模型制作比较方便,故首选为该模块的研究对象。模块下分解为3个小主题:木材和木杆件结构的了解;木杆件结构的设计;木材之间的连接。每个主题又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如要求学生分组查找和整理木材和木杆件结构资料,并进行陈述点评;带领学生去测绘木桥,制作木桥模型;现场评比学生分组木结构设计成果等。模块3的主题是使用与空间。题目是学院附近外卖餐亭设计。学生常在餐亭购买快餐,有直接的使用体验,要求学生进行使用人群的行为记录与分析,总结其行为特征,探索人的行为与具体的空间形态设计是如何相互激发和相互限制。模块4是农村独立住宅设计,即为宁大附近甬江村里的三口之家设计一栋独立住宅。在综合前面三个模块的单项及复合训练的基础上,加上真实宅基地的限制和相对复杂的使用要求,让学生体会完整的建筑设计流程。选题用农村住宅替换传统意义上的别墅,呼应国家近年来规划发展农村的大趋势,同时将设计放置于日常生活中重新审视,亦凸显了设计的平常意义。(2)第二学期的多维度思考的建筑设计即是将建筑放置在不同层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设计的过程。初步设定了三个模块专题,分别是校园公共空间的调研与设计,教育建筑的调研与重建,交通建筑的调研与重建。社会背景的选择从校园,到住宅社区,再到城市区域,即从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过渡到复杂抽象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筑主题的选择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重建的设定是要求学生实地调查和分析建筑现状。模块5主题是校园公共空间的调研与设计,即从校园整体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对宁波大学本部范围内的各种公共空间现状以及其中发生的事件、活动及现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调研和分析,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适当的设计策略和具体手段去改善现象或者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调研,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并完成设计,成果以模型和图纸形式并进行公开陈述,老师点评打分。模块6主题是教育建筑的调研与重建。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从使用人群的角度来进行建筑设计,同时掌握单元复合空间的基本处理手法,学习常见民用建筑的基本规范。选点是宁大幼儿园,方便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分析现状幼儿园从建筑布局直到细部设计能否满足幼童,老师,家长三个不同群体的使用要求,并在自己的重建设计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模块7主题是交通建筑的调研与重建。目标是探索建筑与城市和人的关系,思考建筑对城市的意义和贡献。交通建筑不仅是现代城市的重要象征和窗口,其选址在城市中非常重要,其出入口的位置,功能布局,人车流线对周边的交通,商业,生活等产生巨大影响。选点是宁波汽车站的分部。要求学生实地调研建筑使用现状,理解基于城市规划的建筑选址,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各种流线,管理与运营,场地与周边等因素如何影响各类功能空间的形态和布局,并运用基本的结构及构造知识来进行整合和赋形。

4.小结

(1)在认识到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有着相同的专业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此次教学改革明确了城规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建构了有灵活弹性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每个模块主题鲜明,且题目内容或者教学形式可以灵活调整亦可仔细打磨,但目前模块之间的题目和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还有待加强。(2)主题模块下常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的设计课题,任务数量较多,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但因为作业量较大,作业的完成度基于学生的自觉,学生成绩分化明显。(3)大部分主题模块强化了调研的教学环节,但如何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还缺乏理论指导,建筑系老师需要提高规划专业相关方面的修养。此外正在尝试选择合适的主题模块,邀请城市规划的老师协同教学,期望建筑设计课程与规划专业课程能有相对平稳的衔接与过渡。

【参考文献】

[1]陈秉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回顾与发展[J].规划师,2009,25(1):25.

[2][5]陈秉钊.浅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J].规划师,2004,20(4):11.

[3]吴锋,段德罡,白宁.从“类型”到“切片”-建筑设计方法论教育的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J].建筑与文化,2009(10):6.

[4][7]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8.

作者:蔡丽 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