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时间:2022-05-09 03:06:48

谈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1.生态建筑现状分析

1.1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我国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使得部分人对建筑设计时生态技术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不够全面。错误的生态建筑认识和某些不恰当宣传使得部分建筑设计走向了“伪生态建筑”误区。生态建筑不是单栋建筑的节能环保,也不是简单的建筑平面重新规划,更不是建筑区域的种树植草等绿化工作。融合了生态技术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室内条件,还要具有建筑物自我调节能力,建成的建筑应具有节能、污染少、生态环境改善等优点,更应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结合为有机整体,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1.2生态技术掌握较少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技术是为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或非技术手段,属于建筑生态学的技术应用。建筑设计时具体生态技术的选择要与建筑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以及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具体实施时可选择一种或多种生态技术。目前,我国对生态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并不十分成熟,往往陷入片面追求生态技术、盲目使用生态名称做宣传的误区,也混淆了高新技术与生态技术的概念,易出现脱离实际的生态技术研究,不利于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进程。

1.3设计实践不足

建筑生态设计的时设计师需要把握好设计尺度,充分发挥建筑所在地的地势、地貌等空间优势和把握周围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特征,尽可能使建筑作品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但这都需要在不断设计实践中完善和思考。目前,我国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际案例尽管不少,但主要偏向于节能设计、建筑环保改造试点、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和生态理论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建筑设计时也缺乏多学科的融合。同时,我国文化、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国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参考有限,我国建筑设计时不能照搬照套。

2.生态技术的融合

2.1整体观生态技术的融合

整体观生态技术主要针对都市圈、区域圈建筑群,是将建筑设计融入一个整体生态循环系统,是广义上的生态技术。建筑设计时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植物、生物、河流、山川及人口分布、乡土文化甚至当地民俗民风等,综合考虑能源和资源的循环流动,将建筑所在区域的大圈子及建筑本身的消耗和产生计入整个生态系统,改变传统的资源、能源单向方式,使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趋于“零放射”,构建良性循环模式。

2.2被动式生态技术的融合

被动式生态技术是是传统技术的现代化表达,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朝向、建筑窗墙比、建筑体形系数、和气候风向、日照以及建筑材料、布局等,结合地方特色,通过环境绿化、空间规划和光线利用等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被动能源策略、双层皮外墙、旧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转换装置的配套设施设计建设等也属于此范畴。被动式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较多,如福斯特事务所方案、皮克林太阳城方案、新疆通风塔方案、被动式采暖设计方案和传统窟洞改造方案等。

2.3高技生态技术的融合

利用航空和汽车工业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新型材料、构造和施工新技术对建筑物的外界光线导入、室内照明、支撑结构、温度、空气阻力、通风和湿度进行控制,融入这样高技生态技术的建筑物设计完成后必然具有时代前沿的特征。目前融合较为成功的有关西国际航空港等代表性建筑设计作品。同时,高技生态技术与超高层、特异型等建筑物的设计融合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事实上,高技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不仅是设计潮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地位反思和向大自然的学习与致敬。

2.4高新技术的转化

高新技术一般只是生态技术的实现手段,并不能与高技生态技术混淆。但是,高新技术却是生态技术难得的催化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对建筑设计时的高新技术进行生态转化是高新技术自身魅力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新型特殊材料,将传统的固定建筑结构设计成能够根据气候变化自行调整的围合式建筑;或引入风能、太阳能、沼气、废水处理等新技术实现建筑或建筑群落的能源资源循环等。而成功实现高新技术生态转化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设计方案成为“生态高技建筑”的典范。

3.总结

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成功融合实例表明,目前科技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可以引入生态理念进行转化,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技术,使建筑既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也纳入了自然因素,实现了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如何变建筑为人类和环境的纽带,让建筑尽可能发挥利于生态建设而少出现反生态副效应,实现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对于发展中的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甘哲华单位: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