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共5篇)

时间:2022-03-20 03:50:11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共5篇)

第一篇

1直流电阻勘查技术

直流电阻的勘测技术是针对工程项目不大的情况下而采用的,在电法测量的过程中要求的是点距小且密度高,所以采用常规的电法进行工程勘查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且精度降低。当前对岩土进行勘查的技术为电阻率法,其高密度的电阻率法可以进行二维断面的勘查,同时兼有常规剖面勘查的功能,铺设一次导线就可进行多个观测点的勘查,获得的信息量很大,施工效率很高;同时在采集数据后可以对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处理,尤其是可以进行现场实时化的分析与计算,并绘制不同的效果图进行输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勘查的效率。这样的勘查技术适应对地下目的物的勘查,高密度的电阻勘测技术形式很多,总电极数和点距离可以按照场地的需求进行设置。一般固定的扫描断面的测量可以将电阻率断面看做是梯形剖面;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则可以将电阻率断面看做是四边形。对高密度的断面电阻率数据进行反演分析可以借助边界单元法、有限元法、目标相关计算等,三种方式的分析优势不同,各有优势。通常是按照相关的工程而进行确定。高密度电阻率勘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以往的电法在野外勘察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极大地丰富数据资料,使得直流电阻的勘测技术应用获得较好的成效。在具体的工程中电阻率法的应用案例如:在某个桥梁工程中,工程中对勘察采用了物探和钻探技术,钻孔四个获得岩层的基本分布情况,是自上而下分别是砂卵层、含砂粘土、二叠系灰岩。钻探中发现孔内的砂卵层厚度的改变不大相对稳定,但是灰岩层的厚度改变较大,四个孔中灰岩层厚度均不同,其中一个孔的钻探至50m未见到基岩层,钻孔中灰岩的岩芯相对完整,没有发现溶蚀和溶洞等情况。在桥梁的桩基施工前进行超前孔施工却发现了岩层中差异较大且发现溶洞,在出现较大反差的情况下决定采用电阻率勘察与钻探配合,勘察地下基岩层面情况,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布置测线四条,点距控制在2m,通过已有的钻探资料进行深度矫正,最终获得了地下岩层的勘测图,可以发现灰岩电阻率的变化,灰岩岩层所呈现的是石林形状,整体呈现的左高右低的情况,溶洞反应十分明显,位置确定准确,在未见基岩侧测得基岩深度65m,后用钻孔勘测进行验证,电阻率测量基本准确。

2地震波勘测技术

地震波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地震波对地下目的物进行勘测,利用回波来完成对地下目的物的描述,目前应用的是一种类似与CT的成像技术,其走势有明显的人工激发特征,主要针对的对象内部速度改变,以此测定地层的边界情况,其获得的是波速改变的图形分布。地震波的技术是在上个世纪的中期发展起来的,地震波CT技术最初的应用是在石油的勘测中,提高了对地质描述的效果。随着应用地震波C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的领域也随之拓展开来,经过改进与丰富,地震波CT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地层成像,以此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准确结构。如在水利工程中对船闸周围的地层进行勘测,利用地震波进行扫描,其中地质结构分布和波速分布的参数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利用该项技术就可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和概念描述,以此利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保证边坡稳定。

3瑞雷波技术措施

该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措施,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技术人员的认可,瑞雷波技术可以利用稳定状态也可利用瞬间动态来观测,其中稳定状态的瑞雷波技术应用局限是设备体积较大,需要成本也很高,所以应用较少。而瞬态的瑞雷波技术则具备速度快、操作简单、测定效率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同时其分辨率也很高。在工民建工程中进行前期勘察,该技术的优势明显,在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估中也有较好的应以效果。瞬态瑞雷波测试的信号主要是来源与垂直作用在地面上的冲击地震波,在其影响的范围内可以将瑞利波信号进行集中,并利用其反射波来实现正演和反演,同时适应该技术的软件也十分丰富,提高了技术的智能化。在实际的应用中,利用落重震源和瞬态面波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些煤矿工程中帮助分析与描述。利用瑞雷波法可以测定在深度改变的同时其面波速度和实际钻孔深度测定的岩层情况,经过比对可以发现在频散曲线的之字形拐点和钻孔分层的位置是一致的,所以在实际的矿山勘测中与测量、钻探资料的相互结合可以清晰的描述钻孔结构和岩层走向。

4地质雷达勘测技术

地质雷达的勘测技术较为复杂,其勘测的深度、分辨率等会受到技术措施的影响,如天线的方向、距离、电磁波功率等。目前工程中常用的为剖面法和宽角法构成的双天线地质雷达的观测方法。所谓宽角法测量就是在一个天线沿着测线移动而另一个则固定不变,利用地下不同地层对雷达波的反射率不同来进行测量与分析,计算获得地下不同介质的分布情况。剖面法的定义就是发射和接受天线在勘测是进行同步的移动并保持间距相同。在勘测中做好相关记录就可获得雷达对地下探测时间剖面图像,体现出测线下方的目标物的改变。地质雷达的资料分析与地震波的数据处理类似,利用专业的软件可以实现实时化的观测与分析,利用多次叠加、数字滤波等技术可以获得不同的分析效果。在应用中,地质雷达的优势就是方便与简单,同时可以抗干扰并获得较好的分辨率。其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如地质勘测、公路质量控制、考古发掘等。其应用的广泛,也是物探和钻头技术相结合的典型技术形式。如在某个工程中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溶洞的案例就可说明其应用价值。在某个工程中为了勘察地下的溶洞情况,并在施工中有效躲避溶洞影响,就采用了地质雷达技术,但是在不明确地下物体之前,不能单纯的利用钻探技术来进行分析,这样针对性不强且成本过大,因此采用地质雷达进行勘测溶洞,并进行了灌浆处理,最终才完成了工程勘测,可见利用地质雷达配合钻探技术可以获得高效率的勘测,并获得准确的勘测结果。

5结束语

单纯的钻探技术是利用点对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其分析不够全面且不易形成连贯的图形资料,而物探技术则可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对地质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获得全面的资料,因此将二者结合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帮助工程地质勘查获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刘海君黄尚佐工作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三大队

第二篇

一、地勘单位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内部质量管理与制度建设迷失、项目管理意识淡薄,质量规范化管理薄弱,各项专业管理水平较低。其次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人才缺乏,质量管理制度与实际生产脱节。在这种状态下,地勘单位发展受到阻碍,通过引进ISO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计量体系认证,地勘单位开始调整思路,在以重视地质勘查技术与质量管理为工作重心新模式下,开始了过程控制,坚持持续改进的变革之路。

二、地勘单位的质量规范化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就如何完善管理体系,如何融入到地勘行业标准化管理并保证在体系中持续改进,本文以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10余年体系运行为例做简要介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西南地质调查院,简称“地调院”)从2002年开始,依次通过了三体系认证,形成了以“质量、安全、环境”为工作重心“;以优势技术,创地勘精品”为宗旨,在工作中开始了质量规范化管理的探寻过程。自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地调院始终以专业技术规范推动质量提高。尤其是在行业《规范》下发后,院领导将技术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和强化,做出了许多与现场管理结合的具体策略。通过近10年运行,地调院地勘质量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行业特色:

(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了既切合实际又体现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目标1.根据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制定的《生产经营管理办法》,明确了当年全院项目质量管理和勘查质量应达到的水平,这一《办法》始终坚持质量目标与方针保持一致。2.建立了质量目标体系,设立了质量总目标、相关职能部门设立质量分目标,项目组设立了具体的质量目标。根据规范要求,质量目标包括满足地质勘查成果要求所需的内容,并与其他管理目标相协调。3.质量目标以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等形式确定。为确保质量目标的分解、落实,适时进行了考核评审并对目标进行了必要的修订。4.质量目标可测量,特别是在作业层次上尽可能量化。地质勘查项目的质量目标体现地质勘查成果的质量等级、可靠性、安全性、可实施性、经济性和时间性。质量目标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定:工作质量考核、野外资料验收的合格率、优良率;地质勘查成果的合格率、优良率;顾客满意度;人才培养和培训目标;设备仪器完好率;每年创各级别奖项数量;地质勘查单位认为需要确定的目标。

(二)文件控制。结合院实际情况,组织各部门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应用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得到控制,单位编写了相关支持性文件、记录和作业指导书作支撑,经院领导审批后,下发各部门,从文件编写、审核、批准发放、更改等实施过程控制,令文件控制程序得以系统、规范管理,同时管理部门加强对文件编制、审批、发放、更改、作废以及标识等环节的管理,以保证文件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克服以往文件管理的随意性。为确保文件版本的最新、有效,相关部门及时对文件进行清理、识别、登记、编号,对过期或作废的文件加盖标识,防止过期和作废文件的误用,改善了过去文件的分散管理和失控状态。

(三)记录控制。为确保质量管理活动的可追溯性,对院项目管理和行政管理中的各项记录工作进行控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序、有效的运行。确定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要建立并保持的记录种类以及各种记录台账,对各管理部门、项目部和项目组的记录控制、保存、传递和归档管理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保证质量体系记录控制的有效运行。

(四)资源管理。为满足行业需求,合理组织生产,拓展市场,引进大量生产设备和专业人才,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生产需要。一是硬件设备、设施管理。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管理制度》,对主要生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作出规定,仪器使用部门对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并用《设备管理卡》记录设备维修保养情况。检测设备使用前进行校准,周期检定,严格按照《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了过去设备维修不彻底和重复维修的问题。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依据《岗位职责,任职能力及考核办法》,评价岗位任职能力和选择,招聘、安排人员。为了达到院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强了对院技术人员、部门负责人及各类人才的培训,通过院内部培训、委托培训和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外部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有技术职称的员工进行统计登记备案,并为每个员工制定了3至5年的职业规划。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完全能保障项目质量控制的需求,职能管理部门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五)采购控制。对采购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环保和劳保要求,交付和服务等各方面符合规定要求。采购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具体实施。采购控制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采购控制程序》,负责对仪器设备采购需求的识别、确定采购设备的总成本、产品性能、质量等级、价格和交付情况以及对供方能力确认和订货合同签订和对采购产品进行验收等过程。为确保采购设备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对采购的设备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验证,并对供方的评价及评价结果和产品采购信息、验证所引起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保存归档。对供方评定的记录和合格供方名录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保存。设备管理部门根据院生产需求提出设备购置申请、对仪器设备进行调研、采购、安装、验收、入库、报废处置、建账和仪器年检和调配等工作。

(六)过程控制。在项目设计方面,根据任务来源单位要求,按地质勘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合同要求的有关规定编写项目设计书,并根据任务来源单位要求组织评审。在野外施工方面,施工前,应进行施工准备,配置和提供充分而适宜的人员、资料、设备仪器和后勤保障,确保野外工作按时开工,出队前完成技术交底。施工中,落实好质量责任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施工后,应依据标准规范要求,对野外原始资料、地质试验测试结果、数据处理结果等,进行综合整理,编制相关图表。此外,野外验收通过后,还应对综合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开展综合研究,总结地质规律,提升地质认识,为编制成果报告提供系统完整的地质资料。结合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相关记录管理制度以及生产人员个人行为管理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并对技术部门和管理人员随机检查。项目出队前,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准备完备,设备运行是否稳定,准备充足后方可开始开展工作,投入工作过程的各类资料、设施设备,严格执行《过程和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七)测量、分析和改进。根据体系文件程序的要求,对院各类项目开展和评审、设备采购活动和人才引进等过程形成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分析报告、工作日志等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整理后的结果传递给相关部门,通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确保院的质量体系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使项目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同时院质量体系也得到持续有效的改进。地调院引入《规范》以后,从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质量检查验收两个方面进行了“把关”,对项目设计、野外施工、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写等过程予以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方法,严格按照院各类过程控制程序开展组织工作,从项目设计输入到成果提交的各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把关,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项目严格执行“三级检查、两级验收”质量检查制度,做好自检、互检、抽检的相应记录;项目野外坚持“工作日志”制度,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及时总结和交流,有效推动了项目工作的开展,保证成果质量。同时院、总工办和经营部对项目过程进行不定时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已有或潜在的问题并作出快速反应,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下达书面通知要求项目组及时整改,决不允许不合格项目的产生。

三、地勘单位质量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性及建议

从地调院体系运行和规范的执行情况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过程,证明质量管理规范化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地勘单位的发展,保障质量是重心,质量是发展之本,而体系和规范则是执行过程中的指明灯,及时纠正了偏离质量方针的现象,保证了工作质量。对于工作中经常遇见的问题,也可依照《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地勘单位应当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含分包过程)中,依据项目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对项目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以确保地质勘查成果满足要求。在项目工作完成后,按相关管理规定要求进行项目野外验收或室内资料验收并组织评审。成果报告通过评审后,应按规定进行地质资料汇交、成果归档等工作,并做好地质勘查成果交付及交付后的技术服务等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质量关乎企业的生命,《规范》对以上各方面内容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利于基层单位的执行。许多地勘单位管理工作仍存在与《规范》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做好质量管理工作,首先应领导重视,其次必须全员参与,通过培训提高全员重视质量的意识,再次是坚持持续改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根据体系的运行情况不断优化管理制度。相信只要坚持过程控制、注意持续改进,在管理上肯定可以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陈雪荔冯国丕工作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第三篇

一、地勘生产成本的管控及核算管理的改进

地质勘查工作主要是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物化探、钻探、坑探、采样测试等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从而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也正是基于地勘工作这一特点,地勘财务制度将地勘工作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为了两个层次:地质勘查项目处于最高层次,是地勘工作成本核算的最终对象,而为完成地勘工作选用的那些工作手段方法如测绘、钻探等则处于中间层次,是地勘工作成本核算的中间对象,两个层次相互依存,构成地勘工作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多年来地勘单位一直沿用基于制造成本法的地勘财务制度核算方法对地勘生产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即地质勘查成本首先以地勘工作手段为成本中心进行成本的综合归集,月末地勘单位通过编制“地质项目成本费用分配表”,将各工作手段的成本分配到实施的地质项目中。这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所依据的分配标准是基于会计假设而完全忽略了工作手段各项成本支出的发生与地勘项目分配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就脱离了地勘生产实际情况。以钻探工作手段成本为例,构成钻探工作成本的主要支出项目为材料费、人工费及设备折旧费,传统地勘成本核算是按照钻机的台月统计值作为分配基础将钻探综合成本分配到不同的地质项目中。钻机台月是指钻机工作时间指标,该指标显然不是地质项目材料消耗的直接动因。实际钻探生产中不同地质项目涉及的岩石的可钻性、地层复杂程度、孔深以及所采用的钻进方法等所耗用的材料差异巨大,而传统地勘成本核算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及会计假设基础上推理生产实际而进行的成本归集分配。最终计算出的钻探成本,无法看清成本项目与分配对象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成本数据因与生产实际产生差异也就影响到了地勘行业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和考核管理,提高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水平,引进作业成本法应是适合地勘行业特点的有效途径。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强调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最终产品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地质勘查行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可以满足地勘生产管理对成本信息的两个基本要求:(1)成本的精确计算,(2)为日常成本控制和地勘生产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支持。以此为目标地勘行业应依据单位实际情况调整过去按照各生产手段相应的基层生产部门为成本归集考核的做法,转而将各个生产部门所实施的具体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即基本作业作为成本归集考核对象,以成本动因作为作业成本确认的依据,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分派到相应的作业成本中,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以作业动因为依据,将地勘项目消耗的各项生产手段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地勘项目成本中,最终计算出各有关地勘项目的全部成本。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完全适应不同地质勘查项目成本支出差异大及不可比性的特点,其作业的认定应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并结合生产过程确定成本动因,在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成本核算体系。因此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是按地勘单位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定制的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成本核算偏离地勘生产实际的弊端、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地勘单位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动态反映。同时通过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地勘单位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指导地勘单位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从而增强地勘单位的竞争力。

二、目前作业成本管理引进已具体的基础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地勘行业已经具备了实现精细化作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基础条件,首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管理部门与基层生产部门不再受制于野外施工造成的空间距离上的影响,通过财务电算化核算管理系统的推广以及与远程网络管理系统的结合,使得对各生产部门成本的管理控制得以有效延伸到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在时间及空间上确保了作业成本管理各项精细化制度的落实。同时大幅度压缩了间接管理成本的支出,使得间接费用所占成本比例不断压缩。其次市场的竞争及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地勘行业生产所需各项物资材料拥有了极大的选择空间,进而使得库存物资得以大幅度的压缩。以上条件使得地勘单位可以依据地质勘查项目生产预算有效实施精确的项目采购,构成地勘生产成本主体的材料成本可以实现按项目采购及确认成本支出。另外现代办公条件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核算效率及降低了核算成本,过去需要通过繁复的人工计算、统计成本工作被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所替代,同时信息的传递速度满足了成本精细化核算对成本信息传递时效性管理的要求。所述这些环境条件的改变大幅降低了获取核算管理信息的成本,使得作业成本管理在以野外施工为主的地勘行业得以有效推广。

三、财务核算流程的改进

实施作业成本的精确核算必然要改变过去以基本生产单位为成本中心进行成本归集并按月编制“地质项目成本费用分配表”将成本分配到地质项目中的核算模式,转而以基本生产单位所实施的地质勘查项目所认定的作业为成本中心进行成本的归集、并在“地勘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分别各项作业进行明细核算。月末以作业动因为依据,将各个地勘项目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直接全部归集到各地质项目支出中,即将地质勘查项目各项作业成本由该项目的“地勘生产”辅助明细账直接转入到相应的“未完地质项目支出”辅助明细账中,最终计算出各有关地勘项目的全部成本。借助于财务核算软件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可以有效实现这一核算模式,通过核算流程的改变不仅简洁明了的实现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而且为成本的考核管理提供了详实且紧密关联生产实际的成本数据。地勘行业迈向企业化管理必然要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因为成本不仅关系到项目利润的高低,更决定了地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而建立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地勘生产实际成本支出的核算管理体系是实现目标必经的一环.唯有建立一个准确客观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才能顺利推进各项绩效考核制度的落实,生产管理才能有的放矢,进而推进地勘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本文作者:侯文胜工作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资源环境调查院

第四篇

一、地勘生产成本的管控及核算管理的改进

地质勘查工作主要是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物化探、钻探、坑探、采样测试等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从而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也正是基于地勘工作这一特点,地勘财务制度将地勘工作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为了两个层次:地质勘查项目处于最高层次,是地勘工作成本核算的最终对象,而为完成地勘工作选用的那些工作手段方法如测绘、钻探等则处于中间层次,是地勘工作成本核算的中间对象,两个层次相互依存,构成地勘工作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多年来地勘单位一直沿用基于制造成本法的地勘财务制度核算方法对地勘生产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即地质勘查成本首先以地勘工作手段为成本中心进行成本的综合归集,月末地勘单位通过编制“地质项目成本费用分配表”,将各工作手段的成本分配到实施的地质项目中。这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所依据的分配标准是基于会计假设而完全忽略了工作手段各项成本支出的发生与地勘项目分配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就脱离了地勘生产实际情况。以钻探工作手段成本为例,构成钻探工作成本的主要支出项目为材料费、人工费及设备折旧费,传统地勘成本核算是按照钻机的台月统计值作为分配基础将钻探综合成本分配到不同的地质项目中。钻机台月是指钻机工作时间指标,该指标显然不是地质项目材料消耗的直接动因。实际钻探生产中不同地质项目涉及的岩石的可钻性、地层复杂程度、孔深以及所采用的钻进方法等所耗用的材料差异巨大,而传统地勘成本核算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及会计假设基础上推理生产实际而进行的成本归集分配。最终计算出的钻探成本,无法看清成本项目与分配对象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成本数据因与生产实际产生差异也就影响到了地勘行业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和考核管理,提高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水平,引进作业成本法应是适合地勘行业特点的有效途径。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强调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最终产品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地质勘查行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可以满足地勘生产管理对成本信息的两个基本要求:(1)成本的精确计算,(2)为日常成本控制和地勘生产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支持。以此为目标地勘行业应依据单位实际情况调整过去按照各生产手段相应的基层生产部门为成本归集考核的做法,转而将各个生产部门所实施的具体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即基本作业作为成本归集考核对象,以成本动因作为作业成本确认的依据,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分派到相应的作业成本中,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以作业动因为依据,将地勘项目消耗的各项生产手段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地勘项目成本中,最终计算出各有关地勘项目的全部成本。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完全适应不同地质勘查项目成本支出差异大及不可比性的特点,其作业的认定应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并结合生产过程确定成本动因,在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成本核算体系。因此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是按地勘单位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定制的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成本核算偏离地勘生产实际的弊端、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地勘单位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动态反映。同时通过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地勘单位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指导地勘单位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从而增强地勘单位的竞争力。

二、目前作业成本管理引进已具体的基础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地勘行业已经具备了实现精细化作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基础条件,首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管理部门与基层生产部门不再受制于野外施工造成的空间距离上的影响,通过财务电算化核算管理系统的推广以及与远程网络管理系统的结合,使得对各生产部门成本的管理控制得以有效延伸到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在时间及空间上确保了作业成本管理各项精细化制度的落实。同时大幅度压缩了间接管理成本的支出,使得间接费用所占成本比例不断压缩。其次市场的竞争及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地勘行业生产所需各项物资材料拥有了极大的选择空间,进而使得库存物资得以大幅度的压缩。以上条件使得地勘单位可以依据地质勘查项目生产预算有效实施精确的项目采购,构成地勘生产成本主体的材料成本可以实现按项目采购及确认成本支出。另外现代办公条件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核算效率及降低了核算成本,过去需要通过繁复的人工计算、统计成本工作被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所替代,同时信息的传递速度满足了成本精细化核算对成本信息传递时效性管理的要求。所述这些环境条件的改变大幅降低了获取核算管理信息的成本,使得作业成本管理在以野外施工为主的地勘行业得以有效推广。

三、财务核算流程的改进

实施作业成本的精确核算必然要改变过去以基本生产单位为成本中心进行成本归集并按月编制“地质项目成本费用分配表”将成本分配到地质项目中的核算模式,转而以基本生产单位所实施的地质勘查项目所认定的作业为成本中心进行成本的归集、并在“地勘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分别各项作业进行明细核算。月末以作业动因为依据,将各个地勘项目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直接全部归集到各地质项目支出中,即将地质勘查项目各项作业成本由该项目的“地勘生产”辅助明细账直接转入到相应的“未完地质项目支出”辅助明细账中,最终计算出各有关地勘项目的全部成本。借助于财务核算软件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可以有效实现这一核算模式,通过核算流程的改变不仅简洁明了的实现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而且为成本的考核管理提供了详实且紧密关联生产实际的成本数据。地勘行业迈向企业化管理必然要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因为成本不仅关系到项目利润的高低,更决定了地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而建立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地勘生产实际成本支出的核算管理体系是实现目标必经的一环.唯有建立一个准确客观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才能顺利推进各项绩效考核制度的落实,生产管理才能有的放矢,进而推进地勘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本文作者:侯文胜工作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资源环境调查院

第五篇

1找矿就是大海捞“针”,又如大海打鱼

解放初期以来,中国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迅猛发展,发现了一大批具工业意义的矿床。随着矿产勘查的发展和区调工作的深入,找矿难度加大,地表露头矿基本找完,目前主要是找隐伏、半隐伏矿。茫茫草原,幽幽大山,找矿就像大海捞“针”。不知道“针”在哪个水域,不知道如何“捞”,不知道“捞”的代价,也不知道“针”的大小、形状和价值。找矿就象大海打鱼,十网九空。所以,致力于矿业勘查必须具备承担风险的经济能力和思想准备。

2找矿就是找银行,意味着巨额回报

根据有色地质部门多年来地质勘查投入与找矿成果的统计,投入-产出比平均1:130的比例,一般铁、铅锌高于1:130,为1:130-1:150。金银矿低于1:130,为1:100-1:120。因为金矿勘查具有许多不确定性,风险更大,矿床发现率更低。但针对于某一具体的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并来讲,其投入-产出比为成千上万倍。所以,一个大型矿床就是一个银行,在这个银行存款,利率巨高。这样的银行在自然界早已客观存在只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它在哪儿,要花很大的代价寻找它。

3找矿就是利用高科技方法,高精度制导,精确打靶

找矿就是打靶的过程,就是由面到点,逐步缩小工作范围的过程,使我们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最终使这个点货币化,这个点就是金娃娃。所以,找矿首先要选择主战场,即找矿远景区、工作区。根据对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和各种示矿要素的提取,缩小范围,寻找最佳靶区、靶位、靶心。只有对成矿地质条件的正确分析和采取合理、经济、有效的方法,才能高精度制导精确打靶。

4找矿基本原则

找矿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地表地质填图、矿点检查、异常检查、地表工程等,发现了有意义的矿化带或矿体,但矿化带或矿体的深部情况仍然未知。所以,更深入的工作和更大的投入是深部探矿工程,主要是钻探和坑探,一钻定音,以坑说话。

5找矿就是了解地质体属性和提取属性特征信息

找矿就是了解地质体属性,包括工作区各种地质体属性和矿体的属性。工作区及地质体空间属性:大地构造位置、地层产状、地层层序、岩浆岩产状、断裂及褶皱产状、矿床矿点、异常分布、蚀变带长宽等。工作区及地质体内在属性:构造演化、岩相、断裂性质、岩浆分异与演化、控矿因素、矿化富集规律、蚀变分带、蚀变矿物、氧化深度、矿床类型等。矿体空间几何属性:矿体产状、长、宽、厚、几何形态等;矿体内在属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成矿温度、压力、主要有用元素、有害元素、伴生元素、有用元素赋存状态、有用矿物粒度、品位等。直接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是矿体空间几何属性和矿体内在属性,工作区及地质体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矿体属性的反映。

6找矿就是系统取样,探矿工程即是取样工程

矿床的经济价值直接决定于矿床或矿体的几何属性和内在属性,要确定矿床或矿体的几何属性和内在属性,就必须系统取样,化验分析。取样和化验分析贯穿于地质勘查项目的各个阶段和始终。在不同的阶段,取样的介质、方法和测试分析的元素和内容也不一样。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取样介质由大气、水、植物→土壤→岩石碎屑→新鲜岩石,取样深度由地表→深部,取样密度由稀疏→加密,比例尺由小→中→大,取样方法由拣块法→刻线法→网格法→刻槽法,取样工程由探槽→浅井→钻探→坑道。化探方法也是一种取样方法,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由次生晕→原生晕,其中次生晕由水系沉积物→土壤。专家系统所指挥的系统工程以地质理论为指导,以成矿环境为基础,以综合勘查技术方法为手段,以评价矿床的经济价值和工业利用为目标,在工作部署和实施中操作地质分析系统,对人员进行高效优化管理,对项目进行技术实施和市场运作。

综上所述,矿产开发是需要新概念的引进的,传统的矿产开发公司由于走入了矿产开发勘查误区直接导致风险性直线上升,从而引发整个企业链的断裂,因此新型的矿产开发理念就是综合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化含量而进行的矿产地质勘测,能够更准确更详细的得到相关的矿产资源分布数据,缺德良好的开采效果,为矿产开发开采工作提出最直接最有效地帮助。

本文作者:李波工作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