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增值对贸易转型的影响

时间:2022-08-08 08:40:48

人民币增值对贸易转型的影响

总理在今年人大会议答记者问时表示,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提高了30%。客观地讲,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有弊。但是,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对外贸易形式的经济体来说则弊大于利。广东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加工贸易作为该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不仅占据了该省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更成为拉动该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架重要马车。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其对策具有启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本轮人民币汇率升值,全面衡量利弊,谋求有效对策,在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求进的战略目标。

一、文献综述

1752年,大卫•休谟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国因贸易顺差而累积大量黄金时,会引发物价上升,通货膨胀迫使该国减少出口并增加进口,相反那些之前累积了贸易逆差的国家也会开始减少进口而增加出口,长期下来这样的机制会阻止一个国家不断的累积黄金”。因此,汇率变动本身也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调节进出口贸易收支。这一理论被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代表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流传至今。1923年,马歇尔将“局部均衡的弹性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后经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等发展而形成“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弹性理论“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着重考虑了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进出口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是分析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影响最经典的理论。1952年,詹姆士•爱德华•米德和西德尼•亚历山大以凯恩斯的“宏观国民收入均衡论”为基础,建立了“国际收支的吸收论”,该理论指出,“国际收支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汇率变动可以通过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哈里•约翰逊和他的学生雅各布•费兰科创立“货币论”,以一般均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主张“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贬值能暂时性地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提高了货币需求”。有关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不同,学者们对汇率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厉以宁(1991)、①曹永福(2005)、李剑武(2006)等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传统的汇率弹性理论是相悖的,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戴祖样(1997)、②卢向前(2005)、许少强(2005)等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符合传统的汇率弹性理论,即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谢建国、陈漓高(2002)、③曹垂龙(2006)、刘力臻(2007)等学者则认为,我国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相关度不高,人民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对贸易收支改善均无显著影响。有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研究,王珏(2010)利用M-L条件,对1979-2007年间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关系进行分析,④结果显示M-L条件在中国加工型进出口贸易中是失效的,反映出我国加工贸易商品结构存在问题,大多是低弹性的商品,即以初级产品与低级工业品为主,因此必须提高我国加工型贸易的产品结构。李辉(2008)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1981-2006年间实际有效汇率、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刺激加工贸易进口、出口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将仍然促使加工贸易进口的增加和出口的增加,这与传统的汇率弹性理论相背离。⑤王根蓓(2008)采用弹性分析方法,讨论了价格固定的小型开放经济与价格粘性的大型开放经济中的汇率调整、定价模式与出口加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变动之间的关系。⑥有关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王怀民(2009)认为,应鼓励加工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李淑华(2009)则认为,必须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升级。张燕生(2004)从加工贸易的领域、合作方式、投资主体、监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方向的建议。

二、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现状自2010年6月退出“钉住汇率制”,人民币汇率改革重启后,呈小幅、缓慢、持续升值态势。2010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6515。据测算,人民币在整个2010年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为3%。2011年10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3566,截至2011年后11月4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5%。

(二)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1.国际因素。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暗流涌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企图强迫人民币加速升值来减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其国内市场,同时扩大对华出口,扭转其国际收支逆差的局面,转嫁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保护本国经济利益。2011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旨在迫使人民币加快升值。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的经济复苏,加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海量超发货币,进一步推高了全球流动性,产生明显的负面溢出效应,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主动让本币升值。2.国内因素。一方面“双顺差”的局面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源头。除1998年外,我国从1994年到2010年长期处于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导致长期双顺差局面的重要因素,是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外资企业在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选择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通过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来实现利润。在加工贸易条件下,出口额必然大于进口额,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结果是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增加使人民币不断增大升值压力。截至2011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进而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

(三)人民币升值态势预测根据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温和渐进式升值的大方向应不会转变,但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会有所增强,升值步伐或适当放缓。

三、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一)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1.加工贸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工贸易一直是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近年发展速度减缓。2001-2010年,广东省的加工贸易由2001年的1262.8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4460.8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2.53倍。2010年广东GDP达到46013亿元,同比增长12.4%,而加工贸易对广东GDP的贡献率达到14.4%。与此同时,加工贸易占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70.69%降至2010年的56.85%,而一般贸易所占比重则稳步提升,从2000年的22.51%增至2010年的34.21%(见表1)。这体现了广东贸易结构的改善。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纺织品、玩具、鞋帽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以家用电器、个人电脑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2000-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3156.89亿美元和1753.53亿美元,11年间分别增长了5.32倍和9.30倍,占外贸出口额的比分别重为69.7%和38.69%。加工贸易效益不断提高。2000年广东加工贸易增值率为45.39%,2009年上升到68.00%。表明广东加工贸易附加值在逐步上升,与以往相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深加工结转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加工贸易国内配套率”是一个反映加工贸易配套能力的指标,2000-2009年,广东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配套率增长迅速,尤其是进料加工,2008年达到61.5%以上。加工贸易国内配套率也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09年达到57.8%。这说明广东加工贸易行业逐步由浅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配件加工出口的份额不断增大,对相关产业产生的拉动辐射作用逐步增强,有效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达5300亿元,内销总额达11615亿元。3.加工贸易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到极大冲击。2007年广东加工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广东加工贸易发展遭受重创,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出现同比减少,最高时达到-30.4%。与此同时,加工贸易新签生产合同下降,企业在手订单减少,加工贸易出口后劲不足。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许多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正计划将部分加工产品转移至内地或国外生产,如深圳富士康集团已将部分产品转至山东、河南、重庆等地生产;东莞一些企业则将订单转至东南亚等国生产。

(二)制约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一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固化了广东的国际分工地位,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伸。二是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利于龙头企业的培育。三是受毗邻港澳等因素影响,广东的保税物流发展缓慢。四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利于总部经济的形成。

(三)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括“转型”、“升级”两个不同的内容。具体而言,“转型”是指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型,不仅需要大量技术研发与人力资本的投入,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以加强其自主创新、自主营销的生存能力。“升级”则是指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条走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国内加工贸易政策也一再收紧,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人民币升值对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双重影响

对出口依存度很高的广东来说,人民币升值如同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会对广东加工贸易造成冲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有利于倒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广东的加工贸易一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导致广东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外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二是导致加工贸易经营成本上升、利润降低。据广东省东莞市政府的调研报告,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东莞市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0.6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人民币5%的升值幅度,已经将东莞市一部分低端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全部吞噬。三是广东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原本支持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四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增加了外商投资成本,加之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影响了外商的投资积极性。五是增加了加工贸易企业收付汇风险管理的难度。伴随人民币长期、稳步升值,汇兑损失不断增加,不仅压缩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进一步抑制了广东对外贸易的增长。

(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倒逼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广东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或逐步促成一些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的边缘企业被挤出市场或被重组兼并,推进行业重新洗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刺激资本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增加其国际竞争力。二是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人民币升值是降低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成本的有利契机,促使广东加工贸易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

1.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长期规划。中央政府应加强谋划、制定加工贸易升级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方式途径和政策措施,按步骤、分阶段加以指导、推进和实践,确保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2.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管理。实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以“成本倒逼”的形式发动新一轮产业转移,使东部地区那些发展空间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对广东等加工贸易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限制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加大对自主创新和拥有核心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高端、绿色、低碳产业;将原先“海外接单、沿海加工”的模式向“沿海研发接单营销、内地加工”的模式转变。

3.加强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限制“来料加工”贸易方式,改善加工贸易低附加值、高社会成本现象,同时对外减少贸易摩擦,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财税政策改革。通过调整财税制度,吸引更多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生产环节。尽快解决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在限制来料加工的过程中,对来料加工所使用的国产料件和深加工结转给予减税、退税,将有助于扩大加工贸易产业对国产料件的采购需求,有利于吸引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生产环节,改变加工贸易以外资为主体的格局。

5.加快双向转移升级。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将广东加工贸易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积极鼓励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保税服务贸易。

(二)在省区层面上,勇于先行先试,保持领先优势

1.围绕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调整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广东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须注意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优势经济替代劣势经济。首先,要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加工贸易,推进加工贸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其次,延长广东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价值链,显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再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广东地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发展。龙头企业的配套拉动能力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产业整体的优化升级,应积极扶持大型企业发展。

2.实现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借鉴上世纪90年代日本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雁行模式”,即拥有加工贸易发展领先优势的珠三角地区承担领头雁,将已经成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集中资源进行高端产业的开发。这种梯度转移,使优质经济资源能够集中到高新技术等产业上来,顺应了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

3.开展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特征的特殊区域试点。广东特殊监管区域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应进一步拓展功能,建成具备“自由贸易区”功能特征的特殊监管区域;加大对省内各类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进一步拓展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的贸易功能,鼓励企业在特殊区域内设立营销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支持特殊区域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区域性物流中心,延伸物流供应链。

4.加大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的扶持力度。扩大和保持对研发中心、服务外包企业进口设备和料件的税收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简化外发加工的审批手续,简化特殊监管区域间的保税货物流转手续等。根据试点情况,积极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将原先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提升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主动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突出试点城市的示范效应。

5.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换代升级、自主品牌运营乃至大宗商品的物流业务,都需要融资支持。政府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动金融机构提供适应转型升级需求的金融服务品种,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注入“血液”。

(三)在企业层面上,主动作为、加快转型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劳动力、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融资环境恶化,加工贸易发展步履维艰,转型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1.企业应当主动转变经营机制,增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力争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市场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逐步实现加工贸易从以简单的加工装配向深度加工,以产品出口为主向兼顾进出口和拓展国内市场转变,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以及自主发展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经营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企业。

2.调整市场经营策略,采用灵活的价格、结算策略,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人民币汇率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因此企业要注意非美元货币和美元币种的灵活选择,在贸易合同中订立保值条款、加列汇率风险分摊条款,采取推迟或提前结算等。①

3.选择金融衍生产品规避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风险。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企业应密切关注金融机构已有的和新开发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要善于运用金融市场上的多种金融工具,锁定和规避贸易风险。例如,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运用多币种结算、押汇、福费廷等方式转嫁汇率风险,并可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

4.实力雄厚的加工贸易企业要敢于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收购。人民币升值正是海外收购的有利时机,实力雄厚的广东加工贸易企业要注重培养国际化的视野,立足珠三角,开辟海外市场,敢于到国外去收购委托自己生产的上游企业,要到东南亚、非洲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去投资办厂,把生产制造基地向海外转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