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货币体系的途径抉择

时间:2022-09-04 09:48:29

革新货币体系的途径抉择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已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国际社会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过度消费和新兴市场过度制造的循环使这些主动性的货币创造对应的是美国的巨额债务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储备积累。这样实际资源出口到了美国而美元流向了国家,维持这样的全球贸易循环的关键是美国经济的前景和地位,以及美元价值的稳定,但是美国受铸币税特权的诱惑不断增发货币,危机以来更是变本加厉,这使得未来美元的贬值不可避免。各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大都与美国是高度依赖的,但美国却不对其他国家的经济负责。这其实是特里芬难题的一个延续,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调整。这也是国际社会重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倡导SDR发行制度改革和扩大适用范围的动因之一。正是在此背景下,2011年4月11日,金砖五国领导人聚首海南三亚出席题为“展望未来、共享繁荣”的金砖峰会,商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要求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银行(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一、SDR是维护美元金融霸权的产物1969年IMF创立了新的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特别提款权(SDR),其目的是为了缓和当时全球性国际储备资产之不足,满足全球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

(一)SDR的创设是为了解决国际流动性不足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典型的以单一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就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即依靠一国或少数国家的货币来作为国际货币储备的主要组成,并以此来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这样的体系是不健全的、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国际储备的增长无法保证,要么人们对储备货币的信心丧失,最终都将导致该体系的崩溃。上世纪5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特里芬难题”的国际货币储备数量不足方面,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新的储备资产以弥补美元储备资产,解决国际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的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至此,世界走向了“特里芬难题”的储备货币的信用丧失方面。上世纪60年代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为SDR的推出奠定了现实基础。1960年10月,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到41.5美元/盎司,超过官价18.57%,美元大幅贬值,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储备货币第一次显示出信任危机。为了维持黄金官价水平及美元对外价值,美国不得不采取挽救危机的措施,主要是抛售黄金,平抑金价,以便稳定住对外汇率的跌势。但是,这些措施虽可见效一时,却不能使局势从此稳定,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基本原因:一是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下降;二是美国用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的美元数字越来越大,1950-1972年的23年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累计额达886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用美元偿付的,这就造成了美元泛滥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美元危机的一再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了。接连多次爆发的美元危机,使人们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质疑,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岌岌可危,而此时其他国家的货币又都不具备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这时若不能增加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流通手段,就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行SDR,补充现有储备货币或流通手段以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就成了IMF最紧迫的任务。1969年8月,IMF理事会推出SDR。

(二)SDR是一种不完整的世界货币

1.SDR份额分配和投票权不尽合理

SDR的份额与未来可获得的贷款额以及表决权挂钩,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等值期权。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份额和投票权相对较多的5个国家,其中美国所占的份额和投票权比例高达17.09%和16.74%。按IMF的章程,重大事项需85%以上投票支持,美国的高份额保证了它对重大事项拥有否决权。因此,在众多重大金融事务决策中,只要美国反对,决议就难以通过。换句话说,美国在IMF中一股独大的局面,一方面保证了美元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霸主地位;另一方面有效约束其他国家增加份额,进而也就约束了其他国家对国际金融事务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2.SDR的货币属性不完整

SDR用途有限。SDR不能用来交易结算,只能充当记账单位和储备资产。SDR只在官方机构中间使用,不用于非官方的商品或金融的市场交易。它不像黄金储备那样本身具有价值,也不像外汇储备那样以各发行国的实际资源和财富为后盾,它本身无内在价值,是一种单纯依靠IMF机构信用而流通的资产。SDR需要用其他国际货币来购买。用其他外汇购买SDR需承担汇率风险,增加交易成本。而购买SDR又受限制,每一次SDR的扩容都取决于美国。因此,其他国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主动增加SDR。另外,SDR长期不流通,失去了其作为一种货币、资产的交易和支付功能,必将被国际社会所忽视、淡忘。

3.SDR的价值构成决定了它不能反映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僵化的工具

IMF从1981年1月1日起选用世界上商品和服务出口额最大的5国货币定值SDR,包括美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和日元。为了适应欧洲货币统一进程,2000年10月IMF同意将欧元纳入SDR的货币篮子,取代原有的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与此同时,SDR货币篮子的标准也相应改为在IMF修订篮子构成生效日前5年内对外商品和服务平均出口额最大的4个国家货币。最近一次SDR的货币篮子调整已于2011年1月1日生效,美元的权重最高,占到41.9%,欧元的权重为37.4%,英镑的权重11.3%,日元的权重9.4%。在新的调整中,人民币完全具备进入货币篮子的基本条件。从世界贸易结构来看,中国2006-2010年的年均出口额排在第3位。如果该标准不变的话,进入货币篮子的是欧元、美元、人民币和日元,英镑将出局。但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发达国家的政治阻力和技术障碍,SDR发行制度改革和作用的增强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多元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方向

目前真正能够改变美元霸权地位的就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理论上,在一个相互竞争、相互抗衡的多元国际货币结构下,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发行国形成约束与制约,这将促使国际货币发行各方实行更加稳健、更加负责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一)多元化的国际经济新格局

1.金砖五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美经济体普遍陷入深度低迷,财政赤字不断加大,失业率居高不下。然而,被称为“金砖五国”的新兴经济体代表—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方面却发挥了重要作用。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国土总面积约占世界的30%。201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18%,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外汇储备占全球的7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60%。金砖五国经济增长强劲。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于2008年11月份及时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国内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了外需缺口,在较短时间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率先实现回升向好。中国经济继2009年增长9.2%后,2010年增长10.3%。2010年俄罗斯经济保持较快复苏势头,但下半年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趋弱、国内罕见旱灾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国际金融危机令巴西经济2009年萎缩0.24%,而2010年巴西经济实现强劲复苏,经济增长率达7.5%,在二十国集团中位列第五。巴西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巴西已超越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对印度而言,2009年是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影响的一年,2010至2011财年则是企稳进而实现较快发展的一年。印度官方数据显示,2010财年印度经济增长8.6%。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南非经济陷入17年来首次衰退。2010年南非经济向好势头明显,农业、矿业和制造业产值均大幅增加,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

2.金砖五国贸易规模发展迅猛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目前,中国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据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的数据,2010年俄罗斯外贸增长同样迅猛,出口总额为3964亿美元,增长31.4%;进口总额为2290亿美元,增长36.8%。据巴西发展工业外贸部统计,2010年巴西进出口总额达3835.54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1%,其中,出口2019.16亿美元,进口1816.38亿美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31.4%、41.6%,超过2008年的1816.38亿美元、1729.84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2010年,印度进出口累计达5,392.6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7.8%。其中,印度累计出口2150.41亿美元增长30.4%,累计进口3242.19亿美元增长26.1%。从财年累计贸易流向看,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多元化的国际货币诉求

当前的国际货币结构越来越不能反映全球的经济结构,失去货币锚的世界经济正面临着经济增长、通胀、就业和汇率相互背离困境的挑战,从对危机性质的判断来看,本轮危机并不是由金融领域的局部非系统风险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2007年以来的全球危机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经济失衡所引发的全球利益分配差异及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强制性调整。经济失衡的本质是发展的不平衡,是各国不同比较优势下国际分工的不平衡。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一面是在实体经济有强大优势的德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商品输出大国,因而拥有庞大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面是具有强大金融优势的美欧经济体,它们输出的是货币、金融产品以及各类金融服务,进而拥有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从当前国际货币格局和实施难度看,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是一个好的选择,形成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雷亚尔、卢布、卢比等主权货币之间的多边制衡体系,控制美元滥发、约束美元霸权,真正推进美元单一本位的货币制度向全球多元本位的货币制度转变,全球经济结构才能像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三、金砖五国货币务实合作的具体举措

(一)积极推进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等值的不同货币本金,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两国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一方可将约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抵押给对方,以获得对方借出的其本国货币或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以增强抵御金融动荡的实力。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十一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实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

(二)推进本币贸易结算规避汇率风险

近年来,金砖国家对外贸易与投资迅速增长,开展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对各国多有益处,这既是服务金砖国家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对金融机构的新要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提高融资效率,进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金砖五国本来就想打破西方经济霸权的垄断,而西方经济霸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货币霸权,它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金砖五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们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元霸权。在这种情况下,五国之间推动本币结算,有着共同的利益,可以减少五国贸易因为美元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把美元换成本币结算后,以前需要两次兑换,现在只要一次兑换,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就人民币而言,目前只是在周边国家进行贸易结算,五国推进本币结算之后,将使人民币结算不仅在周边国家而且在巴西等距离较远的国家,不仅在小国而且在金砖五国等大国之间的贸易进行结算,使得人民币进入正规贸易的结算系统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三)逐步建立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离岸金融中心则是人民币转换为国际货币的重要载体。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强势货币,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十分关键,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应运而生。截至目前,中国已两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资者成功发行人民币国债,为海外投资机构提供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尽管初始数额不大,但此举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一个重大进展。作为国际化的众多举措之一,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显示出中国政府准备进一步采取行动,推动建立人民币海外债券市场,逐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