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困扰与革新路径

时间:2022-09-04 09:45:14

货币政策的困扰与革新路径

在当前的国内国外经济形势下,中国的货币当局面临着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提供有前瞻性的、适度的信贷或货币供给;二是对冲境外需求和境外资金的套利行为对中国经济中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的不确定性冲击。要改变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的格局,提高货币政策效率,需要改进目前的货币调控方式,并大力发展金融产品,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

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采用数量型调控方式的原因

(一)中国经济中的利率—信贷渠道不畅观察中国的利率种类,我们发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是在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基础上,考虑了银行的边际成本后加成形成。因此,一年期存款利率是最为重要的长期基准利率。由于一年期的浮动贷款利率水平波动较小,因此,一年期贷款利率基本可以表示市场上的长期借贷利率水平。另外,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回购利率是货币市场短期市场利率,基本反映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市场化指标意义。尽管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但利率和信贷量之间的关系仍不显著。从1996年6月1日央行开放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中央银行一直努力通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已有的事实来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加大贷款力度—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从这个阶段的调控效果来看,降低利率并不能带来信贷的扩张,利率—信贷渠道是不畅的。从中国经济的事实我们发现:经济增长带动信贷需求增加,而信贷增加推动工业产出增加,中国实体经济与信贷之间具有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的乘数效应,信贷规模是中国货币政策有效的中介目标;而利率变化与银行信贷变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利率变化与工业增加值变化之间在统计上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通过调整利率达不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调控不同,在中国,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是信贷量而不是利率,中国经济中的利率—信贷渠道目前还不通畅,利率与信贷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的。

(二)目前,除房地产行业外,利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有限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来看,1998—2011年,19.1%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国内信贷,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约为5.0%的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也呈逐年下降;5.2%的为国家预算内资金;高达72.1%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这其中自筹资金的占到大约54%。只有不到1%自筹集资金是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来筹集的。可以发现,约有53%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盈余。因此,在信贷规模占比仅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不到20%的背景下,利率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难以发挥调控作用,对整体企业投资行为的调控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市场,利率对房地产投资有明显调控作用,因此,利率对中国经济中的资产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如上所述,在全社会范围内,这种影响产生的调控效果远远不够,利率对工业企业投资行为难以起到调控作用,而信贷调控则对工业企业会产生明显影响。

(三)M2是影响物价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信贷与M2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使得M2和信贷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工具。由于90%以上的外汇储备的新增部分通过央行票据和准备金来对冲,因此,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部分取决于国内信贷的增加量。从趋势上看,商业银行各项贷款的信贷规模和M2之间存在明显的趋同,这一现象也在人民银行不但控制信贷量同时也控制M2的增速的货币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信贷增量和M2增量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说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促进经济中信贷量的放大;采用准备金率的办法会导致对冲外汇新增储备带来基础货币减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数量。在这个意义上,M2是信贷规模控制的工具变量。从1998年至今,M2和信贷规模一直是货币政策有效工具。信贷量增量和M2增量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在融资结构上表现为信贷是全社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的情况看,信贷在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中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而且这一比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2011年与2001—2002年相比,整个经济的融资更加依赖商业银行的信贷。

(四)中国经济中还不存在利率与汇率的互动机制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实施盯住一揽子货币计划。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均浮动幅度由0.3%增加至0.5%,出现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度迈向独立性的改革开始进入了新阶段,但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仍然十分显著。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或M2的控制来调控宏观实体经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控房地产投资,但全社会范围内没有形成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机制。而在开放条件下,也没有形成通过利率去调节汇率形成以对冲资本流动对汇率冲击的机制,也不存在通过汇率调整对冲外部利率冲击的机制。中国经济中还不存在利率与汇率的互动机制。

二、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困扰

(一)数量型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进一步强化,利率无法真实反映全社会投融资边际成本,利率难以起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当前信贷规模的快速膨胀可能导致银行坏账风险急剧增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率与全社会的投资规模和资源配置关系较弱、利率变化与汇率变化几乎无关,而且由于居民家庭金融消费发展不足,大量研究表明利率与消费也没有关联。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特征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只能够依赖于数量型工具。频繁调整的准备金率和信贷规模控制成为货币政策调控中无奈的必选工具。从2003年以来的情况看,随着整个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金融体制和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增长也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时期。投资增速加快以及一定程度的进口通货膨胀,导致经济中CPI开始上升,并在2004年达到了3.9%。央行采取了信贷控制使CPI回落。但在随后的2006—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央行放松了信贷控制,试图依靠提高利率、准备金和对冲措施来稳定价格。结果是2007年CPI的进一步冲高,达到了4.8%,利率控制信贷和投资的目标再一次落空,导致了在2007年9月以后央行实施季度规模管理措施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再次放松信贷规模控制,并降低利率,导致随后年份CPI不断上升,2011年7月同比达到了6.5%历史高位,连续的提高利率、准备金率和对冲措施并没有使CPI有效回落到目标区间,迫使央行再次实施信贷规模控制。这也再次印证信贷量才是调控中国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除了信贷控制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数量调控工具是准备金率。从2007年以来的情况看,央行频繁调整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储备的增长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2010年1月12日到2011年6月14日央行12次提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提高幅度达600个基点;为了应对欧债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央行11月30日又下调准备金率50个基点。频繁使用准备金率带来了货币乘数的不断波动,加大监控流通中货币量的难度。这种过于依靠调整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储备增长的方式会带来第二个困扰。

(二)过于依靠准备金的对冲措施导致外部冲击内部化,带来了人民银行的对冲行为替代了银行的商业化行为这一矛盾,使得对冲的货币政策与国内实体经济的真实货币政策需求产生偏差经常账户余额波动性扩大,加上资本流入流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货币对冲的难度,提高了现有的货币对冲成本,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降低。为了保障货币政策调控国内经济的主动性,数量型的调控方法进一步提升,信贷规模的调控地位进一步强化。2007年以来,央行更加注重采用提高准备金的方式取行央行票据来对冲外汇储备的新增。因为准备金的利率水平(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1.62%,超额准备金利率0.72%)远低于约4%左右的央行票据利率。这在降低央行对冲成本的同时使得国内信贷政策更加依赖于新增外汇储备的变化,导致信贷政策偏差国内经济实际,这可能是2011年上半年央行分6次提高准备金率300个基点,从而导致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出现明显偏差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中的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离,央行的对冲行为进一步使短期金融市场上资本账户余额的变化冲击传递到中国实体经济上来,从而会进一步冲击中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效果。

(三)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国内外利差不是导致短期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导致利率很难起到调控资本流动的作用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中美两国利差的变化不是资本账户资本流动的原因。这说明在国内利率与汇率之间不存在互动机制的特征下,资本流入流出多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经济中其他金融资产收益预期以及全球经济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中美利率变化引发的。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困扰源于这样的货币政策调控逻辑: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带来的外部冲击,从而调控经济中的信贷量和M2。但这样的调控模式会导致:数量型调控工具进一步强化,利率很难起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央行的对冲行为替代了银行的商业化行为,使得被动实施的对冲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国内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过多使用数量型的对冲工具导致利率与汇率互动机制失效。

三、货币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信贷量和M2依然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最有效的调控工具,但必须依靠资金边际成本的变化优化信贷结构,加速利率的市场化可以考虑在放松现有的商业银行信贷浮动利率定价自主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放开一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并使用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改变整个经济过多依靠信贷的投融资模式,加速公司债券和股票市场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二)要改变当前的货币数量型对冲办法适度提高使用央行票据来对冲外汇储备的增长在调控中所占的比例,央行可以通过自主决定来确定货币的投放与回收,这样的对冲政策会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同时,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为货币市场中基准利率水平形成提供了帮助,基准利率水平形成对于外汇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速培育利率和汇率的互动机制必须打通金融市场间价格信息传递渠道,除了培育票据市场的利率与汇率形成渠道以外,在制度改革上应该进一步加速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设步伐,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同业拆借市场,以反映金融机构对短期资金流动性的真实需求和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