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2-03-15 09:05:02

生物化学教学研究论文8篇

第一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临床检验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概念抽象。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2]。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解能力较差,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课时少

相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虽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一周多一节课,但还是不够用。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到基因表达,知识量很大。如果一节课讲太多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时间一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2实验课时少,内容陈旧

生物化学课时少,理论教学都不够用,能分到实验课的课时就更少了。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在校不通过实验练习动手能力,不增强实验技能,以后很难满足工作需要。然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实验操作过于简单,与临床检验中涉及的生物化学应用存在一定差距。

1.3学生不重视

由于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少,有些学校甚至把其列为考查课程,容易使学生忽视该课程的重要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不了解生物化学和临床检验的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性。学生的不重视及学时安排的不合理,导致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2教学内容优化

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使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从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来看,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教师应拓宽知识面,教学中增加生物化学与医学实践的联系,介绍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领域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复杂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其学习动力。实验内容也要跟上临床应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一味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如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测定一直采用传统的赖氏法,学生在校学习的也是此种方法,而近年来临床上通常使用速率法来测定,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检测结果准确,能够同时检测大批标本,节省试剂,节省人力,是目前临床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主要方法。由于学校开展的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检验应用存在一定偏差,学生在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优化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加强与临床检验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技能,规范操作环节,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操作方法,如显微镜,基因检测仪,PCR仪,细胞筛选仪器,气相、液相色谱仪,电泳仪等。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创新实验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3]。

3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较枯燥,不像解剖学、生理学有很多的图片供学生学习,大篇幅的文字讲述容易让学生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单元,可以采取学生自学后讨论,教师再总结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巩固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于一些内容较复杂难懂的单元,如分子生物学部分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以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PCR、重组DNA技术、核酸技术、细胞信号转导与癌基因等)尽量使用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4],将课堂教学生动化,使学生形成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5]。

4考核方式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如果动手能力不强,就只能在参加工作后重新开始学习,常导致用人单位不满。大多数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期末考核以试卷成绩为主。学生为了取得一个较高的分数,临近期末时,对知识点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考试,考试结束后,所学知识全忘了,导致学习专业课涉及的生物化学知识时,前后联系不起来。因此,要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提高实验考核比例,引起学生重视,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加强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6]。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利用过程性考核,也可以督促其学习记忆。

作者:向俊蓓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6(4):63.

[2]刘岩岩.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科教文汇,2016(6):49-51.

[3]侯新东,葛台明,盛桂莲,等.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4-107.

[4]张璐.对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03-104.

[5]胡红柳.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6,(7):56.

[6]韩丽红,杨文杰.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医学生物化学过程性考核方案的探索与实施[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5,5(4):58-61

第二篇:高职检验生物化学病例讨论教学法研究

生物化学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石[1]。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分析生命现象的本质,因此,其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教学效果稍差[2]。为了改变现状,我们于2016年2—7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病例讨论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病例分析切实掌握生物化学中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快适应临床检验岗位,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5级检验专业普通专科学生1班和2班进行研究。其中1班55人为对照组,男生29人,女生26人,年龄17~20岁。2班57人为实验组,男生30人,女生27人,年龄18~20岁。两组学生的年龄和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学生所用的生物化学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均相同。

1.2方法

对照组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时以教材章节框架为主线,以理论讲授为主,提问为辅。实验组采用病例讨论教学法。教学过程如下:(1)课前准备:提前两周将病例发给学生,并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2)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组,便于进行讨论,每组4~6人。(3)课堂汇总:课堂上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阐明本组观点,不足之处可由其他组员补充和订正。(4)教师总评:讨论结束,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重点和难度进行强调。例如讲解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时,提前两周给学生列出病例:“李秀兰,女,65岁,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3d。血尿酸提示:527μmol/l。痛风病史3月余,首次发作时,服用别嘌呤醇2d后疼痛消失。最近因食用鱼、虾、豆制品等,疼痛再次发作。”并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痛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以及药物治疗的生化机制。然后每组学生根据课堂上讲解的相关知识和其他资料提供的知识展开分析和讨论,并总结出各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综合评价,将核苷酸代谢的内容与痛风疾病紧密联系起来,更贴近临床。另外,教师强调该病例中,治疗痛风的药物别嘌呤醇的设计原理是酶的竞争性抑制,从而将核苷酸代谢与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课本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评价

1.3.1理论考试

学期结束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满分为100分。

1.3.2问卷调查

学期结束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对病例讨论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价。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考试的成绩比较

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1.27±8.36)分,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6.15±9.43)分。两组学生的成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学生对病例讨论教学法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90.18%(101/112)的学生对病例讨论教学法较满意,91.96%(103/11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85.71%(96/112)的学生觉得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9.46%(89/112)的学生认为它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88.39%(99/11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更贴近临床检验岗位。

3讨论

3.1病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91.96%的学生认为应用病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起来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在应用病例讨论教学法后,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个人素质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2病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图书、课件和网络等)查找资料和分组讨论,便于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此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通过学生讨论和配合,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3病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岗位

应用病例讨论教学法,能够通过创设临床情境,加深学生对检验指标的理解,了解检验指标与疾病的联系,增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学习解决在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缩短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岗位的时间,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无缝对接[6]。

3.4病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准备教学病例的过程中,需要把临床病例进行适当加工以适应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更新病例,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经常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生多交流、多沟通,收集临床病例,丰富课堂教学。教师之间可以对病例讨论教学法多交流、切磋和总结,对病例进行整合和编写,明确病例的问题和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控课堂,主导课堂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应用病例讨论教学法之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均得以加强,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7]。将病例讨论教学法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以增强,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以提高,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病例讨论,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8]。

作者:刘庆春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参考文献:

[1]董芳娟,魏增云,薄一览,等.高职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4):132-133.

[2]李荷,刘彩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2-35.

[3]董兆,孙利.案例教学法在五年制高职五官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55-56.

[4]田野,吕学儒,李树香.基于检验岗位需求的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护理研究,2013,27(7):2018-2019.

[5]张健.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72-73.

[6]雷雨广.浅谈病例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8):53-54.

[7]应小明,张文喜,叶辉,等.PBL结合真实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肺炎教学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7):107-108.

[8]王婷.病例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95-296.

第三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实践初探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更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1]。《医学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及其代谢调节[2],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与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诊断手段、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的实施均需要依据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结构复杂、代谢反应错综复杂等是生物化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目前生物化学教学基本还是维持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过程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考评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的习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学生获得的只是大量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堆积”,却不能将其与相关的临床内容横向联系起来,导致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脱节,传统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医学生物化学》从授课内容到授课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整合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1《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是顺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很多院校的医学基础课程都已经进行了课程整合,大多数的整合都是课程间的合并[3]。而《医学生物化学》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反而使《医学生物化学》很难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进行课程间的整合。对《医学生物化学》进行课程内整合,可优化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可以为以后课程整合实践打下一定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

1.2《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灌输式讲解为主,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让学生们感觉课程枯燥无味。若将讨论式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解放其被禁锢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整合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1.3《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能培养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能力的需要《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特点,如内容多、知识点抽象等,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知识点本身上,大多数学生都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住每个知识点,最主要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当考试结束后,可能会讲相关知识忘记的一干二净,而在临床实践时却很难将学过的生物化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通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与临床实践整合,可以将生物化学理论与疾病的发病机制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既深化了知识点的理解,也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提高了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而且为培养新型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2《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有:(1)课时总量偏大,每周学时有的多达30~40学时,学生濒于上课,缺乏对知识的消化时间;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教”而不是“学”,学生缺乏思考的冲动和空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4]。传统教学法适合培养知识性人才,但不适合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性,势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课程整合是指将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发挥其整合优势”[5]。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从20个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开展医学教育改革。通过借鉴外国医学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众多的医学院校从不同角度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课程整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教材的编写与教学,中国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模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等。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也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一是基础学科课程间进行水平方向的整合,二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课程间进行垂直方向的整合。这些课程整合的成功案例给《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给《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顺利进行指引了方向。《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但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比较难学,内容复杂,难点多而且内容抽象,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生涩难懂和无从下手,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考试的通过率较低[6]。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2.1内容多课时少温州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主要设置在大学第三学期。以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为例,临床医学总课时100学时(理论76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5.5分),共有班级近40个,9个平行授课班。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查锡良等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教材,讲授19章内容。整个课程的教学学时相对较少,而所授内容相对较多,从开学初到学期末,大约16周的教学周都在进行理论授课,然后进行期末考试。这样的课程设置和高密度授课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感到十分的吃力。因此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2讲授教学法仍然是主要形式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多,教师少;课时多,学时少;灌输多,启发少。因此,对课程的实施进行整合,将讨论式教学整合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式教学需要相关知识的积累,需要有严密的思维、较强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做大量的课前准备———自学、做笔记、提出问题等。这样课堂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课前预习、自学等)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资料查找和整理能力,逻辑推断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讨论式教学能够使生物化学的内容体系变成一个开放的弹性体系。由于许多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大量参与,很多教材以外的包括报刊、杂志上的知识信息就会被带入课堂,一些相关的新成果、新进展就自然地融入课堂讨论之中。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体现出更多的自我价值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医学生物化学》成绩的评价方式在2011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形成性评价在学生课业评价中所占比例应不断加大。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7]。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是在评估过程中的反馈,使学生理解学习目标、明确何为最佳;进行自我评价、明确差距;建立学习信心;不断自我改进完善。形成性评价如果使用得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成为自主高效的学习者。而传统的授课式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就是通过期末考试,基本上是“一考定乾坤”,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的时候,这门功课的学习已经结束了。所以,对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无实际意义。同时应试教育很难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广度和深度,很难体现出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中融入讨论式教学后,将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进行改革,改革从考核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出发,拓宽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将理论课中课堂提问、案例讨论、互动问答、撰写小综述、期中考核、机动小测验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这就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3《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体系的再构建

重新构建《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讲授《医学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讨论课(课堂讨论式教学),将生物化学得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整合,对《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新探索。

3.1整合《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为了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首先对理论课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压缩讲授课课时,将讲授内容由以前的19章76学时整合为4部分64学时,且4个部分分别为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等专题篇。

3.2整合《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实施形式将讨论式教学模式与讲授式教学模式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理论课讲授结束后独立安排12学时的讨论课,讨论课内容紧紧围绕理论课的4个模块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2种教学方法的比例关系,讨论式教学可将每章的主要内容融会贯通,将各知识点联接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有益补充,讨论过程中引入临床案例,使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衔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分析问题能力。

3.3整合《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改变目前单一依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将理论课中讨论课表现、撰写小综述、期中考核、机动小测验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不仅可以及时反馈学生们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总成绩=讨论课表现(参与度、贡献度、互动问答共占10%)+撰写小综述(10%)+期中考核(10%)+实验考核(20%)+期末理论考核(50%)。考核方式更全面、更客观地评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整合后,作者已经进行了2年的教学实践,实施过程很顺利,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且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沉闷,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作者:郑凯迪 雷康福 陈秀芳 毛孙忠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成.论学校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构的一般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6):55-60.

[2]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孙黎光,于秉治,方谨,等.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3,2(2):35-37.

[4]罗玥佶,曾杰.医学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986-988.

[5]范文艳.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72-73.

[6]王琳.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探索与讨论[J].考试周刊,2014(62):10.

[7]栾婷.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3.

第四篇:生物化学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基础医学领域中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但对于大专学生来说,生物化学内容繁多,学习难度较大[1]。以往,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效果不好。“双主体互动”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教师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习,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此种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2]。在2014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学院2014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每班60人,共240人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均为高考统招女生,2个班为对照组,2个班为实验组。对4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年龄、学习态度、专业基础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教师和教材的选择

本研究班级的授课均由笔者负责完成,教材选用《生物化学》[3],由何旭辉主编,于2014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和课时均相同。

3.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强调重、难点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实验组采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教学,具体的实施流程设计如下:(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教学互动问题,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材料,将课堂的互动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资料查阅。(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从“示教”转变为“导教”,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向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大约10分钟;学生分成6组,每组10人,利用教材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并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大约40分钟左右;综合分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集体讨论,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问题的解答,其他的组员进行补充,大约20分钟左右;教师针对讨论的结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解答问题,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予以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约10分钟左右。(3)课后总结: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座谈,做好教学的评价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估,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学习。

4.评价指标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护理专业本身的特点,整理本学期重点,形成20套难易适中的技能考试题。教学结束后,每班分4组,组长抽签考试题考试。考试完毕后,按同样的标准阅卷,对24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查阅资料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考理解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记录并分析调查结果。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IBM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在调查问卷的结果中,实验组学生认可本组教学方法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4],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性记忆,加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知识点太多、抽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确保“教”与“学”间的良性循环[5]。通过对学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发现“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预习和动手查阅资料熟悉知识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和教师交流,并做客观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等全面发展。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胆怯,不敢发言,或有想法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自主思考,经教师指导对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魄,又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提炼总结能力,使得学生找到自信,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从而利于今后临床工作中护患间的交流和沟通。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探索学习者。“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来增加知识量,拓展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6]。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的重点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围绕知识点,精心设计与相关学科的互动点、兴趣点和创新点,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实践结果显示,“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并且还提升了教师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4.有利于师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和沟通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师生间平等对话、思想沟通及心灵交流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听从者,学生以一种戒备心理对待教师,阻碍了信息的反馈。“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增加师生接触机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师生彼此了解和认识,消除陌生感。在互动过程中,遵循平等和互敬的原则,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在交流过程中注重欣赏和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师生的情感合作,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师生在愉快的合作中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总之,“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教学质量,使学生更自信地参与今后的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丰富了教师的知识量,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知识素养。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

作者:向俊蓓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荣.深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促进医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40—143.

[2]齐超然,刘光洁.谈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6):144.

[3]何旭辉.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丁娇艳.“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提高中职药学专业教学质量上的应用实践[J].求知导刊,2015(4):74.

[5]师婷,高胜利,宋维芳.双主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尝试[J].基础医学教育,2014,22(5):342—343.

[6]陆利,杨桂姣,张卫国,闫八一.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79—80

第五篇: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为了不断提升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探索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体育院校;教学改革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不仅是高等体育院校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1]。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只有对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要素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有效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运动生物化学》教材,在知识体系方面系统、全面,但在教学重点、次序设计方面仍存在问题。教材内容过于庞杂,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更新慢,对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未能及时更新。

(二)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此外,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辅助工具虽然得到了普及,但囿于课件质量、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存在课件知识老化、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等问题,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三)实验教学

新世纪以来,生物化学界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不断进步,而让学生掌握这些新的理论和技术必然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但是,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仍被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所束缚,实验内容陈旧单调,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模仿和接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提高[2]。

(四)教学评价

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性和实践性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多数高校仍将考试,特别是笔试作为主要的教学评价手段。而考试手段也存在诸多问题,各体育院系倾向于“典型知识点考试”,以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为核心,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新时期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因此,运动生物化学课程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跟研究方向和时代特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体育院系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化学习,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化、趣味化。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分类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体育院系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可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分类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教学分为四类:一是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各种实验仪器,掌握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二是综合型设计实验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展相关实验,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实验,激发其设计、组织等综合能力。四是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开放性和独立性更强的实验,培养其创新能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课时的比例,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育方面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首先,教师要强化计算机技能训练,掌握先进的教学课件制作技术,将抽象的原理和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3]。其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避免文档化倾向,综合利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形态,制作声画并茂,符合本课程要求的精品课件。最后,教师要将课件有效用于课堂教学,使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空间和时间有机结合,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四)改革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首先,合理设计考试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考查学生的课外实践知识,必要时将考试分为理论性考试和实验性考试,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次,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学生评价模式。将考试评价和日常评价相结合,将日常评价拓展到小组活动、社会调查、社团互动等方面,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三、结语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是体育院校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素质。体育院校教师在进行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时,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不断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永敬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丽.高等院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13-14.

[2]伍淑凤,翁锡全,林文弢.浅谈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7):236-239.

[3]卢森林,吴丽华.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存在的缺陷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1(35):67-68,70.

第六篇:生物化学“教研相长”教学法研究

生物化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核心内容物质代谢反应错综复杂而又相互联系,对学生而言是一门略显枯燥且晦涩难学的课程,如何将课程内容变得有吸引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所提的“教研相长”的教学方法,即生物化学教学应与科研成果和方法紧密结合,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传统的生物化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的结构与功能,为后续三大类物质代谢的基础,该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且零散不利于掌握。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营养物质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代谢反应错综庞杂,还包括到代谢反应的调控、能量的计算、病例的分析等内容,要求较强的综合能力。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水平进行传递,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内容,在各类考试中这部分内容考点也呈上升趋势,然而在分子水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正因为上述原因,再加之生物化学考核方式仍以卷面成绩为主,现有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来说,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的意识薄弱,教研结合不紧密,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教研相长”教学法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形容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概括之,大学的教学、科研都需要做学问,而且是高深学问[1]。“教研相长”教学法的实施是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成立若干个项目研究团队,并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并遴选出各组组长,任课教师是各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导师。导师根据知识点预设课题,布置给各科研小组,通过科研项目实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2]。以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我们以“亲子鉴定”“刑事案件中DNA提取对比”“核酸诊断”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了以DNA复制原理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使学生对DNA复制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着再开始讲DNA在体内复制的原理,用到的原料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蛋白协助等等,最后再抛出问题,PCR技术即体外DNA扩增与体内DNA复制有哪些异同点,如何保证扩增片段的特异性等等。结合理论,我们以教师科研项目中部分实验内容“PDX-1(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的PCR扩增为例,使学生实际操作PCR仪,对PCR技术有初步了解。此外,我们在脂类代谢这一章,以教研相长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了“总胆固醇检测试剂盒”的研究,申请了《总胆固醇含量检测卡》及《总胆固醇检测试剂盒》专利两项,达到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与统一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研相长”的教学意义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责,“教研相长”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科研思维、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通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理念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效果的实用性。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科研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反作用于教师及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

作者:张利娟 解岩单位:黄河科技学院河南省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金发,王宏斌.寓教于研做学问教研相长站讲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4-36.

[2]王学勇,白贞芳,刘春生.药用植物学“教研相长”教学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0):1629-1631.

第七篇:中医院校生物化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

“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所进行的化学变化的基础课程,是医药学专业联系现代医学基础与临床的重要纽带;其理论与实验方法也是进行中医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由于该课程内容具有微观、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式复杂、枯燥、抽象的特点,学科的新进展多、信息量大,学生普遍感到难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总体生源的化学基础薄弱,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填鸭式、讲座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learning,TBL)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笔者在大二的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尝试以任务驱动法授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任务驱动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感知、体验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完成一系列任务,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制定目标,提出任务

任务是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从教材的各个章的总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医学临床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把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关系密切的任务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投入到任务中。在设计具体任务时,应先把总教学目标细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子任务的有机结合,完成整体的教学目标。

2.解析任务,自主学习

在上课的前一周,教师将学生分成10人一组,把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告知学生任务所涉及的课程知识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指导学生利用图书或互联网等途径主动获取与任务有关的知识信息和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组内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体现了“在做中学”“以用促学”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讨论,完成任务

在各个学习章节开始时,学生按小组为单位上讲台发言,通过对一个个分任务的自主完成、讨论交流、提问答疑、补充完善,使任务的完成达到最佳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快乐。4.总结任务,构建知识教师先对学生讨论交流发言的质量做出客观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再根据讨论交流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内容,提炼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总结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教师通过评价和总结,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二、“肝胆生化”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整个章节的实施计划、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和意义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等告诉学生;然后把设计的任务提前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自主学习,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系统总结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在“肝胆生化”章节中,笔者围绕章节的内容,设计4个子任务,并提示需掌握的知识要点和与临床实际的联系。设计的任务如下:总任务:掌握肝在物质代谢的作用,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胆汁酸代谢及胆色素代谢。子任务一:肝在糖、脂、蛋白质、核苷酸、激素代谢中起什么作用?知识要点:①肝在糖、脂、蛋白质、核苷酸的作用;②激素灭活。结合临床实际: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为什么常常出现水钠潴留、皮肤的蜘蛛痣等体征?子任务二:黄曲霉素为什么易诱发肝肿瘤?知识要点①生物转化概念;②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③生物转化的特点;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结合临床实际: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在临床治疗时,为什么需要调整用药剂量?子任务三:胆结石的患者为什么出现怕油腻食物的现象?知识要点:①胆汁酸分类名称;②胆汁酸的生成;③胆汁酸肠肝循环;④胆汁酸生理功能。结合临床实际: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肥胖人群为什么易产生胆结石?子任务四:胆红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如何进行?知识要点:①胆红素的生成;②胆红素转运;③胆红素肝内代谢转变;④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结合临床实际: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机制是什么?可通过哪些药物(或方法)治疗?哪些中药能降低胆红素?

三、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评价

1.提高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是与自己的专业或职业岗位紧密联系的,故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2.培养自学能力

完成任务所需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行查阅参考资料,并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方式获取的,其过程需要独立思考过程,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也增强自信心,提高了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知识融合

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不是“生物化学”单一章节的内容,同时与相关基础课、专业课程(如“生理学”“生理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各章节与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尝试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的2014级中医学专业,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平均分为80.6分,最高分为95.0分;对照班平均分为71.8分,最高分为92.0分。班级学生平均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一些体会:

1.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获取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技能。

2.设计的任务难易要适度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背景,难易程度要适度,最好有一定的科学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3.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

任务驱动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4.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差异性任务

对于少数实现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恰当提示引导,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对于实现任务容易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分配拓展任务,以进一步开拓他们的知识面,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其对促进“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医学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张捷平 王一铮 黄玲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鸿毅,林勋,闫晓天,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0,29,(6):5-7,23.

[2]金国琴,夏花英,郑静,等.PBL教学法在中医药《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生命的化学,2012,(6):585-589.

[3]郭双海.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2):74-76.

第八篇: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生物化学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研究内容和技术理论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各个领域[1]。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不断涌现,分子生物学更是将整个生物学及医学理论与实践全面推进到分子水平。当前“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促使教育理念、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体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2,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医学生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其创新能力,创新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是亟待探索的重要任务。本项目组根据北京农村医药创新人才教育适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特点[4],面向三年制临床医学(山区半山区)专业,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效果考核等方面,实施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为农村医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全新思路和实施途径。

1项目教学模块的建立

结合北京市农村山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教材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建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传递三大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确定实施项目,教研组共同设计项目提纲与教学活动,制定教学实施标准和要求,建立教学效果评价考核体系。

2项目教学模块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采用分组协作方式制订项目方案

教学对象为三年制临床医学(山区半山区)专业专科定向班学生,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模式。教学中根据生源定点社区或卫生院地理位置将学生分为昌平、平谷、房山、延庆、密云5个小组,由组员自主推选组长。首先组长组织全组成员集体探讨并选择创新项目,明确小组分工;其次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收集整理资料,参考教师给定的项目提纲,写出项目初步实施方案;最后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并完善项目实施细则,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实施同一个项目。

2.2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模块开展知识竞赛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是生物化学的基础,比较好理解。针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开展网上知识竞赛,奠定学生生物化学学习基础。如针对蛋白质和核酸内容,选择一些理论基础较好、知识面广、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设计知识竞赛题目。知识竞赛采用在线测试方式,充分发挥我校BlackBoard平台的交互性、实用性、开放性优势,学生在线提交答案并得到实时评判。结果表明,这种在线竞赛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2.3物质代谢模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物质代谢是动态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物质代谢异常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为了更好地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制订了针对糖尿病、脂肪肝等常见疾病和患者生活习惯的调查问卷,要求每组调查员进入社区、卫生院对代谢性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员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以临床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实验为基础,分析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预后以及诊断、治疗、预防,从生化角度理解血糖在体内的代谢及调节过程,总结实践活动成果。这项活动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了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

2.4遗传信息传递模块开展专题讲座活动

以中心法则为主线,针对DNA、蛋白质、基因信息的调控、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开展“基因工程、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专题讲座。讲座时间约1小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积极讨论,师生交流互动,拓展知识面。

2.5学习成果展示汇报

生物化学三大教学模块涉及不同知识领域、研究方法。可在适当的时间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汇报活动,活动方式包括知识竞赛、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演讲比赛、小论文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展示作品成果,反映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

3教学效果评价模式

3.1问卷调查

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使教师和学生能力同步提高,教师能力提高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学生能力提高体现在协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的协调发展。

3.2量化考核

课程考核不再采用单一的试卷成绩,而是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30%,包括知识竞赛成绩、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实验成绩(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课外网上学习测试评分等;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客观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主观题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新的考核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4结论

针对不同知识模块选用不同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连续两年同一专业同一层次学生综合评价成绩优良率从8%提高到16%,不及格率从11%下降到8%。针对代谢性疾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了对糖代谢、脂代谢等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夯实了基础。另外,通过参观定点社区卫生院,学生对今后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向、工作条件、工作待遇都有了明确认识,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在活动中分工合作,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小组成员间通过有效沟通,思想不断碰撞,创造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当前北京市农村医药人才教育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将改革思路和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育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作者:张丽娟 鄢雯 古同男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刚,马文丽.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2]罗世英,周乐,吕小华,等.基于网络平台在药理学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3):64-66.

[3]蒋传命.网络教学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8):35-36.

[4]韩飞舟.农村山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