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融合教学途径与方式

时间:2022-07-29 09:50:07

化学融合教学途径与方式

“融入式教学”是把学过的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在新课的课堂中,力求温故而知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遗忘而导致的知识脱节,确保学科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构建知识体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不愿意学化学或学不好化学,最大的原因是觉得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学了又忘,很难有效果。确实,我们以往是在高一上完必修1、2;高二上完选修4、5,几乎是上完一本书,期末考试结束什么都不管,这样一来,每届的高三老师与学生都感叹第一轮的章节复习与上新课无区别。这说明学生基本是学完一本书,期末考试完后就忘了。为此有必要在上好新课的同时,适当融入旧知识,以帮助学生不断巩固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环,全面提高学科素质。

1新授课中的融入教学

1.1课前作业融入法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情景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化学知识系统性较强,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为此,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精编课前作业,力求先温故再知新。例如:在上人教版必修2中碱金属元素之前,我们布置的课前作业是:(1)写出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出Na在周期表的位置。(2)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①Na在空气中失去光泽:;Na在空气中加热:;②Na投入水中:;③Na投入CuSO4溶液中:。对于作业(1),学生普遍能轻松完成,存在的问题是书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规范,漏写A,未用罗马数字,先写主族序数再写周期序数。对于作业(2),好的学生可以完成①、②,基础弱的学生已忘记钠的性质,对于③,多数同学错写成:2Na+CuSO4=Cu+Na2SO4。由此看来,初中知识的根深蒂固尚未能与高中知识接轨。鉴于学生遗忘率高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到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并没有红色的Cu出现,加深了Na是特别活泼的金属的印象。这看似耗费了较多时间,但却非常有必要。因为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Na的性质,才有可能通过比较学习其他碱金属元素。显然,在复习好相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习新的知识,学生会更感兴趣,更易接受。

1.2课堂拓展融入法

传统的新课着力于如何讲清本节重点,如何突破本节难点,课后巩固本节考点。融入式教学更注重把学生必须掌握的旧知识多次、分散、有意识地融入到新课讲授中,力求新知识在旧知识中开枝散叶,旧知识在新知识里根深蒂固。

1.2.1以问题拓展融入巧设课堂思考题,新旧融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如: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应用,是《必修1》中的内容。我们在《必修2》讲到原子的结构时,有意识地设计了下列思考题:(1)1molH2中含有分子数NA、原子数NA、质子数NA、电子数NA、中子数NA。讲完化学键后,我们又设计了如下思考题:(2)1molH2O2中含有共价键NA、极性共价键NA、非极性共价键NA。课堂中我们发现,在第一次复习NA时,学生虽然对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及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已掌握,但由于不少学生已忘记NA的含义,所以思考题(1)除了少数优秀学生能做以外,其余学生几乎无从下手。在精讲思考题(1)后,也许是换起了学生的记忆,再次应用NA时学生基本上能得心应手,思考题(2)学生答题正确率达85%以上。这样的思考题融入,不但使新课重点突出,使新课知识在应用中得以理解,也使学生对NA的理解更全面和系统,这样的课堂源于教材而深于教材,更能关联于高考而更呈实效性。更重要的是,以问题为载体训练思维,即以少而精的思考题融入在新课课堂中,吸引学生思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详细分析,真正理解化学的内涵。

1.2.2以类比拓展融入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挖掘知识异同,纵横拓展,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必修2》中碱金属的教学是元素化合物的重点,章节的教学难点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把知识类比融入,使学生的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构建牢固的知识网。上课时,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对Na、K与H2O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均能很好掌握。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及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金属Li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现象是否一样?开始时学生认为Li与Na、K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所以现象是一样的。教师继续诱导:[教师]金属Li是否浮在水面上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众多学生不假思索)金属Li与水密度的相对大小。[教师]金属Li是否熔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学生思考片刻):金属Li熔点的相对高低。(学生小声议论)[学生甲](大声说):还要看反应放出的热量能否使反应液的温度达到金属Li的熔点。[教师]非常好,那你们认为反应放出的热量能否使反应液的温度达到金属Li的熔点?(学生思考或看书)[学生](多数学生回答):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可能使反应液的温度达到金属Li的熔点。[教师个别提问]你认为同学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依据是什么?[学生]正确。金属Li的熔点是180.5℃,Na、K与H2O反应都未能使水沸腾。金属Li与H2O反应应更缓慢,放出热量更少,不可能达到180.5℃。[教师]非常好!那么现在同学们还认为Li、Na、K与H2O反应的现象是一样吗?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但从自己的错误中归纳出正确的知识,更可贵的是,学生都在课堂中窃窃私语:Rb或Cs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会怎样?最后,教师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共同探究、类比归纳。课堂的最终效果是:学生的知识不只停留在教材中Na、K与H2O反应的知识点上,而是理解了Li、Na、K、Rb、Cs性质的相似,也掌握了Li、Na、K、Rb、Cs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通过类比融入,纵横拓展,达到了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2总复习中的融入式教学

2.1分解复习融入法

我们尝试从高三开始(2009年9月)应用分解复习融入法。当时考虑到《有机化学》学生刚学完,在没有完全忘记之前,把知识融入式复习,不但节省时间,也许效果更好。于是我们首先做好统筹计划:把《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然后把同类别知识有意识地分解融入在必修1、必修2的章节复习中。如复习到卤素及其性质时,我们不限于复习Cl2能发生的无机反应,还把烷烃与Cl2的取代反应、烯烃与Cl2及Br2的加成反应、苯酚与浓溴水发生的特征反应等融入其中;复习到氧化还原反应时,又把有机化学中的醇可氧化成醛、醛可氧化成酸及醛还原为醇的系列一同进行复习;盐类水解与卤代烃、酯的水解类比复习;等等。此外,在平时练习和作业中也均融入有机部分的习题(题目难度由简单到难),并在评讲时有意识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总之尽可能把有机复习分散在章节复习中,结果是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基本上完成了第一轮复习(有机化学已融入复习)。学生反映有机化学的复习,避免了“炒冷饭”式的重复,加强了旧知识的重组和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考试融入法

学生高一学过的知识也许到了高二已忘记,所以非常有必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融入式检测。首先是考题内容具体化,每次考试试题要求刚学过内容占60%,前一阶段学过的占20%,过去一个学期学过的占20%。其次是考试计划详细化,对每次考试融入的旧知识做统一规划,如某个知识点,对高考要求,先做好调研统计,然后由浅到深按计划融入在各考试中。最后是考试评价辩证化,即在教学中坚持不惜时间对检测试卷进行全批全改。批改时结合实际情况(刚学过的,前一阶段学过的,过去一个学期学过的)分别定出等级,让学生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产生希望持续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兴趣的激发,信心的增强和稳定持久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应用融入式教法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习信心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