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怎样引入学生有效的学化学

时间:2022-04-22 10:14:00

新课程怎样引入学生有效的学化学

摘要:新课程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活动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利用实验进行认知和探究,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唯物辨证法的熔合到化学学习当中,力求做到将“知识情景化”体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关键词:新课程学会学习实验探究知识情景化

化学作为中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倡导质疑、民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树立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化学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意识,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化学老师和学生该怎样地进行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肤浅见解,供同行们参考。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由于化学新课程的教材体系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穿插安排、螺旋式递进的,有时候知识是零碎的但又必须网络起来,因而有的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化学知识的系统消化。学生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课堂传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很少有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教学要求以外的化学知识,自主地去探索新的化学问题,很显然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不利的。根据新化学教材的特点,我尝试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并提出问题,在讲述物质性质规律时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归纳并形成一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一第二单元时让学生了解其学习思路为:氯气的工业制法及实验室→探究性质→用途或存在等;如果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辩,激起学生间的思维碰撞,逐步认同课本上的内容,每章节结束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引伸。

例如:在讲到漂白粉漂白、杀菌作用时,介绍常用消毒药物如漂白液、漂白精、漂白粉等可以将病毒杀灭。提出以下问题:

(1)、怎样制取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

(2)、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有何用途?

(3)、人们为什么不直接用氯气做漂白剂和消毒剂,而用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呢?

或者设计几个小的课题让学生去探究:

课题1:漂白精成分和性质的探究

猜测;请由漂白精的制备反应,猜测漂白精的成分。

观察:漂白精的颜色、状态;

实验:漂白精的水溶性

问题:下层难溶物质可能是什么?上层清液主要含有哪些离子?如何通过实验检验?

课题2:漂白粉的有效氯。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约35%)漂白精(一般含有效氯约70%)

问题:有效氯的含义是什么?它与漂白粉或漂白精的什么成分有关

资料在线

漂白粉的有效氯=漂白粉加酸所释放的氯气的质量/漂白粉的质量×100%

课题3:解读“84”消毒液

问题:1984年研制成功的84消毒液是目前使用广泛的广谱消毒剂,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溶液。以下是该产品的有关说明,你能说明与其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吗?

说明

*如原液接触皮肤,用清水冲洗即可

*原液勿接触衣物,对带色衣物易脱色

*勿用40℃以上的热水稀释原液

*不适用于碳钢和铝制品的消毒

*丝、毛织品禁用

*白色衣物浸泡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宜贮存在避光阴凉处

*保持期:

有效氯含量(5.5±0.5)%的有效期为3个月;第四至十二月,每延长一个月,药量增加0.1倍使用,产品保持期一年。

通过这样我感到学生的求知欲高涨,思维活跃,这些都是了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参与的结果。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学会学习。

二、化学学习过程中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多让学生利用实验进行认知和探究

问题探究教学是化学教学乃至各学科教学中大力推崇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而传授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讲课中实现知识的灌输,是一种单向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问题探究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启发并调动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问题转。问题探究教学应重视思维过程的诱导和展示,重视问题结论的探究。那种掩盖思维的产生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探究。实践表明,单纯靠传授灌输是不能真正学到有实际意义、有价值的知识,化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师生互动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时,我创设以下情景:

1、展示电解熔融态氯化钠的图片,给出保存于煤油中的金属钠。

2、在探究中获得了有关性质。

提出问题:

1、这个电解物来自于海水,阳极得到的金属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已学知识简单证明?

2、钠的物理性质与生活中其它常见金属有何不同?

3、钠为何要保存在煤油中?露置在空气中有何后果?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研究、实验等手段、运用已学知识,探究该未知金属,并以小组为单位,给出最终报告。

2、小组讨论,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3、进一步探究钠的化学性质

这样以实验探究从海水中制备的某未知金属为主要任务,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给学生报告,从而获取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初步知识。再有教师补充、总结归纳。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的获取水到渠成。这种问题探究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思维促成学生对化学问题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是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教学方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在那里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三、化学学习在课堂上习得知识的结论同时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

就化学知识而言,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经验进行总结反思的结果,是智慧的产物。尽管新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掩盖了化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是向学生展示现成的结论,尽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也能学到相当多的作为结论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很难转变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成为发展能力的基点,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教学作用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内化并镌刻于知识结论中的认知发现能力,去体悟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艰辛历程。化学是一池活水,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的教学既是一个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和矛盾的过程,又是一个展现学生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的过程。足见课堂教学中展示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它将成为教学改革应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学习苏教版高一化学第二专题第一单元《氯气的性质》时,其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是直接告诉学生反应的生成物,还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反应的生成物呢?我想教师应该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把“氯水的成分”这个内容改造成为一个探究性的项目设计:通过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成分。在正常课时中进行。通过施教学生们热情高涨,出了很多点子,设计出很多方案。现把部分课堂实录摘录如下:

学生1认为: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Cl2与H2O的反应,推断氯水中可能含有Cl2、H2O、HCl、HClO,而HCl完全电离为H+、Cl—,但对HClO知之甚少不知如何检验,请老师指导。

教师投影(或讲述)有关HClO相关信息。

1、HClO有不稳定性,见光分解,需现用现制,但其盐NaClO、Ca(ClO)2较稳定;

2、HClO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和消毒杀菌,如:HClO可使红色布条褪色,自来水消毒杀菌。

学生2:把Cl2通到水中,看到水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浅黄绿色。而黄绿色是的Cl2颜色,这就证明氯水中有Cl2存在。(同学们认可)

学生3:把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氯水中含HCl。

学生4马上补充:学生3的实验只能证明氯水中有Cl—存在,不能证明有H+存在,应补做Cl2遇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实验,证明氯水中含有H+。

学生5又补充:HClO也混在其中,它有漂白性,会使石蕊试纸褪色的。应改为活泼金属如锌放入氯水中,收集放出的气体并验证该气体为H2。

学生6问:Cl2遇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是刚开始时就褪色,还是先变红后褪色?若刚开始时就褪色无变红的过程,则用学生5的方法来验证H+存在;若是先变红后褪色,则变红的现象就足以证明H+存在,而后褪色又恰好证明了HClO的存在,就不用学生5的方法了。

学生7:把Cl2通过湿的红布条,观察是否褪色来证明HClO的存在是最好的。

学生8:湿的红布条褪色,不一定是HClO的作用,也可能是水或盐酸是红布条褪色,Cl2也有氧化性,也可能是Cl2使红布条褪色?

学生9马上接着说:先把红布条用水湿润观察是否褪色,若不褪色,证明水不能是红布条褪色;在把盐酸滴到红布条上观察是否褪色,若不褪色,证明盐酸不能是红布条褪色;

最后,把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红布条,在通过湿润的红布条。若干燥的红布条不褪色则证明氯气无漂白性,那么湿润的红布条褪色只能是HClO的作用了。

以上是学生们对“检验氯水的成分”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对实验原理进行严密的推测,结论一目了然。很快得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接下来我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此节课推向高潮:请设计出一套连通装置进行实验,要求实验的可行性与无污染。这和那种单纯靠模仿和记忆的教学相比,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教学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变得聪明了,也更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唯物辨证法的熔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灵魂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学校学习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应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也不能一劳永逸。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长都是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完成的。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那么今日的化学学习又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明天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呢?怎样才能体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呢?诚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学校中学到的许多化学知识今后将被遗忘,从此意义上讲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是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化学思想方法并把它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因此,当今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化学思想方法是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化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和概括,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的灵魂与精髓,是化学知识升华的纽带,并指导化学学习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人们所用的化学知识将越来越多,化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现出来。从中学阶段来看,化学学科中主要有结构与性质的思想方法,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尽管新教材有所弱化,但在教学中还必须反复强调的。量变与质变,通过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而质变又是量变的最终结果。这一思想在《化学2》第一专题: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得到最好的体现。这是学习化学的思维主旋律。还有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方法,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尤为重要,机械类推则往往出现谬误。任何事物与同类事物之间有普遍性(共性)一面,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由于化学的思想方法只是渗透和蕴含于知识之中,因此需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引导学生从化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去领悟体验化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化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去处理教学内容,揭示和渗透化学思想方法,有利于能力的形成,认知的完善,思维过程的优化。从学生学习发展性角度来看,掌握更多的化学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得益匪浅的。

五、化学学习力求做到将“知识情景化”体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在传统的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基本远离生活,用框架体系支撑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在加上为了应对考试常常是把化学知识剥离出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同学对化学学习便慢慢缺乏了兴趣,又因一部分化学理论的抽象性而使部分同学望而却步。化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应将化学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使化学知识植根于工农业的生产、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的沃土。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贮存在钢瓶中的液氯发生泄露怎么处理?消防员为什么可以用水进行处理和稀释泄漏空气中的氯气?处理中,氯气是否于水发生了反应?

问题2:消防员用水进行处理和稀释泄漏空气中的氯气是一种办法,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合理的呢?

问题解决:某山区化工厂山坡坑道的仓库中储存的氯气钢瓶因损坏而大量泄漏。为了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环境保护,结合氯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员应如何疏散?(2)、如何从仓库中抢出钢瓶消除危险?①在抢钢瓶问题上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提出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佳?说明理由方案1:甲同学说直接冲入仓库,抢出钢瓶;方案2:乙同学说戴上一只口罩冲入仓库抢出钢瓶。方案3:丙同学说可用水浸湿的毛巾捂住鼻子,冲入仓库抢出钢瓶方案4:丁同学说可用肥皂水或一定浓度的碳酸钠的水溶液浸湿的毛巾捂住鼻子,冲入仓库抢出钢瓶。②钢瓶抢出后,如何处理钢瓶消除危害?请说出理由,

我想这样处理教材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提高了学生的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情景的落实能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新的化学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使用新教材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缄默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形成能力的基础。课堂不应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加工厂,而应成为展示他们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舞台。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苏教版化学。化学(必修)(第一册)。

3、王祖浩----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景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

4.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教育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