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11 10:53:23

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的高中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更具时代性,课程内容排版也更为科学,其中以高中化学为例,新课改注入了很大的活力,为高中化学教育开启了一个新局面。但是,在高中化学的改革中我们发现,现行的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如在鲁教版必修一的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学习课时少,对于很多初中化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以及实验教学不够导致学生实验未能完成等,根据这些问题,本次文章将就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效率进行探讨分析,研究高中化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讨研究;有机整合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立德树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把化学里面观念和思想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利用多种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提倡过程教学,体现学生主体

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认清物质结构和原理,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从此得到体验和感受。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开展探究性活动、创设情景式教学,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积极的观察、实验、阅读、思考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发给学生每个一张表,布置学生任务把1-18号的元素填写在纸上,包括元素名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分布、电子层数等,同时给出元素的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最高化合价以及最低化合价等,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表格里面的内容,探讨元素的属性、特点以及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行交流、探讨,找出元素中存在的规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表格,将每个元素按照坐标图形式画出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最高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坐标图等,最后让学生就这个图,总结这些原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及规律。这些活动中,学生完全是靠自己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去获取的知识,他们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构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化学元素知识体系,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掌握元素周期的内容有很大作用。

二、突出探究功能,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还可以锻炼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以验证为主的实验策略,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助学会各种实验。如设计情景式教学,向学生介绍元素的性质,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开发者、创造者,通过让学生亲自尝试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意识,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探究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就实验方案进行探讨,找出最优的方法,之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和数据,最后进行总结分析。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大大锻炼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学会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可以为化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眼球。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化学物质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和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支撑,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如我们在讲解原子的构成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用视频或者图片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得失电子的过程,给予学生更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把学习变得更形象、生动,使原子结构变得更直观、具体,便于学习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查看更多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以及科技的联系,提高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化学素养。实施多媒体和课堂的有机整合,使得化学教学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目光留在课堂,为化学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兵兵.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教材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基于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6(09).

[2]孙慧.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7(08):12-13.

[3]丁亚兵.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问题驱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03).

作者:丁滨莺 姜红辉 单位:1.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中学 2.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