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误建构在分析化学的运用

时间:2022-09-22 11:23:30

试误建构在分析化学的运用

1试误,建构“量”的概念

在分析化学中“量”的认识、理解、建构非常重要。定量分析中的各种测量,如质量称量、溶液体积量取、吸光度读数等总存在误差。为了加深学生对“量”的认识与理解,先让学生在“量”的摸索中寻求正确的“量”,从而让学生建构关系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科学态度等“量”的概念[2]。任务:在酸碱滴定中,要求移取25.00mLHCl,再加25mL水和两滴酚酞到锥形瓶中,准备滴定。试误:学生凭以往量取经验,两个体积均以量筒量取,并没有发现两个“量”的区别。建构:(1)有效数的概念。25.00mL与25mL的有效数分别是4位和2位,两个数据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关乎实验的准确度。(2)容器的准确度概念。要量取25.00mL溶液要用到移液管或滴定管,用量筒达不到准确度的要求,量筒只能量到0.1mL。不同的量具有不同的准确度。因此根据实验准确度要求,采用不同的量具。建立因需而取的概念,即该“粗”则“粗”,该“精”则“精”的适当准确“量”的概念,实现准确度与效率的结合。(3)误差的概念。两者相比,用移液管移的体积误差小,准确度高;用量筒量的体积误差大,准确度小。延伸:除了溶液体积的量取的“量”外,还有很多“量”,比如称量、滴定量、溶液定量转移等,均要让学生建立好量的概念,当然均可让学生在概念模糊中、操作错误中摸索形成正确的“量”。

2试误,建构“度”的意识

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就是超过量的一定的“度”而产生的。在分析化学中存在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滴定时颜色突变、pH突跃、分光度法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利用标准工作曲线测定样品含量时,要求吸光度在0.2~0.8范围内等等,均需要学生建立“度”的意识。当然学生在建立“度”的过程,也是从不理解到理解、错误操作到正确操作的不断螺旋上升,达到正确理解“度”的高度的过程。任务:以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基准物,酚酞为指示剂,对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考查学生的滴定操作及终点判断。试误:同学们滴定速度过快或过慢;终点颜色过深或刚到有粉红色,没有等待30秒是否褪色就判断到了终点;没有半滴操作;平行结果参差不齐。建构:(1)滴定速度及半滴操作。滴定开始时滴定速度“见滴成线”,接近终点时,逐滴滴加,即将到终点时半滴操作;(2)终点判断方法:一是在临近终点时溶液变得清亮,二是滴入的碱液会局部呈现红色,但振荡后红色消失,这时要半滴操作,直至浅粉红色出现,30s后不褪色,即为终点。(3)颜色突变是表征,pH“度”的突变是本质。滴定剂的加入量不足0.1%到过量0.1%,会引起溶液pH产生一个突跃,而0.1%往往只有半滴的试剂,因此不能认为一滴、半滴可忽略不计。

3试误,建构“理”的形成

在前面所说的半滴操作对滴定分析的重要性,学生在错误感知中,发现滴定终点有不同颜色变化,为什么有突变?学生自然而然想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终点颜色突变背后隐藏了什么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分析化学中的“理”的内涵。任务:若以NaOH溶液加入量为横坐标,对应溶液的pH为纵坐标,绘制关系曲线,则如图1所示的滴定曲线,由图分析得出,滴定开始时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Cl,pH的升高逐渐加快。在化学计量点前后,NaOH溶液由不足0.02mL到过量0.02mL,总计不过0.04mL(约为一滴),但溶液pH却从4.30增加到9.70,变化了5.4个pH单位,形成滴定曲线的“突跃”。根据滴定突跃曲线,选择指示剂及用量。试误:学生选择不同的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甲基红等,出现不同的终点颜色,读出不同的终点滴定读数,出现不同的标定结果和误差。有的学生以为指示剂加得越多颜色变化越明显,加了过量的指示剂等。建构:(1)滴定突变与pH的关系。如对于强碱与强酸的滴定,其突跃范围的大小随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浓度的变化而改变,溶液浓度越大,突跃范围越大,可供选择指示剂越多;溶液浓度越小,突跃范围越小,可供选择指示剂越小;(2)指示剂选择的依据。指示剂的选择是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的,不是随便选一种的,滴定突跃范围则是选择指示剂的依据。凡在突跃范围内能发生颜色改变的指示剂,都可用来指示滴定终点。从这一原则看,强碱滴定强酸可选用酚酞、甲基橙、甲基红等作指示剂,但还要兼顾指示剂的变色点尽量靠近化学计量点这个原则,以及考虑人的视觉对颜色的敏感性。因此,对强碱滴定强酸时,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3)指示剂用量。指示剂的用量,直接影响滴定的准确度,在酸碱滴定中,指示剂本身是弱酸或弱碱,多加会消耗一些滴定剂,从而引起误差。通常被滴定试液为20~30mL时,指示剂用量为1~4滴,并不是加得越多越好。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错误”,让学生经受失误的教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探索出知识的构建过程,凝聚于分析化学中的“量”“度”“理”的知识与道理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能力。正如科学家波普尔所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主要的方法”[3]。因此,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使学生思考方法不断优化,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提高分析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从而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分析工。

本文作者:庞永炎工作单位: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