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错题集的建立与使用

时间:2022-04-08 09:07:38

初中化学错题集的建立与使用

摘要:错题反映了学生解题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师执教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同类问题屡错的现象。以哈市某初级中学初三学生(179人)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多角度统计分析错题类型及原因和对待错题的态度,对错题集建立、管理和使用及其价值体现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化学;调查研究;错题集

错题指学生答题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或缺陷的题目,并非本身有科学性错误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测试题。错题暴露出学生在知识衔接中的薄弱点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1]。杜威曾指出:失败并不是单纯的失败,也是一种教训[2]。错误是一种为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学习资源。真正善于思维的人,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和从成功中学到的是相等的。目前,有关化学学科错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3-4]。化学具有知识点分散、规律之外常带特殊等特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错题多数是重复性的,学生靠自身的反思和纠错能力获得提高。这种依据错题进行再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初中生化学错题类型及错因调查

(一)调查内容及对象

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教与学不同角色,对待错题态度、采取的措施存在差异。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和利用学生的错误,或谈“错”色变,或回避错误。学生因屡次出错而产生心理影响,害怕错误,面对错误不知所措。针对此现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涉及多方面内容:讲学质量与教学环境,学习态度和兴趣,错题类型,错因,对错题的态度等等。以哈市某初级中学初三学生为例,展开调查;共发放、收回179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以错题为研究对象,这里重点分析错题类型、原因和对待态度三方面。

1.错题类型及原因

对化学学科主要题型调查和统计分析。24.56%在填空题上容易出错,13.02%易在选择题上出错,90%易在计算题上出错,76.4%易在实验题上出错。即出错频率最高的题型为计算题和实验题。对错因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主要包括:(1)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弱;表现为审题不清、知识串接不上等,24.6%有此类原因。(2)基础知识薄弱;表现为基本概念模糊、计算方法不明确、记忆不深刻与知识混淆等。有此三种错因的比例为51.4%、77.1%和24.6%。(3)过失性错误;表现为粗心(69.8%)、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欠缺(78.8%)等。(4)知识迁移能力差;表现为思维性错误、缺乏解题技巧等,占64.2%。(5)教师教学不完善;表现为重点不突出、方法讲解不清晰等,有5.2%认为是该方面的原因。上述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2.对待错题态度

统计结果显示:有54.2%的学生对错题置之不理;20.7%会整理和翻看;67.7%因老师不要求就不整理错题。可见,对待错题,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对于错题的态度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指导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对错题的价值缺乏充分认识。

二、错题集建立与科学使用

特级教师王金战曾告诫学生:错题千万别放过。每个错题背后都隐藏着知识的遗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高度重视。

(一)错题集建立

学生出现的错误都是原创和自我构建的,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就是教会其分析和利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该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授课中需重视学生错题,分析和归纳,抓住典型,及时矫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策略和错题集建立指导。学生需积极面对错题,分题型、知识点等归纳整理,随时翻阅和总结反思。可按照原题-相似题-改编题-拓展题的方式梳理。另外还需及时增补和删除。

(二)错题集管理

错题的影响已得到普遍认识,但仍缺乏良好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策略。错题管理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要重视所犯的错误,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从中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两个角色分别对错题集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行为,自觉归纳整理、分类和总结。找到知识盲点,链接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错题集科学使用及价值体现

错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错题集是为学习服务。错题集的科学使用值得关注。错题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将这一丰厚资源融入到教学,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化学教学对策。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对错题反思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持续的错误会消磨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反思成为错题使用的关键,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反思的主体,分析错因,找到“病根”,学会“有效学习”;建构知识框架,弥补不足,在改错中提高思维力和解题能力,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作者:闫雪微 林红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春凤.浅谈初中化学错题资源的利用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4,(6):26-28.

[2]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