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兴趣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2 02:47:00

化学学习兴趣教学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意识到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pH值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H值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H=10的NaOH溶液,OH-来源于什么?PH=10的NaCN溶液,OH-来源于什么?怎样描述溶液的PH等等,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样处理,学生学习起来并不觉得困难,使学生愿意学习。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通过活动探究,诱发学习兴趣

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譬如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在实验前我首先提出:“往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和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做一做这个实验,并寻求理论解释。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去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讲清观察实验的思路。第一,实验现象有哪些不同?第二,涉及哪些化学知识和原理?随着实验的进程和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边观察、边思索,促发了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此时,教师还应讲清研究这些现象的关键知识是Al(OH)3的两性,而沉淀的生成及溶解决定溶液的酸碱性。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这样的处理学生学而不厌。

3运用联想,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酸酐的记忆方法,若掌握规律:对于一种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该酸的酸酐,对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扩大该酸中各元素的倍数,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该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记住多种酸的酸酐。只要联想到关于“含氧酸失水”的规律,就会想起好多种酸的酸酐。这样学习起来就不觉得化学知识枯燥、零碎了。

再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启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总之,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