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内科病患护理特征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11 09:21:00

老年内科病患护理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基础护理的特色。方法对所有患者从饮食、舒适度、活动度、药物治疗、排泄、心理、安全防护等七个方面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结果246例患者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结论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要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状态提供细心、周密的护理,充分体现老年内科患者基础护理的特色。

【主题词】老年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647(2010)29-7214-01

我院设立老年疾病专科,从2009-12-2010-04共收治老年内科患者246例,针对这一特殊患者群体,通过我们细心周密的护理,总结出老年内科患者基础护理的特色,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7例,女59例,年龄73~97(平均85)岁。内分泌系统疾病72例,呼吸系统疾病63例,心血管系统疾病63例,消化系统疾病48例。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从饮食、舒适度、活动度、药物治疗、排泄、心理、安全防护等七个方面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

1.2.1饮食指导患者摄入足够的水,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适当粗纤维,避免过冷过烫,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餐保持八成饱,切忌暴饮暴食。糖尿病患者多食初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蔬菜应选含糖较少的白菜、油菜、萝卜、空心菜;烹调应用植物油,并根据病情、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三大营养物质所占比例为蛋白质占12%~15%、脂肪占30%~35%、碳水化合物占50%~60%,每日三餐可按1/5、2/5、2/5或1/3、1/3、1/3比例进餐。

对于需要协助进餐的患者,在喂食过程中,注意食物温度以及送餐的量,节奏,防止因喂食不当发生呛咳甚至误吸。

1.2.2舒适度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以及湿度,病房整洁,照明充足,物品摆放有序;病床高度合适,配有床栏,床旁呼叫器放于患者枕旁;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该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床上湿水擦浴及洗头2~3d1次,每日洗脚1次,协助患者翻身每2h1次,口腔护理每日1次。

1.2.3活动度病情允许的患者应在看护状态鼓励患者每日以步行方式活动30min,每日2次。如户外活动,应适时增减衣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增强肢体功能锻炼。鼓励自主活动四肢,或者进行按摩,作伸展肢体的动作。

1.2.4药物治疗准确的遵照医嘱予以患者各种药物治疗,熟悉各类药物的药理及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1.2.5排泄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除了在饮食以及活动度方面注意以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大便通畅,颜色和性状是否异常。呼吸系统的患者,应该适时予以肺部体疗,便于痰液易于排出。

1.2.6心理慢性疾病病程长,患者因其不能与家人共处,容易产生孤单感,悲观失望、焦虑恐惧、担心死亡等心理特征。过多的精神压力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对其极为不利,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疾病,在治疗上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同时要做好保护性治疗。病情控制后,对其进行精神支持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注意说话的艺术性技巧性,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诚恳,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接受状态。鼓励患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予以耐心解答,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在交流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其治疗信心。

1.2.7安全防护加强护士的责任感,评估易跌倒人群。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对其进行跌倒危险性评估,筛选出高危跌倒患者。在病床上贴一醒目标志,使其家属及所有医务人员都知道并及时予以协助或提醒。

二、结果

本组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三、护理体会

近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等多项举措,要求医院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护士对住院患者履行的护理职责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对不能自理或只能部分自理的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和帮助,为患者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公务员之家

我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老年患者逐年增加,老年患者往往病程长,并且是多系统患病,很多患者更是长期住院,因此对护士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内科综合系统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更要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状态提供细心周密的护理,充分体现老年内科患者基础护理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小芹.浅谈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63.

[2]侯金华,石凡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医学,2007,6(9):117-118.

[3]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