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17 03:20:14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随着急危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急危重症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我校自2003年招收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以来,一直将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必修课程。本文在整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的基础上,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方法和对象

整群选取2013级16个班共5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课程结束后2天内,由各班班长收集其班级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建议,以班级为单位整理成文,上交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对各班级的评价进行提炼,归纳主题并进行统计。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对课程进度、教学安排、教案、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督导后,提交书面评价及建议给课程负责人。

2结果

(1)对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提炼,将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在前5位的评价结果如下,见表1。(2)学校督导组主要评价及建议:教师课堂讲授清晰,重点难点突出;课堂讲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的主体性未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课注重单项技能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合作意识。

3讨论

3.1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根据目标调整教学安排,提高实训课比重。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使护理学专业学生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研究范畴、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及管理;熟悉常用的急危重症监护技术;掌握急危重症救治原则及常用急救技能;具备运用急危重症理论知识与技术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的能力。可见,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掌握急救技能是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根据费茨(Fitts)与波斯纳(Posner)的动作技能阶段理论,操作技能的形成要经过认知、联结和自动化3个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中,动作的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不可或缺的方法[2]。可是,在我校现行的课程安排中,理论学时为36学时,实训学时为6学时,实训学时少,不利于学生急救技能的掌握。而文献报道[3-4],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应持平。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可知,部分理论课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如“各系统急症”这部分内容在前期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已有讲述,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精简理论内容,缩短理论学时,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训学时。3.2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讲授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以往本课程理论课全部采用课堂讲授法,虽然也会加入案例,但是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人数众多,也只是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没有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学生的主体性被削弱。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所以会感觉到无趣,这一点在表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中也体现了出来。笔者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都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笔者所在学校在学生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学生已经学过基础医学以及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对于急危重症并非一无所知。为此,很有必要在课前详细评估学生对哪些急危重症知识和技能感兴趣,再结合学生兴趣及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不拘泥于课堂讲授法。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介绍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辅助讲授,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在讲授“内科各系统急症的处理”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可以“给出案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完成学习。近年来,翻转课堂逐渐兴起,教师也可采用该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观看教学视频、PPT、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自学,并思考相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5]。这种模式极大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3.3开展综合实训课,培养学生的急救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护士所面对的大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多系统疾病,这些患者的情况比在校内按照系统分类所学习的案例情况更加复杂。另外,在校内的学习通常只是针对一个患者进行分析,而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要同时面对很多患者。由于急危重症科患者病情都急且重,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的急救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是决定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我校开展的实训内容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外科单项急救技能训练。这些单项操作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只关注一项操作,不利于系统性、整体性思维[6]及急救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应对实训课内容及形式进行改革。在内容上,除外科单项急救技能之外,应增加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涉及多项急救技能、重症患者监护技能及基础护理技能的应用,不仅设计多个病情复杂的案例,还有模拟这些案例同时出现的情境。在形式上,也不单纯沿用以往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操作训练模式。在单项操作项目上,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先观看教学视频和PPT等再分组练习的方式学习。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患者的急救,急救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实训课,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更好地落实教学改革,应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实训室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韩仁生,苗军芙,李传银.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3]唐永云,郝玉玲,刘凤,等.急救与重症监护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4,29(10):79-81.

[4]陈姗,朱明亚,雷璇,等.T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22):124-126.

[5]张春梅,金昌德.翻转教学设计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4):259-263.

[6]胡爱招,胡野,李春燕,等.“三结合”协同策略在高护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以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8-9.

作者:王位琼 张 洪 许振华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