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护理学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1-05 11:37:18

微课在护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护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和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分析微课在高职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证明了运用微课教学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教学结果。

关键词:微课;学习兴趣;教学资源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的桥梁,包含的内容多而广泛,不容易被理解,且药名的相似度高容易发生混淆。药理学的内容比较枯燥,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比较多,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尚没有接触临床的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药理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药理学教学方法的完善。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制,以视频软件的形式呈现教学知识点,同时辅以相关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160名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其中实验组有80名学生,对照组有80名学生。两组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岁,入学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较的条件。2.研究方法实验组采用的是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结合的方式,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3.评价方法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考核方式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平均值计量资料进行组间比对,选择卡方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二、结果

1.对两组学生学习效果的统计分析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占比为96.25%(77/80),对照组的为77.5%(62/80),经统计,X2=12.3330(P<0.05)。实验组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性提升占比为95.00%(76/80),对照组的为77.5%(62/80),经统计,X2=10.3294(P<0.05)。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占比为98.75%(79/80),对照组的为78.75%(63/80),经统计,X2=16.0250(P<0.05)。实验组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占比为97.50%(78/80),对照组的为76.25%(61/80),经统计,X2=15.8410(P<0.05)。可见,微课教学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2.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和实训考试成绩对比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86.45±5.45分,对照组的为75.45±10.65分,经统计,t=8.2150(P<0.05)。实验组学生的实训考试成绩为88.45±5.25分,对照组的为74.85±8.56分,经统计,t=12.1136(P<0.05)。

三、讨论

1.微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视频是一种新兴的网络视频,与传统的专题视频不同,其具有短、精、快的特点,同时具有大众性、便捷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在授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有利于学生接受课程内容,提升学习效率。2.微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也偏低。微课的篇幅短、主题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具有针对性,浓缩了课程的精华,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能够普遍地应用到课上、课下以及校内外,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微课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3.微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利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而且可以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反复观看和学习,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理解能力。4.微课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微课的形式包括视频、PPT等,因此教师在微课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加工和处理,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拓展了教学资源。通过微课的制作,教师不仅能够有效掌握微课的制作方法,也能通过对课程重难点问题的反复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辅助传统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整合,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实现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本次研究显示,将微课引入高职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实验组的成绩和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微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对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在教学中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庄丽琴.微课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有效咳痰、缩唇腹式呼吸训练”教学设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79-80.

[2]于海英.微课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2):118-120.

作者:于树田 王 燕 徐志丹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