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设计2篇

时间:2022-02-08 05:06:41

解析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设计2篇

第一篇

一、行为导向教学的内涵及与儿科护理的结合

行为导向法(behavior-orientedteachingmethod)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教师的行动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等于用心加用手和用脑,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做不断循环的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等行为能力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行为导向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关键能力的培养[1]。行为导向法适用于护理教学。尤其在现代中国,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及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认识的加强,学生直接在患者身体上的实践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当我们的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不能将理论运用于患者身上加以实践,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但儿科护理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为了满足儿科临床工作发展需要,以培养实用型儿科护士为目的,在教学中实施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参与式与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等这些行为导向式的教学方法,可弥补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其主要优点是模拟与临床相似的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容易记住实践过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模式及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儿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中的应用

1.实践调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部分,采取调查学习的方式。在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理论知识熟悉后,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儿童年龄分期、体格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牙齿等)和语言发育程度、社交能力进行总结,写学习实践报告。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形式,对社区的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儿童、学龄期儿童分别进行调查测量,通过对儿童的观察、简单交流和测量,并与儿童照看者沟通,大约有半小时的亲身实践体会后,即可完成实验报告。最后小组讨论后以总结方式上台展示调查学习结果,教师根据生长发育的规律对每个小组的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的评价,并进行总结。学生都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具体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思考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2.查找资料。对儿童的营养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完成该阶段的学习。在儿童的生活中,成人往往对孩子的营养和补钙问题非常迷惑。仍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借助上课所学知识框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讨论总结关于孩子的补钙问题,如钙的来源、代谢、与维生素D的关系、每个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应该怎么样补钙和补充维生素D,以及在生活中怎样添加其他辅食,让他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儿科护士生,帮助自己和家长理清孩子的营养问题。每个组最后以完成一份海报的方式来展示出该阶段的学习成果。各小组之间的海报成果可分享展览并相互评价。这种学习的意义是非常显著的,体现在学生今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在岗位上能边做边学,这种护理人才无疑是社会需求的。3.讨论课及书写小论文。对儿童保健部分,采取以上两种学习综合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结合以上实地调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保健的内容和相关的家长的问题,再查找相关资料,大家一起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关于各个年龄段的日常护理(衣服、尿布、沐浴等),及牙齿保健、大小便训练、睡眠、早教等问题。教师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展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份以一个年龄段儿童保健为主题的小论文,论文包括摘要、研究对象、方法、结果、讨论等。在训练学生学习儿科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一种培养。

(二)在儿科护理学的专业知识中的应用

1.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儿科疾病部分,由教师根据系统疾病分别设计8个系统典型的儿科常见和多发病例,如消化、泌尿、呼吸、血液、营养、循环、神经、新生儿,分8次课完成,每次课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病例,但属于同种系统疾病。学生先进行一场小的角色扮演,三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为患儿的家属,熟悉设定的案例中病史情况向责任护士汇报孩子的病情,也可根据设定的病例向责任护士询问与孩子相关的各种问题;另外两个学生为责任护士,根据设定的情景进行各种护理及负责给家长解释孩子病情。角色扮演尽可能与临床一致,体现临床实践教学,如入院护理评估、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查房、出院指导等。并且严格按照附属医院的护理病历进行护理记录,在整个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不断地巡回视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行为策略,场面生动活泼,课堂气氛很好[2]。教师在当天对此典型病例情况作出总结,指出每组选手演练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并向学生介绍专科护理新进展,以便学生查阅资料,改进方法。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地思考和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而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也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如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发热是一个很常见的护理问题,如果我们采用头脑风暴法,给学生提出这个护理问题,让他们思考发热的护理措施,便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积极地把自己的创造性想法简单地说出来,教师则鼓励和欢迎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或者一起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采取这种头脑风暴时,讨论答案不再是唯一的、静态的,而是多样化、动态的,学生无须在意说得对与不对。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感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很快都理解并掌握了发热的护理,有了成就感。3.卡片展示法。卡片展示法通过增加、挪动、去掉或替换卡片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结果的行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卡片展示技术可以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加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作中去,通过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交流和讨论的氛围。如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惊厥是儿科较常见的症状,若我们采用卡片展示法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根据卡片中提供的信息,自己分析或与同伴讨论,在较短的时间里归类,通过这些卡片了解惊厥发生的原因、惊厥的伴发症状、惊厥的分类以及对惊厥发生时的有效护理。这种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学习方式,既克服上课时候不能通过语言有效传达更多的信息的缺点,也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和记忆。这种授课方式既体现了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要学会思维,善于思维,同时,学生积极思维过后,由教师逐步归纳成最主要的观点和意见,就这是收敛思维的训练。

(三)在儿科护理学的实验操作训练中的应用

儿科实验更是让学生作为学习者处于行动导向的中心地位的重要教学方法。如开展头皮静脉穿刺法、股静脉抽血法、婴儿沐浴法、婴儿抚触法、蓝光疗法及温箱使用法等实践性的操作训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验的方法并运用于临床护理。最初由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后,要求各小组马上操作演练,实验室实地训练。在实训教学中,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最后随机抽签操作考核,在真实的演练过程中,学生都非常认真,人人过关。

三、讨论

在整个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行为导向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亲自动手动脑学习为引导,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和兴趣,引导思考,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激发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不仅使教师扩大了知识面,促进了教学相长,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正如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能付出更多的努力[3]。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1)不但要对本专业、本课程、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相当熟练,并要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要努力学习使自身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有良好的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3)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对课程教学的实施做详尽的规划;(4)学校也应建立更完善的实验场所及一套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与临床紧密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也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动起来,从行动中完成学习任务:(1)要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从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2)每个小组具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带队,能将团队合作精神渗透到小组中,能积极与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彼此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得出最佳结论;(3)从自身态度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行为导向法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步骤让学生从自主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要注意学生因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其掌握的理论内容深浅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这一环节要对照学生的报告补充相应知识点,并以编写活动报告的形式反馈课程教学结果,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总之,任何方法都有不全面性,我们在让学生学习行动起来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培养合格的儿科护士。

本文作者:冉伶许毅工作单位: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第二篇

1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及完善护理质量标准

1.1儿科病房特点

儿童是现代家庭的核心,一旦生病全家陪同,探视陪护人员多,难以管理;家属对儿科护理质量要求高,一旦不满意,就发脾气、大吵大闹,造成病房环境混乱,影响工作进程;护士工作繁琐,工作量大,人力不足,工作超负荷,超负荷的工作量,影响了护士的精力,没有时间到病房与患儿家属交流及观察患儿病情动态发展,从而限制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1.2结合临床实践和本科特点优化工作流程

合理安排护理班次,各班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使用最优化、工作效率最大化。

1.3不断完善质控制度

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着装礼仪、劳动纪律、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抢救药械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技术操作及健康教育等,分别制定评分标准。

2实施有效的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2.1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筛选人员,选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改进病区护理工作质量。

2.2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

从仪表仪容、组织纪律、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服务质量、沟通与协调、抢救药械的管理、专业技能、病房管理、治疗室管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情况、工作量量化等各方面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责任到人,奖勤罚懒,体现多劳多得,调动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3护士长、质控小组成员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纠正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并做好记录,发生差错事故后召开研讨会,记录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差错事故。

2.4充分发挥科室护理质控小组人员的工作

加大落实、监督、检查力度,每周重点检查两个方面,召开质控研讨会,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对共性问题进行通告,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抓好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把关,确保质量。

2.5奖惩分明

每月对工作突出者予以表扬,必要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认真、屡次犯错、消极怠工者给予批评,按绩效考核标准落实绩效工资。

3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风险的防范

3.1根据儿科特点及具体情况制定安全告知内容将这些内容纳入入院宣教内容,以保证患儿及家属住院期间医疗、护理及人身安全。

3.2认真组织学习并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

如护理查对制度、执行医嘱制度、护士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护理病历书写标准等,使护士熟练掌握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尤其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各项操作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特别注意操作时的反向查对,每班护士认真查对医嘱,护士长每周进行医嘱大查对两次,以保证正确执行医嘱。护士长、质控小组成员做到抽查与全面检查、随机与定期检查相结合,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危重患者、特殊患者做到班班交接,严格床头交接班等。

3.3合理排班

在工作岗位的安排上做到新老结合,发扬传、帮、带的精神,互学互帮,不断提高本科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以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做到弹性排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患者的管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及护理。

3.4加强急救药械的管理

建立抢救药械交接班记录本,封存式抢救车管理,做到班班交接。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和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以保证仪器设备功能完好、运转正常。

3.5注重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强化服务理念,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施护,保护患者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利。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根据科室护士的自身情况、自身专业理论及技能素质,制定分层次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方法及考核方法,质控小组人员督促以不同形式落实,如组织自身基础好的护理骨干轮流知识讲座,每周1次,内容有儿科特色并与科室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学习中认真总结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鼓励自学成才等。每月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及护理技能考核,特别对新上岗的护士严格要求,使不同层次的护士达到培训目标,把所学应用临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注意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学会乐观、开朗、忍耐、克制和善于应变。不断提高自己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纠纷[2]。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加强管理,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将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科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人员积极采取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使护士的自身素质及积极性明显提高,工作忙而不乱,有效防范护理风险,护理质量明显提升,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高水平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9%。

本文作者:刘蔚范兰兰工作单位: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