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09 02:31:00

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

随着腹腔镜手术广泛开展,在妇科领域腹腔镜下手术不仅限于附件切除术,还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等。本院自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共行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38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年龄38~52岁,平均43.2岁。其中子宫肌瘤27例、子宫腺肌病11例。妇科双合诊检查子宫增大<12周31例、子宫增大>12周7例,有下腹部手术史11例。

1.2手术方法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脐孔用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压力达15mmHg,置镜后,取头低脚高位,然后两侧下腹部各置入5、10mmTrocar,此两孔作为操作孔。再从阴道置入举宫器,镜下操作步骤同开腹手术。操作方法:用超声刀及双极电凝处理双侧园韧带、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及阔韧带前、后叶,打开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至宫颈峡部下2cm,双极电凝子宫动、静脉,用1号肠线套扎宫颈中段3道,子宫切除器切除子宫体,若附件有病变则作相应处理,冲洗盆腔,检查有无出血,无异常手术完成。

2结果

2.1围术期情况观察组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70~120min,出血量10~50ml,术后6h进食,术后当天下床活动,恢复肠蠕动功能,不需应用止痛剂,术后24h拔除尿管后小便均能自行排出,术后1d内体温最高达38.1℃,平均37.5℃,第2、3天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7d。对照组手术时间60~125min,出血量50~150ml,术后6h进食,2d后下床活动,恢复肠蠕动功能,需应用止痛剂,术后48h拔除尿管后小便均能自行排出,术后1d内体温最高达38.1℃,平均37.5℃,第2、3天恢复正常体温,术后平均住院日4d。见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比较(x±s)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术后Hb住院天数观察组95±2518±10121±15.63对照组90±3070±5092±13.77P值>0.05<0.05<0.05<0.05

2.2术后随访情况随访38例,随访率100%,分别于术后1、6个月、1年复查,术后无一例有腹痛、切口疼痛及阴道出血等症状,腹部切口无一例感染,盆腔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包块。

3讨论

子宫切除是妇科最常见的手术,占腹部手术的第3位,近年来腹腔镜下手术在妇科领域迅速发展,已开展了附件切除、卵巢囊肿剔除、子宫全切、次切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下子宫次切术的指征同开腹手术[1],包括子宫异常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附件肿瘤。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炎症粘连者,手术难度明显增加,本组有多例盆腔粘连,肠管粘连,道格拉窝呈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经分解粘连后顺利完成手术。

腹腔镜下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对身体创伤小,对盆腔干扰少,痛苦小,恢复快,腹部切口疤痕小,住院时间缩短。(2)由于气腹形成,镜下对病灶有一定的放大作用,盆腔视野更为清晰,不易损伤盆腔脏器。(3)出血少,由于镜下操作是先电凝止血后电切或超声刀凝切,故术中出血少,本组中22例出血<10ml,这样减少了术前合并贫血患者的输血机会,避免了输血所致风险。(4)开腹不易发现的病灶可在镜下电灼清除,本组有数例术中发现膀胱区有火焰状改变,予双极电灼后成黑色,这些病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改变,这样使诊断和治疗一次性完成。(5)术后盆腔粘连减少,传统的开腹手术中,腹腔粘连的发生率50%~90%,复杂的腹部手术术后粘连率>90%[2],本组粘连发生率72%,腹腔粘连可引起不孕、肠粘连、肠梗阻、慢性腹痛等并发症,也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2]。腹腔镜下手术对盆腔干扰少特别是肠管,术中反复冲洗可去除凝血块,稀释炎症物质,改变腹腔内环境,从而减少粘连,同时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可增加肠蠕动,预防术后肠粘连。(6)腹腔镜手术可反复施行,本组有数例患者曾有异位妊娠或附件肿瘤手术史。但腹腔镜下手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实物的触及感,盆腔粘连镜下操作难度明显增大,易损伤脏器或病灶清除不彻底,需转开腹手术。子宫增大特别是>16周,腹腔镜下暴露子宫后壁困难,影响手术视野及操作,易造成肠管损伤,应选择开腹手术为宜。

总之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虽不能完全代替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但也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震宇.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CME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6):57~60.

2王永军,段华.腹腔粘连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的研究现状.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