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渎职犯罪特点及对策

时间:2022-01-29 08:30:05

节能减排渎职犯罪特点及对策

摘要:节能减排领域资金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存在显著的特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渎职犯罪严重影响节能资金效能的发挥,本文以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检察院所办实际案件为例,就节能减排领域资金中存在的渎职犯罪的特点,防治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渎职犯罪;江夏区;思考和建议

当前,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日趋重视,辖区政府节能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至2012年期间,武汉市江夏区共安排7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该领域渎职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节能资金效能的发挥,同时损害了政府廉洁形象。今年以来,开展查处节能减排领域渎职犯罪专项行动,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检察院共查办渎职犯罪案件线索4件,立案侦查2人(副处级1人),涉案金额达104万元。

一、节能减排领域渎职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案件普遍存在人情、关系因素查办的4件渎职犯罪线索,其徇私的“套路”基本相同。负责立项审核的工作人员和申报人开始互不认识,后经关系人以走访、参观为名从中予以介绍熟悉,接受相关企业的宴请。在推杯置盏之间,关系人和申报人请求工作人员给予“照顾”。同时,关系人普遍与节能工作有牵连,其中三起申报经发改委主要领导打招呼。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起审批,伪造项目套取专项资金的目的为企业套取资金,而是用于弥补发改委下“两型办”经费的不足。(二)犯罪涉案金额较大,且逐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查办的四件渎职犯罪线索中,涉案的单笔专项资金数额都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有2笔达到30万元,居该年度安排的全部单笔资金数额之首。其次,渎职犯罪频次和涉案资金的数额逐年增加。查处2011年的涉案资金1笔20万元,占当年专项资金的10%;查处2012年的涉案资金达3笔,共计84万元,占当年专项资金的30%。(三)犯罪腐蚀性、传染性较强,易诱发贪污贿赂犯罪,滋生不正之风一是在依靠关系首次套取资金后,申报人为长期、更大数额地套取各类补贴资金,遂拉拢腐蚀工作人员,向其行贿。例如某申报企业套取区级节能资金20万元后,向犯罪嫌疑人行贿,经帮助就同一项目骗取市循环经济专项补贴资金22万元。二是犯罪嫌疑人滥用职权为相关企业谋取专项资金后,形成一种图报心理,认为给别人帮了忙,希望对方投桃报李,遂向相关企业摊派费用。(四)执法不严,存在多环节走过场现象一是验收制度执行不严。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在申报项目完成后,应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在办案中发现,犯罪嫌疑人验收随意性较大,有的项目未进行验收;有的项目,则只听取申报单位的书面汇报,而未进行实地勘验。二是任意变更补贴项目及其数额。例如,某年度专项资金安排计划业已制定,犯罪嫌疑人为给“关系户”安排节能资金,将原符合申报条件并已经安排资金的两个项目予以剔除。

二、节能减排领域渎职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节能减排领域渎职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制度因素。(一)人员素养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涉案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导致其无法摆脱裙带关系影响,作茧自缚的内在因素。一是工作原则性较差。在接受讯问时,犯罪嫌疑人常常以“我也没办法,只能按照领导的指示办”、“碍于情面,我就批给了20万元补贴资金”来作答,意志力薄弱,面对领导授意和亲友说情,不能抵住压力,无法坚守立场,频频突破法律底线。二是权力观扭曲。办案中了解到,犯罪嫌疑人叶某原为政府目标办主任(该机构设置在发改委下),因认为当时的工作没什么权力,遂主动要求负责节能资金申报立项审查工作,实质上是“带病上岗”、祸患深埋。三是政策水平不高。犯罪嫌疑人缺乏基本的政策观念,无法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价值,欠缺政策执行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二)权责划分不清,导致权力过于集中“绝度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虽然在制度设计上,相关立法已经注意到分权制衡,即将专项资金控制权分设为立项审批权和项目资金运用监管权,分别由发改委和财政部门行使。但在实际中,财政部门很难运用监管权影响审批决策。其原因一方面是两部门工作人员彼此和尘同光,有合作无制约;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上过于粗陋,分权不明确。纵观省、市、区三级节能减排文件,都规定立项审核、项目验收等工作由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共同”办理。但对如何“共同”却无详细说明。同时,因顾及立项审批属发改委传统工作领域,财政部门对其审批合法性往往无从置喙,从而导致在整个工作中发改委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财政部门职能趋于弱化,沦为单纯发放资金的附属机构。最终,权力向发改委少数人集中,直接导致“渎职审批”的发生。(三)配套制度不完善,权力行使随意性过大根据相关规定,节能减排工作机构应在立项时组织专家对资金申报报告进行审核;在项目完成后,应由专门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专家和专业机构的介入,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障碍,防止不合格申报项目蒙混过关。同时也为其规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形成专业上的监督。但因为缺乏条件组织专家、专业机构开展工作,及财政经费不足等原因,节能减排工作机构一直未建立前述两项制度,促使犯罪嫌疑人形成走钢丝的侥幸心理,为他们随意执法、滥用职权提供了空间。

三、防治节能减排领域渎职犯罪的对策

防治该领域渎职犯罪应多措并举,促进该领域依法按政策行使权力。(一)严格相关人员的选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节能减排工作政策性强、涉及资源较多,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提高人员对该领域政策的认知和驾驭能力,激发服务辖区企业节能技术提档升级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二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正确对待手中权力,做到洁身自好,抵制身边压力和诱惑,做到慎初、慎交;三是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工作原则性和责任心。其次,定期进行轮岗交流,添加源头活力,在机制上消除渎职窝案现象。(二)明确节能减排工作机构权责,促进权力合理均衡运行立法应在细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财政部门参与立项审批决策的权限和方法。一是明确项目出现问题时,财政部门所负监督责任,建立相应问责措施,形成倒逼机制,促其敢于反制审批权力。二是强化对项目验收结论的使用,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严把资金拨付关口,直至审批部门作出合理处置。三是建立资金使用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切实履行资金下发后的监管职责,督促立项单位完善资金使用方案、单据等台账,定期逐条对照进行检查,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审批部门处理。(三)多措并举,形成有效监督网络一是建立回避制度,切断裙带关系。工作人员与申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直接办事人员有亲属关系,或曾接受申报单位宴请,应主动要求回避,利害关系人亦可申请回避。应回避而没有回避的,应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纪律和法律责任。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考评。完善台账管理,明确人员权限,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针对审批工作和重点人员,区政府应加强考评,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消弭于未然。三是强化财政部门监督力度。针对不合格的项目,财政部门向发改委提出后,应积极报告区政府分管领导或监察部门等第三方。

作者:李文刚 汤 成 单位: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