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在节能减排格局中的合理利用

时间:2022-03-14 09:44:04

煤炭资源在节能减排格局中的合理利用

摘要:一直以来在我国煤炭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能源品种,但因其矿产形成周期慢、燃烧污染重等原因必将被其他的新型能源和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当前正是新型能源开发和传统能源并用时期,煤炭资源的使用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还占有主导地位,我们要大力开发煤炭的清洁使用技术手段和行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煤炭;清洁能源;合理利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期经济发展较快,作为能源的煤炭当之无愧成为主要消耗品种,中国又是产煤大国。拥有着10000亿吨以上富饶的煤炭资源已探明的储量,缺油少气决定了煤炭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煤炭的使用也是重污染的来源。近年,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在“随着“调结构、转方式”能源改革降耗的态势下。煤炭能否逐步被其他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品种取代或是退出历史舞台将是个长远设想。

1雾霾及大气污染倒逼煤炭清洁利用和能源替代产品的发展

首先煤炭及作为一次能源这种形式将是近期内我国资源结构的特点,如何解决中东部地区和北方冬季的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将促使逐步提高空气质量和加快煤炭清洁利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力的运用使煤炭事业发展如虎添翼。至今为止电力在二次能源的运用中仍然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其他能源形式仍难以匹敌,而煤电仍然是发电的主要形式。这是煤炭扮演者重要能源角色的主要原因。虽然煤电行业是国内煤炭的最大消费领域,但经过多年的脱硫、脱销和除尘等方面的治理已经显著的提高了其排放水平。而仅占煤炭消费量18%的工业燃煤锅炉粉尘排放却已经达到了全国以煤炭为源头的粉尘污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未来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方式将是加大治理工业燃煤锅炉领域的排放和煤炭清洁利用的推广。

2如何引导和促进煤炭清洁利用和发展

今年国家七部委联合了《关于印发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确立了以推广高效锅炉和淘汰落后用能产品为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今年火电发电量、依赖煤炭资源的生铁产量均环比小幅下降,增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动力煤、炼焦煤、国际煤价小幅下跌,煤炭产量较大幅度下跌。以上都印证了我国中期策略的判断:受“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等影响,下游行业下半年产量环比较上半年增幅窄概率较大。预计煤炭需求整体下行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持续,进口需求将减少。针对大气污染煤炭企业应积极应对,作为一种天然资源,煤炭对环境是否产生污染,怎样做到利大于弊主要取决于如何生产和怎样使用。雾霾越来越重,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行业必须有自己的责任意识。不管你是能源企业的领导者,还是能源使用者,作为公民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高度关注雾霾天气,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起居生活和幸福指数。《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煤炭也能很绿色的文章,呼吁黑色煤炭要绿色生产,作为一种天然能源能否对社会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而不产生污染主要靠人为技术影响,只要技术可行煤炭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清洁能源。煤炭行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煤炭洗选加工、形煤、煤炭气化、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可以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焦化煤、煤气化、煤液化。通过这些措施不但可以减少原煤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和符合产业政策,又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技术竞争力。所谓煤炭绿色应用就是实行绿色开采和绿色使用。绿色开采就是实现煤炭开发的最优化和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最小化,避免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土地大面积毁坏、煤矸石处理及扬尘、下渗等污染。绿色使用就是通过新技术实现煤炭的减少污染排放,目前水煤浆燃烧、煤气化、煤液化等技术相对先进,较好的实现高效洁净燃烧,炉内脱硫率达到70%以上,可以有效地控制PM2.5颗粒的生成和排放。

3违法监管与提倡清洁使用能源并行

当前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一边是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一边是因新技术价格提高的清洁煤炭受到冷落的尴尬,此时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要选择不是“去煤化”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鼓励引导和立法,促使煤炭清洁利用,让用煤企业能够接受清洁煤产品。我国用煤标准还比较低,而且这些标准大多是指导性的,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燃煤企业排污的违法成本远低于守法成本,没有强制手段的运用使得清洁能源的使用因价格原因还难以被市场广泛接受。然而当前雾霾等大气污染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又是必须摆在桌面上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大事,作为煤炭生产和使用企业如何能尽早改变老思路、旧观点使产品更好的适应节能减排政策大环境的节奏是企业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政府应尽早尽快的出台并严格实施适当且相对先进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法规,形成使用清洁能源企业有利可图,让违法排放者没有发展空间的切实手段和追责制度。煤炭作为能源主要品种既然不可能淡出人们视线就应该强化监管和引导,使煤炭绿色使用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河南工业大学.

[2]搞好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治理雾霾污染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作者:杨丰恺 杨镇联 单位:东港市节能监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