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计策

时间:2022-01-15 02:48:33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计策

1工作室教育模式实践

目前一些院校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如大连民族学院、宁波大学等院校,都建立了相关的导师制工作室,加强了专业的针对性,较好实现了设计教育和设计需求的对接。如大连民族学院包海默工作室,建立以“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课题带动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特别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综合性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工作室也比较注重教学向实践的转化,积极带领学生与地方企业和著名高校进行研究和合作,先后完成多个产品研发项目。宁波大学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导师工作室制”,打破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地方特色和强调动手能力的设计教学实践,分设家电设计工作室、文具设计工作室和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学生二年级分流到工业设计专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考核,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工作室,持续两年毕业,其工作室还是以课程辅导为主要工作重点。

2工业设计工作室运行形式及内容

从根本上讲,工业设计工作室教育模式的引入仍然是受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的影响。包豪斯教学时间为三年半,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实际技能,如家具车间、木制品车间、金属车间等,这种作坊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既满足了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教育宗旨。现在我们在工业设计的教育中仍应提倡这种教育模式,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更新的教学模式。1工业设计工作室定位工业设计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模式,以工业设计的分支研究方向为基础,以一到两名导师和学生团队为核心,以课题研究和设计实践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和外界力量提供的教学资源和资金展开活动。应将其定位于设计教学的有生力量、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有效沟通平台。首先,工作室在一到两名导师的指导下,招收二年级以上专业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设计研究和实践,通过设计交流和设计实践,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和发挥,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次,专业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打造对外名片效应,使企业能够认同工业设计而愿意和工作室进行合作,学生通过具体设计实践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从而通过这个平台形成良性的循环。2工业设计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室运行以设计项目为驱动,一方面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导师指导学生团队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为主,让学生加强对市场环节的了解,通过和企业沟通,使设计具有针对性,提升设计的质量和层次;另一方面,导师辅导学生参与国内外的设计大赛,特别是企业主办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和国内外院校的设计同行进行竞争交流,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管理上,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各个团队指定组长进行人员和项目的管理,以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为今后就业转型打好基础。工作室作为一个集体,同时也应注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工作室应定期举办设计交流会。工作室成员就某一设计方案、设计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会上与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从而培养成员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工业设计工作室的凝聚力。在教学和研究上,工作室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允许的情况下,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研究项目。如高年级学生的设计实务、毕业设计等,可以结合工作室实际设计项目进行,真正实现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体化。3南航金城学院工作室教育模式实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自2005年招收第一批学生至今已有五届毕业生,2011年之前专业教学基本上是教务处统一安排课堂教学,无法有效组织项目实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校企合作和参加国内外竞赛等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从2011年开始,在参考国内设计院校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实验性的创立第一个工作室。工作室吸纳大二至大四工业设计专业的优秀学生,跨年级组成团队,由专业教师带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并定期有计划的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工作室先后与扬州五环龙电动车有限公司、南京绿展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南传激光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项目合作,并在华帝工业设计大赛、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有影响的设计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已毕业的工作室学生中部分考入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部分学生被上海泛亚汽车、木马设计等企业录用工作。在后期的工作室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完善工作室的工作体制,开设多个工作室,结合教师的优势特长和专业课教学,并将学生的学分考核结合进来,使工作室无论在环境、师资、体制等各方面都逐步得到完善。

3结论

工业设计工作室应结合地域特色和院校特色建立和运行,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某高校车辆专业是强势专业,那么工业设计可以专门筹建交通工具设计方向的工作室,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更大的作用。总而言之,工作室的教育模式是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措施,在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平台、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范大伟王新燕王俊涛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