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工业发展路径探究

时间:2022-01-29 10:33:59

校企融合工业发展路径探究

一、现阶段校企融合存在的缺失

为了“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更好实现和地方“4+2”现代工业的有效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先锋部队,提高人才的“含金量”一直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校企融合,互通供需,共同培养是一条有效途径。但现阶段校企融合还不够深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缺失:(一)校企双方认知不足。校企融合的长效开展必须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认知共融、观念匹配的基础上。但目前校企合作大多还处在一种索求合作的状况:职业学校普遍积极推进,而企业相对有顾忌,合作难以深入开展。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宗旨是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在考虑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主动推进和实践校企合作,而企业只是被动参与;另一方面企业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价值追求,大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部门的事,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部分企业只会在生产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与学校合作,这样的合作只流于表面。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校企融合应该是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下职业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社会活动,其良性开展需要双方在一个工作系统内形成一个有机体,合作共赢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两个主体各自的需要。在校企合作下,职业学校和企业是共同体,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二)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未成熟。现阶段校企合作中企业之所以有所顾虑,主要是因为其支出多、责任重、回报少、风险大、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校企融合的直接参与者是学校和企业,但其正常运转还涉及教育行政、企业主管、财政等部门,没有完善、有效的机制,校企融合很难深入开展下去,从而导致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偏差。从学校层面看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从国家层面看会影响我国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其协调、指导、规范作用,才能发挥校企融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在相关校企融合的法规和培训条例制定方面,可以参照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双元制”教育不仅有国家层面的法规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培训条例,还有监督机制,系统而科学。

二、构建支撑平台

(一)专业建设委员会。职业学校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想很好地对接企业和岗位,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工种很好地衔接,同时要结合职业岗位特点和需求,创新实训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培养与现代工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为此,要组建由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设课程体系和安排课程内容,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双元制”教育的《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结合企业现状研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是德国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实施时各州可根据地方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改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组建可借鉴“双元制”的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各地专业学会聚集了职业学校的优秀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的行业专家,并与劳动等相关部门有工作往来,在专业委员会建设过程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专业委员会要在省、市范围内建立,这样更有利于协调地区职教资源,与企业进行融合。(二)产教联盟。各地产业园是由政府主导的地方产业集群区域,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可以共建各专业特色产教联盟,在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发挥实质性的纽带作用,为各种校企合作方式搭建相对开放的平台。通过产教联盟使校企融合走向集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企业的产品开发、教师的锻炼和科研及校企联合的社会服务等“产学研用”一体。产教联盟将会是一个将不同的利益方进行整合的机构,是校企融合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推进;产教联盟将是校企融合发展的支点,为职业学校和现代工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增强了协同发展的有效性。产教联盟的组建和机能可以参照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职业资格认证组织实施体系,应该是由地方劳动部门牵头的专业学会成员及代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各方面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为具体执行人的组织机制。该专家组反映各方面的共同和不同利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三、适应地方,助推“4+2”工业发展的校企融合路径

在专业委员会参与制订的适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在产教联盟的推动下,适应“4+2”现代工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要,“产学研”一体化才是校企融合最好的模式。在校企融合的不断开展过程中,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要能逐渐从人才培养中找到合作的结合点,从生产性实训中找到合作的切入点,从技术交流、服务、研发中找到合作的兴奋点,让校企融合层次更高、走得更远。通过对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外省、市成功的校企融合案例分析,目前,为适合本地区职业学校实训发展需要,助推“4+2”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校企融合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技能培养相关需求,为满足技能实训教学的需求,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支持,在职业学校内建立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通过学生实训为企业设计和生产相关产品,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生产任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能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生产现场的工作气氛,同时以生产代替单纯的实训不仅大大提高了学校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实训耗材的浪费,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还可以开展多方面合作。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路径在很多职业学校的机械、汽修等专业已经开展多年,是满足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路径之一,适合一些设备不足的中小企业或对技术和设备要求不高的生产。(二)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在产教联盟的协调下,在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专业教师可以定期、分批进驻企业参加下企业实践、带领学生下企业实践、对企业开展相关技术服务或参与企业研发。教师工作站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理论、技能、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互通。学校方面,培养出了走进课堂能上好专业课,走进现场能独立生产的优质“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工作站的教师还负责在企业实习学生思想行为管理,工作生活的协调与服务。企业方面,得到高校专业团队技术服务的同时壮大了生产和研发团队。教师工作站使校企双方能及时交换意见,增强了见习实习的实效性,提高了生产和研发的效率。目前,地方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已经建立合作互融,如部分职业学校教师带队到富士康公司、达方公司等企业实习,职业学校教师到淮安双环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服务等,但并没有建立教师工作站,合作相对不稳定,需要视企业生产情况而定。这种类型的校企融合适合“4+2”现代工业的很多大型、高科技企业。(三)现代学徒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企业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组,重组教学过程,通过工学交替开展教学,让学徒的企业实训和课堂学习按一定的时间比例合理结合。参照“双元制”教育,实施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互聘、互兼”制度,以双导师育人优化“双师型”教师育人。根据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合理改进教学管理办法、教学评价体系、学业评价体系等,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通过从“学徒”到“准职业人”,再到“职业人”的连贯转变过程,真正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这种校企深层融合的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培训为主,其校内理论教学是为企业技能培训服务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安排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突出。现代学徒制在国内很多企业开展得也很成功,如著名的徐工集团与学校合作,共建徐工柔性制造技术学院,历经10年的合作,逐步探索出特色且长效的“徐工模式”现代学徒制。(四)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职业学校有人才、智力资源等优势,企业有设备、平台等资源,双方可以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技术研发为目标结合成密切合作的校企联合体,通过研究成果共享,双方协同发展。为之用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促进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进而实现校企双方在工程技术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利互赢,更高层次地助推“4+2”现代工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陈晓明主任曾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而一个着力点就是要对企业重点关切,优化产教对接机制。”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学生并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教学内容必须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4+2”现代工业要想向更高层面升级转型,也要吸收职业学校的技术服务和人才,不仅要供需、资源对接,更要增加优势和文化对接。校企深度融合是助推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模式,构建支撑平台,探究合适的路径,促进双方可持续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昕明,钱靓.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发展路径研究与实践: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16-17.

[2]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3]黄巧洁,刘沛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227-228.

[4]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作者:花春梅 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