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论文:开放经济下工业发展路径透析

时间:2022-02-21 03:19:43

开放经济论文:开放经济下工业发展路径透析

本文作者:谭冰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东盟各国产业的调整、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广西工业产业结构面临着很大的调整压力。因此,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显得尤其重要。广西需要利用先天的地理优势,增强与东盟国工业结构的互补,发展优势产业,加大投资优势不足的产业。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促进广西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双方的降税进程将促进广西与东盟的产品和产业分工的发展,有助于广西一些产业、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获得规模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将使广西的工业产业相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竞争优势得以发挥。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将使广西的工业产业相对东盟老成员国的竞争优势得以发挥。明显的区位优势奠定广西与东盟合作的基础广西与东盟毗邻,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接的省区,又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和中国—东盟自贸区与泛珠经济圈的中心点位置。而便利的公路、铁路、海运、航空和边境口岸,使广西成为中国内陆省份到东盟地区海陆空交通运输距离最短、时间最省的必经区域,也是东盟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广西的这一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企业广借外力,即引入泛珠、东盟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模式和资金来增强自身的产业基础,提高广西的产业素质,同时又可以向东盟欠发达国家输出我区的产业,如通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推动我区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的战略地位提供广西与东盟合作的保障永久性落户于广西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经济合作论坛成为部级、高层次、大规模、综合性的交流合作平台。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与东盟间,第一个“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2009年后开始陆续分期封关运作和拓展功能的钦州、凭祥等四个保税监管区,进一步加大了广西外向型经济对工业产业的辐射作用。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该产业园区的开工建设,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起到良好示范效应。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提高了广西对外开放程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要求广西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广西产业的发展,要求广西尽快建立更为开放的产业体系。这有利于广西促进原有封闭式产业体系向开放式产业体系转变,有利于通过资源的集聚和整合以及产业集群的建立,促使广西在认真分析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东盟国家产业优劣势基础上,能科学地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又具备资源优势的产业如汽车、铝、锰、糖、蚕丝绸、医药、珍珠等,建立形成广西的优势产业集群。广西与东盟全面对接导致广西工业竞争压力较大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从体制、政府职能、观念、发展环境、市场机制、配套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广西的经济增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广西不能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以适应外在变化,非但不能充分把握机遇,更严重的恐怕是被排挤、被边缘化。广西经济水平与东盟多数国家接近,工业产品结构相似,竞争多于互补。虽然广西工业已拥有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但优势限于资源型和初级加工型,深加工及精加工缺乏,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而且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在广西与东盟成员国的边境贸易与国际贸易中,边境与内地经济政策拉平,使广西边境贸易失去原有的贸易优势和政策优势,将严重影响广西工业产品的出口贸易。争夺外资的竞争日益激烈广西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是欧美等国家,与东盟外资来源雷同,加上经济水平接近、地理和气候相似,竞争必然激烈。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东盟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和升值,对外资吸引力增加。由此将使广西的外资来源渠道减少,并使原本投向广西的外资转向东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框架下广西工业结构调整思路

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下,广西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应该站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背景的高度上去重新考虑工业产业的发展对策。以开放合作促发展,实施“产业兴桂”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广西与东盟的发展提供一个难得的合作与开放新契机,使广西的工业产业能充分的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利用近7000种零关税产品以低成本的优势,较快的融入到东盟自贸区经济合作中去,通过加强双方产业的合作,推动广西经济的跨越式腾飞。为此,我们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以开放合作促发展,以“产业兴桂”为目标,认真研究东盟国家产业的优劣势,科学分析广西与东盟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在《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的指引下,明确优先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确定广西未来十年广西工业化发展路径。努力通过开放促进国内外产业合作,通过开放吸引国内外资源向广西聚集,通过合作增强区域间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我区与东盟双方产业合作的共赢。以产业转移促优化,推动广西工业结构跨越式发展产业转移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广西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金、管理、技术和产业结构层次等方面,与东盟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利于用优势区域来吸引和承接东盟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电子、石油化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优势产业转移,促进本地产业链的升级。而广西与东盟的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之间又明显存在着经济结构的阶梯差异,双方互补空间极大,进行双边合作的前景广阔。广西凭借这些优势向东盟欠发达地区输出本地的优势产业技术和产品,如钢材、五金机电、微型汽车、农用车、制糖、中医药、纺织品、建材等。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各自工业化过程中参与程度越深,越有利于推动广西工业结构在新的一轮调整中跨越式发展。以沿海战略为主线,提高产业集群效益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广西与东盟自贸区合作的突破口应以发展沿海区域战略、提高产业集群效益为主线,重新调整沿海工业园区集聚功能布局,确立沿海产业发展重点,强化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以沿海工业带形成优势集群,有序的积极承接东盟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区域大型工业区优势产业的辐射,通过双向承接国内和东盟的产业转移,形成沿海区域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在产业布局上,以港口为依托重点选择临海重化工业,如能源、石化、钢铁、铝加工、船舶修造、林浆纸等,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经济和竞争优势,建立能源、石化、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利用广西、东盟沿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沿海区域优势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先进的海洋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提高新兴海洋绿色产业的发展能力,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绿色能源、海洋化工等;通过以上产业布局和发展,逐步形成广西沿海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以现代物流为基础,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以现代物流的产业化意识,加强与周边省份和东盟的物流产业对接,通过加强对周边的辐射功能和集聚功能,增强广西工业产业的发展条件,这是目前广西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重点。也是未来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首先是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为了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需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和凭祥、东兴等沿边口岸城市,南、柳等中心城市的物流园区建设要抓紧搞好。包括与车站、港口、机场相连的路网、仓库、物流中心、送配中心、站场、信息网络设施、运输工具机械等都要配套,以适应货物储运增加的需要。其二是强化物流中心和送配中心建设。(1)把北海、钦州、防城港、凭祥、东兴等五大物流中心建设好。以此形成不断的联线网络,加快物流流通速度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把两南宁、柳州把两大配送中心建设好。这样,远可以发挥物流业承东(广东、华东)接西(西南、西北)的作用,近可为广西沿海、沿边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后盾,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平台的有力支撑。其三是强化国际区际物流服务。凭借口岸经济,开拓国际区际物流市场。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和凭祥、东兴等沿边口岸城市,凭借区域经济,扩大区际物流服务。凭借城市经济,发展物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