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分析

时间:2022-12-20 09:17:21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核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从企业规模分析。一是大中型企业通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台账和财务报表的整理,在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研发费用、人员归集和整理等方面都较为规范。然而,如果中介等机构受经济利益的趋使,帮助企业进行“包装”,使企业符合条件成为伪高新技术企业,就需要通过风险识别来查找作假的疑点信息。这对税务干部业务能力水平,以及风险指标、模型的建设,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二是中小企业由于体量较小,主要依靠自身或临时聘请的财务人员来进行财务核算,一般不会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台账等资料的整理。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导致高新技术企业专账设置不规范、科技人员界定不清等问题异常突出,成为主要风险点。1.科技人员划分不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在中小企业中,非科技人员,如外销、采购、质监、车间、副总等混入科技人员的问题尤为明显。2.科技人员累计工作时间不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规定,企业科技人员累计实际工作时间不得低于183天,人员范围包括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极强,经常会出现科技人员工作时间不足183天便离职,但却被列入科技人员名单,造成人员数量虚增的问题。因此,仅从企业提供的人员信息清册中,通常无法准确核实其实际工作时间,需要辅助于社保缴纳数据、劳动合同等信息。(二)从行业类型分析。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等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最高。一是制造业普遍存在领料不规范、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归集不清的问题。1.直接投入费用归集不清。《指引》规定,直接投入费用指的是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活动而实际发生的相关支出,包括了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制造行业通常存在突击领料、领料数量明显大于实际用量、尚未进入研制阶段却产生领料等情况。2.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方面。《办法》规定,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制造业由于产品项目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产品与非高新技术产品的名称都较为相似,存在无法提供高新技术产品与销售发票开具的货物名称、型号对应表,无法准确核算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与非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混在一起;产品仍在研制阶段,已经出现销售收入等情况。二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费用归集不清的问题较为突出。该行业主要业务是高新技术软件开发、高新技术软件产品升级、软件产品后续服务等,成本集中在研究开发技术人员费用,特别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短期指导帮助方面的费用。这导致该行业通常存在其他费用归集不清的问题。《指引》规定,其他费用是指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2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他费用总额超过20%的部分未剔除;其他费用是否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难以判别;对于相关度并不高的一些费用,企业一般也都归集到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活动总费用。三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主要存在人员人工费用归集不清问题。《指引》明确了人员人工费用可扣除事项,以及外聘科技人员的劳务费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由于与高危事项有较多联系,企业通常给科技人员除了购买规定的基本保险外,还额外购买商业保险,并将其费用列入人员人工费用中合并计算,造成研发费用虚增。(三)从征管状况分析。按照《办法》和《指引》的规定,如果高新技术企业不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的,就应该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同时,主管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其不再符合认定条件,应提请认定机关进行复核。这就意味着税务部门要时刻关注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否符合认定条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其他部门的处罚决定,如环境违法违规处罚等,也是决定企业是否能享受优惠的必要条件,而税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难以及时取得其他部门的处罚信息。

二、税务机关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国税、地税合作机制不完善。目前,国税、地税两部门尚未共享税款查询功能,也未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联查配合机制,导致国税、地税协查配合不够顺畅。例如,国税部门在核查人员人工费用、实际工作时间等信息时,由于缺乏地税数据查询共享机制,无法通过查询个人所得税报表相关信息,来鉴定科技人员的有关情况。(二)外部信息采集口径不统一。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之后,信息质量主要取决于纳税人提供的基础信息,后期的风险管理依靠的是信息的比对分析。一方面,企业财务、生产经营、收入、费用等第三方信息数据口径与税务部门不一致,导致税务部门设置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指标不够精准,风险识别和应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所偏差。另一方面,税务部门缺乏其他部门有关信息的同步采集机制,无法及时掌握高新技术企业处罚情况、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购买商业保险等事项,导致工作较为被动。(三)风险识别体系无法推而广之。各地在实际应用上级部门统一下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风险指标和模型过程中,普遍存在识别度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各地经济规模、行业分布、企业类型不同,上级部门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指标和模型缺乏针对性。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的风险识别体系,又无法适用于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识别。如何建立既接地气又可普遍应用的风险识别体系,是当前税务部门面临的一个难点。

三、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存在的内在规律,着力破解制约优惠事项落实的突出问题,保障优惠事项有效落地。要总结提炼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风险管理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和长效机制建设,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借鉴国内外工作经验和做法,广泛利用大数据优势,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二)紧密国税、地税协调配合。密切国税、地税部门协作,积极落实《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既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也要“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强化国税、地税部门的业务合作,共享企业经营情况、个人缴税信息等数据,统一政策执行口径,协同风险应对,统一扎口推送风险,实施差别化应对处理。通过税收风险管理合作,有效防范和查处偷逃税行为,使协调配合的促进作用达到预期效果。(三)充分发挥外部信息优势。完善涉税信息共享保障机制,拓展涉税信息的采集渠道,及时采集财政、科技等行业管理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搭建综合涉税信息平台,建设企业信息数据库,为建设风险指标和模型提供支持。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与工商、统计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明确规定内外部接口数据口径和标准,实现第三方数据与税务机关内部数据的有效匹配。(四)做精做强优惠事项风险识别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指标体系建设,风险指标建立要运用好“三个维度”:一是从所得税申报合规性上,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数据与其他表格内相关项目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监控,初筛风险。二是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风险分布的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特征,分类型搭建风险指标,提高风险识别有效性。三是从征管的基础数据、纳税人的财务数据到第三方信息,由易到难梳理,不断深化指标体系。构建高风险优惠事项风险模型,根据优惠事项的行业分布特征及风险点的分布,来查找风险管理的主要集中应对方向,对部分重点行业研究制定评估模型,制作优惠事项风险分布情况、风险核查方向等指南说明,为指导基层各单位开展风险识别提供参考。同时,要提升风险模型的地方应用性,各地在应用上级部门下发的模型时,应该根据各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特征,以及优惠实际执行情况,依照上级部门下发的模型创建原理,建设符合地方特征的应用模型,使模型应用更具可操作性。(五)提升风险管理应对监控评价整体水平。一是要建立聚焦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风险应对的考评制度,重点抓住风险应对按期完成率、风险应对税款贡献率、风险贡献三个核心指标,综合分值来对风险应对有效性进行分级,分析其风险应对有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不断修正风险管理前期流程,促进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基层单位在应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落实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分析税务机关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到制度的层面,不断充实和完善风险管理实体制度,推动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秀园.高新技术企业新政下的涉税风险分析[J].中国税务,2017(5).

[2]吴越梅.浅谈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管控[J].财会学习,2017(12).

[3]马泽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风险分析[J].注册税务师,2017(4).

[4]王学东.税收风险管理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J].中国税务,2015(2).

[5]吴润元.适应税收工作新常态构建科学征管新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5(41).

[6]李小平.税收风险管理与模型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7]孙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激励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09(12).

[8]赵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7(7).

作者:包晓芸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