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5:39:57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1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6.江文年,杨建梅等.浅谈企业知识管理的体系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3增刊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法典编辑策略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3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4

企业特有的优势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管理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替代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由于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则知识管理就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会推动显性知识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也有人把它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知识管理概念含义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如上面所言,它体现了知识管理的本质。

二、由传统的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延伸的方法

1.转变工作理念

1.1.深化管理目的

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突出教育的作用。

1.2.拓展管理对象

首先,信息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静态的,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面对的环境是动态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静态的信息,而更应该关注动态的信息。其次,知识管理的对象不只是编码化的信息,还包括对非编码化信息的载体人的管理。再次,知识管理对知识流、知识的自组织更感兴趣,试图找出一个能理解知识如何积累、如何倍增的关系,使少数人的专长扩展为整个组织掌握的知识。

1.3.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进一步体现,人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发生延伸,就是管理者的管理重心发生了转移,从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以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2.转变工作模式

2.1.体制方面

要实现知识管理,必须调整传统的组织结构。今天的信息流通已从线性传递发展到网状传递,要求实现/零距离/无摩擦的快速无阻的信息传递,为此,应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即扁平型网状组织结构,或者说,打破部门界限,只以知识服务为中心进行管理。

2.2.技术方面

在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有进一步的深化。知识管理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帮助知识从知者向未知者传递。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方面转变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管理,实现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

2.3.管理方式方面

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引入了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时在管理方式上进行转变,摒弃以往的管理方法,把工作重点从技术和信息的利用转变为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以达到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3.深化工作内涵

3.1.促进知识转化

从信息管理提升到知识管理,必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包括:将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这种群化的学习过程可以掌握创新和技术的核心。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典型的知识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是典型的知识共享过程。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

3.2.实现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经济的支撑,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技术协作是创新的主要来源。知识管理要求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合理配置知识资源,研究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有目的地利用管理和技术手段促进知识创新。

3.3.优化研究方法

知识管理强调系统化的研究方法,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结合起来,在系统化的空间中发现信息与环境的普遍联系,以有利于知识的发掘、传播和利用。信息的系统化处理保证了知识的创造、共享和使用,转化成的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保证了组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三、知识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信息管理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全部集成起来,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而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生的然而却在快速发展着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合作活动进行组织,使团体的交流超越简单的讨论而实现创新。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所需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而这正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

2.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力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5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8、《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6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使现代工业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其设计的内容、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在企业逐步信息化的今天,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简单、精确和统一,曾是传统工业设计的典型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传统工业的特点而形成的。它们相对简单,是因为在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容许有复杂的造型设计;它们需要精确,是因为它要适应原有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它必须统一,是因为它必须要适应大批量协同生产的需要。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的进步,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它们在解脱了机械化时代对产品形式的束缚的同时,也同时解脱了工业时代对设计师们的束缚和限制。

在过去,一支铅笔和一张绘图桌,可能就是进行设计的全部工具。今天,电脑、扫描仪和绘图仪等,已取代了旧有的绘图桌,而复杂的绘图软件,也取代了铅笔。如今,产品已完全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辅助设计,并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自动化制造。这些都大大地缩短了产品创意、设计以及制造的时间,也使设计师们可以更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今天,工业设计的内容已从主要关注产品的尺度、结构和造型,转变为对更为广泛的系统价值的追求。比如,现代工业设计已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当然,这也要归因于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在工业化时代,人们使用的是一模一样的商品,穿着的是批量生产的成衣,绝少个性可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用具有鲜明特点的产品来表达他们的个性,他们往往对那些具有创新设计思想并与他们的想法合拍的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今,设计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设计师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一个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对话以表达使用者的愿望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设计师能为他们设计出可引导时尚的个性化产品,而越来越多的厂家也已相信,在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功能都类似的情况下,工业设计已成了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决定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现代设计已不同于早期的工业设计。信息时代的设计将是复杂的、多变的、自由化的、个性化的和人性化的。而其实现技术和手段,将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综合设计、电脑仿真设计、虚拟设计、网络设计和远程设计等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使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之外,也改变着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设计更注重快速和协同。

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产品设计、制造和流通的周期,包括创意、发明、革新和模仿等,正在逐步缩小。在过去,产品循环的周期可长达数十年,今天,很少有一种产品的流行周期能超过三十周。在这种环境下,设计的快速更新和持续创新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认为,一个好的设计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么,企业如何才能产生出好的设计呢?我们怎样才能使设计尽快获得成功呢?我们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产品的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的获得和维持,将有赖于其完善的知识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可服务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平台,无论是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和内在品质方面,或是在增强企业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方面,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企业能获得优秀设计的关键。

二、在现代工业设计过程中引入知识管理思想和系统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如今已是一个热门话题,它已为许多知识型企业所采用。我们认为,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过程中,引入现代知识管理的思想,建立一套可面向产品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部分理由如下:

1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一类复杂的智能行为,是一个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就是一门“知识”的工作,是一个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工业设计要进行知识的整合工作,要形成一个优良的设计,就需要设计师要具有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设计思想的表现能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以及项目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等。而要在一个现代企业中做到这些,就有必要建立一个与之相应的支撑环境——即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

2现代工业设计迫切需要一个支持产品设计的信息平台

随着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我们不得不承认,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挑战已越来越大,要寻求新的突破空间已越来越难。有些产品,早期的设计师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设计,有的甚至已穷尽了几乎所有的可能;也有一些产品,则已经经历过了无数代的进化,已经具备了一些非常完美的设计要素,要想简单的寻求新的创意,也几乎不可能。在技术上没有获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要想寻求到新的设计突破点,设计出新意,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面向设计和管理的信息平台,来进行设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支持设计团队的协同工作,是很难设计出好的作品来的。

一般认为,设计创新的过程与创新构思的产生常常是同步的。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对某种需要的认识以及对竞争对手的举动的了解,都可能刺激企业的创新。因此,设计创新需要一个信息平台。举例来说,市场因素常常是引发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而现在,市场的变化已明显加快,消费者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但要做出为消费者所喜好的好的设计,设计师们又必须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现状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进行设计。因此,他们必须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信息,并将其溶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要作到这一点,没有一个相关的信息系统,将是很困难的。

3工业设计需要一个协同设计和管理的平台

设计不仅需要充分的相关信息,更需要协同,包括协同设计和协同管理。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设计已不再只是一种个人的创意,而更多的已变成一种团体的创造性活动。现在,一个创意要成为产品,需要通过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现代工业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协同设计和管理协作的平台。

协同首先是设计队伍的协同。现在,设计已经进入了团队创新的时代。当企业进行一个新的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的是多个设计师的协同合作。让设计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产品,然后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合作和协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不同设计人员的分工协同,可最大限度的扩展思维,寻求到新的设计突破点,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其次,是企业各部门各系统的协同。工业设计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设计管理协同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对设计工作的协调一致,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员之间对设计的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跨越传统部门界线的设计管理机制,混乱将在所难免。

比如,工业设计管理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引导设计师来发现市场需要的空缺,进而设计出有市场前途的产品。这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寻找消费点、并想办法满足消费者。这个过程,必然与企业开拓市场是同步的,并且需要企业的市场调查信息,以准确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要。

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出发点本质上是要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对设计的管理,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在管理方面,需要研究如何对各个部门和系统进行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以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另外,合理的工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将企业的产品设计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对固定的企业产品形象。

4企业需要一个不断进行设计技术交流和培训的系统

在企业中,设计人员和设计队伍无疑是设计的重要一环,因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师们来完成的。为了保证企业设计的连续性,就有必要保持设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又必须为新一代的设计师创造机会,为企业产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企业有一支稳定且技术不断进步的设计队伍,是企业产品能持续创新的组织保证,企业必须对此做出长远的安排。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将具备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功能,可从人员和技术方面为企业的创新设计提供支持。

三、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理解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的重要性才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工业设计而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管理系统和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才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关键。我们认为,一个适应现代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就总体而言,必须要能够实现下述功能:

1设计项目的管理功能

设计是需要管理的。设计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设计工作的日益系统化和复杂化,设计活动本身也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获得好的设计不仅是一项设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管理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在企业内部进行设计管理也同样重要。由于设计工作在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它几乎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系统来管理设计。

在系统中,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设计事务的管理、设计人员的管理和具体设计项目的管理。

2相关信息与知识的管理功能、保障功能和知识的推送功能

拥有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一直是设计师们的梦想。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梦想如今已可以轻松实现了。对于触觉敏锐的工业设计师来说,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其设计工作的影响将是不容忽视的。而如何构建这个系统,为工业设计所用,也将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我们认为,该系统应具有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并且应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它应能使设计人员易于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迸发新的设计火花。另外,它还应该具有知识推送的功能,可以主动把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送到最需要它的设计人员手里。

3协同设计的功能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所以,如何进行“知识整合”的工作,把企业员工中蕴藏的工业设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知识的架构中,知识被分为两个层次:外显性的知识(ExplicitKnowledge,即可以诉诸文字,传授给他人的技能和知识)和内显性的知识(TacitKnowledge,即人脑中拥有却无法轻易描述的技能和直觉等)。工业设计师是“知识工作者”,而且还是需强调内显性的知识工作者。建立一个知识管理系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建构一个知识交流的网络系统,让具备知识的人和需要知识的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工作的架构,透过内外知识的互动,在刻意的结合后,激发出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一般认为,“创新”往往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想法的边缘,而不是在一个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领域之内。工业设计也应具有这样的特性。在企业内部建立的面向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有一套协同设计系统。这套系统除了方便设计人员进行交流和协同设计外,还必须有一种能保证设计相关各方最大限度的交流和直截了当联系的机制,使企业内部达到和谐和统一。这一系统的实现,将可使设计人员能从多个方面实现信息的汇总,概括多种角色在其中所提供的构思,设计出既满足消费者,又满足企业需求的产品。

协同设计系统的另一功能是即时评价。客观的设计评价,可提高设计师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创新和积极创新。而即时的评价,还有助于实现交互的设计模式——让参与设计的每一方都“动”起来而且彼此相互影响,使其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和相互影响的功能。由于参与评价的各方可能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与不同的考虑重点,加上每个人对设计的喜爱与判断都有着其主客观的差异,因此,为了达成所设定的目的,除了要进行多次的讨论外,我们还需要与不同的顾客来互动。当我们面对客户对设计方案所提出的近乎无理的挑剔或意见的时候,也许也可以透过这些意见而产生新的创意或改进。

4知识学习与教育的功能

从知识工作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师一方面需要进行实务的操作,来增进其专业技能,包括判断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现在,计算机网络在“沟通”和“储存”方面有强大的能力,使得计算机已成为知识学习的利器。为了企业设计队伍设计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我们除了多给年轻的设计师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之外,知识管理系统也将更多地担负起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5设计应急保障功能

聘用设计师不能脱离企业设计工作的需要和规模。对于一项新的设计,选择设计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果企业在这方面尚无经验和合适的设计人员,聘用合适的外部设计专家应是一种恰当的做法。为此,我们也应有这样一个系统,它能告诉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请什么专家,来承担我们自己无法完成的设计工作。

四、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可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其总体框架如图1(略)所示。该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系统,它以知识管理为主,可实现设计项目管理功能、相关信息和知识管理功能、知识检索和推送功能、知识交流功能以及交互设计功能。当然,也附设有相关设计大师和设计机构路线图。因篇幅所限,其各个功能模块,我们在这里无法一一说明,对此,我们计划将在下一篇文章中阐述。

五、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产品的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的获得和维持,将有赖于其完善的知识管理能力。本文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论述了知识管理系统在企业产品设计,特别是企业产品的持续创新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出了一个可用于企业产品综合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基本系统功能模块。因篇幅所限,其各个功能模块未能在这里一一列出,对此,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论述。

我们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可服务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平台,无论是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和内在品质方面,或是在增强企业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领域。我们期待着与各位专家合作,共同开发出一个可应用于实际设计的系统。

参考文献

1ADA261453Desig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DKMS)Nov90-Jun92

2McDermott,C.M.;Kang,H.;Walsh,S.Aframeworkfortechnologymanagementinservices.

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v48n32001p333-341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7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使现代工业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其设计的内容、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在企业逐步信息化的今天,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简单、精确和统一,曾是传统工业设计的典型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传统工业的特点而形成的。它们相对简单,是因为在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容许有复杂的造型设计;它们需要精确,是因为它要适应原有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它必须统一,是因为它必须要适应大批量协同生产的需要。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的进步,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它们在解脱了机械化时代对产品形式的束缚的同时,也同时解脱了工业时代对设计师们的束缚和限制。

在过去,一支铅笔和一张绘图桌,可能就是进行设计的全部工具。今天,电脑、扫描仪和绘图仪等,已取代了旧有的绘图桌,而复杂的绘图软件,也取代了铅笔。如今,产品已完全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辅助设计,并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自动化制造。这些都大大地缩短了产品创意、设计以及制造的时间,也使设计师们可以更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今天,工业设计的内容已从主要关注产品的尺度、结构和造型,转变为对更为广泛的系统价值的追求。比如,现代工业设计已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当然,这也要归因于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在工业化时代,人们使用的是一模一样的商品,穿着的是批量生产的成衣,绝少个性可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用具有鲜明特点的产品来表达他们的个性,他们往往对那些具有创新设计思想并与他们的想法合拍的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今,设计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设计师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一个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对话以表达使用者的愿望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设计师能为他们设计出可引导时尚的个性化产品,而越来越多的厂家也已相信,在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功能都类似的情况下,工业设计已成了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决定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现代设计已不同于早期的工业设计。信息时代的设计将是复杂的、多变的、自由化的、个性化的和人性化的。而其实现技术和手段,将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综合设计、电脑仿真设计、虚拟设计、网络设计和远程设计等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使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之外,也改变着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设计更注重快速和协同。

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产品设计、制造和流通的周期,包括创意、发明、革新和模仿等,正在逐步缩小。在过去,产品循环的周期可长达数十年,今天,很少有一种产品的流行周期能超过三十周。在这种环境下,设计的快速更新和持续创新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认为,一个好的设计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么,企业如何才能产生出好的设计呢?我们怎样才能使设计尽快获得成功呢?我们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产品的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的获得和维持,将有赖于其完善的知识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可服务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平台,无论是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和内在品质方面,或是在增强企业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方面,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企业能获得优秀设计的关键。

二、在现代工业设计过程中引入知识管理思想和系统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如今已是一个热门话题,它已为许多知识型企业所采用。我们认为,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过程中,引入现代知识管理的思想,建立一套可面向产品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部分理由如下:

1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一类复杂的智能行为,是一个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就是一门"知识”的工作,是一个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工业设计要进行知识的整合工作,要形成一个优良的设计,就需要设计师要具有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设计思想的表现能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以及项目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等。而要在一个现代企业中做到这些,就有必要建立一个与之相应的支撑环境——即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

2现代工业设计迫切需要一个支持产品设计的信息平台

随着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我们不得不承认,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挑战已越来越大,要寻求新的突破空间已越来越难。有些产品,早期的设计师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设计,有的甚至已穷尽了几乎所有的可能;也有一些产品,则已经经历过了无数代的进化,已经具备了一些非常完美的设计要素,要想简单的寻求新的创意,也几乎不可能。在技术上没有获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要想寻求到新的设计突破点,设计出新意,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面向设计和管理的信息平台,来进行设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支持设计团队的协同工作,是很难设计出好的作品来的。

一般认为,设计创新的过程与创新构思的产生常常是同步的。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对某种需要的认识以及对竞争对手的举动的了解,都可能刺激企业的创新。因此,设计创新需要一个信息平台。举例来说,市场因素常常是引发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而现在,市场的变化已明显加快,消费者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但要做出为消费者所喜好的好的设计,设计师们又必须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现状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进行设计。因此,他们必须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信息,并将其溶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要作到这一点,没有一个相关的信息系统,将是很困难的。

3工业设计需要一个协同设计和管理的平台

设计不仅需要充分的相关信息,更需要协同,包括协同设计和协同管理。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设计已不再只是一种个人的创意,而更多的已变成一种团体的创造性活动。现在,一个创意要成为产品,需要通过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现代工业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协同设计和管理协作的平台。

协同首先是设计队伍的协同。现在,设计已经进入了团队创新的时代。当企业进行一个新的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的是多个设计师的协同合作。让设计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产品,然后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合作和协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不同设计人员的分工协同,可最大限度的扩展思维,寻求到新的设计突破点,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其次,是企业各部门各系统的协同。工业设计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设计管理协同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对设计工作的协调一致,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员之间对设计的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跨越传统部门界线的设计管理机制,混乱将在所难免。

比如,工业设计管理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引导设计师来发现市场需要的空缺,进而设计出有市场前途的产品。这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寻找消费点、并想办法满足消费者。这个过程,必然与企业开拓市场是同步的,并且需要企业的市场调查信息,以准确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要。

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出发点本质上是要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对设计的管理,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在管理方面,需要研究如何对各个部门和系统进行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以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另外,合理的工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将企业的产品设计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对固定的企业产品形象。

4企业需要一个不断进行设计技术交流和培训的系统

在企业中,设计人员和设计队伍无疑是设计的重要一环,因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师们来完成的。为了保证企业设计的连续性,就有必要保持设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又必须为新一代的设计师创造机会,为企业产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企业有一支稳定且技术不断进步的设计队伍,是企业产品能持续创新的组织保证,企业必须对此做出长远的安排。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将具备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功能,可从人员和技术方面为企业的创新设计提供支持。

三、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理解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的重要性才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工业设计而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管理系统和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才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关键。我们认为,一个适应现代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就总体而言,必须要能够实现下述功能:

1设计项目的管理功能

设计是需要管理的。设计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设计工作的日益系统化和复杂化,设计活动本身也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获得好的设计不仅是一项设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管理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在企业内部进行设计管理也同样重要。由于设计工作在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它几乎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系统来管理设计。

在系统中,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设计事务的管理、设计人员的管理和具体设计项目的管理。

2相关信息与知识的管理功能、保障功能和知识的推送功能

拥有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一直是设计师们的梦想。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梦想如今已可以轻松实现了。对于触觉敏锐的工业设计师来说,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其设计工作的影响将是不容忽视的。而如何构建这个系统,为工业设计所用,也将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我们认为,该系统应具有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并且应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它应能使设计人员易于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迸发新的设计火花。另外,它还应该具有知识推送的功能,可以主动把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送到最需要它的设计人员手里。

3协同设计的功能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所以,如何进行"知识整合”的工作,把企业员工中蕴藏的工业设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知识的架构中,知识被分为两个层次:外显性的知识(ExplicitKnowledge,即可以诉诸文字,传授给他人的技能和知识)和内显性的知识(TacitKnowledge,即人脑中拥有却无法轻易描述的技能和直觉等)。工业设计师是"知识工作者”,而且还是需强调内显性的知识工作者。建立一个知识管理系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建构一个知识交流的网络系统,让具备知识的人和需要知识的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工作的架构,透过内外知识的互动,在刻意的结合后,激发出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一般认为,"创新”往往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想法的边缘,而不是在一个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领域之内。工业设计也应具有这样的特性。在企业内部建立的面向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有一套协同设计系统。这套系统除了方便设计人员进行交流和协同设计外,还必须有一种能保证设计相关各方最大限度的交流和直截了当联系的机制,使企业内部达到和谐和统一。这一系统的实现,将可使设计人员能从多个方面实现信息的汇总,概括多种角色在其中所提供的构思,设计出既满足消费者,又满足企业需求的产品。

协同设计系统的另一功能是即时评价。客观的设计评价,可提高设计师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创新和积极创新。而即时的评价,还有助于实现交互的设计模式——让参与设计的每一方都"动”起来而且彼此相互影响,使其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和相互影响的功能。由于参与评价的各方可能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与不同的考虑重点,加上每个人对设计的喜爱与判断都有着其主客观的差异,因此,为了达成所设定的目的,除了要进行多次的讨论外,我们还需要与不同的顾客来互动。当我们面对客户对设计方案所提出的近乎无理的挑剔或意见的时候,也许也可以透过这些意见而产生新的创意或改进。

4知识学习与教育的功能

从知识工作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师一方面需要进行实务的操作,来增进其专业技能,包括判断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现在,计算机网络在"沟通”和"储存”方面有强大的能力,使得计算机已成为知识学习的利器。为了企业设计队伍设计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我们除了多给年轻的设计师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之外,知识管理系统也将更多地担负起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5设计应急保障功能

聘用设计师不能脱离企业设计工作的需要和规模。对于一项新的设计,选择设计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果企业在这方面尚无经验和合适的设计人员,聘用合适的外部设计专家应是一种恰当的做法。为此,我们也应有这样一个系统,它能告诉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请什么专家,来承担我们自己无法完成的设计工作。

四、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可面向工业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其总体框架如图1(略)所示。该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系统,它以知识管理为主,可实现设计项目管理功能、相关信息和知识管理功能、知识检索和推送功能、知识交流功能以及交互设计功能。当然,也附设有相关设计大师和设计机构路线图。因篇幅所限,其各个功能模块,我们在这里无法一一说明,对此,我们计划将在下一篇文章中阐述。

五、结束语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知识鸿沟媒介素养产业化议程设置环境监测信息垄断

【Abstract】

ThisarticleisbasedontheKnowledge-gaptheoryandthrowslightonthedifferencesbetweeninformationandknowledgeindetails,includingthepreciseintheprocessofmelting-potandinteracting,thepaperhavealsotouchedontheconcentrationtrendencyunderthebackgroundofindustrializing.Tosomeextent,informationarenotonlythebridgingelements,butalsothecorecompetition,orsculptinganimportantindustrialdepartment.Followingthisprocess,themediumexploitinganddevelopingcapacitydifferencesbetweensingleaudienceshaveenforcedthesocialclassification.

Ontheotherhand,becauseofthesurfacialandunsufficientmanagementcapabilityofwhattheaudienceswant,themediumtakeonthesingle-qualityperspect.Infaceofthemarketintendingtocustomers,themediaorganizationsshouldfocusonthedeepsideneedsoftheirclients,makinguseofthenewperspectiveofintegratedmarketinginordertochangethepessimisticexistence,

tocultivateusinganddevelopingcapacityof

theaudienceaswell.Sotherewillbequantitiesofhigh-skilledaudiences

whoarequalifiedinmedia-surroundedenvironment.Thecooperationbetweenthemediaorganizationsandeducationcommunitieswillhelprealizingtheplasticinteractof

knowledgeandlifeowingtosinglepeople.

【keywords】

knowledgegap,mediumcapacity,industrialization,agenda-setting,environmentsurveillance,

monopolizationinformation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gapTheory)是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Tichenor)提出的概念,他在调查了美国儿童启蒙教育片《芝麻街》(又名《塞萨米大街》)的播放及反馈情况后得出: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意图在实际播放后其结果是失败的,尽管它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芝麻街》的播放加剧了原本存在的接触和利用媒介机会上的不平等(unequal)。”知识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superiority)。

一、对“知识沟”理论的回顾——知识和信息的异质性

关注其中所述的“知识”(knowledge),笔者认为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新的行事规则,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与人沟通手段,新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途径。通常指那些能影响一个人认知(cognition)、态度、行为全过程或潜在于其中,最终左右或影响人们决策的大脑存储。也就是说,知识构成了一个人的经验,是对往昔成败的自我总结和提炼,同时也构成了对未来的判断预测能力,其精度有赖于既成知识的客观性和弹性,也依赖于人的适时转变能力。信息又称信息流,在社会发展变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laudeElwoodShannon)对此给予的定义是“用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物质”,可见信息有助于人们对客观环境的了解,换言之,即具有监测(surveillance))、反馈(feedback)环境的能力,使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其周边的客观和人际环境,以做出合适的、对自身有益的行动对策。中国古代军事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强调的是掌握信心束、信息流对人辨知客观环境具有极大的优势,掌握的信息越多,构成事物整体的碎片组织积累越多,每一则信息碎片拼接在一起,就可大致复员事物的原貌。

这好比玩七巧板游戏,它和拼图游戏不同的在于,后者有固定的样式设计,是事先预定好的,即执果索因,关键看一个人的推导能力。而前者呈开放结果的状态,没有固定的套路和唯一的答案,结果因人而异。两者最终的走向可见是迥异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是受到最后控制还是始终开放自觉的。后者是经过一整套严整的计算和控制(如图片数量,占用面积,个别图片的接口形状,色彩渐进对比等)完成最终结果一致性的,这是一种全过程的参与控制模式。而前者,前提条件虽然是相同的,但由于对最终结果未进行规划而未能达成有效控制。这是一种先闭后开的控制模式。

知识和信息的综合作用过程构成了另一种别样的控制模式:既有知识存储的容量、指向、权重(weigh)都是视人而殊的,接受信息流的途径、内容也各有不同,尤其是处于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人还会因经济收入、社会名望和地位、社会阶层、职业和地缘差别形成其独有的社会(期望)角色,进而影响他对信息的选择注意和选择吸收。这整套机制复杂异常,就如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个体对同一则信息的接受过程不会产生一致的心理体验,其行动趋向更见差别;同时固有的知识存储像一张滤网,过滤掉与以往经验不同的成分,又像一个熔炉(meltingpot),经验吸收了被同化的新加入的信息,成为已有的知识范畴的一部分;或是新信息颠覆、打乱原有知识的排列逻辑和程序,形成知识的重构(reconstructure);或是新信息构成原有知识的新的分支和走向,但不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知识和信息的叠加融合过程充满了随机性和无序性,因而信息不等于知识,同一时段内信息输入的多寡并不一定会引起知识储量的相应变化,但如果持续较长时期的话,其变化趋势大致是接近的,这一点是的蒂奇诺(Tichenor)知识沟理论所强调的——考虑两者的长期发展动向。个人或群体的接受-学习能力和变革心态往往会导致知识系统的重组,宽容和多元的心态则会人为减少信息进入的障碍(obstacle),加速信息的流通(输入输出、上行下达、横向交流)。

二、信息的垄断性生产与传媒集团影响力的扩大

信息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不是物质实体,需要符号来表现,这就是传播学上所述的编码(ENCODE)过程,语言、文字、形体姿态、图画、影像等等都是符号,但符号不是自足的,自我表现需要借助物理介质(MEDIUM),比如语言的传递在真空中是无法实现的,文字需要纸张和笔记录,影像需要放映接收装置呈现。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交往范围急剧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加深,对时效性和保真性的要求更加强调,对工具的倚重性不断加强,信息的传输条件愈发苛刻,个人传输能力相对受到抑止,传播的制度化、组织化、高技术垄断(MONOPOLY)加深,虽然网络传播造就了为数不多的个人传播英雄,如最早在个人网站上公布克林顿-莱温斯基丑闻的网络个体户麦特•德拉吉(MATTDRUDGE),因FLASH《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成名的雪村,但也未能改变传媒集团集中化的趋势,个人的传播优势是倚重偶发性的事件和原创性的卖点思维,缺乏组织化的后盾支持,而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

作为文化市场上的价值物,一次性的耀眼及吸引社会的关注的价值是很“单薄”的,只有当这种关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其市场价值才会“丰厚”起来。①因此,人力-物力-资本的高聚合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上风。媒介组织开始了对个人事务的深切影响:对人们关注话题的“议程设置”(THEAGENDA-SETTINGFUNCTION),进而领导舆论走势;对个人识别环境能力的提示和塑造;对个人社会角色的模型暗示;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引导。媒介造就了个人周遭庞大的他者,成为信息聚合的源头,发挥了巨大的整合力量。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媒介组织商业经营意识自觉,已不单单注重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个别要素,采编的重要性开始下移至发行广告环节,媒介走向整合营销,即从信息的搜集加工到向受众和广告商的二度出售,整套环节呈

[page_break]一种逆向运行的趋势,即按照最终消费者的要求去制造产品和销售商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生产和营销的目的更加明确,从而减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媒体争夺受众和广告市场愈演愈烈,传播能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出现,品牌、影响力成为媒体革新自身的目标。其背后的动机在于争夺话语权利——媒体不仅是信息者,而且是意见气候的营造者,信息中隐匿着观点、评价和价值导向,它不是舆论意见的传声筒,而是社会环境监控的雷达。可以说,媒体以其预警性、权威性造就了影响力,忠实倾听媒体声音的受众群对媒体的推崇则造就了其自身的商机无限,媒体庞大的话语权利造就了其揭露、干预社会事务的第四种权力(THEFOURTHPOWER)。

大众传媒的崛起导致了信息的垄断,社会分工的繁密、有机,客观上需要良性沟通的链条——信息,信息的指涉面、专业化程度加深,大规模的信息供应也必须由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组织——传媒组织来完成,信息由一个沟通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交往的中间人升位为社会资源组成的重要版块,造就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崛起进程中再次升位为社会产业的重要部门,是发展进程中的核心竞争要素。媒介产业之间的兼并和联合促成了传媒集团的出现,从数量型的竞争过渡为以质取胜,从一种媒体的经营入手,逐渐向行业内多种媒体进军,甚至有的传媒集团已成为跨行业资本运作的巨人,穿越文化-通讯-网络-出版-旅游等多种行业壁垒,以多元化的经营来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集团内部资源高效益的组织和利用,美国1996年电信法颁布后出现的媒介景观已经全球化蔓延,中国的传媒集团正在迅速跟进,在保卫国内市场方面借助国家政策力量大做文章。传统的传媒产业部门被细分为报业、广电部门、电影制作公司,而今它们已不满这种局面,从新闻事业经营为主业逐渐将触角升到娱乐、出版、发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平台搭建多项服务上,当今中国的传媒集团在维护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已把视线极力拓广到信息领域的诸多产业部门及前景看好的圈外行业。信息行业的高准入门槛——聚拢高技术人才、高额投资,资本与知识密集型共生状态及高投资回报率、高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

三、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与个体博弈优势的重塑

李嘉诚先生在清华大学未来互联网络技术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做了题为“科技-未来主轴”的致辞,其中有一段话:“生命本来就尽是精彩,未来一定不乏味。今天讯息与通讯科技加速全球化,推动知识交流、创意、转变与经济发展。这种威力无穷的增长效应属前所未有。资讯网络的无远弗近和生产成本的下降,迫令市场更开放,竞争更快更激烈,知识快速的传播,竞争优势很容易被侵蚀和转移。未来将是一场无情和璀璨的竞赛。”科技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将信息和知识的结合体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同时李先生又说到:“讯息与通讯科技发展是未来的主轴,当中它含无限可能,大家要抓住它、掌握它、珍惜它、建设它。虽然未来由很多元素和机遇组成,然而未来最终的解决还系于人类的心灵和智慧,我们要用知识和智慧,赋予科技与时间新的意义”。科技的新意义,即是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矛盾,科学帝国主义膨胀与维护人类可持续性发展、自然生态的保全和防止人文生态流失的平衡解决之道;而时间的新意义,则在于线性一元化的时间观念被打破,好比在个人电脑上可以共时性完成上网聊天、听歌、下载文件、处理电子邮件这些事务,时间成为多元立体的结构,可以容许多种行为同时进行,物理上的时间可以被分配利用最大化,“成功”的耗费时段被大大缩减,对时间的有效把握和利用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个人经济收入、社会阶层的悬殊差别:新兴的白领一族、中产阶级、成功人士成为媒介追捧的宠儿,其上镜率和登报率见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成功经验成为社会模仿的样本,是众多商业服务业觊觎的利润目标人群。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创造出了“网络英雄”,其成功要诀是那些让人兴奋的词汇——创业、创新等。

美国学者斯蒂芬·罗宾斯教授(Stephen

Robbins)在《管理学》(“Management”,SeventhEdition)一书中认为:创造(creation)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联系的这样一种能力。创新(innovation)则是指形成这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工作方法的过程,即将创造性的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②。每个人、每个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明白,创新动力可带来爆炸性的效益,而社会对个性化的追求,正是基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育下诞生的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架构的缩影,新的进取心态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形成,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个人的能力成为强调的重中之重。李嘉诚先生在北京工业大学综合科学楼的落成仪式上强调道:“社会已容不下滥竽充数的人,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压力,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范式转移的关键时刻,知识就是我们最核心的价值。”知识已不再是对一门技能或一纸文凭的狭隘界定,而是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视野。对个人能力的全面考核往往用3Q表征:理性智商(IQ)指分析、运算、逻辑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智商(EQ)指人的理解力和自我控制调节情绪、面对问题的的能力,心灵智商(SQ)指用追求卓越、价值及激发自强的心灵智商去超越问题的能力。3Q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考核、评价、提升人的衡量指标,学术和专业的知识是个人立足的根本,学习能力使人保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众多的人际交流问题,对情绪的处理和控制能达成对他人宽容的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约束、发展能力,优化个人的发展境遇;慎思明辨的心灵能力驱使个人对意义和价值展开思考,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经验转化为智慧,在顺境逆境中从容前进。

个人知识的形成和信息的搜集有赖于后天的学习,没有知识的积淀,信息没有赖以生发的土壤。媒介传播和教育产业在知识普及、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不分伯仲,两者还有逐渐融合的趋势,如远程教育的实现,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继续教育;而互联网中教育辅导类网站的开设以及电视教育频道的开设,将教育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大大拓展,同时对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失学儿童、贫困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剥夺是一个极端,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却未能恰当地利用它来发现世界和发现自我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教育的初衷是教会做人处世,意在暗示催化人的各项能力萌芽。科学家JosephHenry这样说:“伟大发明的种子不断在我们周遭浮现,但只会在那些已准备好迎接它们的人心中萌芽。”“教育就是为我们作准备,教育的精神,不能局限于传授技术,今天教育家最大的挑战,是怎样令我们的年轻人怀着满腔热忱去争取知识,并乐于参与这个奋斗的过程。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是否积累有足够的知识去作为开启这个机会的钥匙。”③

四、信息-知识鸿沟的双重致因以及对个体生存机遇的影响

媒介本身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教育的职责,这里所述的教育是广义的,不单指学校教育,还指社会教育、媒介教育、经验教育等多方面。近来逐渐为学界注意的媒介素养,其核心意义在于怎样培养个人在媒介系统呈现的庞大的信息库中搜集整理能够为我所用的信息,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借助个人的消化学习能力激发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思维,媒介素养要求个人具有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识别能力,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对信息的包容鉴别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掌握和理解将其转译为知识序列的一分子,达到充实完善个人知识储备的目的,麦克卢汉(McLuhan)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拓宽了人的眼界,深化了人的思维,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以启迪智慧,丰富了人类的集体记忆和经验层,展示了更多的机会和变通途径。这些都是媒介充分发展后较乐观的展望,但这些积极效果的达成是属于那些善于利用媒介,具有高度媒介素养的人,大众媒介造就的空前广阔的受众群形成了“媒介面前人人平等”的假相,其娱乐化、平面化、庸俗化的节目满足了大众休闲的愿望,但媒介远未发展到充分的境地,它仅仅浅层次地侵入人的生活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个性塑造、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提升需要等高层次需要方面还是巨大的空白地带。媒介和社会组织、教育机构的互动(interaction)关系远未形成,其游戏规则也未曾规划,媒介在向产业化集团化进军的过程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辅助指导作用还缺乏自觉,媒介市场的细分仅仅是对受众外部特征的勾画,对受众需要的挖掘也只停留在浅层,这种情况是目前媒体同质化的症结所在。媒体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客观上加大了利用媒体的难度,大量的时间被耗费于信息真伪的甄别,搜索引擎常常在携带少量有用信息的同时夹杂海量垃圾信息,信息本身含金量低,利用价值不大,这些情况在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媒体对社会变革趋势监测预警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可以说,信息-知识鸿沟的形成既有个体媒介素养、知识积累方面的原因,又有媒介存在的滞后性诟病。媒体应当从中寻找合适的生长点,打造高质量核心竞争力,为长远发展、做大、做强打好基础,同时花大力气培养目标受众正确的媒介使用――评价体系,提高媒体的充分接触率和有效收视率,更好地实现个体知识和命运良性互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引自网站

2、<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P368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这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科学技术给工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却同时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在于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对当今中学生——未来的祖国建设者,加强有关环境化学和防止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环保知识的渗透教学

(一)、高中化学第一册内容中,有关“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后,可重点介绍是“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主要污染物: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烃”等。它们来源于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氟氯烃来自于人类致冷剂的大量使用。这些物质与臭氧之间的反应是:

O3===O2+OCF2Cl2CF2Cl+Cl·

NO+O3=NO2+O2Cl·+O3=ClO+O2

NO2+O=NO+O2ClO+O=Cl·+O2

即2O3=3O2

从这些反应中可看出,氮的氧化物及氟氯烃分解产生的原子氯,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使臭氧层中臭氧减少,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而氮、硫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的空气中当浓度达到一定浓度,经过光化学反应便形成“光化学烟雾”。

事实案例:1952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世界上首次“光化学烟雾”,称为“洛杉矶烟雾”,有500余人丧生。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也发生了“光化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能严重地刺伤人的眼、鼻、喉,严重时可使人呛出眼泪,引起呼吸道感染而发病这是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地球上空离地面25千米——50千米处存在着一层含臭氧90%的左右的臭氧层,太阳辐射的光经过臭氧层时,其波长为200——300微米范围的,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有吸收,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病、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不断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

消除措施:调整能源结构;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是非常重要的,超高速飞机的飞行高度在20千米以上,它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对臭氧层的破坏尤为严重。氟氯代烷是致冷剂的主要成份,限制使用氟氯代烷,寻找新的无污染的致冷剂,是当今制冷工业发展的方向。据报道,新型的无卤制冷剂已经合成,并开始用于工业生产。

(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介绍酸雨的有关知识。

酸雨的主要成份:硫酸H2SO4、硝酸HNO3有机酸等。

形成: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

事实及危害: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的“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的“酸雨”。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嘲黑雨”

“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属金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消除措施:1、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2、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3、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三)、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三册中,学习了“烃、石油、煤”后重点介绍“温定效应”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氮的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

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

事实及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定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加之温度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消除措施:最简单、最实在的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其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

对这些知识教学,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措施

(一)、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1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三)、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四)、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各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参考文献:《高中化学新教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篇10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3、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4、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1、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

2、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3、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