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职业化误区研究

时间:2022-04-22 03:11:17

医院管理职业化误区研究

1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必然性

1.1职业化及医院管理职业化内涵的界定

医院管理职业化是指医院管理工作必须由经过医院管理专门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国家法定部门考核,获得从业资格,受聘后以从事医院管理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专门人员担任。医院管理职业化包括工作专职化、职位序列化、知识“T”型化、技能专业化、管理意识现代化、管理人才市场化等多项内容[1]。然而,定义医院职业院长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况且医院职业院长本身还是一个个性很强的群体,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又很大,所以无法从广义的角度较规范地对其准确定义。在这里,笔者仅将医院职业院长特性限定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范围,给出一个医院职业院长简单的描述性定义:医院职业院长是以经营管理医院为专门职业,以契约的方式接受医院产权人的聘任,取得医院法人财产的使用权,以经营者的合法身份经营管理医院,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以自己的人力资源为资本获得个人收益,并取得职业业绩的人[2]。

1.2医院管理职业化实施的必然性

1.2.1医院管理职业化是医疗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就医疗卫生领域而言,前一次医改,由于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使国有医院逐步走向市场,政府财政逐渐减少资金投入,医院成为半经济实体,不得不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由此引发了医院经营模式的调整。多年来,那种只注重业务管理的内务式经验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医院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管理运作机制,建立起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模式。因此,医院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对医院管理者个人素质提出了不同的和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有市场经济头脑,还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知识和高超的管理技巧。而传统的医院管理者往往缺乏系统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经营运作的要求[3]。不仅如此,从提高医院本身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的角度来看,医院管理的职业化也势在必行,因为管理是现代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其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水平可使单位效益得到至少一半的提高。不仅如此,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医院管理效能低下、经营管理不善、运行成本较高、服务形象不佳等问题。因此,职业化的医院管理成为市场经济和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社会对医疗卫生部门的管理者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医院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适应医院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2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实施基础

在医疗服务市场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医院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和加强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的指导性文件。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2005年卫生部出台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进程。《中国2001-2005卫生人力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全国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5%。自2005年开始新上岗的管理人员必须经过规范的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其中强调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努力让群众看好病。这些指导文件的及时出现为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从而使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实施和规范有了现实依据。

1.2.3应辩证地分析医院管理职业化

不管从社会发展还是从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角度而言,我国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都十分必要。只有根据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医疗改革的实际情况,才能稳步、合理地推进和落实医院管理的职业化。但是,目前在医院管理职业化的探讨和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医院管理职业化甚嚣尘上,似乎成了医院管理唯一的选择,事实上这既不符合哲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如果不对这些误区加以厘清,则既不利于对医院管理职业化进行理论上准确的定位,也不利于在实践中选择医院管理职业化的正确方略。

2对医院管理职业化认识和实践的误区及澄清

2.1将医院职业化管理绝对化

2.1.1医院职业化管理被当作唯一的选择模式

目前我国在对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更多地着眼国际背景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熟经验,但出现的问题是在对医院管理模式的探讨中,现在愈来愈形成了一种倾向:职业化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模式。事实上,这完全忽略了当前我国的社会大背景和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因为医院管理的职业化不是医院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大系统的支撑,而我国目前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许多配套制度不完善。因此,医院管理职业化要在全国整体快速的实现是不现实的,这只能是一个逐步实施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医院的管理者也并非完全是职业化的,大多是由两种类型的院长构成:第一类是管理院长,营利性医院的院长大多由工商管理背景的人士担任;非营利性医院的院长则往往由公共管理硕士担任,前者注重经营管理;后者侧重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第二类是医疗院长,专门由医院的专家担任,以保证医疗质量[4]。由此可见,西方许多国家的医院管理结构也不是一种普遍划一的简单模式,而是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因此,进行职业化的管理并不是完全要排斥专家型的医院管理者。可见,医院职业化管理并不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模式,相比较而言,专家型管理同样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2.1.2专家型医院管理的优势

我国专家型医院管理的弊病并不完全因为管理者缺乏管理技能,而是绝大多数医院管理者业务和管理“双肩挑”,既做管理工作,又从事医疗业务工作,处于半职管理,半职医疗工作的状态,使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从而影响了管理的效果。这是因为作为医学专家,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临床工作,有些医院院长还要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而且还要做科研工作。由于精力分散,多数人只能忙于应付医院的日常工作,难得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医院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5]。从专业背景来看,许多专家型的医院管理者确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教育或培训,专家型的管理更多依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基于此,有些人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了一概而论的否定。事实上,这种管理模式也有它明显的优点,因为对管理工作而言,经验亦很重要,许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正是因为经验的匮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熟悉部门的基本情况,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效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参加医院管理工作的年限对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获得的素质有不同影响。该研究成果显示,参加医院管理工作的年限超过16年的医院高层管理者自我效能和知识应用水平明显高于参加医院管理工作年限少的高层管理者。在决策能力和情绪智力上,也表明参加医院管理工作的年限超过16年的医院高层管理者较高[6]。此项研究成果清楚的显示出经验对管理工作者的重要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家型管理者也具有自身明显的优势。

2.1.3职业化管理和专家型医院管理应有机结合

现在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适合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模式,因此,在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的进程中,完全用职业化的人员取代现有的非职业人员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探索出一条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可行途径。这是因为:其一,短期内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职业化管理人员;其二,职业化管理的社会环境还远未形成。因此,不同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专家型管理和职业化管理的优点尽可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符合当下我国发展实际的一条较为合理的医院管理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任医院管理者中采取分流的办法对我国目前迅速推进管理职业化较为切实可行。分流办法的宗旨就是对医院现任管理者进行分析,让那些自愿并可能走上职业化管理岗位的管理者尽快摆脱繁重的临床工作,以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去。同时,要根据职业化岗位要求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所需的理论和技能,以尽快适应医院的职业化管理。同样,对于那些不愿放弃技术专长全职从事管理工作的专家型管理者,则可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工作当中,这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7]。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医院的管理者和专家型的管理者,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完全替换为职业化的管理者,更为关键的是,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这些专家型的医院管理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现有的医院管理人员分流并对其进行培训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途径。

2.2过分强调职业化的目标,忽视了具体的实施过程

2.2.1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比例失衡

我国在向医院管理职业化迈进的途中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同时还开展了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MBA)、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MPA)等方面的专业教育;发展了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了一批社会所需要的医疗卫生领域的管理人员,加快了卫生管理职业化队伍的建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职业化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或学员实际能力的提高。虽然一部分高校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等方面的本专科和研究生专业,但是绝大多数管理类专业侧重和强调了学术教育而忽视了专业教育,现在许多高校管理专业的理论学时过长,学术化气息较浓而专业化教学不足。这造成了许多管理类应届毕业生毕业以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寥寥无几,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许多部门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管理者,而不是只有理论知识的管理者。

2.2.2知识体系方面的缺失

不仅如此,一些管理类专业即使在理论教育环节也有一些缺憾,从知识的构成角度来看,高素质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应该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政策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科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但是,现在越来越细的专业划分和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校大背景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无法形成这种广博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于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来讲,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仅仅是一个基础,至为重要的是他要把知识体系转化为实践行动,在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卓越的组织才能、果断的决策能力、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高尚道德和较强自律精神的约束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管理专业最缺乏的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因此,管理类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出现了一种严重的二律背反:许多高校管理类专业招生持续火爆,但就业市场却不容乐观。

2.2.3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建议:首先,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应忘掉“本本论”,放下身段从具体岗位做起;其次,正在大学管理类专业就读的学生应攻读第二学位,提倡本科选择一个学科小方向,到硕士、博士阶段再去学管理;第三,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三年、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变为“3+1”或“4+1”,让管理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在管理一线学习实践。同时,大力推进“管理专家进课堂”等教育方式,给学生传授一些教授们难以涉及的实践经验[8]。因此,在进行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卫生防疫管理、卫生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根除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专业设置单薄、缺乏质量标准等问题,增加实践环节,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医院管理职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我国的现实和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再采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医院管理职业化过程中的一些成熟经验,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合理道路。

作者:郭德君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