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08 11:19:21

信息管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在普通高等院校的职业化教育转型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是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在充分研究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在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支撑的课程体系、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开放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研究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期待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新的收获。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5〕70号)》、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文件精神就是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长期化的创新创业的训练,进行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主动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高度融合。[1]

1创新创业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研究现状。2015年11月,我校被确定为辽宁省“支持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之中。该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小学期集中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每个环节都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实践性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实践教育资源短缺影响专业的转型,通过市场化机制整合行业企业的实践资源有利于促进该专业的无损转型。坚持”资源整合、实践导向、项目牵动、多维保障”的原则,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通过模式改革、实践提升、成果驱动、校企共建等方式构建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1.2创新创业训练中存在的问题。[2](1)企业实习受益学生不广泛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获得在企业有效实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仅依靠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无法与实际的企业生产有效对接;(2)职业能力不足学生对产业和行业了解较少,职业能力相对较弱,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3)实践经费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是重要的约束之一。基础设施、学生激励、教师提升等各方面建设受到约束,影响建设质量。(4)实践基地质量不高目前,中国高校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阶段。但是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自建基地的完备性还不足。

2.创新创业培养的实施策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坚持“资源整合、实践导向、项目牵动、多维保障”的原则,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通过模式改革、实践提升、成果驱动、校企共建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2.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健全高校治理体系,完善企业教育制度,以及政府“管办评”分离理念下的介入机制。即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心智的实际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参加部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功能,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一站式”服务。2.2构建“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中特别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创新创业环境的机遇与风险自主认知;进行校内外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模拟。依托企业建立“3+1”、“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IT技术技能、现代工程观,提高专业就业质量。为同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示范,促进民办高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设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类课程,促进和支持学生的课外学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创业实践活动。2.3“创新创业”支撑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实践教学的工程化、项目化、过程化,引导学生掌握应用研究的方法,把握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与发展趋势。在项目驱动下,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业管理实践,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创新训练。通过市场调研,设计创业计划书,引导学生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流程,掌握创业计划书撰写技巧。(1)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以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集群,优化课程结构。注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设置创业论坛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文档写作模块等。(2)创新创业教学方法采用现场式、项目贯穿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行PBL式、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探讨式教学法。(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行业的科研课题设计、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3]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从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创新创业基础实验平台、技能与工程实践训练平台、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2.4改革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4](1)共建课程。共同建设适合IT技术与业务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建课程负责人制度;建立基于目标管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外包机制;共同编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共同编制、修订教学计划;共同制订实践教育方案,修订实训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实践特色教材和讲义;共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共同开发实践资源。通过校企的产教融合,共建大学实践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验室、器材、实验项目、开发案例、生产岗位等实践资源。并总结成功的合作模式,为其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4)共建角色课堂。共同创建“互联网+”实践环境,为学生职业角色扮演提供机会,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2.5搭建开放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5]通过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促进校企融合,共享合作的成果。探索企业投资教育的模式,形成企业通过参与高校教育活动优先获取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机制;建立高校通过整合企业的教育资源获得内涵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此外,基地将向具有同类需求的本校相关专业、其他高校开放,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主动实践基地有关信息,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3.结论

在多方探索和努力下,我校“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成功率不断上升,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在创新创业培养的主线引导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实用。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断丰实,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并获得良好的社会赞誉。未来在产教融合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人才培养就人才就业、人才创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56-63.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

[3]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05):59-63.

[4]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5]李萌欣.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21-122.

作者:景慎艳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