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学生管理研究

时间:2022-01-16 03:41:02

人才培养下学生管理研究

一、引言

校院合作“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第1学年在校内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掌握临床护理岗位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第2学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专业课学习,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训练,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第3学年进入实习医院进行协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使其尽快适应护理工作岗位。在校院合作的“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我院以德育为主导、以智育为核心、以学风为重点、以党建为龙头,实现育人意识、育人措施、育人形象、育人技能等多维度管理目标。

二、研究步骤

(一)构建校院“双重”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保证高标准学生管理质量目标。校院双方成立校院合作指导委员会,依法科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双方进一步完善合作办学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合作医院设立专门教学、学生管理机构,设专职教学管理秘书和日常管理班主任;学校对“三一制”教学班学生选拔专门建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外班学生选拔工作制度》,优选班风、学风拔尖班级,促使学生在一年级就形成了“争、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同时配设“协管辅导员”,此种管理模式实现了院校之间构建校企联合办学学生管理的新机制和新常态,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模式。(二)利用医院专业实景资源,落实“理实一体化”目标要求“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充分发挥医院专业实景资源,改变了办学环境,将“围着黑板讲护理”变成“围着病床学护理”,进入医院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及未来工作环境,进一步坚定专业思想。在“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各教学医院结合护生操作技能不熟练等情况,实施“一对一”护理导师制教学方法,导师制带教模式要求遴选工作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担任导师,并进行岗前培训之后进行带教。学生在课余时间前往导师所在科室,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力所能及的护理活动。在此过程中,管理老师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整体护理病历。此管理模式优化了育人过程,加强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要求。(三)开展贴合临床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三一制”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下,学校要求校外班学生同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六年来,校外学生分会同步与校内开展活动年均20余次,如要求学生在3月份“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访谈医院身边护理榜样人物,体会护理工作的平凡与伟大,增强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和社会职业责任感。要求在“5.12”国际护士节参与合作医院的系列纪念活动,激励广大护生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除以上活动外,医院学生管理部门还组织学生常态化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医院特色的志愿者活动,如“假日门诊义务导诊”“临床义务陪护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四)建立“校外学生会分会”,创建管理微平台,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校外班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组织成立校外班学生分会,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学生管理空间距离、双主体管理的客观问题,我院自2014年起建立学生管理微信平台,校内、校外学生活动信息,在微信平台栏目设置上专栏开辟“合作办学”教育风采、“合作医院”护理展示、“微话题互动大家谈”等栏目,通过微信平台的作用,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提升对职业的思考,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校园归属感。

三、效果

(一)通过深层次校企(院)合作,实现教学主体双元化,理实。一体化职业教育理念得到充分落实通过校院合作模式,深层次人才培养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探索,能够使学校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医院实际学习有机结合,实现了“学院里建病房、医院里设课堂”的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二)提升学生管理质量,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通过校院合作模式,学生在医院内充分发挥临床医护专家案例教学优势,提高学生课堂教学互动气氛,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对保障优质合作办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以来历年期末考核结果均显示:“三一制”教学班学生临床课考试成绩明显优于校内普通班;连续四年100%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连年获得院级护理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陕西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铜奖,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获奖选手。(四)全面提升学院护理专业就业工作水平通过校院合作联合办学,学生和医院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持续稳定的关系,学生在办学医院就业率超过50%,就业后后续跟踪显示,双向就业满意度调查高于其他就业单位,实现了高效、优质就业。

参考文献:

赫光中,冯华.护理专业“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35-37.

作者:冯小菊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