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8篇

时间:2022-05-05 10:43:08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8篇

第一篇

[摘要]该文浅析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分别介绍了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及期望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借鉴意义,分析了在激励理论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学生管理;公平理论

激励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和培养人的动机,使人为了满足需要而积极行动,朝着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通过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之间关系,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其行为动机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目标。目前运用较多的激励理论可以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其中,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原因与引起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如何满足被激励者的需求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来开展研究,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及ERG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主要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及强化理论。

1激励理论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不管是企业的运营管理还是高校的教育工作,如果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对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特点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给高校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激励理论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因素,将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管理上的不足,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具体来说,一方面,利用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同于初高中的教育教学方式,高校的学习偏重于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但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激励理论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高校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行为,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从而不断向目标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而言,充分利用激励理论能够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投入更大的教学热情到工作中,与学生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更加科学有序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2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借鉴及运用

2.1双因素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双因素理论(TwoFactors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于1966年提出的一种工作动机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该理论强调,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这一论断指出,如何认定与分析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并“因材施政”才是关键。因此,要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依靠工作本身对人的吸引力才是主要的激励因素,当然同时也要注意保健因素的作用,以防止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意的情绪。高校学生大多追求创新与挑战,渴望能够成功与有所作为,这些是促使他们前行的激励因素,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高校的监督与管理等保健因素的关注较低。对此,根据双因素理论,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当合理运用保健因素以减少学生可能产生的不满意感,如在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利益等。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当适当开展社团活动、比赛竞技等具有激励因素的活动,激发学生通过获得成就而获得满足感。

2.2公平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公平理论(Equity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StaceyAdams)于1965年提出。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回报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即个体在获得回报时,他们不仅仅关注自己所获得回报的绝对值,也关注自己所获得回报与投入的比值与他人获得回报与投入的比值相比是否公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如学生干部的选拔、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都将运用到公平理论,若在这一系列的选拔、评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则会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反之,若学生处于一个公平的环境下,才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因此,高校管理者在运用公平理论进行学生管理时,应当注意影响激励效果不仅有回报的绝对值,还有回报的相对值。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2.3期望理论的借鉴和运用

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激励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和其对应的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而期望值是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如某学生毕业准备考公务员,他就会考虑到考公务员对他的重要程度(即效价)和他考上公务员的可能性(即期望值)。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运用期望理论,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最想要的预期结果,即最大效价,据此来确定教学活动目标。并运用学生的期望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信心,促进目标的实现。

3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运用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可能存在的负作用,以免适得其反,影响了激励理论的效用。首先,激励过度依赖于物质奖励。在现行高校学生管理的奖励制度中,大多是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类的荣誉奖励和以学业奖学金、助学金一类的物质奖励为主。而对这些奖励的评选标准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排名较后、学生干部经验缺乏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这类奖励的名额有限,容易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评的动力,潜意识认为这些奖励就属于那些“优等生”。而对于有条件参评的学生来说,也容易产生“荣誉非我莫属”的偏激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们产生“以学习成绩和干部经验换取金钱、荣誉奖励”的错误思想。其次,激励方式使用不当。在过去,高校激励主体(教师)主要以严厉的惩戒来管理学生,虽然使学生在学校中“很听话”,但过度的批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自卑的心理。而如今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偏向于以正激励为主,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激励主体也偏重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从而忽视了负激励的鞭策作用,容易导致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最后,激励运用缺失公平。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往往会以身边的人作为参照对象,若在同一环境中,自己付出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回报小于身边的人,则容易产生不公平心理。许多高校在评优评先时,会实行额外加分制度,不公平的加分制度往往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班长加2分,而发表一篇期刊加0.5分。这样的制度虽然会促进学生参与到不同校园的学习生活中,但不少学生会认为,努力作科研还没有当班委的分数来得容易,这会造成学生学习本末倒置,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3.2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建议

首先,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物质上的奖励,对学生的激励需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设立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耐心辅导与解答,通过一系列的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等精神激励方法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其次,要注意正激励与负激励的相互作用。正激励是指对与目标行为有一致表现的奖励,正激励可以使目标行为得以顺利实现,大部分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是正激励。而负激励是指对与目标行为活动相悖的行为表现给予惩罚,如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等。正激励可以有效激发人的潜能,但负激励可以起到预警作用,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要注意正激励与负激励的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工作。最后,健全学生激励制度。有效的学生激励制度,首先要使该激励制度对全体学生公平,其次激励力度要足以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健全学生激励制度,一方面激励目标的设定要适度,满足公平公正原则。如果学生需要满足过多的条件才可以参与评优评先,则这一目标将难以达成,从而削弱了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励过程需要及时、明确。在值得表扬的事件发生时,若学生未得到及时肯定,将会产生不受重视的心理,期待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下降,从而导致激励的效果越低。相反,若是行为活动得到了及时、明确的肯定,则其内在驱动力将会得到加强,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进取的状态。同一目标,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期望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高校管理者只有根据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对这些激励理论加以合理借鉴与运用,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管理成效。

作者:林艳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缪晓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35):51.

[2]李德才,沈克祥.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4,18(2):200-201.

[3]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4]蔡奇轩.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3):162.

[5]李春方.激励理论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6]胡星平.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7]邵秋男.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第二篇

[摘要]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即时的交流与沟通平台;与辅导员之间的任务分工和责权划分不明确;学生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班主任工作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待遇较差。要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应该加强对班主任选聘和培训制度的建设;基于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建立即时的交流与沟通平台;合理分工,明确责权;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分类管理;提高班主任待遇,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和思想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最基层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时转变工作观念,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特长,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从教育规模上来看,我国高校年招生人数已从2001年的140余万发展到了当前的700余万[1],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90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兄弟姐妹少,部分甚至是独生子女,容易缺乏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2.家庭地位高,袓辈溺爱,父辈视其为掌上明珠,有求必应,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3.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健康思潮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QQ、微信和微博等公众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能获取的包括正面的或非正面的信息量非常大,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总体上来说,“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非常有主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上述这些因素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中央下发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层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2]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基本上采用“辅导员+班主任”的双重管理模式,但事实上,“辅导员+班主任”这种双重管理模式并未体现出“1+1>2”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表现出辅导员的职权过大,可支配的资金和调用的资源远大于班主任,而且还经常出现越位、错位等现象。而班主任更多的是扮演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缺位现象,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利用班主任的业务特长。中央16号文件同时也要求,专职学生辅导员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但现实情况是,随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多数高校超过了这一比例,每位辅导员直接负责十个甚至以上班级的管理工作,加之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在面对新时期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时,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当前,高校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3]各高校也充分落实了相关文件的精神,为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晋升空间,一般工作三到五年即可评为正科,年度评优评先对辅导员也有所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辅导员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既可以走政工系列,也可以走任课教师系列。相比较而言,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不论是选拔制度、管理制度、培训制度、考评制度、保障制度还是奖惩制度均不完整,各高校差异也很大,有些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班主任作用的发挥。(二)缺乏即时的交流与沟通平台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应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但具体执行起来,却难以协同进行,相互之间缺乏即时的沟通渠道,平时只有在召开学生工作总结大会时,才会将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期间,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经常出现重叠,使得学生难以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比如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以及评优评先过程中,由于辅导员掌握的信息没有及时与班主任共享,使得评定工作出现反复更改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望,不利于班主任工件的顺利开展。另外,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之间也缺乏相应的交流与沟通平台,通知、文件传递途径过于单一,工作效率低,平时可能因为学生在教师面前的不善言辞,而导致教师对学生信息收集不全面、不及时。(三)与辅导员之间的任务分工和责权划分不明确关于班主任的职责界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上级文件,多数高校把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规定和要求整合在一起,导致分工不明。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工作中也容易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本来一次可以办好的事情需要多次办理(先向辅导员汇报一次,再向班主任汇报一次,最后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商一次),有些事情又不知道该找谁,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现象等。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可使用的权力非常有限,特别在具体事情的决策上,不管大事小事似乎都要得到辅导员的同意,学生才能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工作变得非常被动,有时干脆等着辅导员安排工作,辅导员说什么就做什么。(四)学生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根据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高校新入学学生数量已接近700万人,分别来自农村和城市家庭的大学生比例接近1∶1。[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基数的逐年增加,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更加呈现多元化,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个体,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此,新时期的高校班主任需要在平时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然而,由于班主任自身角色的特殊性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少能做到对学生的针对性和多样性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这也使得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受挫。(五)班主任工作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待遇较差目前,各高校班主任的待遇情况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班主任津贴甚至不足以用来支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通讯和交通费用。然而,辅导员则手握学生管理经费,并享有该经费的支配大权,平常工作中的花费可以实报实销,工资级别还享受副科或正科的待遇。因此,待遇上的明显差别,也给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不少消极影响。与专职辅导员不同,班主任通常身兼多职,其作为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学者,要追逐学科前沿;作为学生管理者,要参与各种学生活动,负责班集体建设。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班主任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倚重某些工作,而对其他工作疲于应付。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回报率更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

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建议

(一)加强对班主任选聘和培训制度的建设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青睐安排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部分高校甚至将从事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与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挂钩,事实上,这样的安排并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有时还适得其反。在班主任选聘制度上应该充分尊重双方的意见,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变成一种强制性工作,一方面要看教师本人是否有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意愿,另一方面学校要考虑教师是否有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时间、精力是否充足。肖进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的期望总体上高于辅导员[4],而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其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沟通与交流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班主任作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人格品德方面的培训,这样有利于班主任深入学生当中开展工作,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家庭情况以及思想动态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二)基于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建立即时的交流与沟通平台对于高校班主任而言,最常用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就是开例会,采用面对面的形式与其他学生管理人员交流、讨论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心得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传达通知,安排工作,了解学生近期的情况。但是,这种交流与沟通方式组织难度大,总体效果差,难以做到信息的即时共享和问题的即时解决。随着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充分借助QQ、微信、微博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建立起即时的公众交流与沟通平台,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问题讨论与沟通,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这种即时的互动平台对班主任工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平台的留言、答疑、讨论和交流,可以真正做到每一位学生与教师之间都有交流、有互动、有倾诉,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尤其在学生分类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不同学生群体的讨论组,在充分保证学生发言权和隐私权的基础上,可实现学生的精准化管理。(三)合理分工,明确责权高校应出台《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细则》,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力,使每一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责权所在。在平常工作中,辅导员应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等“面”上的工作,其中包括学生党建、学风建设、社团管理、奖助学金评定、心理辅导及学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等。由于班主任大多数为专业教师,因而应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平时主要负责“点”上的工作,如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思想建设,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帮助其选择专业方向、毕业设计课程,以及为学生专业实习牵线搭桥,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顺利就业服务等。当学生出现新思想、新问题时,辅导员与班主任应该相互协作,共同商讨,齐心协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真正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问题,提供有用的服务,而不是做一些无用功。(四)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分类管理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与现实社会是最接近的,这里有交往,有竞争,也有诱惑。在这自由而又颇显复杂性的环境中,有些学生如鱼得水,得以全面发展;而有些学生却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从此变得自卑、坠落、一蹶不振,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或者难以与他人相处。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类型:1.复杂的社会环境,比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潮的侵蚀,各种物质的诱惑;2.特殊的家庭环境,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或单亲穷困家庭的学生,他们内心自卑,面对生活缺乏自信;3.个人,或者因为没有目标,学习缺乏动力,生活缺少激情,或者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但收获却太少。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人生规划等信息,并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面对优等生,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后进生、问题生,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如需加强对第一类原因问题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尊重第二类原因问题生的个人隐私,让他们重拾信心;加强对第三类原因问题生的专业教育以及课程辅导)。(五)提高班主任待遇,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作为高校班主任,为学生服务是其职责所在。但大多数班主任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工作强度较大,教学、科研和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一样都不能落下。单就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与辅导员相比,班主任的付出与收获远不成比例。《论语•季氏》中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此,为提升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积极性,有必要改善班主任待遇,并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比如,学校层面可以划拨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增加班主任津贴,学院层面可以从学生管理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班主任通讯和交通补贴,同时,对于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出差、调研及培训费用应给予报销。在奖惩制度建设方面,学校首先应完善对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在年度优秀班主任工作者评选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并加大对优秀班主任的奖励力度;另外,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与评优评先挂钩,如果工作成绩突出,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方面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起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根据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关心班上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由点及面,全面提高班风和学风建设,为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好服务。

作者:盛湘飞 李 智 单位:1.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楠.浅谈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下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培训,2016(2):167-168.

[2]肖进.完善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育人格局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2):11-14.

[3]盖东芳,崔月政.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协同方式研究[J].教育管理,2010(6):191-192.

[4]肖进,徐明嫣.辅导员工作模式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3):18-20.

第三篇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两条“平行的轨道”上,基本由专职教师负责教学管理,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但由于受到知识结构所限,辅导员无法给学生的职业生涯提出合理的建议,而教学管理工作者由于受到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导致二者均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最终使得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严重脱节。基于这些问题,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构建方法,即树立系统化的管理意识,制定合理、灵活的管理制度,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联动机制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大基本任务是由教务处和学生处分别承担的,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就像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书和育人处于隔离状态。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紧密协作。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教授学生的知识,教学人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学管理则是重点对教学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是关注学生的生活行为和精神健康等问题,学生管理部门则在整体上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有着不同的立足点和工作内容,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各自独立开展。二是专业学习和活动开展不匹配。虽然高职院校的文体活动形式比较多,但总体上活动类型相对匮乏,如学术活动较少。同时,教师对校园活动的指导不足,学生虽然可以参加校园活动,但由于专业学习与校园活动二者之间的脱离,使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无法同步进行。在这种现状的影响之下,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树立系统化的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等均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中专办学模式中,或者移植普通高等学校的“先进经验”,学科本位浓,致使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大,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分离,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摆脱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树立整体管理意识,打通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壁垒,促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者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开展和学生管理是首要任务,将两种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提升学生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目标都是学生,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团队化管理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要勇于对不合理的、低效的管理体系进行变革,对优化后的管理团队,应以现代化理念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根据专业培训目标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管理团队的工作分工,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制定合理、灵活的管理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学生管理服务于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管理为核心,依托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应定期举办相关的研讨会。参会人员主要以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为主,通报并研究近期的工作状况,参会人员要积极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大家群策群力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建立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监督学生的考勤情况,研究学生成绩波动的原因,并平等地和学生沟通,通过学生监督小组的成立,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将有助于明确问题的切入点,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能管住学生但却管不好学生,虽然通过僵化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管束学生,但这种管理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学生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负责任的态度来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三、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应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强化学生的责任心、口头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故而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战场”,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占据学生的思想制高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学生管理的效果。高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寓教于乐,活动内容应与时俱进,要有时代精神,如可以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新技术的交流讨论活动等,将教学融入活动中,使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融合。此外,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建立如舞蹈社团、音乐社团等学生社团,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志同道合的学生加入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当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硬件保障,故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校园广播电台和校园文化走廊等设施,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品牌,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解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问题。

四、构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课程改革是核心。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构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逐步向职业教育的实际应用转变,高职教育本归属于技术教育行列,其培养目标较之学术型教育有天壤之别,课程体系与实施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普通高校亦不相同。总体来说,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实践部分并适当压缩理论知识内容,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安排具体的课程内容,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相较而言,毕业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其长处在于实践能力,故应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上岗零距离,那么相应地应提高实践课程的开课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构建科学化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构建课程体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实习中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在教学管理中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五、结语

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两者的分离与矛盾是阻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实现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就需要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一体化视角出发,构建一体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不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之间相互统一与彼此促进的运行机制,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内容,建立富有特色的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联动机制。

作者:李珺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磊,陈亚娜.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的团队化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17-18.

[2]叶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0):211.

[3]张钠,罗玲.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化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05(17):31-33.

[4]齐运锋,景海燕.独立学院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5(15):22-24.

[5]段艳.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为例[J].职大学报,2014(1):113-115.

第四篇

【摘要】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柔性管理属于灵活性较强的管理模式,民主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柔性管理的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柔性管理是最合适的管理模式,该模式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因为柔性管理并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柔性管理模式,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柔性管理;管理模式

所谓的柔性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管理,柔性管理是属于人性化管理的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是,柔性管理不是以强制性管理为主,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人性化管理,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在能量,让学生在自觉意识中接受管理。本文从介绍柔性管理理论开始,接着对柔性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简述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定义及其特点

(一)高校学生柔性管理定义。柔性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进行教学与管理的新管理战略模式,柔性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首先说服人的精神层面及心理,其次做到尊重人的行为规律,最后完成疏导人的心理的任务。对于高校学生使用的柔性管理是根据学生的行为与心里想法的变化,培养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可以自觉地进行行动。它与以往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不同,主要利用引导激励、沟通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这种柔性管理为原则的管理模式,可以为高校学生教育创造竞争优势。(二)高校学生柔性管理的特征。1.柔性管理的驱动性。柔性管理是利用学校规范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与引导,利用柔性管理对学生的内心思想进行积极的引导,深入分析学生内心世界真正的需要,利用这种内心的驱动力,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满足学生内心最渴望的需求,促进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自身的潜能。2.柔性管理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是以学生为基础进行管理的,在教师进行管理时,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柔性管理的感应性。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是以民主的方式开展实施的,淡化权力对学生管理的影响,没有阶级性的观念,积极进行沟通,注重师生间平等。在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时,与学生的内心思想产生共鸣。同时在学校组织之间,柔性管理会使各组织成员之间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协调组织各成员的思想情感。4.柔性管理的适应性。对高校学生进行柔性管理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环境,在管理实施中,可以让学生学会根据身边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节自身,能够更好地解决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对高校学生实施柔性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的思想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禁锢,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教育占主导地位,刚性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不断变革,使柔性管理模式出现,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更适合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以学生为管理的主体。在长期的高校教育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严格从“教育、管理、服务”三点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且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并且把高校作为主体实施管理,导致学生的想法被忽略。因此若想更好的实施柔性管理,需要使教师们在思想上认同柔性管理。将教师们实施管理的主体放在学生身上,从学生的心理思想以及心理需求出发,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管理。同时以服务为实施管理的主线,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目标,通过柔性管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积极互动的教育环境。(二)建立平等地位。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是以人为本,高校应该本着高校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个体关系的姿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之间展开地位平等的对话,努力将沟通模式转向对话型的沟通模式。只有实施管理的教师放低身份,接近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沟通,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使学生自觉接受管理。(三)利用扁平的管理模式。信息执行力与信息传递效率低之间的差距是我国高校在利用刚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所带来的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管理模式下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代替原有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扁平式组织结构能够解决学生管理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它是一种可以适应于多样的学生管理的新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传达信息效率,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把基于扁平式结构的柔性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学生的管理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利用柔性管理的新模式对于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使学生对于学习以及活动有自觉意识,并且有利于高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魏思文 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佘剑锋.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型方向探析[J].时代教育,2013(15):76.

[2]王飞.高校辅导员践行柔性管理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15(2):102-104.

[3]高志华,叶晓勤.高校学生柔性管理模式的理论阐释与宾施策略[J].江苏高教,2016(6):142-144.

第五篇

【摘要】教练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管理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改变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开阔被教练者的视野,引领其深入探究,激励其在辩证思考中实践,使被教练者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创造更好的未来。本文在对教练技术介绍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讨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引用教练技术的意义,最后说明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教练技术四阶段的步骤和途径,即基础阶段、突破阶段、行动阶段和评估阶段。

【关键词】教练技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用

教练技术是从西方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发展已有四十余年,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较大成就,而且教练技术日益在知名企业加以运用。将教练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形成的较好成功经验,引进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大创新。教练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潜能、调整学生状态、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最终取得较好的学生管理模式,达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三赢”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学校以及教师从战略的层面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深层目标、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出多年来没有明显效果的困境,从而取得更好更快的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自卑感较强,缺乏自信心、自制力,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欠佳,依赖性较强,导致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改革,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是形式化、表面化,没有真正落实在实处。尽管已经发现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没有成效,除了将责任推卸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外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剩下的相关工作。学生管理者本应该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协同工作,然而他们之间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协作意识淡薄,管理效果甚微;有的甚至抱怨学生素质差,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学生管理当中去。

二、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意义

1、教练技术含义教练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管理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改变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开阔被教练者的视野,引领其深入探究,激励其在辩证思考中实践,使被教练者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创造更好的未来。教练技术发生发展过程与心理学、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被誉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管理方法。将教练技术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向内自我发掘、向外发现更多可能,并且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新的尝试。2、采用教练技术的意义基于教练技术的原理和教练技术“可教性”特征的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教练者,对于“可教性”要求的切合程度较高:第一,高职院校学生正逐渐趋向于走向独立思考和学会判断,自信心增强,具备积极乐观、追求向上和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愿望和动机,愿意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策略加以改正。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也具有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行动导向能力,较好地配合教练技术的有效实施,确保教练技术过程取得一定成效,从而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希望获得各种思想交流,主要因为生活节奏加快,敏感问题增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出现。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社会的多重期待和压力,偶尔会迷失自己,失去方向。为了使高职院校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态、清晰的认知,这都需要学校管理者加以指引和关心。这更需要教练技术般的潜移默化的引入到学生心中,因此教练技术可能成为引导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关键点。

三、教练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教练技术的人性假设是:每个人都愿意通过学习不断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实现全面发展;人是具有有限理性的,既有很强的进取心,又具有一定的惰性和依赖性,所以需要合理引导;每个人都有能力达到他所要求的目标。这一人性假设使教练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高校成就欲望非常强烈的优秀青年群体中更体现出了突出的作用。教练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基础阶段、突破阶段、行动阶段和评估阶段。1、基础阶段学生管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教练关系,即教师教练者与学生被交流着间是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而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学生有平等的发言权、教师表明偶尔自己也会犯错误等等就是这种教学相长的例证。教师要向学生陈述自己的资历背景等基本情况,解释自己对学生能提供的管理服务、专业技能、时间安排及采用教练技术的作用及优势,同时,教师教练者也要了解被教练者学生对教练的内容、方式、程序、时间等方面的期待和目标是什么?是否有特殊的需求?包括如何目标的分解等等。2、突破阶段确定教练行动计划。第一,确定教练目标。学校教练者与学生被教练者通过讨论、反思等方式确定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惯性的学习、生活表现,思维方式,行动导向,面临困惑等等。第二,学校教练者与学生被教练者达成管理合作策略,制定详实的教练行动计划。主要采用“三阶梯”教练模式:首先,学校教练者要帮助学生被教练者清楚自己是“谁”,即自己的定位;其次,学校教练者要帮助学生被教练者辨认和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即自己的目标;再次,学校教练者要帮助学生被教练者确立“如何实现目标”,即目标的策略。3、行动阶段明确目标而不付诸行动,等于功亏一篑,目标与计划永远都不会实现,因此学校教练者还要让学生对行动目标作出承诺,将计划和目标落实在行动,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并且让他们对自身的潜能以及其他可能性充满信心,令他们相信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此外,管理教练者还要充分授予学生自我主权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对出现的疑难问题及发展障碍及时作出判断并进行解决处理,根据目标及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下一步的计划,并探索出未来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潜在的障碍。4、跟进和评估阶段教练技术是一个不断改进、修正错误的过程。因此学校教练者要持续跟进、监控、管理学生的行为过程,时刻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学校教练者需要向学生指出明确的反馈信息,支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自主学习和改进,并达到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向学校教练者时刻反馈自己对教练指导的看法及意见,共同寻求进步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练技术的四个实施阶段是一个环环相扣、动态循环过程,每个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基础,上一阶段的结果,缺一不可。

作者:杨瑞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宇.企业教练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的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04)

[2]朱红.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03)

[3]陈宇天.企业教练技术应用于电力企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4)

[4]宋艳.浅谈NLP及其在心里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技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

第六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了在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传播载体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在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微环境下,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先进的手段,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动态,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但同时,微时代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为复杂,学生的价值取向更为多元,这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与微传播载体的有机结合,借助微时代,规避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一、“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的新问题

在“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具体如下;第一,大学生微群体化发展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在微时代,很多学生进入了“微域”,高校舆论引导压力更大。一方面,微时代,大学生群体接触到的舆论内容更为多元化,而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内容却较为单一,这与学生的多元化信息接收是存在一定的冲突的。微时代,言论更为自由,信息传播主体更为复杂,导致大学生所接收到的舆论内容更为复杂,这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紧跟时展,所传播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这种教育内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滞后性突出。第二,微媒介应用的海量化对单一的学生管理渠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微时代,微媒介传播方式更为广泛、迅速,这对单一的学生管理途径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去新的挑战。一方面,微媒介有着海量化和广泛应用的特质,能够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消费等不同的领域,能对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传统的学生管理途径单一,受到微媒介的冲突较大。另一方面,媒介传播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特点,而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较为被动,缺乏交互性,这样,其教育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第三,大学生在微环境下,身份具有虚拟性,这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挑战。在微时代,学生在微领域中的身份具有虚拟化的特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想规避这种不利因素,必须要实现网络管理的实名制,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微媒介领域中,实现网络管理的实名制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微媒介已经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生活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校很难对学生全部领域都进行实名制管理,这对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新的挑战。第四,微技术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在微时代,要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度的影响,必须要能够积极引入微媒介手段,引入微技术进行管理。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本身的微技术素质不是很高,在成功应用微技术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管理者存在较大的困难。高校学生管理者一种新技术原有的功能还没有充分掌握,又需要掌握新技术功能,这对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素养和水平都是一种挑战。

二、“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1、在学生管理理念中融入微时代因素。在学生管理理念中融入微时代因素,积极借助微媒介手段进行学生管理,进行管理内容的创新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随着微媒体的发展,微媒体已经深入应用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领域,微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凸显出时代特色,积极融入微时代因素进行学生管理,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微时代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第一,在学生管理内容方面和途径方面寻求突破,能够融入微时代因素,借助微时代技术顺利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第二,要提升管理智慧,彰显人本管理理念。高校要能够顺应微时代的变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依据学生管理规律,提升管理的智慧。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本化管理理念,能够在分析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创新管理内容,以体现出高校人本化管理理念。第三,高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管理渠道,能够在学生管理中积极应用新媒体手段,实现管理思想和内容的改革创新,能够更新管理理念,改变传统认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2、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微媒介。优化学生管理工作载体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在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载体也需要能实现创新。作为学生管理者,要认识到微媒介的独特价值和应用优势,能够将学生的管理内容通过为媒介手段进行呈现。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管理的覆盖面,还能够保障相关内容能够快速传达下去,能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微媒介,第一,高校可以利用微媒介手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传播手段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和相关先进的思想,能够通过微媒介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通过微媒介不断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有效性。第二,高校可以利用微媒介搜集学生的舆情,能够利用微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积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以预防大学生群体性恶性事件的发生,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三,高校可以利用微媒介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以这种手段,拓宽师生交流空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拉近师生关系,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第四,高校可以利用微媒介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段,广泛搜集学生信息,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微媒介有效把握学生关心的问题,积极构建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信息途径,满足学生的信息需要,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微媒介建立学生信息查询系统,利用微手段建立学生就业管理,学籍管理,自主管理等平台,对学生个性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微手段,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学校管理者所产生的负面情感,还能有效节约管理成本,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3、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要实现微生活化。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微时代,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要实现改革,要能够使学生管理方式凸显出微生活化的特征。使学生管理方式凸显出微生活化的特征,第一,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微媒介了解学生的综合状况,把握学生的管理工作规律。作为学生管理供着,要能够借助微媒介了解学的生活学习状态,能够积极通过微媒介了解学生交际娱乐情感方面的需要。管理者在把握这些信息之后,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进行综合把握,分析学生的综合状况,从而探究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和方式。第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状况后,能够利用微媒介手段以微言微行的方式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给与学生人文关怀,创造出良好的网络化人文环境,从而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第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适应微生活,要能够通过微媒介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联系,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才能利用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评论,关注学生的言行,分析学生言行等手段,引发学生对管理者的认同,取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管理者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学生管理者通过适应微生活,积极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4、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要实现微体系建设。在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也需要实现微体系化建设,以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学生管理工作要能够以学校,院系,班级为依托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学校进行统一微管理,通过运用微媒介手段,积极宣传管理内容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制度,积极宣传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招生、就业信息,资助管理方面的信息等,还可以发表与学生生活,情感娱乐密切相关的一些信息。通过微媒介把全体学生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对学生的网上网下的全面化管理。作为院系也需要借助微媒介手段,建立与学校协调一致的院系微管理体系。通过院系微管理体系,可以对上级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达。作为班级也需要能够建立微管理体系,班级要能够建立学生共同交流的微平台。借助微博,微信方式建立班级管理平台。辅导员作为平台管理者,担当起学生管理的任务。要通过班级微管理体系,通过一定的平台,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动向和思想认识有较为具体的把握,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作者:郭清 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阳.关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路的几点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

[2]胡礼垚,丁正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3]徐双.“泛安全”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26)

第七篇

摘要:学生管理也称学生工作,是指学校成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通过组织、协调、计划等方式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目标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实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学生管理基本原则与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不断加强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管理;基本原则;目标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现代学生管理工作所必须认清和把握好的重要问题,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切实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及目标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推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稳步向好发展。

一、学生管理的基本目标

学生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处理好一系列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非学术性事务,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稳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管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及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校学生管理的首要目标在于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并通过与相应的奖惩相结合等措施来得到落实,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等,保证学生的学习行为顺利进行。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实现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孜孜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学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建立多种渠道的奖励机制等措施,有效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日常行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等进行调整和干预,从而保障学校正常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保证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

(三)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对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现代公民生存于社会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通过严格的管理规章以及限制性和处罚性的制度,来有效抑制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警醒全体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四)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管理的管理同样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现代管理逐渐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走向治理,更为注重被管理者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话语权,实践证明,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较强的学校,其学生管理工作也往往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学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进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生管理事物除了需要受到目标的制约,也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应该说,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等均较为复杂,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实践性和重复性等特征,因此,只有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沿着科学、有序、有效的方向前进。综合来看,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联系学生、依靠学生的原则

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也应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努力建立相应的渠道,从而紧密联系广大学生,例如通过挑战合适的班干部等等,要及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联系学生家长,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密切联系学生、依靠学生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

(二)学生自我管理的原则

如前所述,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也是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积极条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科学地处理好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质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三)依法管理的原则

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人性化管理,也同样需要法治化管理,这是现代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学校管理层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本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健全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进行贯彻和落实,要切实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等途径来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贯彻事前防御、事后教育的基本原则,努力让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四)层次化管理的原则

层次化管理是指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制定统一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对广大学生进行相对标准化的管理之外,也应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层次化管理和特色化管理,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实际,就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层次化管理,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办法,例如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管理、高校中对于留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等等,都应与其他群体的学生有所区别,同时,还应在制定现行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以便及时适应学生管理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三、总结

总之,作为一项事务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与基本原则是做好现代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学校学生管理者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断强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指引自己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作者:朱明敏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依使,董明亮.市场经济发展与高师学生教育管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117-121+132.

[2]纪祥.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大众文艺,2014,20:232.

[3]彭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模式构建的价值取向与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13,03:82-85.

第八篇

摘要:针对大学实验室考勤管理的种种弊端,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网络考勤系统,分析并探讨了这套实验室指纹考勤系统的整体架构、实现技术原理以及各个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思路。实验室指纹考勤系统相比其他的指纹考勤系统更具有专业性,能大大地提高实验室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网络;指纹考勤

1研究背景

在对人员的管理的工作中,考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市面上面有许多的考勤系统,但是主要是用于对于规则时间的考勤,主要应用于公司、工厂员工的上下班打卡考勤。在大学的实验室管理中,学生主要使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学习,所以他们的时间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市面上的考勤系统不能很好适应这种情况,需要一种专门的考勤系统来应对这种情况。本指纹考勤系统旨在为实验室管理老师提供更高效的处理考勤方法,在减少工作量的情况下,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综合统计。

2实验室管理的指纹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本指纹考勤系统分为B/S结构的网络服务端、基于JavaSwing开发的客户端。其中客户端程序使用Java语言开发,通过USB接口与指纹采集仪相连,调用开发包里面的api接口方法完成对指纹采集仪的操作。服务端运行于Linux平台,采用的是JBossEAP应用服务器,数据库采用的是Mysql5.6。指纹考勤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图1指纹考勤系统整体架构从图1中可以看出,要实现整个考勤系统,主要进行2个大的软件的开发:(1)考勤服务器:主要提供两个服务。一个是普通的网页Web服务,提供给实验室管理者用以管理学生的基本配置信息,也提供给学生用以查询自己的到勤记录以及统计信息;另一个是基于HTTP的RestfulWebService服务,用于服务回应PC考勤客户端的请求。(2)PC考勤客户端:客户端与指纹采集器主要是通过的串口通信,主要功能是调用开发包里面的api,能够打开指纹采集器,使之工作,整个指纹的图像采集与匹配都是开发包里面的方法完成。当进行指纹识别时最终会有一个匹配结果返回,客户端将匹配结果通过Http协议调用服务端的Rest服务将结果传送到服务端。

2.2系统主要功能

该系统主要是方便实验室管理老师对实验室学生的日常考勤管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每一年都有学生毕业,都有新的学生进入到实验室中;同时每学期每个学生的上课课表不一样,课余能到实验室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对每个学生每学期的考勤规则是不一样的。系统分为两各部分,一个B/S的服务端部分,一个是基于JavaSwing的客户端开发,服务端的模块如图2所示,客户端的模块如图3所示。在服务端的教师管理模块中,只有具有管理员权限的账号在登入的时候才会显示出来,主要包括登入密码的修改,添加新学生,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删除已毕业学生信息,编辑学生的考勤规则,查询学生的考勤统计信息等。没有管理员权限的账号在登入成功后会被默认为学生,显示的是学生管理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密码修改,自己的考勤规则查询和自己的考勤记录查询。客户端管理模块主要在系统内部运行,由客户端通过WebService接口来调用,实现的是客户端的数据通信,可以让客户端上传学生指纹信息,下载学生指纹信息,上传考勤信息。在客户端的通信模块中,主要的功能是通过WebService,将自己注册到服务端中,能够将服务端的指纹库信息同步到客户端的本地存储中,同时能将新的指纹信息上传至服务端。考勤记录模块主要是调用指纹采集器的开发包中的方法,能够打开指纹采集器,将采集的指纹信息与本地的指纹信息库进行比对,生成考勤信息,同时将考勤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上传到指纹考勤系统服务端中。

2.3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1)学生信息管理功能。主要是添加删除学生基本信息,添加删除学生指纹信息,添加删除学生考勤规则。在这些功能中,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是一些学生的基本属性,用一张数据库的表就可完成。学生的指纹信息实质上是一种指纹图片,在学生的信息表中使用BLOB类型的字段存储。学生考勤规则的实现是通过设计两张表来完成的,一张是date_prefer表,记录的是日期规则,里面的关键字段有user_id(学生id),date_from(开始日期),date_to(结束日期)。另一张表是time_prfer,记录的是周时间规则,里面的关键字段有date_prefer_id(关联date_prefer表),time_from(开始时间),time_to(结束时间),day(星期几)。因为大学的课程都是按周排的课程,所以在一周上会有规律性。通过这两张数据表的设计,可以完成一个学生的考勤规则描述。(2)考勤记录管理功能。主要是生成多种考勤记录。这个功能是在客户端实现的,在客户端的界面上有一个下拉框,默认没有任何信息,需要让学生选择是准备记录“进入”信息还是“离开”信息。当学生选择后再点击“考勤”按钮,客户端就会打开指纹采集仪,指纹采集仪响一声后进入到准备状态。检测到手指后,生成指纹信息,与本地指纹库进行比对,成功后返回比对上的指纹序号。客户端根据学生的选择和比对程序的反馈序号生成相应的考勤信息。在本系统中有两种,一种是“进入”考勤信息,一种是“离开”考勤信息。(3)网络服务功能。主要是基于RestfulWebService的数据服务接口方法的实现。通信方式是POST,通信数据格式为JSON。主要是3个功能接口:其一是当服务端需要新建一个学生时新建的指纹信息接口,需要通过客户端收集后发送至服务端。其二是有可能会有多个实验室,所以每个客户端的指纹库不一定完整,需要通过一个同步指纹库的接口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三是上传考勤信息接口。JSON数据是一种基于字符串的数据,所以需要将指纹的图片信息进行BASE64编码后在进行传输。

3结语

基于实验室学生管理的指纹考勤系统已在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智能终端实验室进行了运行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运行结果显示,本方案的指纹考勤系统在日常的工作中,为学生的测评提供了公平、准确的科学依据,能够有效地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另外,如何将本系统与实验室项目管理的其他系统进行结合还有待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作者:王珏辉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JAINAK,PANKANTIS.Fingerprintclassificationandrecognition[J].TheImageandVideoProcessingHandbook,2000(12):20-25.

[2]陈艳俐,蔡捷.网络指纹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2):52-55.

[3]张镕麟.银行指纹认证系统应用方案[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68-75.

[4]曹丽婷,杨荣,陈旌.自动指纹考勤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