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管理的过程

时间:2022-04-26 10:55: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管理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形的管理,管理是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程培育机制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培育工作格局的构建三个方面简单阐述了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社会价值观也与之发生了变化,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自身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经济市场化、信息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功利主义凸显、责任感缺乏、自律意识淡薄、行为涣散等现象,这无疑加大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运动;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学界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征程中发挥着导向性、规范性和驱动力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根本着力点和切入点。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精练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

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程培育机制

(一)认知入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认知是人心理结构的核心。在认知途径上。一是要强调内容的系统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二是要重视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活动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渗透渠道和隐性教育作用。三是抢占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影响力。四是发挥朋辈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团学干部、学生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二)认同着力,激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人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作为社会人必不可少的。而仅仅认知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具备相应的意识,只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转化为认同,才能激活潜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而这一过程不能仅仅靠理论灌输,还必须结合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激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为此,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加大大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在实践中,真实领悟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的纵横关系与内在联系,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激活践行的内在动力。(三)情感升华,形成价值示范的自觉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局限于认知上的“是非”,而更体现在情感上的“好恶”,这种“好恶”的情绪体验又基于学生内在需要的满足程度,实际上就是其实际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和认同感。如何通过积极情感的升华,促进大学生价值示范自觉性的生成,笔者认为,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相结合。如,在当前党内反腐倡廉的“强势力度”下,党内腐败分子得以纷纷落马。时常可以从新闻媒体中看到某某领导干部落马的消息。如此,如“腐败现象在党员干部中是主流”,“腐败越抓越多,党治理腐败成效不大”等片面言论与观点在一定人群中存在。针对这种观点,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没有健康的党内主体力量,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党内腐败分子只是少数,随着党和政府反腐倡廉下的大力气和大决心,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党员干部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有力推动者。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相结合。坚持科学、民主、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另外,要以人为本,悉心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情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四)践履为重,引导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根本意义。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砥砺品质,陶冶情操。了解基本国情、民情、社情。同时,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社会评价体系,合理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考核标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学生的评优、评奖、升学以及求职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有效引导大学生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青年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培育工作格局

(一)深刻认识全员育人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质疑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状况,都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因此,迫切要求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实践中要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同时,高校育人工作的覆盖面要不断扩大、针对性要不断加强,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与感召力。有效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二)切实把握全员育人的着力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需要调动全校各部分、各系院以及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首先,强化制度建设。把全员育人要求纳入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之中,切实把育人工作及育人成效作为教师、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竞升任职、职称评定以及绩效考核的必要条件。其次,实行班级导师制。鼓励优秀教职工担任班级导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以此建立完整的育人工作网络。(三)正确处理全员育人的各种关系首先是全员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关系。全员育人是整个高校教育管理的中心轴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则是该中心轴线上的各个关键点,不同的点有着不同的具体的育人职责与职能。其次是正确处理全员育人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看做是教育管理的一个横向切面,这个切面则需由全员来组成。因此,推进全员育人,将领导干部、骨干教师以班级导师形式参与育人工作,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保障。最后是正确处理全员育人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育人格局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可以看成是育人的三围立体架构,全员育人则是建立三者之间重要的纽带或者说是黏合剂,具有支撑作用。总的来说,育人工作不仅是高校,不仅是高校学工队伍单方面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

作者:湛霞英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