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论文10篇

时间:2022-08-01 09:30:56

高校学生管理论文10篇

第一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1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管理理念僵化

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较公办高校而言受到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的生存能力相对脆弱,这导致大多数民办高校领导认为民办高校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稳定,学生不能出事,学生若出事,所有的学生工作均是空谈.学生的安全稳定当然重要,但若因此而制约了学生的全面教育与学校的发展,便是矫枉过正了.成才的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为了学生的安全与学校的稳定,民办高校学生的教学、实践等活动,不敢走出校门,怕出事,却因此也损失了学生对相关行业的接触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成了井底蛙.而现实社会中,人们会以学生在学校考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同时也是以此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劣.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迎合社会的评价,让学生考取更好的考试分数,便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以各种的规章制度限制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多引导少.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入学后,反而会因此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民办高校大学生,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思维的特点不一样,行为的方式不一样,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各有不同.

1.2管理方式较为僵硬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较,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则只有从学生管理方面入手,希望以严格的管理换来学生成绩单上的优秀.因此,民办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往往比公办高校要更为严格,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出现“封闭式管理”,要求学生早上必须要参加早读,晚上组织晚自习,还要组织对学生的早读与晚修进行评比,管理方式沿用了高中学生的管理方式甚至更为严格.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制定了严格细致的学生管理行为规范准则.如课堂管理方面除了规定不准迟到早退旷课等之外,还编排定座位表,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作为表就坐,学校要求每节课任课老师均要进行点名,还组织老师进行课堂抽查,以防任课老师没按要求点名.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往往得到家长的好评,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却大多不认同.学生希望在学校能培养成高素质的、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更希望在学校能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如果学校采取的管理方式是只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而忽略学生个性化发展,则学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这种管理进行反抗,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反而不利,同时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成长能力的人才要求不符.

1.3学生管理队伍素质不一

民办高校要办得好,除了教学与科研方面要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培养也同样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特点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较好地开展,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学生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若按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教育的背景.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实情况是由于社会地位不高、民办高校缺乏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缺乏保障等原因,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缺乏吸引力.以民办高校辅导员为例,专业背景复杂,素质参差不一,有些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存在社会阅历较浅,工作经验不足,对学生思想状况不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规范等问题.甚至个别民办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为人处事都存在问题,管理观念与认识落后,工作态度不端正,更无法满足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4学生管理主体职责不清

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其体制大都是由学生处负责统筹领导与协调,各院系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通常由学生办公室主任与辅导员组成,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理论上,各院系的基本工作应该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三大部分,换言之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各院系教学单位的主要工作之一,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其管理模式是各院系教学单位的领导负责领导,学生处统筹协调,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负责具体管理事务,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立体式学生教育管理.但现实是由于学生人数的多少、学生素质的高低、行为表现的优劣与任课老师没有制约的关系,这造成了各院系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政,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游离于本教学单位中心工作之外.各教学单位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不愿管,任课老师更不愿参与,甚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管理问题也要找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辅导员应该去做的事情.大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者、领导者、组织协调者,也是教学交流的信息员,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辅导员成了学生处领导下的一个独立群体.随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充,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趋于复杂化,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学生管理各主体的职责不明确,这将严重制约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

1.5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是,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基本都有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行为进行规范,但严格不等同于健全,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毕竟较短,很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都是仿照公办高校的规章制度而制定,未能按学生管理现状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及时进行修正与完善,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可执行性较差,未能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发挥不出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又或者,虽然有了规章制度,但缺乏监管体系,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也有部分民办高校过分强调和依赖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学生日常行为的条条框框,要求学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导致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抵触心理.而对已经违反管理制度的学生,部分民办高校管理者只僵化地按学校的制度对学生进行惩罚,却不讲究教育学生的方式与方法,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当面检讨认错背后仍我行我素,违纪现象频发.所以,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有制度不落实,又或过于依赖强调制度,忽视对学生的关怀与引导,往往难以取得好的管理效果.

2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2.1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理念更新为先导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也要从理念创新开始.创新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理念,首要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开始,学校领导要放下“求稳怕出事”的心理包袱“.重管轻教”的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民办高校学生成长的需要,应该改变以管理约束学生为主要手段的旧的管理模式,而以“学生成长为本”,加强学生的教育引导,而以规章管理制度为辅,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以及成长过程出现的问题.

2.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取得较好的成效,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学生管理方面的人才,构建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以辅导员为主,所以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可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以及发展空间缺乏保障,辅导员岗位吸引力较低,辅导员队伍人才流失严重.民办高校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不断学习进修,并为辅导员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留住人才,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2.3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格局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要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格局.其管理模式是各院系教学单位的领导负责领导,学生处统筹协调,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负责具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立体式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工作是各院系教学单位的主要工作之一,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任课教师参与的学生课堂教学管理以及课后专业指导管理等纳入教师考核范畴,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整体规划,各方协作,要把学生管理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各部门,并融入到学校教育服务的各环节,全员参与,共同合作,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才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连艳艳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分析

1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

将数据库这一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高校管理中来是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方向,增加了其与国外高校竞争的软实力,使用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的重点是靠人工管理做不到的。建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方面的数据库,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增强高校竞争力,而且也是高校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1.1创新理念的运用,建立合适的系统结构

在我国,高校学生的关键工作有较为鲜明的地方性,与西方的管理工作有较大不同,我国高校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勇于创造。针对这些特点高校管理者首先要在观念层面上进行转变,高度重视当地高校的特点,加大投入力度,以应对在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学习西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根据实际高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寻找其中关系,构建数据库概念及其逻辑模式、物理结构,并根据此建立数据库,有效储存和管理数据。通过对关系型数据库的研究,构建数据库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创建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系统。

1.2组建高效团队,建设高效的系统业务

一个高效的团队可以更好地完成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这个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团队中除了要有计算机系统编写的程序人员,还要有高校各职能部门人员的积极配合,这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学生管理,并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如果缺少某一部门人员的参加,可能导致学生管理系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在系统数据库构建方面,要根据信息标准以及与之对应的建设原则,建设教务管理、学生综合管理、招生管理以及就业管理等与学生相关的业务,记录高校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整个学习历程,完善学生电子档案。

2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

2.1“一卡通”管理模式的形成

目前,“一卡通”管理模式在很多高校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这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模式是将校园消费卡、手机卡以及银行卡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消费和学习方面享受到各种便利、高效以及快速的服务。为此需要构建统一的认证平台,认证每一个学生的身份,根据学号分发学生卡,并构建统一的高校学生信息门户平台以及公共数据平台,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个性的服务,完成数字化学习、生活环境的构建。“一卡通”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实现,不但可以提高校园网的系统化功能,还可以实现图书借阅、会议签到、成绩查询、通告发放以及食堂消费等在学校内部的支付活动。这一方面带给高校学生很多便利,另一方可以实现数字化的校园管理,促进整个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校园“智能化”管理进程。

2.2公寓管理的信息化

学生公寓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在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是可行的,学生公寓管理涉及众多方面,如果完全通过人工查对、全天候值班等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管理效率低,无法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此,可以将信息化系统运用到公寓管理中,该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报警系统、巡更管理系统以及变配电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通过集成化的方式完成,学生公寓住宿管理计算机化主要通过学生公寓住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如系统可以在学生的学籍资料中根据不同专业和班级完成学生寝室分配,形成学生住宿档案,方便公寓管理部门分析数据,准确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以及床位情况。系统还可以管理高校学生的日常事务,如卫生工具情况,公寓管理费用情况以及备品发放情况等。

2.3数字化校园的实现

数字化校园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高校校园模式,能够让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权限控制等得到统一,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实现最优化的高校管理,从而完成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数字校园包括人、计算机、系统软件以及数据库平台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主要是对学校学习进行管理同时推进高校管理的新模式,能有效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为高校现代化管理提供依据。数字化校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平台、身份平台以及应用平台,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学校的整体布局、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给校园环境赋予了新的教育意识,这些资源也促进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数字化平台也可以让高校教师管理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师系统在信息标准、数据交换、数据库以及身份认证等方面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较为相似,数字化校园的实现不但对学生管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也让高校的教师管理以及教学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徐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意义

1.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的的发展,我国教育开始趋于大众化和全民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增多,教学规模的扩大,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加之国家一系列新政的出台,再次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些新情况,尽快解决各类新问题,必须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顺应网络时展的潮流。新时代背景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教育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构建一座与外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资讯,也正应如此,在高校内逐渐形成一种校园网络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高校管理工作改革要朝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3.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生于90后,他们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具有时代特征。但由于生活水平较好,没有经历太多生活的历练,少数大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地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薄弱和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乏等问题。因而,在对他们进行管理时,应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改进,因材施教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传统意义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严师出高徒”,认为教师越严格,学生就会越听话,教育效果也会更好。虽说教师的权威对于教学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某些时候太过权威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反而影响管理的效果。管理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会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成败。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对其训导过多,不利于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为此,教育者应该摆脱传统观念,以学生为本,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管理氛围。

2.管理制度落后于形势发展。各大高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都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制度政策。这些制度的实行对学校管理工作大有益处,但其中也偶现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在处理一些学生事件时,会出现学生对学校的处理行为不服的状况发生。这时,法律意识较强的学生就会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表明当前学校依法治校管理理念有些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而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3.管理体制与大学生观念产生脱节。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过于模式化和固定化,难以跟随时代的步伐。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过度阶段,心智已趋于成熟,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自我意识较强,此时如果管理体制不能随之改变,就难以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1.以学生为本,主动关心和培养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指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会主动关心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教师还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解除学生心理的一些思想包袱和负担。同时,要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即不仅要注重他们科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水平。此外,在课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让他们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从而真正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2.创新管理体制,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现如今,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生观念呈现现代化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体制早已不再适应高校现展的需要。为此,就该结合学校自身规模、各学院人数及各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尤其是当代高等教育呈现出平民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在校大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性格特征各异,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也是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为此,创新管理体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适时与国际接轨,实现学生教育的全球化。同时,在管理理念上要突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

3.发挥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可以起到双重功效。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消除其逆反心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往,高校的管理模式都是以教师和辅导员为中心,这种学生管理模式虽说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却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不到位的情况。而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则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明显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4.树立法治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其实对于教育而言,依法治校也至关重要。高校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更加需要有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处理学生与学校间的利益关系。尤其是目前高校出现了制度不健全和不完整的问题,这就使得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纰漏,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能够帮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四、结语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担。加强高校管理工作,就要结合时代特征,顺应环境变化,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时要毫无畏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加以改善。同时,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优秀的管理经验,相互交流,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作者:张帆 单位:保定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策略

一、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制度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主要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充分遵循了素质教育的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社会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和教育体制的要求,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教育体制中教育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等等。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一)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外部影响因素。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因素,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但是随着高校向着服务型高校的方向转变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多个方面的管理;二是经济因素,目前高等院校需要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将学生看成是被管理的对象,学生的需求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得到满足;三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沿用“教师讲课,学生授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内部影响因素。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高等学校仍然采用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中很多方面不再符合社会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给予一定的改革;二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必须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从而不断改正这些弊端,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原则。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遵守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民主原则,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民主化的原则,将学生同时当作管理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二是科学化原则,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不断融合和渗透,从而研究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的理论,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三是系统性原则,对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讲,不仅仅涉及高等院校,而且社会和企业都有责任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因此必须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从而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和完善。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策略

(一)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改革。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在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中,还存在很多错误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这些理念影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改革: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位置,从而使得高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要将教育和管理充分结合起来,高等院校需要明确教育和管理的概念,然后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三是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特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因此在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管理。

(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很多弊端,这也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因素。因此,为了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必须要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制度为导向,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大方向不变,同时高等院校需要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动,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二是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制定详细的计划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需要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等不同层次的计划,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更好地进行;三是在实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改革后的结果,从而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稳健地进行。

(三)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一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负责人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二是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网络的不断发展,不仅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可以被用作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仅仅是外部手段,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制力,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提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原则和策略,从而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发展,能够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相信随着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高等学历毕业生的素质会得到进一步提高,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作者:魏伟 单位:长春大学

第五篇: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

传统文化思想是文化演化和外来文融合共同构成的思想体系。文化的定义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文化不能简单的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而来,是一种延续和发扬,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集合体。并且,由于世界各地的沟通日益频繁,导致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样文化就不存在个体的情况,而是世界文化的总和。对于古代来说,由于交通和信息流通不顺畅,导致文化只能在固定的地域发展流传,不会存在引进与流传。但是近代以来,随着海上和陆地的航路的开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样就使得文化是以集合体。

二、传统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但是以人为本不仅是当代提出的科学思想,也是古代的科学思想,是古代的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以人为本是儒家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孔子非常提倡的观念之一,它对与我国的古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修身正己的教育思想。我们都知道,不管是什么年代,自身的修养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更是非常重大的。社会史个人的集合体,只有每个人都做好本分的事,把自身的修养提高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修身正己是一种品德和修养,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只有具备诚信、礼仪才能作为一种榜样,一个旗帜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修身正己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质,教师影响的不仅仅是他本人和它的家庭,他辐射的范围更是包括了一整代人。作为一个教书育人教师,他能把他的一切都教给学生,学生的未来甚至个人修养都能被教师所影响到。所以说,修身正己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一个人不仅仅是由外貌构成,还包括内心思想和本身品质。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需要表现自身的特点,发扬个性。在传统社会中,教育工作者也会根据学生的特性做出不同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就是这个意思,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特性,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会使学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对于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还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古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教育存在的现状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虽然都在提倡素质教学,但是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来引导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职责本来是教书育人,而现代教育中教师只是起到教书的作用,应试教育逼迫着教师只能一味的去教学,而不能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跟我国的基本矛盾大致相同,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达到平衡,这也影响到我国教育的发展。

四、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与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含义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尊重他人和创造。它在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现代的学生是一个行事比较特立独行的集体,他们的很多行为都需要被理解与被尊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学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教学工作。坚持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修身正己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但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者,他们更应该坚持修身正己的品质和道德。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从教育工作者那里得到知识和做人的原则。一旦教育工作者本身的道德品质有问题他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学生如果能坚持修身正己会为整个社会提供很大的正能量,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现在的社会并不像表面那样和谐,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修养不够高所导致的。教育工作者的修身正己道德品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修身正己带来的好处。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材施教不仅适合古代的教育,更加的适合现代的教学管理。人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才能做好事情,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他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发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味的扬长避短,而是发挥优点,补足缺点。这样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优秀的人才。传统的文化思想在传承中只会留下适合社会发展的部分。既然因材施教能够被流传下来,那么就有它被传承下来的理由。传统文化思想在我国的的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还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发展增添了许多靓丽的色彩。同时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焕红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生参与式管理

一、实现参与式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权力

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层,首先应具有对参与管理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并具备敢于实践这一管理方式的勇气、决心与诚意;其次,在实践参与式管理的过程中,应明确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的权限和内容,敢于赋予成员一定限度的用以作出决策的权力。

(二)知识和技能

管理者应当明白,参与管理并不是管理技术,而是众多管理方式中的一种管理工具。同时,应当深入了解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意愿、参与者的管理素质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并训练参与者掌握参与决策、做出决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参与者能够真正胜任组织的民主管理工作。

(三)相关性

参与式管理涉及的事项应与组织成员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被其长期所关注。否则,由于缺乏相关性,将使成员的参与无法发挥正面作用及意义,从而失去了参与的必要。

(四)信息

充分准确地掌握信息对于做出有效决策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组织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有效信息并畅通信息互通的渠道,以使其能够及时汇集并流向参与管理的成员。此外,参与者之间还应当进行有效沟通,以便了解各自立场、交换各自意见,在此基础上才能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使决策向有利管理的方向迈进。

(五)奖励

奖励激励能够积极鼓励并吸纳成员参与组织的日常管理。因此,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引导参与者发掘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参与管理的内在报酬及奖励;另一方面,适当的物质上的奖励也是值得提倡的。

二、参与式管理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

参与式管理旨在通过赋予成员参与商讨与自身利益有关问题的权利,使其在心理上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进而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及服务精神,以便获得更高的行政效率和更为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此过程中,参与管理既对成员自身产生积极地激励作用,又为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因此在组织管理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起到学生与教师、其他管理者及高校各部门之间和谐交流,融洽合作的纽带作用,能更好地接洽起各部门间的工作,进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整体任务目标服务,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其次,参与式管理通过保障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尤其使他们可以在一些有关学生群体利益的事务上有一定的参与度,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的方式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好机会。再次,目前可以在很多高校中看到优秀大学生,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处理学校事务、协调人际关系方面都表现出特殊的能力。这有赖于他们在参与管理中得到的时间协调、任务安排等方面的锻炼,使强者愈强。学生作为大学组织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参与使其自身能够主动融入到组织管理的集体决策中,谋求组织发展的最大利益。同时,这样的积极参与为他们感受平等自由的团队氛围,获取实现自我的满足提供了保障,更为他们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现途径。当然,富于探索和追求精神的现代大学组织也具有这种魅力为其成员提供实现这样目标的机会。学生作为年轻且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应当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效率化水平。因此,应当认可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承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律能力和判断能力,鼓励、接纳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并以实施参与管理的关键因素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启发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参与权。

作者:冯宜冰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网络多元文化下高校学生管理探究

一、网络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多元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仍然是好的,“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是网络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网络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主流背后,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意识”强化,规则意识弱化

由于网络具有的的隐匿性和分散式的特点,使热衷追求个性自由的大学生在进行网络生活过程中似乎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强化了他们“享受最大自由”和“可以为所欲为”的冲动,久之容易使大学生忘记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种影响反射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大学生遵守社会生活中各类规则的自觉性降低,甚至蔑视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故意违法违纪。大学生宿舍集体生活中难以统一时间熄灯休息,就是规则意识弱化的体现。

(二)自我中心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弱化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上,而很少关心他人和社会。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唯我独尊,割裂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大学生活中较少顾及他人、集体和社会,否定奉献、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传统价值观。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常常以自身能否获益作为行为方式的准则,没有直接利益回馈的社会公益活动难以引起大学生的热烈回应。

(三)功利实惠意识强化,理想信念意识弱化

网络多元文化中的糟粕进入大学校园,以各种方式动摇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已从理想化追求转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多用经济眼光,从自身利益角度看问题,将物质享乐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和追求,理想信念低层次化日趋明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读好书就好业;急功近利,重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将影响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幸福生活的品德人格修养、待人处事能力锻炼认为是虚的,而不予重视;不关心国家国际大事,政治意识淡漠,政治鉴别力模糊,民族情怀和国家意识淡化,国际视野欠缺。

二、网络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多元文化的不断强化,使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工作对象发生巨大变化,给高校学生管理的手段、途径、方法、内容的改革创新带来挑战。

1.网络多元文化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上述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给校园主流文化环境、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和难度。突出表现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自由性容易锻造出反叛心强、无独立人格、不能明辨是非曲直的人物性格;互联网创造出的虚拟空间使得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而逐渐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导致学生集体观念的淡化,加大辅导员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情况的难度。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对多元文化的发展、对网络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加强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教育、完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增强网络多元文化的正面影响力、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等方面,更加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些高校仍然片面坚持“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忽视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育人作用,忽视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半边天”作用。凡此种种,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环境和形势越来越复杂,“也使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开展越来越艰难”。

2.尚未提出和全面实施适合网络多元文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具体策略。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大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凸显和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使大学生不再盲目接受外在灌输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对于具有刚性约束的管理制度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组织、单向化的控制使学生接受被动的管理,严格要求、从严管理,这与大学生要求有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生活发展空间也存在冲突,日常管理活动中大学生不再那么简单服从学校的管理,集体活动也难以组织,使以强制灌输、自上而下、缺乏人性化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法受到严峻挑战,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消解。高校因学生管理而引发的媒体关注事件层出不穷,包括一些高校要求统一晨读晨练、学费缴费改革、安排学生打扫校园公共场所卫生、禁止学生叫外卖等大小事情,都曾演变成媒体关注事件,进一步削弱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3.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对网络多元文化的适应力仍待进一步提高。网络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的需求更加多元而具体,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从而对高校学生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工作也由过去侧重纵向管理向现在突出教育、咨询、指导、服务转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升学辅导、违纪行为矫正等学生工作职能必须得到强化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凭借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应变智慧真正成为学生管理某一领域的专家里手。但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而言,在驾驭和解决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与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用陈旧的思维定势面对90后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元文化方面缺乏基本训练和专业知识,在信息的获取和熟悉上还比不上学生,对外来文化不熟悉不掌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本领恐慌”。

三、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面对网络多元文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唯有明确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掌握管理对象的新特点、了解管理任务的新要求,求实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适应力和实效性。

(一)增强校园主流文化吸引力,减少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高校对网络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需要在加强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教育、完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增强网络多元文化的正面影响力、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等方面,提出更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化减少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实施适应网络多元文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举措

1.强化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约束管住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顺利成长成才。因此,面对网络多元文化,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切实尊重学生主体需求。要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将管理工作的需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努力追求达到“合法合理合情”的“三合”境界,在确保合法的基础上,遵从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富有人情味,避免大学生对制度管理的逆反心理。其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和管理的自觉性,真正实现管理依靠学生。要通过各级各类学生组织,构建学生参与管理的平台和渠道。学生通过参与制订高校规章制度、参与教学管理、参与奖惩管理、参与校园秩序管理、参与后勤服务管理等途径,可以监督和促进高校管理行为的合法公正公平公开,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认同,减少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使学生监督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有利于提升管理对学生的适应性和管理水平,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最后,高校学生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要增强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而且要完善各类学生组织的民主选举、学生管理决策和学生工作运行监督等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学生信息员队伍等常态化沟通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畅通民主管理渠道。

2.以课程化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所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课程化,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要引入课程的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按照课程理念的要求实施,构建学生管理工作“五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教材、有组织、有实效”)、“三类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课程化、学生活动课程化、学生工作隐性课程建设)的课程化模式,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在学生发展服务体系构建中,渗透在学生事务管理中,贯穿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熏陶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中,对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育人质量发挥更明显更突出的促进作用。面对网络多元文化不断冲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成为课程育人的重要路径。将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软意识强化、软任务硬化、虚指标实化,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立德树人的模糊质量标准和笼统要求明晰化、具体化,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立德树人功能。有效转变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具体的教育目标、标准的教材教案、规范的进程设计、严格的效果评价等各方面的缺失,使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与立德树人密切结合起来,使立德树人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常态。其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针,对学生工作进行课程化管理,按照课程理念对松散复杂的学生工作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工作结构化、模块化。再次,选择适合于教学的学生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开展课程教学。最后,学生工作应围绕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建设好包括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制度、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在内的隐性课程,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成效。

3.处理好加强个性培养和坚守底线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使其成为完整的人”。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则在于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网络多元文化时代,是个体合法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是呼唤个性的时代。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不能抹杀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相反,要顺应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展示自身独特的能力和品质。与此同时,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准则,是维护高校基本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乃至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底线)确定下来后,可以给予学生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自由和个性都是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才能享有,学会成熟理性地生活。对于对规章制度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在修改之前,应当严格遵守法纪法规。

(三)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管理队伍对网络多元文化的适应力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高校要多管齐下,像重视、选拔学科专业人才一样高起点选拔专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才,培育一支人员足、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为有效开展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尤其是面对网络多元文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主动的姿态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学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多元文化,用外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抵御腐朽文化的免疫力。二是学会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网络自律意识等个人网络综合素质,明确网络行为目标,规范网络行为方式,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朝向健康、科学、文明的方向发展,提升其在网络多元文化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三是学会抓住智能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发挥互联网在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上的信息获取、选择和传播的独特优势,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综上所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尽管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深入研究网络文化载体的规律和特点,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策略,加强管理和引导,克服其负面影响,强化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传递更多正能量。

作者:张镜怀 姚株灿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

1重视教学队伍,打好开展教育事业的根基

学校根本的存在意义就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最根本的教育的活动。想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真正好的学校不是因为学生而是因为教师队伍是否足够强大,只有教师的师资力量雄厚,那么学生就会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学校的管理制度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以便学校进一步的发展与学生在受教育上的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是对学生有着最为直接的接触,学生是否接受学校制度的管理,与教师有着重要关系。所谓规范教学,不是只从字面上来讲,而是从根本的意义上来提出的,由于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人,所以一个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可以影响学生,如果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纰漏与差错的话,即使学校在管理学生这一方面再完美,没有相应的拥有足够教学经验的教师管理学生,这个管理体系便是无效的。

2以人为本,确立正确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2.1注重学生德育,以做人为本为根本原则

多年来,许多学校在对学生教育上只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真切切地对学生做到先育人再育教的理念。对一个学生的教育而言,知识上的提高是一个对学校评价的根本。但是,学生的素质教育更为关键。在当下,许多高校毕业的学生虽有过硬的知识基础,但是素质教育却极其不足,一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用自己学到的各种知识却在做着与国家规定条律相违背的事情。这对于国家来讲,有着巨大的危害。所以,一个人的知识是以后立足于社会的外在条件,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是否过硬。学校在管理学校的同时,必须要注重素质教育。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才能体现出管理制度的存在性。学生才能依据相应的制度来服从于学校的管理。

2.2贴近学生,进行合理的制度改革

目前,许多高校为加快促成学校发展事业,增加不必要的管理体系,使学生有着莫名的压力,这也与当初的为学生服务这一宗旨背道而驰。学生其实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空间与兴趣的发展,但一些高校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有很多制度脱离了学生实际。鉴于此,尊重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增强学生进取意识,加强高校良好学风

随着高校改革及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学生群体特点也有了新的体现。因此,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其实在管理学校教育建设方面,我们不难发现,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之风是建设学校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下学习、生活,这不仅提高了学校在同等学院里的知名度,也使该学校在管理学生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这大大减少了部分学生的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该方面建设,形成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新局面。

4建设好学生组织,建立师生沟通桥梁

学校在管理学生方面,不是只由校长等管理人员下达指令,学生教师接收,并详细为学生工作的类似步骤,其实,学校可以通过管理校内各学生组织来作为高校管理作出贡献。这不仅可以锻炼一部分学生的做事能力,也可以使学生间的交流增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学校可以在学生当中选出适合人选,在合理的情况下辅助教师管理学生,教师不仅可以从学生工作上辅导其做事能力,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老师沟通更融洽,教师可依据多方面来与学生沟通,这也为学校管理学生方面起到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所以,正确运用校内的相关组织来带动学校的管理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5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的教育的发展,高校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下,学校的管理工作成为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为此,高校的规模、构成、层次等发展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各大高校在多年来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改革,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教育体系,但是面临多变化的教育改革,许多学校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其中,这就要求学校有相应的制度变化,为学校管理也增添了许多实质性的阻碍。因此,建立正确的高校管理制度是当前教育的头等问题,只有管理上完善,中国的教育才能有新一步的提高,学校一旦有了良好的管理制度,更能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人才。

作者:赵青 单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第九篇:文化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高校缺乏管理服务理念,现在部分高校对管理服务理念理解的不够透彻,管理内容过于形式化,也过于机械化,缺少人情味,而且,还有一部分高校把“管理”认为是“管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偏离了管理的理念,管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和控制,并不是像管制样,没有很强的强制性,管理强调的是一个控制,而管制强调的是一个制止;

2.高校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对学生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可是存在部分学校没有很好的落实这项工作,管理工作过于表面化,不够到位、深入;

3.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前提条件,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会导致管理者无制度可循,使得管理工作的难以进行;

4.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专业水平普遍低下,思想意识落后,而且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管理队伍的压力增大,管理工作不过关。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加强高校管理服务理念

在现在的文化视野下,高校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高校的管理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严格区分“管理”和“管制”,通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能够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只要高校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配合学校完成管理工作。从管理内容上进行改变,使得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避免机械化管理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同时,高校还要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合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习惯。

2.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高校管理学生的前提条件,有一个好的制度才能更好的管理,让管理有制度可循,防止管理工作的混乱,以及学生对管理工作的不满。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高校需要完善本身的管理制度,而且制度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学生为服务主体,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培养出拥有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所以管理制度的设立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围绕充分促进学生能力的目标进行,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规范”和“禁止”,制度的目标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导向性和指引性的,强调自主管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3.落实高校管理学生工作

管理制度的设立是需要高校管理实施的,并不是一纸空谈,俗话说的好“没有执行,一切管理都是空谈”,制度光是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高校管理者能够灵活的运用制度来管理学生才是可行的,可是,在现在高校中,管理工作一直不到位,制度的不完全是一个问题,管理者的不负责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对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每个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管理工作中并不断完善管理行为只有高校管理者认真负责,才能落实好高效管理学生工作,提高执行的力度。

4.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在当今文化视野下,管理工作的实施必须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水平过硬的学生管理团队,而且现在高校扩招政策,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管理队伍人员太少不足以管理大批学生,所以增多学生管理队伍人员也是迫在眉睫。高校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培训后的考核成果为评定标准,对管理人员进行“优胜劣汰”,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广招管理人才,对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从而筛选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壮大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确保学生的管理有序的进行。综上所述,在新的文化视野下,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给高校学生管理带了严峻的挑战,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与时并进,不断更新、改革来适应这个时代,高校做到更好的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贺旭华 宋岩静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十篇: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策略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思想产生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强调人的核心地位,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主要出发点,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作为管理活动的最高和终极目标,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现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处理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其基本内涵以依靠人、开发人、尊重人、塑造人、发展人和凝聚人为要义。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强调以人性为中心,把人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有利于充分挖掘组织中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人本管理的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真正的主人,强调民主管理的原则,鼓励个人多提合理建议,对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在人本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本管理建立在尊重和依靠人的才能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在实施人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尊重组织中的人,包括尊重的人尊严,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需要。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是保护人类自由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实现组织中的人当家做主,实现自我管理。坚持平等原则,有利于人们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使组织中的人精神愉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组织更加强调人本管理的重要性,高校也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把人本管理思想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更为宽容和协调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实施人本管理强调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处处把学生的安全和切身利益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和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人本管理能激励学生的精神投入,激发学习兴趣。以丽江师专为例,作为一个专科学校,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处于就业弱势地位,而且90%的学生来自农村,就业过程中缺乏来自家庭的人脉,很难通过家庭的社会关系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悲观失望,缺乏学习动力。另外70%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有少数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广大同学属于经济困难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群体。

三、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本管理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科学地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而缺乏自信,从而自暴自弃,产生自卑的心理。科学测试也表明:一个人平时表现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和经过激励可能达到的能力与水平,二者之间大约存在50%的差距。作为管理者,要赏识认可每一个学生,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又有才艺体育等方面的优势。为学生创建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会使他们增强信心,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集体。

2、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中,第85条写道:每个人都应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对于每一位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树立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3、完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烦琐而又复杂的工作,班级多,学生人数多,每个学生又有独立的思想,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又比较少,想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驾驭他们,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会、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4、倾听学生的心声,健全师生交流的平台。倾听学生的心声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也是真正了解学生、管理好学生的根本途径。我认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应该多深入学生宿舍,倾听学生的欲望和要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师生友好相处的快乐。创建QQ群、飞信等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吐露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与他人相处的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解除心结,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作者:张玉美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