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语境论文:消费语境的戏曲关系探索

时间:2022-02-08 10:14:32

消费语境论文:消费语境的戏曲关系探索

本文作者:许榕萍工作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后现代语境下的茶馆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必须变成符号。同时,波德里亚还这样定义消费主义,他认为消费主义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消费首当其冲,得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活动。“当我们购买一样东西,真正想要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它额外附赠的意义。[1]”换言之,我们需要的是这件商品将要带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社会意味,乃至社会地位的归属。此时,消费,已经不能再算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性行为。反之,它是主观的。比如,人们购买衣服。在琳琅满目的商铺里,衣服首先已经被符号化。从年龄上来划分,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从性别来划分,有男性、女性之分。从属性来划分,又有都市白领,休闲学生等等区分。我们购买衣服,原本需要追求的保暖物质性,不再是主要。替代成为主要的,恰是它的主观文化的归属性。这,是一种文化定位。茶馆消费,毋庸置疑,是一种文化消费现象。我们,不管是从茶本身的历史追溯,或是其引申的各种文化发展,都能找到一个蕴意深厚的文化来源。茶,自古是文人雅士的标志物。如今,上茶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种附庸风雅的心思。对于每个品茗的来客,简单的茶味芬香,那是绝对不能让他们全然满意的。茶馆,给予来客的,除了茶本身的客观解渴效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的心灵的主观享受。人们追求的,也便是这种美的文化熏陶。我们姑且称之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在这里,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茶。它还代表了这种文化所赋予的一切涵义。茶馆消费,更是对茶文化的一种认可,一种传播。人们消费的,不是单纯的茶品,而是一种社会认可的品味。对茶馆,各种美的理解、享受、追求。初见,茶的外观、色泽。品茶,由眼及心,闻气味,观其态,最后才将那一小口喝下。这便是泉州功夫茶的特色。平常,多数人品茶的同时,还爱伴食着些许茶果。看着行家摆弄茶艺,普普通通的手势,感受起来也都多了那么许韵味。若是相熟的店家,经常还可听到关于茶的各种奇闻趣事。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风格概念,它只不过是对现代主义某些风格的强化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消费观,整体上,由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到货币购买。观念上,从无意识的行为到有选择性意识行为。大多的人们不再沿袭早前省吃俭用的消费理念。满打满算,有多少花多少的消费观,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超前消费、预支消费,消费跟随着潮流走,尤其是不同风格的时尚前沿。而今,后现代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泉州茶馆的经营与闽南戏曲

“在茶馆中加入音乐、戏曲表演,泉州并不是首创。但在茶馆中能加入南音表演应当以泉州为先。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茶馆中的南音表演也不尽然相同。”[2]夫子茶馆,古厝茶馆,九州韵茶店,日春茶店,作为泉州地面上较为出名的四家茶馆。他们把将闽南戏曲引入茶馆经营,在店面设点设台表演南音等戏曲,以此来招揽顾客,开阔客源。通常是在日常或是特殊节假日,聘请专业的表演队伍到店面。夫子茶馆,雇佣专业的表演队伍,拥有统一的服装,除新年放假外,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夏天17:00-23:00,冬天16:00-22:30,专场演出。并且表演曲目众多,表演形式更是有唱、对唱、自弹唱多种。南音表演,已然成为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线。而古厝茶馆,就仅仅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经营手段,一种招揽生意的噱头。表演的时段是不固定的,演员也经常是临时(通常是根据客人的要求,临时约表演者)。演员服饰自备,不再统一供应,表演曲目简单,多为执拍唱。至于九州韵茶店与日春茶店,则是聘请临时兼职人员,纯粹其作为营销辅助的手段,文化层面的重视度远不如以上两家茶馆。在实地考察的过程里,我们了解到,对于店主、商户来说,把茶和南音表演结合在一起,关注的是它的利润空间。显然,这种新的捆绑式的营销手段,已经得到的经济收益、将要带来的品牌效益,其丰盛程度毋庸置疑。现今泉州地面上的茶馆,大多数都在运用这种方式,或是学习着这种方式。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现象。不难想象,在现在以及可预见的不久将来,南音表演会在茶馆里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总结下,这种双赢的经验摸索出来的经营,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新式策略。它,不仅为泉州的茶馆业,带来物质空间上的收益,更为南音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提供传播的途径。茶馆,身为一种依托茶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必然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茶馆与星巴克咖啡馆的对比

咖啡馆,是一种舶来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于上海。却仅仅只作为知识分子,上层社会人士的专属去处。不论它在各种影视作品里,如何暂露头角,对于底层人士来说,一直都还是蒙着神秘的一层纱。咖啡馆有着欧陆风尚与老上海的完美结合,却是世界咖啡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茶馆作为本土文化发展而来的产业。未必每个人都有走进它的经历。但却是每个人都了解的一种事物,是每个阶层的人都能理解的一种文化。20世纪的美国,喝咖啡还仅仅只是一种家庭消费习惯,人们都还习惯于办公室和家里自个煮咖啡。正式意义上的咖啡馆,都还只是自发的、分散着、小打小闹式的发展着。然而在1971年之后,星巴克这个颇具意义的品牌,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发展起来。从此,咖啡馆成为了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连接世界的连锁店铺。而中式的茶馆就未曾出现这种势不可挡的势头,往往只是在一个地域发展,至多在多片地域拥有着地位,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连成一片。在这一点上,茶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咖啡是一种外显的文化,那么,茶便是一种内在的涵养。人们更多的将咖啡,当做一种消遣的饮料,或提神,或打发聊天时光的手段。今天的咖啡馆大多洋溢着轻松、安逸的气息,它的存在代表了另一种力量与之抗衡。忙碌的都市人在品饮咖啡的同时达到理想的松弛状态,在散发着咖啡香的乌托邦中获得脱离日常紧张生活的片刻解脱。一些消费者对于咖啡馆环境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咖啡本身,这种纯粹的精神享受和咖啡馆与生俱来的上进精神,引领着年青一代的审美潮流。对于茶,人们则不免有一种崇高感,以一种慎重的态度来对待。茶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更在于人的一种灵魂的吻合。饮茶者,注入情思,从而于万千尘世中味出一点闲适和惬意。茶应该说来是这种文化心理追求的灵动的体现。人们看在眼里的,不是这几片纤小的茶叶,不是这茶叶冲泡所表示的一盅茶汤,而是茶心、茶情、茶思。茶更适合于老者的安闲,它是寂静的,是安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