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理论背景研讨

时间:2022-05-27 08:31:00

第三方物流理论背景研讨

商业环境的改变,行业间竞争的加剧,以及成本上升的压力和供应链结构的调整等等,是促使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的主要原因。通过把非战略意义的商业活动外包给专业的供应商,与他们结成战略联盟的形式,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企业间的冲突和矛盾,提高效率和稳定性,帮助建立市场的合理性。同时,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是生产专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生产企业通过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从而专注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公司发展战略路线。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就是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滋生出来并得到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第三方物流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除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外,也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论背景的研究,旨在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第三方物流。

1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近年来,因为在各工业部门中物流业务的外包趋势不断增长,随之,对第三方物流领域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浓,出版的刊物越来越多。在总结越来越多有关第三方物流的文献时,我们遇到的一个挑战是对第三方物流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其的定义往往是根据作者所要强调的重点的不同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对它的定义。VanLaarhovenetal.(2000)[1]强调对于在这一领域的术语其定义并不一致,在很多时候3PL只是传统运输的一个新标签,而在其他情况下,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更复杂的概念,可以涵盖整个物流过程的外包。Lieb(1992,p.29)[2]从物流业务由谁来组织完成的角度出发,提出3PL是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执行的功能可以涵盖整个物流过程,也可以挑选这一过程中部分功使用外部公司来执行传统上一直由一个公司内部来完成的物流功能的组织。同样的观点也被Coyleetal.(2003,p.425)[3]提出,他认为3PL涉及到一个外部组织,由它来全部或部分完成一个公司的物流功能。Murphy和Poist(1998,p.26)[4]强调的则是因为定制化服务的出现以及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宽广而导致出现的这种合作双方间双赢的局面以及合作双方之间的合作时间期限问题。但总结各种论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主体上是脱离本组织的;②在功能上是灵活的,既可提供全方位的物流解决方案,也可提供单一的运输、加工或配送功能;③在合作期限上趋向于更长期的合作;④其经济效率相对更高。

2第三方物流的理论背景

2.1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和第三方物流社会分工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不断扩展其特有的劳动行为的外在形式,并对劳动行为按种和类的不同进行细分的过程。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分工的经济学意义做出了系统的研究。斯密认为,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节省了劳动转换时间的损失,使生产工具专门化,有益于工具的改进和机器的发明,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分析了在分工专业化下大头针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斯密认为这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5]。在各派经济学领域,对分工与专业化理论都给出各自的解释。新增长理论实际上是将时间和动态因素引入了分工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分工和专业化的空间分布问题,地理和区位上的产业分工、企业分工和产品分工正是经济集聚的根本原因;而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都以分工的成本和收益为主要线索,考察了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组织演进的复杂互动关系。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完成的标志。在一般商品交换条件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合一”的。随着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交换方式的变革必然会产生“三流分离”现象,即商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各自独立的经济运行过程。现代物流通过与采购行为和销售行为相分离而实现了分工和专业化,将物流功能从生产者和经营者那里剥离出来凝聚在一起,借助现代科技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整合,进而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经济———物流经济。其主要表现为现代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即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社会实现了新经济条件下的又一次社会分工。第三方物流作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其科学性就在于充分体现了社会合理分工的原则,它以第三方的专业化优势向物流需求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提高了整体交易效率。

2.2委托理论与第三方物流委托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委托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该理论研究的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以及委托人如何通过人关系设计来保证人实现其目标的问题。委托理论包括一系列关于人类行为、组织和信息的性质方面的假设:①“经济人”的假设。委托人与人具有理性行为能力。即它假设受有限理性和风险回避的影响,人的行为都是自利的。②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的不一致性,即委托人的目标与人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矛盾;③在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所以很容易引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他还假设信息是可以购买的商品,因此委托人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取人行为的更好消息。在这些假定下,委托理论的目标则是研究选择最有效的契约来治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委托关系。第三方物流,又称合同物流或契约物流,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核心业务、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固定资产支出,把原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形成一种委托管关系,物流提供商为人,物流外包方为委托人。[6]物流外包企业作为委托人,将其物流功能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物流供应商之间形成一种联盟关系,这种联盟是一定合同导向的供需战略联盟,在联盟期内,双方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他们也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而物流需求企业为集中核心业务,将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行使,以求提高服务水平,减少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但由于在物流外包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关系中,物流需求企业占据主动地位,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由于各自追求的效用函数不一致,甚至相冲突,设计出建立不仅能满足个人理性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的契约合同是非常重要的。而物流外包关系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目标一致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降低自利的风险,促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在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的同时,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进而使双方的目标趋向一致性。这样,工业企业等物流需求企业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核心能力,促进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

2.3交易费用理论与第三方物流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最早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RonaldH.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提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形式,他之所以认为这两种方式不同是因为他认为市场是靠价格机制达成交易,存在交易费用,企业是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存在着组织费用。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降低配置资源的成本。而企业组织的边界取决于管理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平衡点[7]。关于交易费用的定义,目前在经济学界较多的人接受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定义。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观念是在契约的观点下提出的,即他将每一次交易都视为签订一次契约。为了论述“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强调了三个重要的概念,即“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8]“有限理性”概念最早由阿罗提出,指出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是理性的,但同时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面对存在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冲突的现实,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自利意识的驱使下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对方的行为。在签订一个契约的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签约之前,签约人可能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二是在签约之后,签约人可能会私下里干出有利于自身,但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资产专用性”指的是投资一旦付出就很难转变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较高的生产性价值成本。“资产专用性”可以是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品牌专用等。“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共同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存在。更为具体地,交易成本可以分为“事前”(签约前)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签约后)的交易成本。对物流需求企业来说,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一般来说(除非资产的专用型非常高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也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这是因为,物流外包的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甚至更长。与基于单个交易的物流供需关系相比,物流需求企业不需为搜寻交易对象的信息而耗费人力、物力。另外,对于长时间的物流外包合作关系,双方会时常保持沟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得到缓解,也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使在合作中出现某些冲突,也会为了维持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无休无止的讨价还价,甚至提出法律诉讼而导致的费用。同时,合作性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抑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一次性的背叛和欺诈在长期合作中会导致“针锋相对”的报复和惩罚。因此,会使因机会主义而产生的交易费用降到最低程度。总之,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大大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更好的控制和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从交易全过程来看,采用第三方物流,能避免交易中的盲目性,减少搜寻信息的成本;物流外包能减少讨价还价的成本;能有效的节约交易中的监督成本,并减少由此带来的交易风险。同时物流外包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又有利于激发第三方企业更好的提高物流效率和市场效率,否则,企业有可能在将来更换服务伙伴,甚至是用上物流自营。

2.4核心能力理论与第三方物流所谓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企业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长期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之上,是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能够使企业长期为顾客提供最大价值的根本所在[9]。最早由C.K.普哈拉德和G.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引入“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很快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与其它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价值性、独创性、延展性、渐近性、动态性、整体性。我国正处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和实践的兴起阶段,全面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过程,准确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正确地指导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实践,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在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总的来讲有以下几个侧重点:强调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强调持续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强调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强调能力,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是夺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有的企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却不具备核心经营能力、核心企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能力等。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此,依据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在经济组织中,只有物流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是企业所具有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可延展的核心能力,而且物流资源在公司范围能够得到保持的情况下,则不应该外包,而应该自己运作。否则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且企业的物流资源与能力难以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与顾客需求,企业就应该对它实施外包策略,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从事的是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一般拥有专门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在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服务质量等方面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为众多的物流需求企业提供服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结果又带来成本的降低。所以说,物流经营能力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企业将物流交给外部组织,就可以强化自身在产品研发、核心部件的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外部企业的核心能力获得互补能力,提高交易质量。总之,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才应采取物流自营的策略,否则就采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策略。

3总结

我国物流在各个物流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但整个物流成本过程的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这其中有物流业各自为营的原因。第三方物流是一个具有物流经营核心能力的专业化的经济组织。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也有助于提高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的了解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理论背景,让社会对第三方物流给予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以促进第三方物流的进一步发展。